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
曹操献刀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曹操献刀【拼音】:[chū chū máo lú]【解释】:《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出处】:《三国演义》【举例造句】:曹操献刀,随机应变。
【成语典故】:曹操献刀,这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
话说西凉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统帅二十万大军进驻洛阳,废了少帝,立了献帝,自封为相国。
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大臣们想除掉他,却没有办法。
校尉曹操(字孟德)暗中早有杀董卓之心,他经常出入相国府,渐渐取得了董卓的信任。
一日,曹操从王司徒处借来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走入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一侧。
董卓问“孟德今天为何来得这么晚?”曹操说:“我的马走不快,所以迟了。
”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出去了。
曹操心想:“老贼该死。
”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
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
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从铜镜内看见曹操抽刀,转身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了,曹操急忙说:“我得了一口宝刀,想要献给相国。
”董卓接刀一看,长足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
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
” 曹操牵着马出了相府,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
吕布对董卓说:“曹操好象有行刺之举。
”董卓有些醒悟,于是派人去追。
此时曹操已经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本故事并无其事,乃虚构。
曹操献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曹操献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言文的基本特征1. 基本结构文言文的基本结构为“言、文、篇、章”,即言语表达、文体表达、篇章结构。
2. 语言特点文言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古拙、简练的特点,使用古代汉字和古代词汇,辞藻丰富,语法复杂。
3. 表达方式文言文追求准确、简练、得体的表达方式,注重修辞和句法的运用。
4.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夸张、对仗、对比、排比、比喻等,对于修辞手法的应用需要精准的把握。
5. 文学风格文言文以明白、深刻、简练的风格为主,尤其重视句式的运用和文风的营造。
6. 文学思想文言文中经常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和文化传统,注重思想的凝练和精深。
二、曹操献刀的背景曹操献刀是一篇历史典籍,记载了东汉末年曹操向刘备献送宝刀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之间的外交交往和争霸斗争。
故事背景为刘备和曹操进行外交往来,而曹操在交往中以献送宝刀的方式表达对刘备的重视和友好。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外交战略的重视和对关系维护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词语解析文中出现了大量古代词语,如“锟斤”“仑”“铸”“良工”等,对这些古代词语的解析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2. 句式分析文中存在大量使用的古代句式,如“惟切于日月,不改其光;又何太憾名,以异于人!”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属于常见的文风。
3. 修辞手法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比喻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文言文辞藻丰富的表现。
4. 文化内涵文中体现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如品德高尚、忠诚仁义等,这些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
5. 文学风格文中的文学风格以庄重、凝练为主,使用了大量的古代文学手法和句式,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文学品味。
6. 思想和情感文中反映了曹操对刘备的重视和友好,同时也体现了对宝刀的珍视和对良工的敬重,这些思想和情感为文言文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总之,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特点,通过学习《曹操献刀》,可以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CONTENTS
• 曹操献刀的背景 • 曹操献刀的经过 • 曹操献刀的影响 • 曹操献刀的文学手法 • 曹操献刀的历史评价
01
曹操献刀的背景
曹操的出身和早期经历
曹操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具备文学和武艺的才华。
曹操早期在政治上表现出 色,受到朝廷的赏识,但 同时也面临着权臣的排挤 和打压。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具有 很高的智谋和胆略,善于运用 计谋和策略。
在反抗董卓的过程中,曹操运 用智谋和胆略,成功地策划并 实施了多次起义和战斗。
曹操的智谋和胆略不仅在当时 备受赞誉,也对后世的政治家 和军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曹操献刀的经过
曹操进入董卓府邸
曹操进入董卓府邸,是为了接近董卓,实 施自己的计划。
叙述方式
在描述曹操献刀的过程中,罗贯中运用了多种叙述方式,如直接叙述、对话、心理描写等,使得故事 更加生动、形象。
修辞手法
在描绘曹操献刀的过程中,罗贯中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故事更加富有表现 力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03
曹操献刀的影响
对曹操个人命运的影响
政治生涯的开端
曹操献刀成功后,得到了董卓的 赏识,进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
名声的树立
虽然曹操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行 刺,但他的英勇和智慧为他赢得 了部分人的尊敬。
对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影响
加速了董卓的统治
由于曹操的行为,董卓更加确信自己 的统治地位,加速了董卓对东汉末年 的统治。
04
曹操献刀的文学手法
《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刀枪剑戟》。
具体内容包括: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诗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体会曹操的智勇双全。
2. 掌握《曹操献刀》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诗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难点: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曹操献刀》诗歌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献刀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原文学习: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注释讲解:教师针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赏析讲解:a. 分析曹操献刀的背景,体会曹操的智勇双全。
b. 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5.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a. 曹操献刀背景b. 诗歌原文c. 注释及赏析d. 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曹操献刀》中的生僻字词。
b. 分析《曹操献刀》中的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2. 答案:a. 生僻字词解释:略b. 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分析: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查找曹操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曹操的文学成就。
b. 组织一次古代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讲解;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细程度;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一、诗歌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讲解1. 意象:曹操献刀的刀,象征着权力、地位和勇气。
三国典故之曹操献刀

三国典故之曹操献刀
范文一:
我最近在读《三国演义》,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那就是曹操献刀。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曹操在与刘备的战争中,打败了他的敌人,并夺取了他的宝剑“借东风”。
后来,曹操得知刘备有意前来向他借刀,他就命令自己的部下把宝剑送回给了刘备。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要有宽容,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这个故事的重点是曹操在胜利后把“借东风”还给了他的敌人刘备。
这个举动让很多人感到佩服,也让曹操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很好的形象。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教会了我们要宽容和有礼貌,这些品质是做人的重要素质。
我们在写这篇作文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例如:“宽容”、“礼貌”这样的词语。
同时,在表达观点时,需要理智、中肯,不要太过主观,以避免给读者带来误解。
范文二:
曹操献刀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三国典故。
这个故事发生在曹操战胜了刘备的时候,他得到了刘备的宝剑“借东风”。
后来,曹操听说刘备需要一把好剑,就把宝剑送还到了刘备手中。
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使在敌对的环境下,我们也应该保持尊重和宽容。
关于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曹操宽容的举动。
他不仅打败了刘
备,而且还把宝剑还给了他,这样做就是要教育我们尊重别人。
在写这篇作文时,在用词上要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选择使用表达尊重、宽容、礼貌的词汇。
同时,还需要理性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尽量不给读者带来不良的印象。
曹操献刀课件(版)

曹操献刀课件一、背景介绍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迹广为流传。
其中,曹操献刀的故事,更是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二、故事梗概曹操献刀的故事,发生在曹操与刘备共同抵抗袁绍的时期。
当时,曹操为了争取刘备的支持,将自己心爱的宝刀赠予刘备。
这一举动,既显示了曹操的诚意,又彰显了他的大度和胸怀。
然而,曹操献刀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曲折的故事。
三、曹操献刀的深层原因1.政治斗争的需要曹操献刀,是为了巩固与刘备的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敌人袁绍。
在当时,曹操与刘备的力量相对较弱,面对袁绍的威胁,双方必须携手共进。
曹操献刀,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以换取刘备的信任和支持。
2.个人品质的体现曹操献刀,还反映了曹操大度和胸怀的一面。
曹操深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容人的雅量。
因此,在关键时刻,曹操能够舍弃个人利益,将自己的宝刀赠予刘备,显示了他高尚的品质。
3.策略手段的运用曹操献刀,也是他运用策略手段的体现。
在当时,曹操与刘备的关系并不稳固,双方都存在着猜疑和戒备。
曹操通过献刀,巧妙地打破了双方的隔阂,使刘备感受到自己的诚意,从而巩固了双方的联盟。
四、曹操献刀的影响1.巩固了曹刘联盟曹操献刀,使刘备感受到了曹操的诚意,从而坚定了与曹操共同抵抗袁绍的决心。
在曹操和刘备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击败了袁绍,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2.提升了曹操的形象曹操献刀,使他在刘备及其部下心中树立了高尚的品质和宽广的胸怀。
这一举动,为曹操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3.丰富了三国文化曹操献刀的故事,成为了三国文化的一部分,被后人传颂。
这个故事,既展示了曹操的智谋和胸怀,又体现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成为了三国历史的经典佳话。
五、曹操献刀,是曹操一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不仅体现了曹操的政治智慧和个人品质,还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曹操献刀(公开课)课件

董卓的反 应
董卓对曹操的献刀行为表示感谢, 并赐予高官厚禄。
曹操趁董卓高兴之时,借机离开 洛阳,开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
董卓事后得知曹操的真实意图, 愤怒地下令追捕曹操。
03 曹操献刀的影响
对曹操个人的影响
提高了曹操的政治地位
塑造了曹操的权谋形象
通过献刀行为,曹操得到了董卓的赏 识,进而提高了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 响力。
曹操献刀是机智勇敢的表 现,他为了除掉董卓而冒 险献刀。
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行
曹操的献刀行为体现了对 汉室的忠诚和对天下苍生 的关心。
无奈之举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曹 操的献刀行为也是出于无 奈的选择。
历史评价的意义和影响
历史评价有助于我们了解曹操和献刀 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历史评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影 响我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评 价,也可以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思 考和判断。
曹操认为董卓的暴政是天下大乱的主 要原因之一,因此决定行刺董卓,为 民除害。
02 曹操献刀的过程
曹操与董卓的相遇
曹操在洛阳担任骁骑 校尉,一日在街上偶 遇董卓。
曹操表面答应,内心 却对董卓的暴政不满。
董卓对曹操的才华有 所耳闻,邀请他担任 官职。
曹操献刀的经过
为了除掉董卓,曹操决定借献刀的机会接近他。 曹操向董卓献上一把宝刀,称可助其平定天下。
其他小说中的改编
后世的一些小说家在创作中,对曹操 献刀这一情节进行了加工和改编,使 得故事更加丰富和多彩。
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绘画作品
许多画家曾以曹操献刀为题材创作了绘画作品,通过画面形象地表现了故事中 的关键时刻。
戏剧和影视作品
《曹操献刀》课件

通过《曹操献刀》PPT课件,我们将带你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剧情、和对 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象征意义。
背景介绍
《曹操献刀》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讲述了曹操为了收集名刀,以展示自己 的权谋智慧和强大实力,献出了自己最珍贵的宝刀的故事。
曹操对刀的重视和他以刀为武器的重要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武备竞争和权 谋思维。
《曹操献刀》剧情梗概
该剧情发生在东汉末年,地点主要在曹操的行营和战场上。 主要角色有曹操、刘备、孙权等,剧情主要围绕着曹操献出自己的宝刀,以 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和诱惑他人。
故事中的寓意
《曹操献刀》不仅展示了曹操的权谋智慧,也承载着刀作为象征意义的多重 解读。
曹操的聪明才智和权谋智慧通过献出宝刀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反映了他在政 治和战争中的智慧和能力。
艺术表现
舞台设计和道具运用
《曹操献刀》的舞台设计以古代战场为背景,运 用逼真的布景和道具,增强戏剧和传统的唱腔方式, 将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曹操献刀》的影响
《曹操献刀》对中国传统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剧种发展和传承方面做 出了重要贡献。 该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权谋竞争、智慧和道德观念,并深入人心。
总结
通过《曹操献刀》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中国古代战争的智谋和权谋思维,还能感受到艺术表演的 魅力和文化的韵味。 我们希望这份PPT课件能为您带来新的视野和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更深入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献刀
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lai)密书来见王允。
书略曰:“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
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
如有驱使,即当奉命。
”王允得书,寻思无计。
一日,于侍班阁子内见旧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我的生日,谦称),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
”众官皆曰:“必来祝寿。
”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
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
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生日,尊称),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
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
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才)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
”于是众官皆哭。
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
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
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
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
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
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
众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讫。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
”操径入。
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
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
”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
”布领令而出。
操暗忖曰:
“此贼合(该)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
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
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
操解鞘付布。
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
”卓就教与鞍辔。
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
”卓曰:“吾亦疑之。
”
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
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
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
”卓然其说,即差狱卒四人往唤操。
去了良久,回报曰:“操不曾回寓,乘马飞出东门。
门吏问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
”儒曰:“操贼心虚逃窜,行刺无疑矣。
”卓大怒曰:
“我如此重用,反欲害我!”儒曰:“此必有同谋者,待拿住曹操便可知矣。
”
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
且说曹操逃出城外,飞奔谯郡。
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
操言:“我是客商,覆(复)姓皇甫。
”县令熟视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曹操,如何隐讳!且把来监下,明日解去京师请赏。
”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
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
何必多问!”县令屏退左右,谓操曰:“汝休小觑(看)我。
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
”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
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县令曰:“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
”县令闻言,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
曹操亦拜,问县令姓名。
县令曰:“吾姓陈,名宫,字公台。
老母妻子,皆在东郡。
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
”操甚喜。
是夜陈宫收拾盘费,与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剑一口,乘马投故乡来。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
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
”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
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
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
”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
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
”说罢,即起身入内。
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
”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
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
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
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
”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
”操不顾,策马便行。
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
”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默然。
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
喂饱了马,曹操先睡。
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
”便欲拔剑来杀曹操。
正是: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
毕竟曹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