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季节性临床用药

合集下载

中药应用形式及合理用药

中药应用形式及合理用药
2015年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
中药应用形式与合理用药
内容提要
1
中药基本知识
2
中药应用形式
3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4
中药处方书写格式与要求
5
中药的合理应用
一、中药基本知识
药品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 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 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 等。
○普
XXXXXXXX 医院处方笺
费别:自费 姓名:XXX 科别:XXX
性别:男
年龄:50 岁
门诊号:XXXXXXX医诊断:胃痞;中医证型:脾肾阳虚
Rp:
黄芪 30g
党参 15g
茯苓 15g
白术(炒)20g 陈皮 6g
砂仁 3g
枳实(炒)6g 黄芩 6g
中药饮片散装小包装中药饮片小包装中药饮片是将经过特殊加工炮制后的中药饮片用包装材料按一定的规格定量包装的一种中药饮片具有干净卫生无粉尘调剂剂量准确储存携带方便但不利于鉴别改变组方剂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7年8月在19家三级二级医院开展了小包装中药饮片推广试点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小包装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应用指南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4号二中药饮片应用形式小包装中药饮片2012年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小包装中药饮片不少于300是开展中药饮片调剂自动化基础用符合炮制规范的传统中药饮片作为原料经现代制药技术提取浓缩分离干燥制粒包装精制而成的中药产品系列使用采用备案制限二级及以上医院中药配方颗粒二中药饮片应用形式中药配方颗粒20世纪70年代日本研制成功1992年江苏江阴天江药业率先研制中药配方颗粒2001年sfda发布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命名中药配方颗粒2002年和2011年中药配方颗粒相继列入国务院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四气;五味;临床用药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部分,四气是指药物能在人体
内发生寒、热、温、凉四种基本反应的药物性质,四气理论的确定以临床
观察用药后机体反应及治疗相关疾病的疗效为依据。

五味理论既包含了药
物固有的性质,即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药物滋味,同时也是
药物滋味结合药物发挥的作用形成的理论。

四气五味理论在临床选方用药
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气理论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四气一般是指药物的四种不同药性,即有温、凉、寒、热四种,《本经》最早提出药有温、凉、寒、热四气的说法。

中药四气的理论是医者依
据药物在人体中发挥相应作用后所表现的不同反应和治疗相关疾病的疗效
总结出来的理论,其能正确指导临床用药治疗疾病。

前人根据临床经验归纳,认为发挥温热作用的药物与发挥寒凉作用的药物在中药四气理论中属
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药物,温热药物属阳,寒凉药物属阴。

如能在热性病中
发挥明显作用的药物,表明这类药物有清热的作用,一般可归为寒凉药物,属阴。

反之,能在寒性病发挥明显作用的归为温性或者热性药物,属阳;
另外,还有一些寒热之性在机体表现不明显的“平性”药,但药物的作用
还是有偏温偏凉的趋势,仍可归于四气理论的范围。

临床实际应用上,。

试论中药品种的发展与临床用药的关系

试论中药品种的发展与临床用药的关系

408 ; 2 0 0 4 .重庆 市 药 品检 验所 , 重庆
文献标识码 : A
摘 要 目的 : 讨 中药 品 种 的 发 展 变异 与 中 医 临床 方 药 的 关 系 , 探 供
生 物 节 律 的 指 导 下 按 一 定 顺 序 , 骤 进 行 。 甘 草 一 年 生 的 含 甘 草 步 如 酸 为 5 4 % , 四 年 生 的含 1 . 2 。 参 的 丹 参 酮 Ⅱ一A 含 量 在 9 .9 而 05 % 丹 月为 0 0 % , 1 间 升 至 0 1 % , 年 1 间 又降 为 0 0 % 。 . 4 于 1月 .1 次 月 .7 12 中药 本 草 品 种 的发 展 与 变 迁 .
种 因素 的影响和人们 对 中药认 识的深化 , 使传 统 中药 品种的数量 、
质 量 以 及 药 性 处 于 动 态 的 发 展 变 异 中 。 而 使 方 与 药 之 间 发 生 了 从 不 同程 度 的 “ 位 ” 影 响 了 临 床 疗 效 和 祖 国 医 学 的 健 康 发 展 。 者 错 , 笔 主 要 就 中 药 品 种 的发 展 变 异 以 及 与 经 典 方 药 和 临 床 用 药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进 行 分 析讨 论 。 1 中 药 品 种 的 发 展 与变 异 1 1 品 种 的生 物 学 特 征 与 中 药 品 种 的关 系 . 药 材 的 内 在 质 量 与 其 品 种 生 物 学 特 性 有 着 直 接 的 联 系 。 现 从
里 均 有 一 定 差 异 , 成 了 “ 类 之 异 、 实 之 讹 ” 曾 有 不 少 学 者 通 造 种 各 。
关 键 词 中 药 品 种 ; 发展 变 异 ; 医 临床 方 药 ; 系 中 关
祖 国 医 学 的 “ , 、 、 ” 一 个 不 可 分 割 的有 机 体 , 理 法 方 药 是 由于 多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的毒性是指其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的能力。

中药毒性的产生原因多方面,包括中药自身的成分、制剂方式、用药的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使用条件等。

要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中药自身成分就是造成其毒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药中含有大量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酚类、醛类、甾体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产生影响,且有些成分具有较大的毒性。

例如,雄黄、砒霜、蛇胆等即为有毒中药,其毒性表现在人体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各个方面,若用量不当,则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因此,需要正确地使用中药、正确地识别中药药材和提取物的成分,严格控制它们的含量和比例,以减少中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其次,制剂方式也可能影响中药毒性。

应当注意到,中药的不同制剂方式对其毒性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如果将中药直接制成干燥粉末,具有较高毒性的成分可能难以被稀释和分离,这就会增加中药的毒性。

反之,如果将中药水泡或煮制成水提液,制成药片或者口服液,较高毒性的成分则被较好地稀释和分离,对人体的影响也可能相应降低。

此外,用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也是影响中药毒性的两个主要因素。

中药用药需要注意剂量,特别是对于有毒中药,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药量,控制用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中毒。

同时,给药途径也起到重要作用。

若中药被以皮内注射、静脉注射等非正规途径给予使用,则有可能引起较大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因此,要在遵守中药临床使用操作规程的前提下,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式,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使用条件也会影响中药的毒性。

因为许多中药的毒性具有季节性或者环境依赖性,如同一植物在不同季节采摘的药材毒性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在使用危险中药时,植物的采摘、加工、保管和配制过程都需要严格控制,充分保证其品质和纯度,同时在使用时要注意温度、时间和环境等因素,以确保药品的使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要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需要对中药的成分、制剂方式、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使用条件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中药的炮制和制剂及中西药临床应用的区别和联合用药

中药的炮制和制剂及中西药临床应用的区别和联合用药

中药的炮制和制剂及中西药临床应用的区别和联合用药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和制剂的关键。

传统的中药剂型为汤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的新剂型不断出现,这不仅打破了中药应用的局限,而且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中医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情况都有所改善。

近年来,提倡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合用也成为了一个焦点。

1 中药炮制及其临床应用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即明确病因病机,确定预防措施或治则治法,组方遣药)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用的制药技术。

1.1 炮制的目的1.1.1 纯净药材,切片制剂,有利贮藏天然生药含有各种杂质,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而且形态各异,必须经过炮制使其洁净,达到贮藏、制剂、调剂的要求。

1.1.2 降低药物毒性是药三分毒,天然生药大凡有毒,有小毒、大毒之分。

小毒者,配伍其他药可减轻或消除其毒性,即相畏、相杀,如生姜杀半夏的毒,用于降逆止呕、化湿寒痰;大毒者,由于相杀、相畏的效果弱,不足以使其毒性减至对人体脏器不损伤或损伤程度较小的标准,故需通过炮制使其有毒成分溶出将其除去,才可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如乌头(川乌、草乌、附子)都有大毒,将其置于碱性缓冲溶液中,有效成分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毒性较小的生物碱,应用于风湿、类风湿及骨关节等疾病。

但炮制只是降低毒性,如姜半夏,在临床使用需严格控制其用法用量、以至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1.3 改变或增强药物疗效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有效成分,使其功效发生改变,如生何首乌具有截疟解毒、润肠通便的功效,用黑豆将其炮制后具有补肝肾、明目、乌须发的功效;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酒炮制(严格的炮制方法为“九蒸九晒”)后具有养阴补血、补精益髓的功效。

炮制可增强药物疗效,如元胡是罂粟科,主要成分是异喹啉类生物碱,醋制中和生成盐有利于生物碱的溶出,主要增强其止痛功效。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物合理用药指导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药物合理用药指导
中药临床药师的中药 药物合理用药指导
目录
• 中药学基础知识与药物分类 • 临床药师角色定位与职责划分 • 合理用药原则及实践应用举例
目录
• 不良反应监测与风险评估方法论述 • 政策法规解读及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患者教育与沟通技巧培训分享
01
中药学基础知识与药物分 类
中药学基本概念及历史发展
04
不良反应监测与风险评估 方法论述
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其识别技巧
常见不良反应类型
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副作用、 后遗效应等。
识别技巧
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观 察患者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 等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和应用场景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基于大数据分析,结合患者个体特征、 药物属性和环境因素等多维度信息,构 建风险评估模型。
VS
应用场景
适用于中药临床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为药师提供决策支持,降低用药风险。
预防措施和处置建议
预防措施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提高药师和医师的专业素养,规范用药流程等。
处置建议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报告,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持续改进策略部署
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临床药师在医疗团队中地位
01
临床药师是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 的一员,负责提供药学专业知识 ,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与优 化。
02
临床药师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紧 密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安全、 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
患者用药教育及咨询服务内容
临床药师向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指导 ,包括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等,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
中药饮片

中药的季节性临床用药初探

中药的季节性临床用药初探

过程 中,其具有 一定 的季 节规律性嘲。本次研究对 我院2 0 1 0 年至2 0 1 1
年期间2 0 1 0 年3 ~ 5 B、2 0 1 0 年6 ~ 9 月 、2 0 1 0 年1 O 月 ~2 0 1 1 年1 月共6 5 8
嗪 组 ,各 2 7 例 。常 规组 :男 1 6 例 ,女 1 1 例 ,年龄 2 9 ~5 3 岁 ,平均 ( 3 7 . 5 士2 . 6 )岁 }川芎 嗪组 :男 1 5 例 ,女 1 2 例 ,年龄2 9 . 5 ~5 5 岁,
中图分类 号 :R 2 8 2 . 7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1 0 - 0 6 8 6 - 0 2
中药是 通过 中医药 的理论 体系对药 物的性能 、功效 及使用规律进 行表述 ,在 中医药 的理 论指导 下进 行应用 Ⅲ 。而研究发 现在临床使 用
液 少。这 充分表 明川芎 嗪具有减轻烧 伤水肿 、炎性反应 ,改 善患者创
面微循环 ,加快 细胞增殖功 能,逆转细胞坏死 ,促进创面 愈合。并 且
面愈合率 、创 面完全愈合时 间等指标 。 1 . 4统计学 方法 统计分析是 采用 S P S S 1 3 . 0 软件 ,计量资料 以 ( ± S )表示 ,采用 检验 ,P <0 . 0 5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创面愈 合率显著 高于对 照组2 8 . 2 %,并且创面水 肿消退 时间较快 、渗
润,有少量液体渗出,坏死组织界面以及创缘可见上皮细胞的时间定 为开始上皮化。② ( 原始烧伤创面的总面积- 治疗后未愈合的面积)
/ 原始烧伤创 面的总面积 X 1 0 0 % = 创面愈合率 。创 面面积的测量可使用 标准透 明方格 胶片 ;③ 比较两组 患者 上皮化 开始时 间、治疗2 周后创

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如何指导临床用药

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如何指导临床用药

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如何指导临床用药在中医的临床用药中,中药材的性味归经是至关重要的理论依据。

它犹如一张精准的地图,为医者指明了用药的方向,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药材来治疗疾病,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材的“性”,通常指的是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为“四气”。

寒性和凉性的药材能够清热泻火、解毒凉血,适用于温热病、热毒证等热性病证。

比如,黄连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等症。

而热性和温性的药材则具有温里散寒、助阳通络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寒性病证。

像附子性大热,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寒湿痹痛等病症。

药材的“味”,分为辛、甘、酸、苦、咸五种,还有淡味和涩味。

辛味能发散、行气、活血,比如麻黄辛温,可发散风寒、宣肺平喘。

甘味能补虚、和中、缓急,如党参甘平,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像五味子味酸,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苦味能清热泻火、燥湿、降气,例如黄芩味苦,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如芒硝咸寒,能泻下通便、润燥软坚。

“归经”则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也就是药物作用的定位。

例如,心经病变常见心悸、失眠等症状,而酸枣仁归心经,能养心补肝、宁心安神,常用于治疗心肝血虚引起的失眠多梦、惊悸怔忡。

肝经病变多有眩晕、抽搐等表现,天麻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风内动、头痛眩晕等。

在临床用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症表现,结合中药材的性味归经来选药组方。

比如,一个患者出现了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等症状。

由于寒邪侵袭体表,需要用辛温解表的药物来发散风寒。

麻黄性温味辛,归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就可作为主药;再配以桂枝,桂枝同样性温味辛,归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作用。

二者相伍,能增强发散风寒的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