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习操舟者”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

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顾.胆落(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椎鼓径进……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或.谓之曰(有人)(2)以.子之长(凭)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

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2)椎鼓径进……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三、打捞铁牛【原文】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①浮梁:浮桥。

②维:系,连结。

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④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

⑤权衡:秤锤秤杆。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一牛且.数万斤()(2)募能出.之者()(3)徐.去其土()(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四、勉谕儿辈【原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理解。

楚人学舟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①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逐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⑤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桀失柁⑥。

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注释)①折:调头。

②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④亟:突然。

⑤犯:遭遇。

⑥柁:同“舵”。

[1]文中提到两个人,分别是()A.楚人和惟舟师B.楚人和谢舟师C.楚人和遽谢舟师D.楚人和舟师[2]“楚人有习操舟者”中“习”字的意思是()A.温习B.学习C.练习D.习惯[3]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思不同于另外三句的是()A.惟舟师之是听B.小试洲渚之间C.逐以为尽操舟之术D.岂非前日之幸乎[4]“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翻译成现代汉语是()A.所以这今天的危急,并非前面的幸运造成的。

B.所以今天遇到的危险的地方,不正是前几天小试身手的地方吗?C.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侥幸得意所造成的吗?D.然而今天遇到危险的地方,不正是前几天小试身手的地方吗?[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支公好鹤》,完成习题。

支公①好鹤,住剡东②岇山③。

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

支意惜之,乃铩④其翮⑤。

鹤轩翥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

林曰:“既有凌霄之姿⑦,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支公:支遁,字道林,东晋人,年二十五而出家为僧。

他既是名僧,又是名士。

②剡(shàn)东,剡县之东。

③岇山,山名,在今绍兴东二百里。

④铩,摧残,伤残。

⑤翮(hé),禽鸟类羽毛中的硬管,这里用来指羽毛。

⑥轩翥(zhù),振翅高飞的样子。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楚人有习操舟者》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楚人有习操舟者》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楚人有习操舟者》含答案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应当B.治经为博士..邪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C.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等到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知晓事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层次分明,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笔墨生动,从正面表现了孙权劝学有成效,这也是全文最精彩之处。

C.本文详写孙权、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吕蒙学习的具体过程并未展开,体现了记事简练的特点。

D.本文人物性格鲜明,孙权的循循善诱、吕蒙的坦率直爽、鲁肃的真诚爱才都在文中得到表现。

【乙】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选自《贤弈编》)4.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B.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C.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D.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5.✬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的故事,但结局不同。

文言文《楚人学舟》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楚人学舟》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楚人学舟》原文及译文赏析楚人学舟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然则已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椎鼓径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慢;(2)看。

2.(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附加注释1.楚:楚国(古代国家名)2.习:学习3.操:控制,这里指驾船4.折:指船调头5.旋:指船转弯6.疾:快7.徐:慢慢地8.惟舟师之是听:只听从师傅的(教导)。

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倒置句式,应按“惟听舟师之”理解9.惟:只,仅仅10.舟师:传授驾船技术的人11.渚:水中小洲12.莫:没有13.遂:于是就14.尽:全部15.遽:[jù ]急忙16.谢:辞别17.椎:用椎敲,前进时以击鼓为号18.径:径直19.亟:立即,突然20.犯:遇到21.乃:于是,就22.四顾:四周张望23.柁:通假字同“舵”,驾驶句子翻译乃四顾胆落: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遂以为尽操舟之术:他于是就认为自己已完全学会了驾船的技术。

《楚人学舟》原文及译文

《楚人学舟》原文及译文

《楚人学舟》原文及译文赏析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同‘槌’)鼓
速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
日之幸乎?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
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
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浅尝辄止:稍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

1、解释加引号的词。

其始折旋疾“徐”(慢)乃四“顾”胆落(看)
2、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椎鼓径进(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楚人学舟告诉人们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
(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道理:
1.学习要脚踏实地,学会谦虚。

不能略有新知就骄傲自满,略有进步就妄自尊大,否则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2.不论做什么事,凡浅尝辄止者未能有成功者;凡在学习或工作中不断进取者,一定会达到胜利的彼岸。

楚人有涉江者阅读题目和答案

楚人有涉江者阅读题目和答案

楚人有涉江者阅读题目和答案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锲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
1、解释以下词语。

①楚人有涉江者
②遽锲其舟
③是吾剑之所从坠
④从其所锲入水求之
2、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
3、这那么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1、①渡、过
②急忙
③这就是
④寻找
2、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太糊涂、太荒唐了吗?
3、世界上的事物,总在不断的开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考虑并顺应这种开展变化。

(意思对即可)。

浙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

浙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

浙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理解。

楚人学舟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①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逐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⑤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桀失柁⑥。

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注释)①折:调头。

②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④亟:突然。

⑤犯:遭遇。

⑥柁:同“舵”。

[1]文中提到两个人,分别是()A.楚人和惟舟师B.楚人和谢舟师C.楚人和遽谢舟师D.楚人和舟师[2]“楚人有习操舟者”中“习”字的意思是()A.温习B.学习C.练习D.习惯[3]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思不同于另外三句的是()A.惟舟师之是听B.小试洲渚之间C.逐以为尽操舟之术D.岂非前日之幸乎[4]“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翻译成现代汉语是()A.所以这今天的危急,并非前面的幸运造成的。

B.所以今天遇到的危险的地方,不正是前几天小试身手的地方吗?C.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侥幸得意所造成的吗?D.然而今天遇到危险的地方,不正是前几天小试身手的地方吗?[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____)②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____)③饯行于郊衢(____)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____)[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