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的意思及故事
曹操献刀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曹操献刀【拼音】:[chū chū máo lú]【解释】:《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出处】:《三国演义》【举例造句】:曹操献刀,随机应变。
【成语典故】:曹操献刀,这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
话说西凉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统帅二十万大军进驻洛阳,废了少帝,立了献帝,自封为相国。
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大臣们想除掉他,却没有办法。
校尉曹操(字孟德)暗中早有杀董卓之心,他经常出入相国府,渐渐取得了董卓的信任。
一日,曹操从王司徒处借来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走入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一侧。
董卓问“孟德今天为何来得这么晚?”曹操说:“我的马走不快,所以迟了。
”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出去了。
曹操心想:“老贼该死。
”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
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
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从铜镜内看见曹操抽刀,转身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了,曹操急忙说:“我得了一口宝刀,想要献给相国。
”董卓接刀一看,长足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
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
” 曹操牵着马出了相府,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
吕布对董卓说:“曹操好象有行刺之举。
”董卓有些醒悟,于是派人去追。
此时曹操已经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本故事并无其事,乃虚构。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曹操献刀情节介绍
1
背景设定
曹操作为战争领导者,迫切需要与关羽建立信任关系。
2
曹操求见关羽
曹操请求见关羽,并献上名刀,以示重视和愿意与关羽合作。
3
的欣赏和支持。
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乱世背景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各种政治和军事争斗层出不穷。
权谋与智慧
小说中曹操献刀的情节展现了角色之间复杂的权谋、策略和智慧。
历史文化影响
《三国演义》对于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对于忠诚、仁义和智慧的重要指引。
角色分析:曹操、关羽
曹操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角色,他是一个聪 明、果断且权谋高手的政治家。
关羽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以武勇和忠诚 受到人们的敬仰。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课件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是一部经典的古代历史小说,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三国时期的故事,通过曹操献刀的情节展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权谋与智慧。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伟大 作品。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220-280年)的故事,主要以魏、蜀、 吴三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争斗为背景。
忠诚和信任
关羽对曹操的忠诚和信任,引发我们思考在当 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结论和反思
历史的价值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让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历史的价值。
人性的探讨
情节中的人物形象和决策,引发我们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艺术的魅力
小说中生动的描写和情节编排,展现了艺术作品的魅力和影响力。
独特的写作手法
1 多线叙事
小说采用多线叙事的方 式,呈现了丰富的故事 情节和世界观。
谋董贼孟德献刀主要内容

谋董贼孟德献刀主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孟德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
孟德,字子瑜,后来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字,曹操。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他被誉为“以谋董贼”的人物,这是因为他以智谋和勇武闻名于世,成功地将董卓除掉,为后来的三国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东汉末年,董卓是朝廷的大臣,但他野心勃勃,欲图篡权。
他利用权谋和武力,控制了朝廷,威胁到了皇室的地位。
当时,曹操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将军,他看到了董卓的野心,决心要为国家除掉这个贼寇。
曹操深谋远虑,他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对抗董卓,于是他开始策划一场大胆的计划。
曹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情报,了解到董卓手下有一位名叫吕布的将军,武艺出众,勇猛异常。
曹操知道,如果能够得到吕布的支持,那么除掉董卓的计划将会事半功倍。
于是,曹操亲自前往拜访吕布,向他表示愿意与他合作。
吕布虽然心怀独立之心,但也清楚董卓的野心,于是决定与曹操合作,共同对抗董卓。
曹操和吕布商量好了计划,他们决定在董卓的宴会上下手。
董卓喜欢炫耀自己的权势,经常举办宴会来展示自己的实力。
曹操和吕布利用这个机会,董卓举办盛宴的时候,曹操带领着几十个亲信将士潜入宴会地点,而吕布则负责在外部守卫。
当董卓痛饮之时,曹操趁机拔剑刺向他。
董卓虽然意识到了危险,但已经晚了,他被曹操一剑刺中,当场身亡。
曹操成功地除掉了董卓,但他也知道,事情远未结束。
董卓手下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对曹操充满了敌意。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曹操决定向朝廷献刀。
献刀被视为对朝廷的忠诚表现,是一种传统的礼仪。
曹操亲自前往朝廷,将董卓的刀交给了朝廷官员,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诚。
献刀的举动使得朝廷官员对曹操刮目相看,他们认为曹操是一个有魄力、有胆识的人物。
朝廷官员开始积极支持曹操,希望他能够带领大家共同对抗董卓的余党,稳定国家局势。
曹操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他开始组织自己的军队,打击董卓余党,逐渐稳定了国家的局势。
以智谋和勇武著称的曹操,通过除掉董卓和献刀的行动,成功地奠定了自己的权威地位,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打下了基础。
曹操献宝刀的主要内容

曹操献宝刀的主要内容
1曹操献宝刀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出生于辽东沈阳的城东村,是汉末的豪杰。
他生前的事迹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献宝刀的故事。
曹操曾经差点被太史慈捉住,这时他只有一把宝刀可以自保,于是他把刀子和腰带系在一起,把刀扔给了太史慈,把腰带保住了自己。
太史收到刀子很吃惊,以为曹操也是位贵人,就原谅了他。
后来曹操又回到了曹魏,他竭力把曹魏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由于太史慈的原因,经常因为兵荒马乱而无法增援。
曹操离开的时候,想报答太史慈,就带回了自己扔给他的宝刀,留给他一份不足为报的礼物,请他记住自己。
曹操献宝刀的故事一直被人传颂,这儿也让我们看到了曹操谦恭有礼、待人谦和的一面,他取之于民而不淹没民,也可以从这里看出三国时期豪杰间的惊人谦卑与善意。
《曹操献刀》读后感

《曹操献刀》读后感
《曹操献刀》是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著名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征北战之后,曹操统一了中原,号称魏武王。
他召集众将,举行一次盛大的封赏仪式,将功臣们排成方阵,摆开长长的队伍,曹操从容走过去,向每一个人颁发奖品,并嘉奖他们的功绩。
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将领叫做关羽,他是曹操的前部下,在曹操发迹的时候就帮助他打下江东,一举成名。
但关羽背叛曹操之后,曹操便刻意忽略他的功勋,没有给他任何奖励。
这一次封赏仪式上,曹操突然向关羽走去,取下自己的宝剑,一脸崇敬地递给他,说道:“将军这段功业,当真是非常可嘉,世间罕有。
玄德不幸于汝,乃命汝三顾茅庐,请图报我,既效吕布之马,又如周郎之卧龙,深为可惜。
今朕不自减于卿,卿何迟而又自毁乎?”曹操这番话,表达出了自己的敬意和羡慕,也表达了对关羽的歉意。
最后,关羽接过宝剑,鞠躬致谢,曹操遂拍着他的肩膀,笑道:“此剑一来,卿当谨守,不可弃之。
”于是,关羽告辞而去,曹操也毫不在意,心满意足地看
着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曹操的威风和关羽的英勇,表现了封赏制度的重要性和对功臣的尊重与信赖。
同时,这个故事也强调了人情义理和得失平衡的道理,警示后人不要因小失大,决不能损害自己的声誉和功勋。
曹操的主要事迹简介

曹操的主要事迹简介
曹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似乎永远充斥着阴险狡诈,充满心机,总是不相信别人,因为他生性多疑。
曹操的人物性格分析
1.猜忌。
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2.奸诈。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
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
3.狠毒。
曹操是特别狠毒的,可以说是内脸就不认识人。
4.报复心强。
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
曹操的事迹
1.曹操献刀——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2.割发代袍——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
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
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
3.官渡之战——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今河南封丘西)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三国典故之曹操献刀

三国典故之曹操献刀
范文一:
我最近在读《三国演义》,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那就是曹操献刀。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曹操在与刘备的战争中,打败了他的敌人,并夺取了他的宝剑“借东风”。
后来,曹操得知刘备有意前来向他借刀,他就命令自己的部下把宝剑送回给了刘备。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要有宽容,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这个故事的重点是曹操在胜利后把“借东风”还给了他的敌人刘备。
这个举动让很多人感到佩服,也让曹操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很好的形象。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教会了我们要宽容和有礼貌,这些品质是做人的重要素质。
我们在写这篇作文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例如:“宽容”、“礼貌”这样的词语。
同时,在表达观点时,需要理智、中肯,不要太过主观,以避免给读者带来误解。
范文二:
曹操献刀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三国典故。
这个故事发生在曹操战胜了刘备的时候,他得到了刘备的宝剑“借东风”。
后来,曹操听说刘备需要一把好剑,就把宝剑送还到了刘备手中。
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使在敌对的环境下,我们也应该保持尊重和宽容。
关于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曹操宽容的举动。
他不仅打败了刘
备,而且还把宝剑还给了他,这样做就是要教育我们尊重别人。
在写这篇作文时,在用词上要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选择使用表达尊重、宽容、礼貌的词汇。
同时,还需要理性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尽量不给读者带来不良的印象。
课件1:第1课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 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 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 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 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 择。
5.名句默写 (1)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_包__藏__宇__宙__之__机__,___ _吞__吐__天__地__之__志___者也。(曹操)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__以__善__小__而__不__为__。惟贤惟德,能服于 人。(刘备) (3)玉__可__碎__而__不__可__改__其__白____,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关羽)
情节
错杀 伯奢
文本内容
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
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 连杀死八口。……操挥剑砍伯奢于 驴下。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 下人负我。”
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 ”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 ,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 今日留之,必为后患。”
指津:一般答题模式:找出描写方法——分析描写的作用 (符合人物身份、体现性格特征等)。
课文写众臣在王允家中聚会时,写到了王允和众
官的哭,这有什么作用? 提示 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对社会动荡尤其是董卓
弄权、社稷不保而表现出的一种悲愤。二是面对这样的局势众 人却无计可施,从而衬托出曹操的与众不同、谋略过人。试想 王允“掩面大哭”,众官“皆哭”,唯独曹操没哭,反而说了 这样一番话:“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 卓否?”当王允质问时,他又说了慷慨激昂的一番话:“吾非 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 悬之都门,以谢天下。”一番豪言壮语,既显示出曹操的明大 义、识大体,又表现出他的胆识过人。三是设置悬念,为下文 曹操的出场作铺垫。读这段文字,自然会激发起读者的联想和 想象:王允及众官为什么要哭?有什么难言之隐,还是有什么 伤心之事?从而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献刀的意思及故事
本文是关于曹操献刀的意思及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
曹操献刀
【拼音】:
[chūchūmáolú]
【解释】:
《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出处】:
《三国演义》
【举例造句】:
曹操献刀,随机应变。
【成语典故】:
曹操献刀,这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
话说西凉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统帅二十万大军进驻洛阳,废了少帝,立了献帝,自封为相国。
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大臣们想除掉他,却没有办法。
校尉曹操(字孟德)暗中早有杀董卓之心,他经常出入相国府,渐渐取得了董卓的信任。
一日,曹操从王司徒处借来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走入小阁,
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一侧。
董卓问“孟德今天为何来得这么晚?”曹操说:“我的马走不快,所以迟了。
”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出去了。
曹操心想:“老贼该死。
”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
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
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从铜镜内看见曹操抽刀,转身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了,曹操急忙说:“我得了一口宝刀,想要献给相国。
”董卓接刀一看,长足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
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
”曹操牵着马出了相府,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
吕布对董卓说:“曹操好象有行刺之举。
”董卓有些醒悟,于是派人去追。
此时曹操已经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本故事并无其事,乃虚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