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课程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刀枪剑戟》。
具体内容包括: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诗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体会曹操的智勇双全。
2. 掌握《曹操献刀》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诗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难点: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曹操献刀》诗歌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献刀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原文学习: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注释讲解:教师针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赏析讲解:a. 分析曹操献刀的背景,体会曹操的智勇双全。
b. 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5.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a. 曹操献刀背景b. 诗歌原文c. 注释及赏析d. 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曹操献刀》中的生僻字词。
b. 分析《曹操献刀》中的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2. 答案:a. 生僻字词解释:略b. 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分析: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查找曹操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曹操的文学成就。
b. 组织一次古代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讲解;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细程度;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一、诗歌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讲解1. 意象:曹操献刀的刀,象征着权力、地位和勇气。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刀枪剑戟》,具体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课。
该章节详细描绘了曹操献刀给董卓的经过,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曹操的智勇双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句,了解曹操献刀的经过。
2.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体会古代散文的韵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曹操的智勇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理解曹操的智勇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词句,了解曹操献刀的经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入曹操献刀的故事。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曹操献刀的经过。
3. 课堂讲解:a. 对重要词句进行解析,如“刀枪剑戟”、“献刀”等。
b.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描写手法、人物形象塑造等。
c. 讲解曹操的智勇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其优点。
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及过程,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选择题、简答题等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的智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曹操献刀》2. 重点词句:刀枪剑戟、献刀、智勇精神3. 曹操献刀过程:原因、经过、结果4. 课文艺术特色:描写手法、人物形象塑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曹操献刀的经过。
b. 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举例说明。
c. 结合曹操的智勇精神,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曹操的历史故事,深入了解其人物形象,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开展“曹操智勇精神”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激发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曹操献刀》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刀枪剑戟》。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勇于追求真理,培养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及作者罗贯中。
(2)引发学生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为学生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象征意义和寓意。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文本:《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片段。
2. 图片:与《曹操献刀》相关的历史人物、场景的图片。
3. 视频:关于《曹操献刀》的影视作品片段。
4. 资料:关于曹操和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中的《曹操献刀》章节。
内容包括: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思想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献刀》的时代背景,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曹操献刀的行为动机,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特点。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献刀行为动机的分析,小说主题思想的挖掘。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曹操献刀故事的好奇心。
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作者罗贯中,讲解小说《曹操献刀》的基本情节。
3.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政治斗争、人性特点等方面探讨小说主题思想。
6. 例题讲解:结合小说内容,讲解一道阅读理解题,指导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作者:罗贯中情节: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人物形象: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主题思想:政治斗争、人性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曹操献刀》的内容,谈谈你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曹操献刀行为动机的分析,小说主题思想的挖掘。
2. 教学过程: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历史小说《曹操献刀》。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小说情节概述、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色讲解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历史背景。
2. 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掌握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理解、语言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的兴趣。
2. 情节概述:教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3.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
4. 语言特色讲解:讲解小说中的成语、典故、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讲解其含义和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句子,巩固所学。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三国时期历史背景2. 小说情节概述3. 人物形象分析曹操董卓4. 语言特色成语典故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曹操、董卓的性格特点。
(2)分析小说中的一个成语或典故,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曹操:机智、勇敢、果断;董卓:残暴、昏庸、刚愎自用。
(2)成语“献刀”表示献媚取宠,揭示了曹操的性格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基本到位,但对人物形象分析不够深入,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三国题材的小说,如《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2. 语言特色讲解3. 作业设计一、人物形象分析1. 外貌描写:课文中对曹操、董卓的外貌进行了详细描述,如曹操的“姿容俊美”和董卓的“形容枯槁”。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导言《曹操献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佳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经典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本文将结合人教版高二选修册中的《曹操献刀》教材,探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学习《曹操献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文本的意义。
2.学习诗歌的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应用。
3.发现《曹操献刀》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并加以评价和表述。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背景和《曹操献刀》的分析。
具体地,课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政治、社会背景以及《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曹操献刀》。
第二部分:学习诗歌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通过介绍《曹操献刀》的结构和特点,学生可以了解到“以话应诗”的艺术编写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诗句,学生可以领会到作者的意图,把握《曹操献刀》的艺术技巧。
第三部分:发现《曹操献刀》的艺术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曹操献刀》的深入分析,找出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了解古代诗歌中贵族的生活、情感和精神氛围。
2. 教学方法本教案教学方法多样、灵活。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和欣赏水平。
(1)辅助教学工具与教学零组件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翻译软件、预拉幕和投影仪等设备,让学习更加直观、形象。
应用教学零组件对课本外的学科知识进行补充和加强,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興趣、好奇心。
(2)对话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应用:借助形式各样的课堂讨论、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寻求共同答案而且彼此了解道更加深刻,这些互动以及讲解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激发了学生的专注和学习热情。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中的《曹操献刀》章节。
该章节详细讲述了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向董卓献刀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曹操的智勇才华以及古代官场的权谋斗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了解古代官场风气。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古代小说的魅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勇双全、忠诚勇敢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官场风气。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曹操献刀》教材。
2. 学生准备:教材、《曹操献刀》预习笔记、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官场的一个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官场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预习检查:让学生复述《曹操献刀》的故事梗概,检查预习情况。
3. 讲解: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详细讲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官场风气。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曹操献刀》的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曹操献刀》的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的故事,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官场风气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曹操献刀》的作文题目。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故事背景曹操献刀原因人物性格分析官场风气揭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曹操献刀的故事中,谈谈你对忠诚、智慧、勇敢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故事的理解程度,针对问题进行课后辅导。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三国演义》选读部分,具体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曹操为救父亲曹嵩,献刀给董卓;董卓对曹操的试探;曹操机智应对,取得董卓信任;曹操借献刀之机,刺杀董卓的经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董卓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堂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人物形象:曹操、董卓、吕布等。
3. 故事情节:献刀、试探、应对、刺杀。
4. 主题思想:爱国情怀、英勇智慧、忠诚勇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人物形象、情节分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观看与三国相关的影视剧,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主备人:周强审核人:梁艳【教材分析】《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分别代表两大主题的小说,并对后代小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授此文时,应当先介绍一下两大主题小说的常识,并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两大主题小说的概貌有进一步的探究。
此外,节选部分是对曹操这一人物解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能够培养学生深入走入文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时,还可抓住此文的虚与实的特点,进一步引领学生感受小说的艺术手法上的得与失。
【学情分析】1、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里面有“背景介绍”和“作品导读”两部分内容。
通过教学,学生基本了解《三国演义》一书的背景、主题、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性和艺术性。
2、部分学生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3、少数学生读过《三国演义》原著。
【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
2、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4、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5、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品读名著片段,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难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正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为英雄搭建了舞台,小说为英雄做了诗意诠释,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巳沉沉睡去,但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时,书中的人物却依然栩栩如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去感受其中的人物形象。
二、单元介绍(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完成1、2后,由教师点拨补充,对问题1进行多媒体展示)1、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有关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点拨:历史演义系列小说:《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流派。
《三国演义》为历史性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伺候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英雄传奇系列小说:《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
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自影响最大的作品分别为《隋史遗文》(袁于令)、《说岳全传》(钱彩、金丰,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和《杨家府演义》(纪振伦,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2、你知道哪些英雄传奇人物,最感兴趣的是谁?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此环节广开言路,主要是把讨论的自由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做评论)二、了解《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
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
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本书24卷。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
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
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正统思想。
在他看来,刘备是汉室宗亲,理所当然要继承大统,当然要歌颂;而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他篡夺了刘汉政权,必须反对。
这种把天下看成是一家一姓的天下的观念,无疑是错误和落后的。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还有着更深刻、更重要的原因。
小说中的刘备宽仁爱民、知人善任、待上以诚、讲求义气,这一形象实际上成了封建时代贤明君王的化身。
曹操则和刘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虽也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但更多表现的则是他的奸诈残忍。
这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典型的暴君。
这样,《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时代广大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普遍愿望。
《三国演义》通过记叙惊心动魄的军事和政治斗争,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全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家喻户晓的就有几十个,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
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善于描写战争是它的独特成就。
《三国演义》描写了上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家喻户晓的计谋故事,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例如「官渡之战」、「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火烧赤壁」、「关公五关斩六将」、以及「空城计」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作者不但深悉统治集团的政治矛盾和利害冲突,重视不同思想性格的人物在战争过程中的作用;而且也通晓军事艺术,熟知奇谋异策,因而能够用他的生花妙笔,把战争场景写得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毫无雷同之处。
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总之,《三国演义》描绘战争的高超艺术,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相当杰出的。
《三国演义》几百年来一直有着广大的读者群,这部典范性的历史小说,被我们整个民族一代一代地不断阅读,得到各个阶层人民的共同喜爱。
同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国演义》也远播海外,被译成朝、越、日、英、法、德、俄等几十种文字传遍世界各大洲。
俄国汉学家称赞该书是"一部真正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法国学者认为"在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是最著名的一部"。
在崇拜英雄的美国社会,人们夸奖"《三国演义》是描写英雄业绩的一部早期的杰作"。
英国学术界一致推荐《三国演义》为"史诗般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演义》以其无以伦比的丰富内涵而进一步扩大着它的影响。
这部小说常读常新。
少年时阅读可能是看热闹,故事多变有趣;年轻时阅读可能对小说中种种人物性格的描写以及他们的为人之道感兴趣;年纪再大一些的人可能多注意人物命运描写以及各方实权人物斗智斗力、巧弄权谋方面。
小说在运筹帷幄、星移斗转、奇峰对插、锦屏对峙的多种描写后面,显示了先人的无限智慧,以致今天的外国企业家要把它当案头的必备之物,而将其智谋用到经营中了。
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像它一样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三、解读文本在昨天的课上,我们介绍了《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源头,书中不仅描写了上百次的战争,家喻户晓的计谋故事,还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
现在我们就结合课文《曹操献刀》来深入分析一下曹操这一形象的塑造。
1、梳理情节 (学生速读,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首先我们先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课文分为几部分?(1)、概括故事梗概:①曹操借刀②曹操献刀③路遇陈宫④错杀伯奢(2)依照回目的形式概括每部分内容(教师出示一例)学生仿写交流在课后有一道练习题,要求大家模仿小说回目的形式,如“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这样的形式,分别概括这四部分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的预习作业,现在就请一个同学说说你仿写的内容。
教师出示:王允旧臣哭社稷曹操奇谋借宝刀教师展示:孟德献刀遇弑贼李儒献计操脱身识谎言陈宫擒曹仰曹志二人携手访伯奢孟德心疑杀无辜陈宫识操2、品味语段,分析本文中曹操人物形象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曹操,说他是“古今来奸雄第一人”,那用奸雄二字形容曹操恰当吗?奸与雄看似茅盾的两方面是如何在曹操身上体现的呢?作者又是如何塑造曹操这一形象呢?那好,现在我们结合具体课文描写来分析。
我们有四个小组分别对应课文四个情节,思考一下,作者用什么手法塑造曹操形象,从中又能表现曹操什么性格特征?学生按情节分成四小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记录发言。
A众官皆哭,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还能哭死董卓否?”心明,果断 (语言描写,反衬手法)B “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
-----辞别众官而去。
有志,有勇,有谋(语言动作描写)(2)献刀A操径入目的性强,勇敢果断(动作描写)B操暗忖曰:“此贼合死?”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善度势情(心理描写)C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
”操谢曰:“愿借试一骑。
”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动作语言描写)(3)路遇陈宫操言:“我是客商---”奸诈,狡猾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吾将归乡里,-----吾之愿也”有大志(语言描写)陈宫收拾盘费,----投故乡来有感召力(侧面烘托)以上反映的是曹操英雄的一面。
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多疑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残暴不仁(动作描写)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自私(语言描写)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
”自私残忍(语言心理描写侧面烘托)在杀伯奢的情节中则反映曹操奸枭的一面。
3、总结因此在课文中我们看到了曹操智谋机警,志大才高,奸诈狡猾,自私残忍的形象。
(因此用奸雄来形容曹操还是恰当的)文本中人物形象刻画方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以及陈宫之言等侧面描写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