《说园》

合集下载

陈从周《说园》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陈从周《说园》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陈从周《说园》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

《说园》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600字

《说园》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600字

《说园》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600字说园读后感范文一听说陈从周先生,是三年前写毕业论文的时候。

我的选题并非园林艺术,同学涉猎于此,耳濡目染罢了。

那时,只知道陈先生是研究园林艺术和古建筑的专家,极具文人的清远风雅,诗、书、画,样样精通。

有著作名之《说园》。

当年求之不得,如今偶然得之,读之倾倒,遂将所感整理成文。

《说园》攒聚五篇小文,文风清新如画。

陈先生毕生从事园林艺术的研究,足迹遍布五湖四海,踏遍天下名园。

用他的话说是“半生湖海,未了柔情”。

那么,有人把学问当财源来做,有人把学问当脸面来做,有人把学问当喜好来做,有人把学问当事业来做,先生则是把学问当生命来做了。

《说园》没有凌厉深奥的西方化学术观点,没有咄咄的说教语气,而是深入浅出的论述,谦恭平和的治学态度。

文中倾注了作者对园林艺术的深挚感情。

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写出真正充满感情的文字。

陈先生推崇的园林境界和诗词的境界一样,天然即最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推敲,蕴藉有余味。

穿山引水,花木栽植、亭台水榭,一切的人工斧凿痕迹要尽可能地掩饰和隐藏,成就自然之美,符合中国哲学中“天全”、“化育”的思想。

人在园中如处山林,有濠濮之趣。

园林以山水为经络,以树木花草为毛发,以烟云秀色为神气。

经营园林,类似绘画中布局和设色,讲究墨的浓、淡、焦、干、湿,使画面富有层次而又灵气往来。

“画中之笔墨,即造园之水石,有骨有肉,方称上品。

”山与水的关系怎么处理?“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山不在高,贵有层次。

水不在深,妙于曲折。

峰岭之胜,在于深秀。

”树木的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地方园林要有地方的植物特色,土生土长的树木更容易存活和成才,也更体现出当地的风土特色。

园林植物“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

《说园》阅读答案

《说园》阅读答案

《说园》阅读答案说园陈从周我国造园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建立着独特作风,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卓识,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咱们在造园之先,重要斟酌。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旅游线。

两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姑苏“网师园”,后者则姑苏“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恍如,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

山与水的瓜葛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弯曲,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瓜葛,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意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如果咱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显现水石融合的美好境地。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但为了绿化,要拥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摹拟枯木竹石图。

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同样,能“入画”。

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摆布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风景顿减。

树木品种又多有特点,如姑苏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采。

一个处所的园林应当有那个处所的植物特点,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

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

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易。

陈从周《说园》教案

陈从周《说园》教案

《说园》教案一、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园林的传统、分类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审美风格。

2.体会文章知识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学习文章优美的文辞。

二、学习要点1.解题关键词陈从周,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说园》5篇;园林;动观;静观;含蓄、“还我自然”的园林艺术。

2.内容提示《说园》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的著作。

文章围绕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展开,按照造园所要考虑的问题,从动、静基本风格入手,再重点介绍园林的布局、景物安排,以及地址之选择,因地制宜造出不同风格之园林。

文章在比较中介绍了不同园林风格的艺术特点,将知识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被叶圣陶先生誉为“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三、作者生平陈从周(1916~2000),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绍兴,原名郁文,晚年自称梓翁,室名梓室。

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且工诗词书画。

1942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圣约翰高级中学、圣约翰大学、苏州美专、之江大学教职,同济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贝聿铭建筑事务所顾问等。

出版著作有:《徐志摩年谱》、《陈从周画集》、《说园》、《园林谈丛》、《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中国名园》、《绍兴石桥》、《梓室余墨》、《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山湖处处》等二十余种。

陈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陈从周先生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

1948年,他30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坛。

《说园》阅读答案 说园阅读理解答案

《说园》阅读答案 说园阅读理解答案

《说园》阅读答案阅读理解第一部分:阅读理解1. 《说园》的作者是谁?答案:《说园》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

2. 《说园》是属于哪个文学体裁?答案:《说园》是一篇散文。

3. 文章中有关于风景的描写吗?请举例说明。

答案:是的,文章中有关于风景的描写。

例如,第一段中提到了西洲之外的风景:苍山峻岭、绿水长流,给人一种悠远、美丽的感觉。

4.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请简要介绍一下。

答案:文章中提到了杨慎、张方平和杨延芳。

杨慎是唐代末年的一个状元,他在文章中被称为‘真才子’。

张方平是一个诗人,他在文章中被称为‘文宗’,是杨慎的朋友。

杨延芳是一个女子,她在文章中是杨慎的妹妹。

5. 文章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答案: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杨慎和张方平的故事。

杨慎因为受到皇帝的赏识,被封为状元,并成为宫廷里的官员。

然而,他却因为厌倦了繁华的宫廷生活,选择离开京城,到西洲山居隐居。

他在那里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同时,张方平也从京城来到西洲山,和杨慎一起过山居生活。

第二部分:解答问题1. “庞物满目,雕甍其间”这句话是形容什么景色?有何寓意?答案:这句话是形容宫廷的繁华景色。

其中,“庞物满目”形容宫廷的建筑物繁多而丰富,“雕甍其间”则形容建筑物上雕刻精美的屋檐装饰。

这句话通过描绘宫廷的豪华景色,突出了宫廷生活的繁华和光鲜,进一步对比了杨慎选择离开的决心和追求简单生活的态度。

2. “疏钟镇是非,谁爱岁寒枯。

”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清贫淡泊生活的向往。

其中,“疏钟镇是非”意味着远离纷争和是非之地,表示了作者追求宁静和平淡的心态;“谁爱岁寒枯”则是指作者不在意物质贫困,舍弃世俗浮华而追求内心的自在和清净。

3. 文章中提到了“西陵”的概念,这是什么意思?答案:文章中的“西陵”指的是在西洲山上的一片地方。

在文章中,西陵被描述为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有着苍山、绿水和平静的环境,非常适合隐居生活。

西陵也象征着杨慎追求简单生活、远离尘嚣的理想之地。

说园阅读答案解析

说园阅读答案解析

说园阅读答案解析说园阅读答案解析①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②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而且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

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

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

宋人郭熙说得好:“山水以山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我总觉得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

③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

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

九狮山亦然。

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

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

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

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

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

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

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

④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只见帆),这是画理,亦造园之理。

园林的每个观赏点,看来皆是一幅幅不同的画,要深远而有层次。

“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具体点说:建亭须略低山巅,植树不宜峰尖,山露脚而不露顶,露顶而不露脚,大树见梢不见根,见根不见梢之类。

但是运用上却细致而费推敲,小至一树的修剪,片石的移动,都要影响风景的构图。

真是一枝之差,全园败景。

陈从周《说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从周《说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说园陈从周(1)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因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

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的见闻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2)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坂,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3)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

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弯环,都存乎此理。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

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

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

(4)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

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

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采。

(5)中国园林一山一石耐人寻味。

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九狮山亦然。

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竞寓鸳鸯之意。

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惟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

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

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

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

(6)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

《说园》读后感

《说园》读后感

《说园》读后感1500字《说园》是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之一,它以描写西方花园为主线,通过中西花园的比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我通过阅读这本书,深感作者的深思熟虑和思辨精神。

首先,我被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摹所触动。

《说园》中展现了中国传统花园的精髓,如修剪整齐的古树、布局合理的假山和精美的石桥等。

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对平衡的追求。

尤其是书中对富贵人家的园林的描写,更是展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与追求心理。

虽然西方花园也有其独特之处,但中国花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其与众不同,更加让人动容。

其次,《说园》通过对中西花园的比较,呈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西方花园追求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强调个体的自由与个性的表达。

而中国花园则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因此在中西花园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冲突和矛盾。

作者通过对这些冲突的描写,使读者对两种花园形态的不同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再次,《说园》通过对中西花园的比较,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与不足。

在小说中,西方花园被描绘为开阔明亮、自由多样的空间,而中国花园则被描绘为封闭与僵化的空间。

作者通过对花园及其主人的描写,暗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局限性和死板性。

与西方花园相比,中国花园在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方面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批判,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最后,《说园》通过对中西花园的对比与冲突,也表现了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花园的价值与地位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对城市化进程对花园的毁坏和破坏的描写,通过主人公的遭遇,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与脆弱。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担忧,使我对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说园》看东西方园林区别
班级 09汉师2班姓名蔡俊平学号 200942306209
一、西方园林追求“美”,中国园林追求“妙”。

中国园林追求“妙”,体现在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其中富有诗情画意。

“妙”在园林的组合要宛如是大自然天然的产物,山和水要感觉是从大自然中“取出来”放在园林中,例如网师园水池仿照了虎丘白莲池,将大自然的真山真水融入到园林中,以这种方式来“造园”,建立起来的园将妙趣横生。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陈从周先生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说明园林山水与大自然中真山真水的关系。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使其趣味盎然,不仅花草树木保持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这样就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境界。

这就是中国园林追求的“妙”的所在。

西方园林追求的“美”是一种“人工美”,园林布局对称,规则,严谨,花草修整得方方正正,呈现出一种几何美,其利用人力改造自然的痕迹非常明显。

这与中国园林有很大的区别。

二、西方园林追求“浓艳”,中国园林追求“素雅”。

中国园林追求“素雅”,陈从周先生《说园》里道:“郊园多野趣,宅园贵清新。

”野趣接近自然,清新不落常套。

网师园清新典范,园虽小,但赞辞不已。

至此可证园不在大而在精,方称艺术上品。

“素雅”细至表现在装修陈设。

中国园林室内装修同样强调因地制宜,敞口建筑重线条轮廓,玲珑出之,不用精细的挂落装修,因易损伤:家具以石凳、石桌、砖面桌之类,以古朴为主。

厅堂轩斋有门窗者,则配精细的装修。

其家具亦为红木、紫檀、楠木、花梨所制,配套陈设,夏用藤棚椅面,冬加椅披椅垫,以应不同季节的需要。

但亦须根据建筑物的华丽与雅素,分别作不同的处理。

华丽者用红木、紫檀,雅素者用楠木、花梨:其雕刻之繁简亦同样对待。

体现出清新,淡泊,恬静等本质属性。

西方园林追求“浓艳”,往往草地成片,树木成行,花蕾遍地,色彩浓艳,喷泉大且多,雕塑为主。

在风格上与中国园林相反。

三、西方园林追求“理性”,中国园林追求“情感”。

而中国园林追求的“情感”,在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中则表现为“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

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

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

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

”中国园林讲究抒情,强调寓情于景,园林中无处不入画,无景不藏诗。

西方园林追求“理性”,园林讲究笔直的中轴对称,雄伟壮观,常以笔直的道路为主线,再以其他的直线与之相交,把园林分割成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使园林轴线成为总体布局的中心,表现出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这是西方园林“理性”的体现。

四、西方园林追求“直露”,中国园林追求“含蓄”。

陈从周先生也说:“中国园林妙在含蓄”,在追求“含蓄”这方面上,中国园林一山一石耐人寻味。

举例子,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象,九狮山亦然。

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

景物若隐若现,才能让人渐入佳境,让游客多增趣味。

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

而对联文字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

游览者在含蓄深邃的景物面前,“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从而引发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

西方园林“直露”,因为西方园林总体布局均衡对称,井然有序;植物成行成列,讲究构图;水体处理整齐划一。

其受到了数理逻辑的影响,强调了人对自然的驾驭,改造能力,是一种理性,规整的美。

五、西方园林追求“形式美”,中国园林追求“意境美”。

中国园林追求“意境美”,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园林建造的文化背景。

陈从周先生的《说园》里:“文学艺术作品言意境,造园亦言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境界也。

对象不同,表达之方法亦异,故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诗境也。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词
境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曲境也。

意境因情景不同而异,其与园林所现意境亦然。

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之。

统名之日意境。

“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

“引水须随势,栽松不趁行。

”“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碍山。

“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缠。

”此虽古人咏景说画之辞,造园之法适同,能为此,则意境自出。

中国园林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处处使人感到朦胧。

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西方园林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边界和空间一目了然,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地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