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优质教案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娱乐和传统节⽇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了解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的代表⼈物及发展成就。
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过程与⽅法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形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
2.对优秀宋词作品进⾏分析和讨论,提⾼对作品的鉴赏能⼒;充分利⽤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的观察⼒,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宋元⽂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民的聪明才智。
这时期⽂学艺术⾼度发展,留给后⼈的不仅是⼀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如李清照和⾟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民疾苦的情结等。
重点宋词、元曲。
难点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繁荣的原因。
《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图⽚、《清明上河图》中的⽡⼦图⽚等、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新课【导⼊⼀】每年春节,开封城内红红⽕⽕年味⼉浓,这⾥成了欢乐的海洋。
热闹⾮凡的庙会,原汁原味的民俗⽂化节,璀璨夺⽬的⼤宋上元灯会……让游客尽享⼤宋年⽂化的⽆穷魅⼒,在喜庆、祥和、热闹的节⽇氛围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主探究:假如你⽣活在宋代都城开封,有朋友来访,你打算怎样宴请他们?你⼀定会给他们介绍开封城的风⼟⼈情和奇闻轶事吧!【导⼊⼆】《清明上河图》中有这样⼀个场景:⼀家馒头店铺门⼝放着⼀只⽊桶,⾥⾯是堆得满满的准备出售的馒头。
—个⼩贩放下担⼦,掏出钱买馒头,店⼩⼆拿着馒头正要递给他。
如此⽣动的画⾯,反映的只是北宋东京(开封)街头⽣活的⼀个侧⾯。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宋元时期⼈们的都市⽣活是怎样的吗?●新课讲解⼀、繁华的都市⽣活宋元时期有很多⼤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化、教育等⽅⾯⼗分发达,⽽且在社会⽣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1.闻名世界的⼤都市师:宋元时期在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都市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通过讲述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以及元大都的繁荣景象,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都市的繁荣景象和科技、艺术成就的认知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难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宋元时期与其他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繁荣景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发展。
同时,教师讲解宋元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2课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
2.掌握宋元时期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
3.知道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
4.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教学难点: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大都市:①北宋的__________、南宋的临安、________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
②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_______________。
2.瓦子和勾栏的出现:①原因:城市的繁荣,_______________的壮大。
②开封城内有许多________________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的圈子,称为“_______”。
3.杂剧:形成于________。
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________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宋词1.词在_________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_______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2.著名词人:①苏轼:他的词风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清照:词风__________________ ③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__________________,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
三、元曲1.元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南戏等。
2.著名戏剧家:①元朝最优秀的戏剧家是_________,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_》。
②“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白朴。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阅读材料:(1)请将以上著名词人与下面的词句对号入座。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神木县第五中学导学案宋词3、瓦子在宋代盛行的原因有哪些?瓦子里有哪些活动?4、词为什么会成为宋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5、宋元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三个环节:精讲点拨一(我听讲,我记忆)老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在展示中罐露出的问题精讲,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听讲,做好笔记。
(有效时间10分钟)正确理解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1)两宋军民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以及宋辽、宋夏、宋金的议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2)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崛起扩展之际,也在不断汲取中原先进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交融,大大丰富了华夏文明。
(3)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4)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应用以及海内外贸易的兴起,中国科技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
(5)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个环节:当堂检测、达标训练--(我实践,我掌握)以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形式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一个巩固,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讨论对答案,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班内交流。
(有效时间是7分钟)一、选择题1.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B•临安 C.广州 D.泉州2.王教授在做关于我国古代某朝代市民的讲座时,多次提及〃瓦子"勾栏"邸丿占"等名称•他介绍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A•秦朝B•汉朝 C.唐朝 D.宋朝3.丿占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岀现在()A•南切B•隋朝 C.唐朝D•宋朝4.宋代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内一般都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瓦舍•瓦舍出现的原因是()①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②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③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④经济重心南移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5.我们要了解宋代人如果想听说书、看杂技可以去什么地方?请你写出这些节日的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多元导入】(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知识点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都市生活(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瓦子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形成于宋代,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设计人:审核人:
班级:组名:姓名: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能说出宋元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娱乐情况。
列举出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2、学会读词说史、看图探史,形成孤证不立,多重证据意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难点:1.学会读词说史看图探史,形成孤证不立,多重证据意识
2.引导学生认识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探究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法提示】
我要学会依据学习目标进行阅读教材。
学习依据史料进行分析,形成史料互证的方法。
【学习材料】
【学习过程】
1.依据学习目标自主阅读教材,时间6分钟
2.探究诗词的基础知识与情感,时间5分钟
3.探究节日习俗,时间3分钟
4.探究宋元的城市,学会诗词史料互相印证的方法,时间5分钟
5.探究宋元娱乐文化生活,学习诗词与《清明上河图》互相印证,时间10分钟
6.探究探究宋元都市娱乐繁荣和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城市繁荣、民族交融等有什么关系?时间6分钟
7.小结与习题回顾 5分钟
【达标检测】
1.连线互动
北宋临安
南宋大都
元朝开封
苏轼《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西江月》
2. 学生抢答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是什么?兴起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分别是什么时候?
【拓展延伸】
进一步探究《清明上河图》中体现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证据。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1)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都市的繁荣、宋词和元曲、世俗文学、科学与文化、书画艺术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认识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统一国家的建立》两个单元后,对我国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发展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历史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认识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2.教学难点: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宋元时期都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宋元时期都市繁荣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包括都市的规模、商业活动、文化成就等方面。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宋元时期都市繁荣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导学案: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关键词】宋代、都市、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文学【学习目标】1.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状况;2. 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3. 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4. 掌握宋代的文学发展情况。
【学习重点】1. 掌握宋元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2. 掌握宋元时期的文化发展特点。
【学习难点】1. 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关系;2. 掌握宋元时期的文学发展情况。
【学习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话题:你知道宋代和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吗?这一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发展状况如何呢?2. 学生们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想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二、学习内容(50分钟)1. 阅读文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 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和概念,如宋代、元代、都市、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文学等。
3. 分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a. 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状况如何?有哪些特点?b. 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如何?对都市的发展有何影响?c. 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有哪些?d. 宋元时期的文学发展情况如何?三、归纳总结(15分钟)1. 学生们陆续回答问题,并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a. 都市是指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宋元时期都市的发展状况良好,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如开封、杭州等。
b. 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稳定,使得都市的发展更加繁荣。
宋元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兴起了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繁荣。
c. 文学方面有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兴起。
四、拓展延伸(20分钟)1. 学生们选择一种宋元时期的文学形式,如宋词或元曲,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
2.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阅读和理解;2. 准备一个关于宋代或元代的文学形式的介绍,如宋词或元曲,进行小组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宋元都市生活繁华的具体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
2.知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宋词代表人物以及各自的词风。
3.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
【学习难点】宋元都市繁荣生活出现的原因。
【导入新课】
材料一: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
当时世界的80%,东京、临安等大城市人
口多达百万,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唯一一个工商税超
过农业税的朝代。
材料二:13世纪(宋元时期)的中国……
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
术诸领域……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
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法国谢和耐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
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自主学习】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时期着名的大都市:_____、_____、_____。
2、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_____,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___,专供演出的圈子:___。
3、杂剧形成于___。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___,包含了说唱、杂
技、歌舞、傀儡等技艺。
4、欢乐的节日:___、___、___、___。
二、宋词
(二)宋词和元曲:
1、词在___时已经出现,成为___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2、宋词的代表人物:
(1)北宋:______。
(2)两宋之交女词人:______。
(3)南宋:______。
3、元曲包括___、___和___等。
4、最优秀的剧作家:元朝的______,代表作是______。
5、元曲四大家: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出现的原因
(1)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大大丰富了中原文明。
(2)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3)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北宋都城开封与唐都长安的比较
(1)北宋开封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都长安。
(2)北宋开封打破了“坊”“市”界限,改变了前代都城的城市布局。
唐都长安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居住区与商业区严格区别开来;北宋都城开封打破了“坊”“市”界限,北宋开封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前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唐都长安实行宵禁,只有白昼市场,而且时间仅限于下午半天。
(3)北宋开封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4)北宋都城开封在城市的布局、经商的方式、都市生活的面貌等方面,与唐代都城长安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特点说明北宋都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当堂达标】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商、贸、文、教发达的大城市。
宋元时期世界上着名的大都市有( )
①临安②大都③开封④郑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A.开封 B.东京 C.广州D.临安
3.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
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然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尽显愤愤之色。
据此推断,小明应该穿越到了( )
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4.北宋开封城里的勾栏是( )
A.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B.小商贩摆摊的地方
C.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 D.专供演出的圈子
5.“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
”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 )
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反映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6.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是传统文化的驿站,是用来承载民族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
宋代时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是( ) A.元旦 B.元宵节 C.清明节 D.中秋节
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一节日的欢乐气氛 ( )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8.某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北宋都城开封繁华景象的电视剧,请找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内容( )
A.市民们到瓦子看杂剧B.元旦那天,人们放鞭炮,相互拜年
C.元宵节时,大相国寺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D.人们传诵辛弃疾的词作
9.一位学者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他们共同心仪宋朝的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繁荣②国家统一强大③文化生活丰富④都市生活繁华热闹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一位法国学者指出,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下列名词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有( )
①交子②夜市③瓦子④岁币⑤勾栏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课堂小结】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