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绪论一、文化的界说(一)中国“文化”概念的演变“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系辞下》“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教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象传》‚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刘向《说苑》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冯天瑜文化即人化。
——庞朴(二)西方“文化”概念的演变‚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一切的能力与习惯。
‛——泰勒(1871)‚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亨廷顿(1945年)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和学习得以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构成(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文化的构成:‚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业种业果而言‛。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狭义文化:‚文化是对军事、政治、产业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种‛。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文化是一种‚总合体‛,‚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合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独叫中国文化。
‛——冯友兰三、文化的属性1.民族性2.时代性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 2012年1月1日,《求是》杂志第一期,国 家主席胡锦涛文章: •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 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 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
• 国学大师梁漱溟: •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 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 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因不 同的生活方式而拥有不同的 文化。 •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的文 化化,是离开动物本能的人 的思想和创造的集合。
二、文化分类与基本结构
• (一)广义文化 •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 结构: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 、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中國傳統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緒論
第一節 什麼是文化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一、文化的内涵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各 种出版物。
•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 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 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 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 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 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破四旧、立四新(思想、 文化、风俗、习惯)
• 中国文化正是从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 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中向前发展的。 • 今日中国文化,是昨天中国文化的延续,又 是明天中国文化的母体。 • 传统不是与我们今天分离或隔绝的对象,在 传统属于我们之前,我们早已属于传统。 •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历史承 递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什么是文化?1979年版的辞海的释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们不完全赞同出海的这一决定,让同意有着流传很广的定义作为讨论的基础。
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在传承发展中逐渐定型的,是对民族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的文化现象。
而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
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积极的体现民族优良品质,代表民族发展方向,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疆域。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政权,他的主要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到公元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清朝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目前我国的疆域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中国的政区。
中国古代证据是不断演变的系统。
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
1、行政区划分反映了各地政治经济地位。
2、两千年来,最高行政区的变化最大,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则最为稳定。
这是因为,两千年来,农耕经济,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基础,没有动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从根本上动摇了小农经济模式。
全国行政区划,变动最大的就是两千年来最稳定的县一级。
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你二级行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你三级行政区为主。
中国的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广义的民族包括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还可以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汉族。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夏朝,但到了春秋时候才出现华夏这个名称。
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统一的国家的建立。
从这个意义上说,秦王朝,是汉族形成的开端,不过,秦立国日短,汉族真正形成是汉朝开始的。
中国的人口。
1999年的10月12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2)从《尚书·洪范》到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殷周时期,与阴阳观念同时流行的还有五 行思想。五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 篇:
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求久”观念应运 而生。反映在民间心态中,便是对用具追求“经 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 求延绵永远。
第三节 社会政治结构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以血缘宗法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 专制制度
1.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 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 义务的法则。
经济多元融合与民族多元融合是一个主题的 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来说,汉族是农耕的主 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农耕与游牧的交流, 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 采的中华文化。
在经济多元融合和民族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 才有文化的多元会通,形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会通之学”的特色。儒学、道教、中国化佛教 的形成发展都是如此。
2、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相交融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构成了中国古代 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构成了中国 古代文明的主体。
正是农耕与游牧的互通,互补,促进了农耕 人与游牧人的相互交流。
中国的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类决非自我封 闭的系统,而是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 互市等等途径,彼此交流,互相融合。
(2)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 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 行的,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 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
(3)宗庙制度
上古时代,社会上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 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https://img.taocdn.com/s3/m/996f96c80c22590102029d7f.png)
❖(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 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 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 “小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 特性: ❖ 1、“协和外邦”、“和而不同”的整体和谐
观。 ❖ 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观。 ❖ 3、强调人自身修养的人本观。 ❖ 4、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及实践理性精神。
❖ 1、原始群居时期: ❖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前) ❖ 婚姻状态是杂婚
❖ 2、血缘家族时期: ❖ 中国文化的曙光是从这时开始的 ❖ 三大成就: ❖ 一是石器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反映了人类创造文化能力的提高 ❖ 二是火的使用: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 ❖ 三是出现了弓箭:扩大了人类杀伤的范围和
产生的原因:生产力不发达;认识能力低下。
功能:维系人们的社会性;维系集体和个人的精神、 宣泄不安情绪。
2、神话的保存: 《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
《山海经》是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战国末期或西 汉初期;作者不定;性质不定(地理书或巫书)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2、始祖神话: 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 大禹治水
4、战争神话: 黄帝战蚩尤
5、英雄神话: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6、传奇神话: 嫦娥奔月
三、古代希腊神话
1、古代希腊神话的背景
古代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时期的口头传说,希腊
神话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和艺 术的源泉,至今仍然被无数作家和艺术家当作题材 和灵感的宝库。
❖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 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 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 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 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 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 时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自然和历史条件

地理位置、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1.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地理环境”的内 涵 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 然界,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 土壤、生物、矿藏等自然要素。
地理环境对人类有重大影响
• 我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 仅具有色彩各异的民族文化,而且同一民 族也存在着风格不同的区域文化。这一特 点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 以原始崇拜为例: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 地理环境对开放、对国与国的交流确实有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上海等沿海地区的飞速发 展便是例证。它们的发展就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 境。那么,中国的地理环境究竟是有利于开放还 是有利于封闭呢?应该结合地理环境做具体分析。 • 首先,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西 高东低的地形,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零散分布, 只有东南是海岸线,三面封闭,一面环海。
• 3)宋代以来,南方已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 北宋初期,尽管依靠中原的物质力量,建立了统 一王朝,并因政治中心仍然建在北方中原地区, 社会繁荣得到继续,但与南方相比,其经济发展 水平已居下游。北宋时,江南已经成为全国的经 济重心。宋初政府从各地漕运粮食总计552万石, 其中400万石来自江淮地区,占总数72.5%,而来 自黄河中下游地区仅152万石,占总数27.5%。 《宋史· 范镇传》有“国家根本,仰于东南”之说。
• 其次,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 • 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 的通道; • 东汉班超重开丝绸之路,使西域南道出现了“大 漠无兵阻,穷边有游客”的景象; • 唐玄奘不远万里到佛国印度取经。 • 这些人所行路线都是从长安取道西行而直达国外, 虽然遇到重重险阻,最终突破屏障,实现了文化 交流。地理环境并非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三节

其一,“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念,强调“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 功”,反对私利之说;其二,重视现世,要求知识分子要积极入世,解决现 实生活的问题,反对虚妄无为;其三,天人合一、和谐有序的社会观念; 其四,刚健自强的人生观念,强调“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厚德 载物”的宽厚包容人格;其五,修身为本、以德为政的行为观念,强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俗文化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俗文化比较零碎、朴野,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俗文化比较零碎、朴野,有时不免肤 但是,人们注重人生阅历和劳动生产经验, 浅。但是,人们注重人生阅历和劳动生产经验,故俗文化又具 鲜活、实在、形象、生动等特点。当然, 鲜活、实在、形象、生动等特点。当然,俗文化中也常混杂着 庸俗与腐朽。 庸俗与腐朽。
战国有翼神兽
秦始皇起泰山封禅成为历代帝王表明贤达的象征
汉朝汲取秦暴早亡的教训,提 出治国不能单靠刑罚暴力,还必以 汉书·艺文志 德治国。《汉书 艺文志》认为:“法 法 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 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 先王以明罚饬 治’,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 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 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山林文化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竹林七贤图
道家舍弃“从政 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 非汤武而薄周孔” 越名教而任自然” 道家舍弃 从政”,他们 非汤武而薄周孔 , “越名教而任自然 ,认 从政 越名教而任自然 类似“络马首 穿牛鼻” 为从政当官之事,类似 络马首,穿牛鼻 ,败坏人生,违拗天性,“故有处 故有处 入山林而不反之论” 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 ,应“游无何有之乡,以处旷埌之野 。 游无何有之乡 以处旷埌之野” 于是,山林与庙堂相对,山林之士便是隐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气候与灾害的关系
朝代 秦汉 魏晋 南北 隋朝 唐朝 五代 宋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总计 水灾 76 56 77 5 115 11 193 92 196 192 旱灾 81 60 77 9 125 26 183 86 174 201 蝗灾 50 14 17 1 34 6 90 61 94 93 37 3 101 69 112 131 雹灾 35 35 18 风灾 29 54 33 2 63 2 93 42 97 97 32 20 64 74 疫灾 13 17 17 1 16 地震 68 53 40 3 52 3 77 56 165 169 18 28 16 74 87 59 93 90 27 霜雪 9 2 20 歉饥 14 13 16 1 24 总计 375 304 315 22 493 51 874 513 1011 1121
《周易》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周易》乾卦,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4、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 地缘概念在此指的是当中原的文化中心形成以后, 地缘概念在此指的是当中原的文化中心形成以后,与在北方广阔地域 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原文化必须长期面对一个有草场、山地、 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原文化必须长期面对一个有草场、山地、 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区域。 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区域。这个广 阔的草原,截止到蒙古族的兴起,始终没有一个民族是它固定的主人。 阔的草原,截止到蒙古族的兴起,始终没有一个民族是它固定的主人。基 本上是一个民族迁徙,另一个民族就大举跃进。这些迁徙者成了中原文化 本上是一个民族迁徙,另一个民族就大举跃进。 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升温、 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升温、 繁荣。 繁荣。
中国历史不同时期气温变化图
第一时期:温暖期。 第一时期:温暖期。 第二时期:寒暖交错期。 第二时期:寒暖交错期。 第三时期:寒冷期。 第三时期:寒冷期。 第四时期: 仪器观测期” 第四时期:“仪器观测期”。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 。 年 公元前 公元前 年 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 年 公元 公元前 年 公元1400年~1900年。 年 公元 年 1900年~至今。 年 至今。
八水绕长安
西安城市变迁图
自古帝王州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河洛地区, 河洛地区, 居天下之中。 居天下之中。
行政区划并不是以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分界线为界。 行政区划并不是以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分界线为界。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
2 )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大自然总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大自然总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灾害情况 、
1)温度的变化 ) 5000多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由暖变冷。具体的表现是温 多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由暖变冷。 多年来 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还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从此在干旱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地表裸露成为巨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 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 原终于形成。 原终于形成。
第二阶梯 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 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 至大兴安岭、太行山、 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 雪峰山一线是第二阶梯, 山、雪峰山一线是第二阶梯, 这里分布着高原和盆地。 这里分布着高原和盆地。 ① 云贵高原 古代所谓的“西南夷” 古代所谓的“西南夷” 杂居的地区。源于氐羌( 杂居的地区。源于氐羌(藏 缅语族)、百越( )、百越 缅语族)、百越(壮侗语 )、百濮 百濮( 族)、百濮(南亚语系孟高 棉语族)、苗蛮(苗瑶语族) )、苗蛮 棉语族)、苗蛮(苗瑶语族) 等四大族系。 等四大族系。
3、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天下” 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古代 “天下” 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 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文化观念中的基调, 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文化观念中的基调, 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 小雅 · 北山》 北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长 江 中 下 游 平 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江南丘陵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
1 )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而汉水、 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而汉水、 淮河更是把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淮河更是把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 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的灵渠, 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的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 沟通。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沟通。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四川盆地: ② 四川盆地: 盆地的南面大 体属于西南夷; 体属于西南夷;北 面是大巴山地区的 古代巴人、氐人、 古代巴人、氐人、 羌人分布的地区; 羌人分布的地区; 盆地的中央是富饶 的成都平原, 的成都平原,文明 发展的历史十分悠 久,汉族人在秦汉 以前就已经大量居 住在这一地区。 住在这一地区。
亚历山大东征示意图
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的比较
2、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决定了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的古代文明不同 。中 国文化的发祥地虽然是在黄河流域,但又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 国文化的发祥地虽然是在黄河流域,但又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 的不仅仅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的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的不仅仅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的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同时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面临着大地域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 同时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面临着大地域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 点,虽然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不是依靠战争,而是联 虽然战争征服是有的, 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不是依靠战争, 合和融会。 合和融会。
第三阶梯 平原和丘陵地区 太行山、 太行山、燕山山 大兴安岭, 脉,大兴安岭,长白 山脉、 山脉、东北平原 居住着许多以狩 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 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 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 如鲜卑、契丹、 如鲜卑、契丹、满族 等,都起源于这个地 域。
华北平原
成 都 平 原
③ 黄土高原 黄河、泾水、渭水流经此地,沃野千里, 黄河、泾水、渭水流经此地,沃野千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 祥地之一。 祥地之一。
八百里秦川
④ 蒙古高原 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 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 原地带的要冲。生活着达斡尔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等。 原地带的要冲。生活着达斡尔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等。
匈奴版图的变迁
三、广阔地域为中国文化提供可资回旋舞台 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近的时候, 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近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 为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 为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了开发的高潮 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 期。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 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向东 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 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 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2)湿润状况的变迁 ) 由于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常趋于极端, 由于中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常趋于极端,非涝即 而且在相邻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总的说来, 旱,而且在相邻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总的说来,湿润的状况也是 有变化的,五千多年的温暖期也是一个气候湿润期, 有变化的,五千多年的温暖期也是一个气候湿润期,随后气候逐渐变得 干燥,这一过程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年以前气候稍稍湿润, 干燥,这一过程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到2500年以前气候稍稍湿润,然后 年以前气候稍稍湿润 再次变得干燥。 年来, 再次变得干燥。近500年来,旱灾多于水灾。 年来 旱灾多于水灾。
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
干旱及大风的历史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