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电气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泵站电气设计规范

泵站电气设计规范

泵站设计规范10 电气设计10.1供电系统10.1.1泵站的供电系统设计应以泵站所在地区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规划为依据,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确定供电点、供电系统接线方案、供电容量、供电电压、供电回路数及无功补偿方式等。

10.1.2泵站宜采用专用直配输电线路供电。

根据泵站工程的规模和重要性,合理确定负荷等级。

10.1.3对泵站的专用变电站,宜采用站、变合一的供电管理方式。

10.1.4泵站供电系统应考虑生活用电,并与站用电分开设置。

10.2电气主接线10.2.1电气主接线设计应根据供电系统设计要求以及泵站规模、运行方式、重要性等因素全理确定。

应接线简单可靠、操作检修方便、节约投资。

当泵站分期建设时,应便于过渡。

10.2.2电气主接线的电源侧宜采用单母线不分段。

对于双回路供电的泵站,也可采用单母线分段或其它接线方式。

10.2.3电动机电压母线宜采用单母线接线,对于多机组、大容量和重要泵站也可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

1024 6〜10kV电动机电压母线进线回路宜设置断路器。

采用双回路供电时,应按每一回路承担泵站全部容量设计。

10.2.5站用变压器宜接在供电线路进线断器的线路一侧,也可接在主电动机电压母线上。

当设置2 台站用变压器,且附近有可靠外来电源时,宜将其中1 台与外电源连接。

10.3主电动机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10.3.1泵站电气设备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0.3.1.1性能良好、可靠性高、寿命长。

10.3.1.2功能合理,经济适用。

10.3.1.3小型、轻型化,占地少。

10.3.1.4维护检修方便,不易发生误操作。

10.3.1.5确保运行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10.3.1.6便于运输和安装。

10.3.1.7设备噪声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10.3.1.8对风沙、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有防护措施。

10.3.2泵站主电动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0.3.2.1主电动机的容量应按水泵运行可能出现的最大轴功率选配,并留有一定的储备,储备系数宜为1.10 〜1.05 。

大型泵站的标准

大型泵站的标准

大型泵站的标准一、泵站设计标准1.泵站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泵站的安全、稳定、经济、环保。

2.泵站设计应考虑泵站的具体位置、地形、水文、气象等条件,以及泵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泵站设计应选用高效、低耗、低噪声的泵机组,并配备相应的辅助设备和控制系统。

4.泵站设计应考虑泵站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合理设置泵房、配电室、控制室等设施。

5.泵站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泵站的容量和规模,以满足用户需求。

二、泵站设施标准1.泵站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泵机组、电气设备、仪器仪表等。

2.泵站设施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3.泵站设施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装置和应急设备,如消防器材、应急电源等。

4.泵站设施应合理布局,确保人员和设备的通行和操作空间。

5.泵站设施应合理设置标识和标牌,便于操作和管理。

三、泵站运行标准1.泵站运行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泵站的安全、稳定、经济、环保。

2.泵站运行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

3.泵站运行应配备合格的运行人员和值班人员,确保泵站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4.泵站运行应定期进行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故障和安全隐患。

5.泵站运行应做好运行记录和数据分析工作,为泵站的优化运行和管理提供依据。

四、泵站维护标准1.泵站维护应定期进行,包括日常维护、定期检修、年度大修等,确保泵站设备的正常运行。

2.泵站维护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严格按照维护规程进行操作。

3.泵站维护应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包括润滑、清洁、紧固等,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泵站维护应对设备进行测试和试验,确保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设计要求。

5.泵站维护应做好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为泵站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五、泵站安全标准1.泵站安全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泵站安全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3.泵站安全应对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泵站设计规范

泵站设计规范

泵站设计规范泵站是一种用于将液体从一个区域输送到另一个区域的重要设施,它可以帮助构建管道网络,协调水文地质,保护环境,以及最重要的是提供高效率可靠的水供应。

泵站是一个由多个类型的水泵组成的设施,除了水泵外,其他辅助设施和设备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启停控制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过滤设备,涡轮机房等等。

因此,有必要就泵站设计制定出规范来统一设计标准,保证其安全可靠的运行。

泵站的设计规范泵站的设计规范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要进行分类,可以按照系统功能(供水站,灌溉站,排洪站),可以按照水泵类型(离心泵,混流泵,叶轮泵),还可以按照安装环境(地下室,地上,船上)进行分类。

无论分类方式如何,在设计泵站的时候,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水质是泵站运行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水质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泵和辅助设备,同时也要考虑现有水质的变化,并采取措施防止泵站受到污染。

(2)管道结构:管道结构是泵站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考虑管道型号,尺寸,功率,流量,压力,温度等要素,确定最适合的管路结构。

(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作用是控制水泵的启停,以及调整流量和压力,根据泵站的功能特点进行设计,保证水泵的安全运行。

(4)安全防护:泵站的安全防护是极其重要的,应该安装可靠的电气设备,配备安全阀,安装泵故障报警系统,以防止泵出现意外故障。

此外,对于地下泵站,也要考虑地下水位变化,保证泵站的安全运行。

(5)经济性:泵站的经济性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比较不同型号、不同参数水泵的成本,同时考虑到维护成本,以确定最合适的水泵类型。

结论泵站设计规范是一种依据详细的规定来统一设计泵站的标准,它全面考虑了水质、管道结构、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和经济性等多方面的因素,能有效地保证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也可以节省资源。

泵站设计规范(2010版报批稿)

泵站设计规范(2010版报批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Design code for pumping stationGB 50265-2010(报批稿)《泵站设计规范》修订组二OO九年二月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2]85号)的要求,由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在《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本规范共12章和5 个附录。

主要内容有:总则,泵站等级及防洪(潮)标准,泵站主要设计参数,站址选择,总体布置,泵房,进出水建筑物,其他型式泵站,水力机械及辅助设备,电气,闸门、拦污栅及启闭设备,安全监测等。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对于5级建筑物和受潮汐影响的泵站,其防洪标准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一致;——对设计流量、特征水位和特征扬程的确定方法进行了修改完善;——对有关站址选择、总体布置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对泵房的布置、防渗排水布置、稳定应力分析、地基计算与处理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细化了垂直防渗布置、水平防渗结构、抗滑稳定计算公式及安全系数、地基土剪切试验方法以及建筑物、构筑物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和耐火等级表等);——对引渠的布置、出水管道型式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进、出水流道并入第九章;——对其他型式泵站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增加了一般规定;——将空气压缩系统的压力等级分类与空压机行业标准进行统一;——简化了泵站机修系统;——取消630kW以上采用同步电动机的限制,对无功的补偿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增加了有关励磁系统条款;——删除了已淘汰的电器设备;——修改了试验、检修设备的设置条款,让泵站维修、试验走向市场化;——对出口拍门和快速闸门流道顶部通气孔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了修订;——对出口拍门制造材料增加了可使用非金属材料的规定;——对工程监测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对附录A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增加了岩基抗剪断参数和摩擦系数值表;——对附录C中公式(C.0.2-1)和(C.0.2-2)进行了进一步化简。

排水系统的泵站设计与规范要求

排水系统的泵站设计与规范要求

排水系统的泵站设计与规范要求排水系统泵站是城市排水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将污水和雨水从低洼地区抽送到更高的地方或直接排放。

正确的泵站设计和规范要求对于保障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排水系统泵站的设计要点和相应的规范要求。

一、选址与布局泵站的选址应考虑到地势高低、交通便利、与其他设施的关系等因素。

一般来说,泵站应位于低洼地区的中心位置,以确保排水的高效性。

同时,泵站的布局应合理,包括泵房、电气控制室、污水处理设备等区域的划分,以便维护和管理。

二、泵站容量与数量计算泵站的容量和数量的计算需考虑到排水系统的规模和预计的排水量。

首先,需要确定泵站的最大设计流量,即排水系统在最恶劣情况下的排水量。

然后,根据泵站的起始排水水位和终止排水水位计算所需的泵站数量,以满足排水的要求。

三、泵的选择与安装在设计泵站时,需要选择适合的泵具体执行排水任务。

泵的选择应根据排水系统的性质和要求来确定,如污水泵、深井泵或潜水泵等。

同时,在安装泵的过程中,需考虑泵站的布置、管线连接、防震措施等因素,确保泵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四、排水管道设计排水管道的设计需考虑到排水系统的规模和管道的材料。

排水管道应具备足够的直径和坡度,以确保排水畅通。

此外,还需要设置检查井和排气阀等设施,方便泵站的检修和维护。

五、泵站电力系统泵站的电力系统需满足泵的正常运行和维护所需的电力供应。

泵站应配备安全可靠的电力设备,并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要求。

此外,还应考虑备用电源和自动切换装置,以应对可能的停电情况。

六、运行与维护泵站的运行与维护是排水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

泵站应设有监测和报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泵房内的故障和异常情况。

同时,定期的巡视和维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泵机的检修、沉淀物的清理等。

总结排水系统的泵站设计与规范要求涉及选址布局、泵站容量与数量计算、泵的选择与安装、排水管道设计、泵站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等方面。

合理的设计和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将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

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

泵站设计规范Design code for pumping stationGB/T 50265-97目录1总则 (3)2泵站等级划分 (3)3泵站主要设计参数 (4)3.1 防洪标准 (4)3.2设计流量 (4)3.3特征水位 (4)3.4特征扬程 (6)4站址选择 (6)4.1 一般规定 (6)4.2不同类型泵站站址选择 (6)5总体布置 (7)5.1一般规定 (7)5.2泵站布置型式 (7)6泵房设计 (8)6.1泵房布置 (8)6.2防渗排水布置 (9)6.3稳定分析 (10)6.4地基计算及处理 (12)6.5主要结构计算 (14)7进、出水建筑物设计 (15)7.1 引渠 (15)7.2前池及进水池 (15)7.3进、出水流道 (15)7.4出水管道 (16)7.5出水池及压力水箱 (19)8其它型式泵站设计 (19)8.1竖井式泵站 (19)8.2缆车式泵站 (20)8.3浮船式泵站 (20)8.4潜没式泵站 (21)9水力机械及辅助设备 (21)9.2进水管道及泵房内出水管道 (23)9.3泵站水锤及其防护 (23)9.4真空、充水系统 (24)9.5排水系统 (24)9.6供水系统 (24)9.7压缩空气系统 (25)9.8供油系统 (25)9.9起重设备及机修设备 (26)9.10通风与采暖 (26)9.11水力机械设备布置 (27)10电气设计 (28)10.1供电系统 (28)10.2电气主接线 (28)10.3主电动机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29)10.4无功功率补偿 (29)10.5机组起动 (30)10.6站用电 (30)10.7屋内外主要电气设备布置及电缆敷设 (30)10.8电气设备的防火 (32)10.9过电压保护及接地装置 (34)10.10照明 (35)10.11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36)10.12自动控制和信号系统 (38)10.13测量表计装置 (38)10.14操作电源 (38)10.15通信 (38)10.16电气试验设备 (39)11闸门、拦污栅及启闭设备 (39)11.1一般规定 (39)11.2拦污栅及清污机 (40)11.3拍门及快速闸门 (40)11.4启闭机 (41)12工程观测及水力监测系统设计 (41)12.1工程观测 (41)12.2水力监测系统 (41)附录A泵房稳定分析有关数据 (42)附录B泵房地基计算及处理 (43)附录C镇墩稳定计算 (46)附录D主变压器容量计算与校验 (48)附录E站用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48)附录F电气试验验设备配置 (49)附录G自由式拍门开启角近似计算 (51)附录H自由式拍门停泵闭门撞击力近似计算 (53)附录J快速闸门停泵闭门撞击力近似计算 (56)附录K本规范用词说明 (57)1总则1.0.1为统一泵站设计标准,保证泵站设计质量,使泵站工程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量、运行管理方便,制定本规范。

给排水工程中的泵站设计规范要求

给排水工程中的泵站设计规范要求

给排水工程中的泵站设计规范要求泵站是给排水工程中的重要设施,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一系列规范要求,以确保泵站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以下是给排水工程中泵站设计的主要规范要求。

1. 泵站选址要求泵站的选址应遵循以下要求:- 地势平坦:泵站应选在地势平坦的区域,以便于泵站的布置和运行。

- 交通便利:泵站应位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便于设备的安装和维护。

- 临近供电源和水源:泵站应尽量选址在供电源和水源附近,确保泵站运行所需的电力和水资源供应稳定。

2. 泵站结构要求泵站的结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建筑布置合理:泵房建筑布置应方便设备安装、维护和操作,并具备良好的通风、排烟和防潮等条件。

- 设备布置合理:应根据工程需求,合理布置泵、管道、阀门等设备,确保泵站运行的顺畅和高效。

- 结构牢固:泵房建筑物应具备足够的抗震、抗风和抗冲击能力,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3. 泵站设备要求- 泵的选型要合理:根据工程需求、水质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泵,确保其性能稳定、高效。

- 设备的数量要合适:根据设计流量和扬程等参数,确定所需设备的数量和配置,以满足给排水系统的需求。

- 设备的布置要合理:泵的布置应方便于设备的维护和操作,并具备良好的排水和排气条件。

4. 泵站管道系统要求- 管道设计应合理:根据设计流量、扬程、管道材料等因素,合理选择管道的直径和材质,以减少阻力和泄漏。

- 管道布置应合理:管道应尽量缩短长度,减少转弯和弯头数量,以降低能耗和压力损失。

- 管道的连接要可靠:管道连接应采用合适的连接方式,确保连接牢固、密封可靠。

5. 泵站电气系统要求- 电气设备应符合规范:泵站的电气设备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电气安全规范,包括线路、开关箱、电机等。

- 配电系统应可靠:泵站的配电系统应具备备用电源和过载保护等功能,以确保泵站正常供电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6. 泵站自动化控制要求- 控制系统可靠性要高:泵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包括监测、控制和调节等功能,以实现对泵站设备的自动化操作。

泵站设计规范 - 10.过电压保护及接地装置

泵站设计规范 - 10.过电压保护及接地装置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装置10.9.1 室外配电装置、架空进线、母线桥、露天油罐等重要设施均应装设防直击雷保护装置。

10.9.2 泵房房顶、变压器的门架上、35kV及以下高压配电装置的构架上,不得装设避雷针。

10.9.3 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泵房、中控室、配电室、油处理室、大型电气设备检修间等,可不设专用的防直击雷保护装置,但应将建筑物顶上的钢筋焊接成网与接地网连接。

所有金属构件、金属保护网、设备金属外壳及电缆的金属外皮等均应可靠接地,并与总接地网连接。

10.9.4 在1kV以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网中,电力设备的金属外壳宜与变压器接地中性线(零线)连接。

10.9.5 直接与架空线路连接的电动机应在母线上装设避雷器和电容器组。

当避雷器和电容器组与电动机之间的电气距离超过50m时,应在电动机进线端加装一组避雷器。

对中性点有引出线的电动机,还应在中性点装一只避雷器。

避雷器应选用保护旋转电机的专用避雷器。

架空线路进线段还应设置保护旋转电机相应的进线保护装置。

10.9.6 泵站应装设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的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应充分利用直接埋入地中或水中的钢筋、压力钢管、闸门槽、拦污栅槽等金属件,以及其他各种金属结构等自然接地体。

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常年都能符合要求时,不宜添设人工接地体;不符合要求时,应增设人工接地装置。

接地体之间应焊接。

10.9. 7 自然接地体与人工接地网的连接不应少于2点,其连接处应设接地测量井。

10.9.8 对小电流接地系统,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不宜超过4Ω 。

采用计算机监控方式联合接地系统的泵站,接地电阻值不宜超过1Ω 。

对大电流接地系统,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应按下式进行计算:独立避雷针(线)宜装设独立的接地装置。

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与主接地网连接,但在地中连接导线的长度不应小于15m。

10.9.9 泵站的过电压保护和接地装置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GBJ 64及《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 65的有关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泵站设计规范10电气设计10.1供电系统10.1.1泵站的供电系统设计应以泵站所在地区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规划为依据,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确定供电点、供电系统接线方案、供电容量、供电电压、供电回路数及无功补偿方式等。

10.1.2泵站宜采用专用直配输电线路供电。

根据泵站工程的规模和重要性,合理确定负荷等级。

10.1.3对泵站的专用变电站,宜采用站、变合一的供电管理方式。

10.1.4泵站供电系统应考虑生活用电,并与站用电分开设置。

10.2电气主接线10.2.1电气主接线设计应根据供电系统设计要求以及泵站规模、运行方式、重要性等因素全理确定。

应接线简单可靠、操作检修方便、节约投资。

当泵站分期建设时,应便于过渡。

10.2.2电气主接线的电源侧宜采用单母线不分段。

对于双回路供电的泵站,也可采用单母线分段或其它接线方式。

10.2.3电动机电压母线宜采用单母线接线,对于多机组、大容量和重要泵站也可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

10.2.46~10kV电动机电压母线进线回路宜设置断路器。

采用双回路供电时,应按每一回路承担泵站全部容量设计。

10.2.5站用变压器宜接在供电线路进线断器的线路一侧,也可接在主电动机电压母线上。

当设置2台站用变压器,且附近有可靠外来电源时,宜将其中1台与外电源连接。

10.3主电动机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10.3.1泵站电气设备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0.3.1.1性能良好、可靠性高、寿命长。

10.3.1.2功能合理,经济适用。

10.3.1.3小型、轻型化,占地少。

10.3.1.4维护检修方便,不易发生误操作。

10.3.1.5确保运行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10.3.1.6便于运输和安装。

10.3.1.7设备噪声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10.3.1.8对风沙、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有防护措施。

10.3.2泵站主电动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0.3.2.1主电动机的容量应按水泵运行可能出现的最大轴功率选配,并留有一定的储备,储备系数宜为1.10~1.05。

10.3.2.2主电动机的型号、规格和电气性能等应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10.3.2.3当技术经济条件相近时,电动机额定电压宜优先选用10kV。

10.3.3主变压器的容量应根据泵站的总计算负荷以及机组起动、运行方式进行确定。

当选用2台及2台以上变压器时,宜选用相同型号和容量的变压器。

当选用不同容量和型号的变压器时,必须符合变压器并列运行条件。

主变压器容量计算与校难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10.3.4泵站在系统中有调相任务,或供电网络的电压偏移不能满足供电电压要求时,宜选用有载调压变压器。

10.3.5选择6~10kV断路器时,应按电动机起动频繁度和短路电流,选用新型电气设备。

10.3.6导体和电器的选择及校验,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导体和电器设备选择设计技术规定》及《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

10.4无功功率补偿10.4.1无功功率补偿应按现行的《全国供用电规则》及《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办法》的要求进行设计,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就地平衡。

10.4.2泵站在计费计量点的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85。

当主变压器采用有载调压装置或容量在3150kVA 及3150kVA以上时,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

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应进行无功功率补偿。

10.4.3主电动机的单机额定容量在630kW及630kW以上时,宜用同步电动机进行补偿。

10.4.4主电动机的单机额定容量在630kW以下的泵站,宜采用静电电容器进行无功功率补偿。

无功补偿电容器应分组,并能根据需要及时投入或退出运行。

电容补偿装置宜选用成套电容器柜,并应装设专用的控制、保护和放电设备。

设备载流部分长期允许电流不应小于电容器组额定电流值的1.3倍。

10.5机组起动10.5.1机组应优先采用全电压直接起动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0.5.1.1母线电压降不宜超过额定电压的15%。

10.5.1.2当电动机起动引起的电压波动不致破坏其它用电设备正常运行,且起动电磁力矩大于静阻力矩时,电压降可不受15%额定电压的限制。

10.5.1.3当对系统电压波动有特殊要求时,也可采用降压起动。

10.5.1.4必要时应进行起动分析,计算起动时间和校验主电动机的热稳定。

10.5.2电动机起动应按供电系统最小运行方式和机组最不利的运行组合形式进行计算:10.5.2.1当同一母线上全部装置同步电动机时,必须首先按最大一台机组的起动进行起动计算。

10.5.2.2当同一母线上全部装置异步电动机时,必须按最后一台最大机组的起动进行起动计算。

10.5.2.3当同一母线上装置有同步电动机和异步电动机时,必须按全部异步电动机投入运行,再起动最大一台同步电动机的条件进行起动计算。

10.6站用电10.6.1泵站站用电设计应根据电气主接线及运行方式、枢纽布置条件和泵站特性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0.6.2站用变压器台数应根据站用电的负荷性质、接线形式和检修方式等综合确定,数量不宜超过2台。

10.6.3站用变压器容量应满足可能出现的最大站用负荷。

采用2台站用变压器时,其中1台退出运行,另1台应能承担重要站用负荷或短时最大负荷,其容量应按本规范附录E的要求选择。

10.6.4站用电的电压应采用380/220V中性点接线的三相四线制系统。

当设置2台站用变压器时,站用电母线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并装设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由不同电压等级供电的2台站用变压器低压侧不得并列运行。

接有同步电动机励磁电源的站用变压器,应将其高压侧与该电动机接在同一母线段。

10.6.5集中布置的站用电低压配电装置,应采用成套低压配电屏。

对距离低压配电装置较远的站用电负荷,宜在负荷中心设置动力配电箱供电。

10.7屋内外主要电气设备布置及电缆敷设10.7.1泵站电气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0.7.1.1 布置应紧凑,并有利于主要电气设备之间的电气联接和安全运行,且检修维护方便。

降压变电站应尽量靠近主泵房、辅机房。

10.7.1.2必须结合泵站枢纽总体规划,交通道路、地形、地质条件,自然环境和水工建筑物等特点进行布置,应减少占地面积和土建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10.7.1.3泵站分期建设时,应按分期实施方案确定。

10.7.26~10kV高压配电装置应优先采用成套高压开关柜,并设置单独的高压配电室。

高、低压配电室,中控室,电缆沟进、出口洞,通气孔应有防止鸟、雀、鼠等小动物钻入和雨雪飘入屋内的设施。

10.7.3电动机单机容量在630kW及630kW以上,且机组在2台及2台以上时或单机容量在630kW以下、且机组台数在3台以上时,应设中控室,采用集中控制。

室净高不应低于4m。

10.7.4中控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0.7.4.1便于运行和维护。

10.7.4.2条件允许时,宜设置能从中控室瞭望机组的窗户或平台。

10.7.4.3中控室面积应根据泵站规模、自动化水平等因素确定。

10.7.4.4中控室噪声、温度和湿度应满足工作和设备环境要求。

10.7.5站用变压器如布置在主泵房内,其油量为100kg以上时,应安装在单独的防爆专用变压器小间内,站用电低压配电装置应靠近站用变压器布置。

专供同步电动机励磁用的油浸变压器亦应安装在单独小间内。

10.7.6站用变压器室内最高温度不应超过设备最高允许使用温度,干式变压器场地的相对湿度不宜大于85%。

10.7.7干式变压器可不设单独的变压器小间,高、低压引线裸露部分对地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的规定。

对无外罩的干式变压器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10.7.8油浸变压器上部空间不得作为与其无关的电缆通道。

干式变压器上部可通过电缆,但电缆与变压器顶部距离不得小于2m。

10.7.96~10kV高压配电装置和380/220V低压配电装置宜布置在单独的高低压配电室内。

10.7.10同步电动机励磁屏宜布置在机旁。

当机组保护、自动屏等布置在机旁时,可选用同一类型屏,采用一列式布置。

10.7.11布置在室内的配电装置和站用变压器应设火警信号装置。

10.7.12当采用酸性蓄电池时,必须设单独的蓄电池室,并应布置在地面层,不得布置在中控室和高、低压配电室,电子计算机房和通信室上层。

蓄电池室应有套间和通风设施,其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蓄电池运行规程》的有关规定。

10.7.13高压油浸式电容器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0.7.13.1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10.7.13.2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且不得超过40℃。

10.7.13.3电容器组应设置贮油坑。

10.7.14中控室,主泵房和高、低压配电室内的电缆,应敷设在电缆支(吊)架上或电缆沟内托架上。

电缆沟应设强度高、质量轻、便于移动的防火盖板。

10.7.15电缆沟内应设置防火、排水设施,排水坡度不宜小于2%。

电缆管进、出口应采取防止水进入管内的措施。

10.7.16屋外直埋敷设的电缆,其埋设深度不宜小于0.7m。

当冻土层厚度超过0.7m时,应采取防止电缆损坏的措施。

10.7.17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0.7.17.1普通支(吊)架的跨距、桥架组成中的梯形托架横撑间距,不宜大于表10.7.17-1所列数值。

表10.7.17-1 普通支(吊)架跨距、桥架组成中的梯形托架横撑间距(mm)注:①沿支架能把电缆固定时,允许跨距增大一倍。

10.7.17.2电缆垂直敷设时,应在每一个支架上用夹头固定;水平敷设时,应在电缆首末两端、转弯处两侧及接头处用夹头固定。

钢丝铠装电缆水平敷设时,支持点间距可取3~5m;垂直敷设时,可取6~10m。

10.7.17.3垂直敷设或沿陡坡敷设的电缆,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允许最大高差不应超过表10.7.17-2的规定。

表10.7.17-2 电缆允许最大高差10.7.17.4电缆允许弯曲半径不得小于表10.7.17-3的规定。

表10.7.17-3国产常用电缆允许弯曲半径(电缆外径倍数)10.7.17.5电缆从地下(或电缆沟、廊道、井)引出在地坪上2m高的一段应采用金属管或罩加以保护并可靠接地。

10.7.17.6动力电缆与控制电缆分层敷设在同一电缆支架上时,动力电缆应在控制电缆的上面,格层之间应用耐火板隔开。

动力电缆格层间应按电压高的在最上层,依电压高低顺序向下排列,并在层间加装石棉水泥板。

10.7.17.7电缆穿管敷设时,每管宜只穿一根电缆,管内径与电缆外径之比不得小于1.5。

每管最多不应超过3个弯头,直角弯头不应多于2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