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教学实录
2019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word优质教案12

2019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word优质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2019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这一章节中深入探讨。
具体内容包括:分析小说《曹操献刀》情节结构,理解作者对人物性格刻画,以及探讨小说背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曹操献刀》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特点。
2.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小说兴趣。
3. 通过对小说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背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重点:掌握小说情节结构,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曹操献刀》课文朗读录音、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曹操献刀》课文朗读录音,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新课内容学习:a.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分析曹操献刀原因和过程。
b.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c. 教师讲解小说背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在小说中性格特点,结合具体情节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性格特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刻画,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小说情节结构图2. 人物性格特点列表3. 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曹操献刀原因及过程。
b. 选取小说中一个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
2. 答案:a. 曹操献刀原因:为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曹操决定献刀以示诚意。
过程:曹操三次献刀,经历曲折,最终成功。
b. 人物性格特点答案示例:曹操勇敢、果断、机智、有远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分析较为深入,但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其他故事,解曹操一生,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素养。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曹操献刀》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曹操献刀》,了解三国时期曹操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曹操献刀》一篇。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曹操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曹操献刀》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回答问题:“你听说过曹操吗?”“你知道曹操的历史形象是怎样的?”“你对曹操有什么印象?”并请学生简单说明。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30分钟)1.教师分发课文,学生们自主阅读,并在边读边思的同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心中认为最有特色的地方。
2.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找到的特色之处。
3.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一个个搞笑情节,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步骤三:分析与鉴赏(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曹操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如:惯于使用谎言、爱面子、自负、喜欢钻研科学等。
2.学生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3.教师分享自己的见解,结合历史背景对曹操形象的构建加以解读。
步骤四:仿写活动(2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们进行仿写活动,题目为《我献刀》。
2.学生们分组展示自己的创作,提取共同特色,进行交流讨论。
步骤五: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学生们在本堂课中的发言和思考,对学生们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曹操献刀》的主题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后,教师给予简要解读。
3.老师宣布本节课的作业:根据今天的学习,写一篇《曹操献刀》的读后感。
四、教学延伸:1.邀请学校的历史老师或家长来讲解曹操的历史背景和形象,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三国历史的文章或小说,扩大他们知识面和阅读兴趣。
3.鼓励学生参与小组性演讲或剧本创作,以展示他们对文学鉴赏的能力和创作才华。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勇于追求真理,培养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及作者罗贯中。
(2)引发学生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为学生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象征意义和寓意。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文本:《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片段。
2. 图片:与《曹操献刀》相关的历史人物、场景的图片。
3. 视频:关于《曹操献刀》的影视作品片段。
4. 资料:关于曹操和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导言《曹操献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佳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经典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本文将结合人教版高二选修册中的《曹操献刀》教材,探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学习《曹操献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文本的意义。
2.学习诗歌的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应用。
3.发现《曹操献刀》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并加以评价和表述。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背景和《曹操献刀》的分析。
具体地,课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政治、社会背景以及《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曹操献刀》。
第二部分:学习诗歌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通过介绍《曹操献刀》的结构和特点,学生可以了解到“以话应诗”的艺术编写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诗句,学生可以领会到作者的意图,把握《曹操献刀》的艺术技巧。
第三部分:发现《曹操献刀》的艺术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曹操献刀》的深入分析,找出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了解古代诗歌中贵族的生活、情感和精神氛围。
2. 教学方法本教案教学方法多样、灵活。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和欣赏水平。
(1)辅助教学工具与教学零组件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翻译软件、预拉幕和投影仪等设备,让学习更加直观、形象。
应用教学零组件对课本外的学科知识进行补充和加强,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興趣、好奇心。
(2)对话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应用:借助形式各样的课堂讨论、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寻求共同答案而且彼此了解道更加深刻,这些互动以及讲解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激发了学生的专注和学习热情。
《曹操献刀》教案范本

《曹操献刀》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五章节,详细内容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曹操献刀》。
该片段描述了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向董卓献刀的故事,展现了曹操的智勇与果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及主要人物,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机智、勇敢、忠诚等品质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重点:体会曹操的智勇与果敢,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三国演义》原著、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演义》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代,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突出其智勇与果敢。
3. 例题讲解:选取一段故事中的精彩描述,进行阅读理解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曹操的智勇表现。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故事背景:《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曹操、董卓情节概述:曹操为救父献刀2. 曹操形象:智勇、果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写一篇关于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的短文。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曹操人物形象。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培养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改编或角色扮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故事背景的导入2. 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3. 阅读理解分析的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与答案要求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故事背景的导入1. 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背景、作者及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对三国时代的整体认识。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三国演义》选读部分,具体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曹操为救父亲曹嵩,献刀给董卓;董卓对曹操的试探;曹操机智应对,取得董卓信任;曹操借献刀之机,刺杀董卓的经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董卓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堂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人物形象:曹操、董卓、吕布等。
3. 故事情节:献刀、试探、应对、刺杀。
4. 主题思想:爱国情怀、英勇智慧、忠诚勇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人物形象、情节分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观看与三国相关的影视剧,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曹操献刀学习教案

曹操献刀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操献刀》。
课文讲述了曹操献刀给董卓的故事,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领略英雄人物的风采。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曹操献刀的背景及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词,特别是“曹操、董卓、献刀”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原文3. 生字词卡片4. 历史人物图片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讲述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曹操献刀的动机和意义。
4.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5. 情景再现:让学生扮演故事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体验。
6. 课堂练习: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曹操献刀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曹操的小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曹操献刀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历史,领略了英雄人物的风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情景再现和合作探究,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曹操的智勇双全。
作业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后拓展:深入了解曹操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其优缺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课文内容《曹操献刀》的故事取材于中国古代历史,讲述了曹操为刺杀董卓而献刀的故事。
这一内容涉及到古代政治斗争和英雄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一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中的三条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这一目标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发音,流利地读出文本,更要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表达出文中的情感色彩,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曹操献刀》的内容,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曹操献刀的背景及意义。
2.分析曹操的人物性格特点。
3.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分析曹操献刀背后的深层含义。
2.理解曹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想一想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简要介绍曹操献刀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曹操献刀的看法,认为曹操献刀的动机是什么?四、分析曹操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曹操的语句,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曹操献刀的背景及动机。
2.引导学生关注曹操献刀背后的深层含义。
二、分析课文描写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曹操献刀的语句,分析描写手法。
三、课堂练习1.根据曹操献刀的故事,编写一段关于曹操的短文。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布置作业: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其他故事,分析曹操的人物性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曹操献刀的故事及曹操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曹操献刀背后的历史背景。
二、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曹操献刀背后历史背景的理解。
三、分析曹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曹操性格复杂性的语句,进行分析。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曹操的人物分析短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回顾曹操献刀的故事及曹操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曹操献刀故事中的其他人物。
二、分析课文中的其他人物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人物的语句,进行分析。
三、课堂练习1.根据曹操献刀的故事,编写一段关于其他人物的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献刀》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板书课题——《曹操献刀》。
)
首先,请贺志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学生:(贺志同学朗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教师:这首词是明代文人杨慎所作,词牌是“临江仙”,罗贯中将其录入《三国演义》后,更加广为流传。
二、了解作品(8分钟)
教师:下面,采用提问的形式对上节课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简问简答。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学生:(吴小玉同学回答)罗贯中
教师:“三国鼎立”指哪三国?学生:(刘小孟同学回答)魏、蜀、吴
教师:《三国演义》所叙故事起于何时?终于何时?
学生:(储双凤同学回答)起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终于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
教师:魏、蜀、吴三国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学生: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
教师:《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拥刘反曹
教师:《三国演义》创造了“三绝”形象,哪“三绝”?各指谁?
学生:(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
教师:《三国演义》主要写了哪三场战争?学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教师:你能说出与《三国演义》相关的哪些熟语?
学生:空城计讨荆州三顾茅庐赔了夫人又折兵万事俱备,只欠东
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家愿意打,一家愿意挨
教师:你学过哪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课文(诗、词、文各举一例)?
学生:诗:杜甫的《蜀相》;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文:苏轼的《赤壁赋》。
教师:你知道哪些《三国演义》的故事?
学生: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舌战群儒借东风失街亭火烧赤
壁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蒋干中计空城计
三、解读文本(25分钟)
教师:今天,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时,书中的人物依然栩栩如生。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去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
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情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故事情节:
(1)曹操借刀
(2)曹操献刀
(3)路遇陈宫
(4)错杀伯奢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本文中曹操人物形象。
下面,请分角色朗读“借刀”部分。
学生:(曹操——朗读;王允——汪雁登同学朗读。
)
(师生共同分析)
A、众官皆哭,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还能哭死董卓否?”心明,果断(语言描写)
B、“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虽死不恨!”
C、操藏刀……辞别众官面去。
有志,有勇,有谋(语言动作描写)
教师:下面,请分角色朗读“献刀”部分。
学生:(曹操——朗读;董卓——朗读;吕布——学朗读;李儒——储著飞同学朗读。
)
(师生共同分析)
A、操径入。
勇敢、果断(动作描写)
B、操暗忖曰:“此贼合死?”
C、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善度势情(心理描写)
D、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献上恩相。
”
E、操谢曰:“愿借试一骑。
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动作语言描写)
教师:下面,请分角色朗读“遇陈宫”部分。
学生:(曹操——余方淼同学朗读;陈宫——朗读。
)(师生共同分析)
A、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
”奸诈,狡猾(语言描写)
B、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C、“吾将归乡里…吾之愿也。
”胸怀大志(语言描写)
D、陈宫收拾盘费……投故乡来。
有感召力(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教师:以上反映的是曹操英雄的一面。
下面,请分角色朗读“杀伯奢”部分。
学生:(曹操——余方淼同学朗读;陈宫——吴方东同学朗读。
吕伯奢——程磊同学朗读。
)(师生共同分析)
A、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当窃听之。
多疑(语言描写)
B、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C、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残暴不仁(动作描写)
D、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自私(语言描写)
E、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
F、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G、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后患。
”
自私残忍(语言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教师:以上反映的是曹操奸枭的一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后板书)曹操形象:(1)智谋机警(2)志大才高(3)奸诈狡猾(4)自私残忍
四、课堂争鸣(8分钟)
教师:曹操是一个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物。
下面,我们一起多角度探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我们首先来看曹操的功与过。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曹操之
功
曹操之过
削平群雄统一北方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奠定基础三国归晋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建安文学著述颇丰玩弄权术残暴不仁
我们再来看曹操与刘备的“黑”与“厚”。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曹操之“黑”:杀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杀皇后王子
经典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刘备之“厚”: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
民间俗语——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
最后,我们来看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曹操是政治
家曹操是军事家
目光远大胆识过人军纪严明爱护百姓
求贤若渴重视人才豪爽多智指挥若定
胸襟开阔豁达乐观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教师:总之,曹操可以说是既有大家风范,又有小人嘴脸;既有英雄气慨,又有儿女情怀;既有阎王脾气,又有菩萨心肠。
所以,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说有两个“曹操”,就是这个道理。
五、布置作业(2分钟)课后思考第三题:用现代汉语改写“曹与宫坐久”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