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终审稿)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三国演义》选段“曹操献刀”。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21课《曹操献刀》的全文阅读理解,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以及故事情节的深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理解其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献刀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心机深沉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三国演义》原著、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三国故事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了解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讲解曹操献刀的真正目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演绎《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故事情节梗概2. 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曹操:机智、权谋、心机深沉刘备:仁爱、厚道、宽容关羽:忠诚、勇猛、正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曹操献刀》读后感。
2. 答案要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性格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深入了解三国故事,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三国人物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献刀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心机深沉的性格特点。
2.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024年【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2024年【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三国演义》节选《曹操献刀》。
具体内容包括:章节为第四单元第15课,详细内容为《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忠诚、智谋、勇敢等品质,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分析。
难点:曹操内心矛盾的分析,以及故事中所体现的忠诚、智谋等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出曹操献刀的故事。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了解故事情节。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4. 例题讲解:讲解曹操献刀的原因及心理矛盾,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分析曹操献刀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情节:曹操献刀人物:曹操、刘备、关羽性格特点:忠诚、智谋、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及心理矛盾。
(2)从故事中找出体现忠诚、智谋、勇敢等品质的情节,并加以阐述。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分析较为深入,但对曹操内心矛盾的理解仍有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章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曹操内心矛盾的分析;2. 教学过程中曹操献刀原因及心理矛盾的讲解;3. 作业设计中分析曹操献刀原因及心理矛盾的问题。
2024年【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2024年【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物描写》,详细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课。
通过学习该文,让学生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生字、词语,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中描写中提炼曹操的性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曹操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生字、词语,了解课文背景。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讲解课文难点。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描写,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分析其他历史人物形象。
6.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人物,分析其形象,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语课文背景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历史人物形象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献刀》中曹操的性格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论述。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曹操的历史故事,深入了解曹操的一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分析与技能的培养;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关于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中关于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的展示;5. 作业设计中对于学生论述能力的要求;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关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曹操献刀新课标教案

曹操献刀新课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一章节,详细内容为曹操献刀的故事。
通过对曹操献刀事件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曹操、董卓等历史人物,理解曹操献刀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曹操献刀的历史事件,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献刀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重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曹操、董卓等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解曹操献刀事件:a. 讲述曹操献刀的故事。
b. 分析曹操献刀的目的和意义。
c. 评价曹操、董卓等历史人物。
3. 实践情景引入:a. 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曹操,面对董卓的暴政,会如何行动。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
4. 例题讲解:1) 曹操为什么献刀?2) 曹操献刀后,董卓有何反应?b.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 随堂练习:a. 请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曹操献刀对三国时期的影响。
b.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a. 三国时期历史背景b. 曹操、董卓等历史人物c. 曹操献刀的目的和意义d. 学生练习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要叙述曹操献刀的故事。
b. 分析曹操献刀对三国时期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曹操献刀事件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其他重要历史事件。
b. 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深入探讨曹操、董卓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曹操献刀的目的和意义。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曹操,面对董卓的暴政,会如何行动。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三国演义》选读部分,具体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曹操为救父亲曹嵩,献刀给董卓;董卓对曹操的试探;曹操机智应对,取得董卓信任;曹操借献刀之机,刺杀董卓的经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董卓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堂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人物形象:曹操、董卓、吕布等。
3. 故事情节:献刀、试探、应对、刺杀。
4. 主题思想:爱国情怀、英勇智慧、忠诚勇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人物形象、情节分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观看与三国相关的影视剧,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公开课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历史故事章节,《曹操献刀》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历史故事的基本要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理解曹操献刀的行为背后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难点:曹操献刀行为背后的家国情怀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曹操相关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生字词的学习,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讲解曹操献刀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曹操献刀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家国情怀。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6.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曹操献刀的行为背后的家国情怀,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内容分析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
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论述。
谈谈你对曹操献刀行为背后家国情怀的理解。
作业答案:1. 略2. 略3. 示例:曹操献刀是为了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他深知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关键时刻愿意为国家利益牺牲自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曹操献刀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家国情怀,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与曹操相关的历史故事,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曹操献刀新课标教案

曹操献刀新课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历史故事章节,详细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课。
通过讲述曹操献刀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曹操,感受古代英雄的气概,同时学习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从曹操献刀的故事中,感受到忠诚、勇敢、智慧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技巧。
难点:曹操献刀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外资料、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a. 曹操为什么要献刀?b. 献刀的过程中,曹操表现出哪些品质?c. 叙事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有哪些?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技巧。
七、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a. 历史背景b. 曹操献刀的原因c. 叙事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曹操献刀的故事,写一篇叙事类文章,题目自拟。
例文:题目:忠诚的见证——曹操献刀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曹操献刀的故事。
曹操献刀,是因为他深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
当时,曹操担任兖州牧,驻守宛城。
宛城守将张绣因母亲被曹操所杀,心怀怨恨,投降了袁绍。
袁绍派兵攻打曹操,曹操深知形势危急,于是决定献刀。
曹操献刀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
他先将刀藏于靴中,然后主动请缨,前往袁绍营中。
2024年【公开课精彩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精彩教案

2024年【公开课精彩教案】新课标《曹操献刀》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课标《曹操献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课文内容解读、重点词汇解析、句式结构分析、历史文化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谋略。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以及历史文化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解读,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曹操献刀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展示: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给出例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提高运用能力。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中的智慧与谋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a. 故事情节概括b. 重点词汇和句式c. 历史文化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曹操献刀》的故事。
b. 结合课文,分析曹操和刘备的人物性格特点。
c. 课文中提到的历史文化现象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案:a. 学生自行完成,要求语言通顺,表述清晰。
b. 曹操:机智、勇敢、谋略过人;刘备:仁爱、宽厚、善于用人。
c. 例如:三国时期的战争纷争、人物间的智谋较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了解那段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曹操献刀
【设计思想】
人们常常爱用一个“奸”字来概括曹操形象的性格特征。
其实,《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也不是“奸”到了极点的人物,而有着复杂个性特征的立体形象。
后人更认可其性格内涵有“奸”和“雄”两个层面。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的“奸”(多疑、狡诈、残忍、自私等)中有“雄”(有胆识、重谋略、讲忠义、视死如归等),并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法设计】
? 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认识学生多停留在表面,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运用多元解读的方法(剧中角色、读者、历史等角度)鉴赏探究曹操性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多元解读法,分析小说节选部分曹操形象。
2、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难点】
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正的分析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
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小组互助讨论交流探究,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下发导学案,结合课文文本分析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2曹操是小说中人物,历史中也有真实的人物,如何评价他?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成文。
导入
如果说历史为英雄搭建了表演的舞台,那么小说则为豪杰做了诗意的诠释……中国古典文学的园地中涌现了许多英雄形象,如:荆轲、岳飞等等。
曹操更是罗贯中塑造的众多形象中的典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备受争议的形象。
节选情节概括(即“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四个部分)
探究过程
一、我是剧中人身临其境(换角度表述小说内容)
1. 第一人称曹操自述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来介绍曹操的经历。
2. 剧中人看曹操不同人的眼光,会使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面前。
分别让学生就课前选择的角色准备发言
先看在王允等人眼中的曹操
再看董卓的眼中是——
在陈宫的眼中呢?
在吕伯奢的眼中呢
3.总之,从不同的角度使曹操表现出不一样的性格。
“奸雄”:智谋机警,志大才高,奸诈狡猾,自私残忍
“雄”胸有大志、有勇有谋、有胆识、机敏、果断、有政治家的眼光;
“奸”奸诈、生性多疑、极端自私自利、心狠手辣。
二、我是读者置身事外(避免主观片面)
1.如何把握人物形象(方法点拨)
你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小组交流进行归纳
描写句----------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归纳(《三国演义》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1)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2)对比、衬托、夸张等手法的运用
(3)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描写人物的思想性格。
(4)他人言行或环境烘托
2.师:当然曹操这个形象在本文中表现得还很不够。
如果我们读了〈三国演义〉全文后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现请读过或看过着作影视剧的同学补说情节,认识其人,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学生交流《三国演义》中熟悉的曹操的故事。
预设焚书不较(宽宏大度)杀杨修(羡才又妒才)义释关羽割发代首(言而有信)梦中杀人……孤独又疑心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败走华容道杀华佗望梅止渴
3问题
(1)节选部分的情节中,你最不认可的曹操作为是哪里
A假如你是曹操,离开庄子时遇上打酒归来的吕伯奢,你准备怎样做
(预设向吕伯奢说明缘由,求得吕伯奢的谅解;待刺杀董卓成功后,再来向吕伯奢谢罪。
)
B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预设反对这种观点: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种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
)
(2)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来写曹操呢?(深度探究——主旨探讨)
《三国演义》的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贤臣的渴慕。
引导关注《三国演义》的创作意图。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有功有过。
但《三国演义》中更多地把他塑造成反面形象,这样是因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因此受到它的影响,曹操的民间形象也很差,如戏曲舞台上白脸等。
4.小结补充把握人物形象切入点
(1).从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和创作主题来把握人物(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三、曹操不只是曹操历史客观
1. 曹操是小说中人物,历史中也有真实的人物,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成文,课堂交流展示。
【预设】
(一)、曹操之功。
(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2)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3)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曹操之过。
(1)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2)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3)玩弄权术,残暴不仁
(4)虚假伪善,奸诈狡猾。
(5)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三)、曹操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目光远大,胆识过人
(2)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3)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1)军纪严明、爱护百姓。
(2)豪爽多智,指挥若定。
(3)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4)善于总结,着述颇丰。
历史上的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
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一千多年来,曹操在历史和文艺作品中是一个被严重歪曲和丑化了的人物,许多史书把曹操写成一个暴君,小说《三国演义》也把曹操刻画成一个阴险毒辣的奸臣。
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曹操也是个大粉白脸,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曹操是坏蛋。
总之,小说和舞台上的曹操是个十足的奸雄形象。
公正评价历史上的曹操:
2.世人解读人物形象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名)之口。
再扩展到后世人看(评说)曹操
“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裴松之
“曹瞒篡乱从此始”-----元稹
“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上‘可爱的’三个字。
”———易中天
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四、我就是我择善而从
口语表达与写作练习选择曹操身上闪光点,解析成因,说说对你有什么影响教师总结
曹操被称为“奸绝”,但同学们又从这篇解读出一个文韬武略、胸有大志的曹操,可见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文学习走近曹操,走进《三国演义》,走进经典名着。
曹操仅是《三国》中一人,《三国》仅是名着中一部,去读书吧,亲近他们,丰富自己,读好书,立好志,做好人,行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