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合集下载

曹操献刀的意思及故事

曹操献刀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曹操献刀【拼音】:[chū chū máo lú]【解释】:《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出处】:《三国演义》【举例造句】:曹操献刀,随机应变。

【成语典故】:曹操献刀,这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

话说西凉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统帅二十万大军进驻洛阳,废了少帝,立了献帝,自封为相国。

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大臣们想除掉他,却没有办法。

校尉曹操(字孟德)暗中早有杀董卓之心,他经常出入相国府,渐渐取得了董卓的信任。

一日,曹操从王司徒处借来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走入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一侧。

董卓问“孟德今天为何来得这么晚?”曹操说:“我的马走不快,所以迟了。

”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出去了。

曹操心想:“老贼该死。

”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

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

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从铜镜内看见曹操抽刀,转身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了,曹操急忙说:“我得了一口宝刀,想要献给相国。

”董卓接刀一看,长足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

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

” 曹操牵着马出了相府,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

吕布对董卓说:“曹操好象有行刺之举。

”董卓有些醒悟,于是派人去追。

此时曹操已经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本故事并无其事,乃虚构。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曹操献刀情节介绍
1
背景设定
曹操作为战争领导者,迫切需要与关羽建立信任关系。
2
曹操求见关羽
曹操请求见关羽,并献上名刀,以示重视和愿意与关羽合作。
3
的欣赏和支持。
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乱世背景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各种政治和军事争斗层出不穷。
权谋与智慧
小说中曹操献刀的情节展现了角色之间复杂的权谋、策略和智慧。
历史文化影响
《三国演义》对于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对于忠诚、仁义和智慧的重要指引。
角色分析:曹操、关羽
曹操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角色,他是一个聪 明、果断且权谋高手的政治家。
关羽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以武勇和忠诚 受到人们的敬仰。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课件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是一部经典的古代历史小说,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三国时期的故事,通过曹操献刀的情节展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权谋与智慧。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伟大 作品。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220-280年)的故事,主要以魏、蜀、 吴三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争斗为背景。
忠诚和信任
关羽对曹操的忠诚和信任,引发我们思考在当 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结论和反思
历史的价值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让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历史的价值。
人性的探讨
情节中的人物形象和决策,引发我们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艺术的魅力
小说中生动的描写和情节编排,展现了艺术作品的魅力和影响力。
独特的写作手法
1 多线叙事
小说采用多线叙事的方 式,呈现了丰富的故事 情节和世界观。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CONTENTS
• 曹操献刀的背景 • 曹操献刀的经过 • 曹操献刀的影响 • 曹操献刀的文学手法 • 曹操献刀的历史评价
01
曹操献刀的背景
曹操的出身和早期经历
曹操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具备文学和武艺的才华。
曹操早期在政治上表现出 色,受到朝廷的赏识,但 同时也面临着权臣的排挤 和打压。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具有 很高的智谋和胆略,善于运用 计谋和策略。
在反抗董卓的过程中,曹操运 用智谋和胆略,成功地策划并 实施了多次起义和战斗。
曹操的智谋和胆略不仅在当时 备受赞誉,也对后世的政治家 和军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曹操献刀的经过
曹操进入董卓府邸
曹操进入董卓府邸,是为了接近董卓,实 施自己的计划。
叙述方式
在描述曹操献刀的过程中,罗贯中运用了多种叙述方式,如直接叙述、对话、心理描写等,使得故事 更加生动、形象。
修辞手法
在描绘曹操献刀的过程中,罗贯中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故事更加富有表现 力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03
曹操献刀的影响
对曹操个人命运的影响
政治生涯的开端
曹操献刀成功后,得到了董卓的 赏识,进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
名声的树立
虽然曹操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行 刺,但他的英勇和智慧为他赢得 了部分人的尊敬。
对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影响
加速了董卓的统治
由于曹操的行为,董卓更加确信自己 的统治地位,加速了董卓对东汉末年 的统治。
04
曹操献刀的文学手法
《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3.丰富视野 (1)《三国演义》内容评介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当权。导致黄巾军 农民大起义爆发,各地豪强纷纷建立地方武装,形 成割据势力。天下大乱。 不久,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 掌权,被挤出权力中枢的宦官不甘失败,设法杀死 何进,袁绍起兵诛杀了宦官,又被董卓赶走,董卓 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其时,司徒王允巧使“连环计”,用美女貂婵 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然后与各路豪强联 络,设计杀死董卓。董卓部将又杀死王允及其同僚。 随之,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 先后割据混战。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适 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 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 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 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敦大惊,遂 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 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 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 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 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 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 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 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 他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大约在公元1400年前后, 罗贯中逝世,享年约七十岁。
历史演义小说叙述多有来历,大都本自正(规)史 传,以描写历史演变朝代兴废为重点,约略为“七实三 虚” 。鉴于此,首先要了解作品写作、发表的社会背景 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并在此基 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其次要认真分析人物 形象,理解典型环境中人物的个性特点,从而深入领会 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最后还要分析小说的情节、线索、 结构等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完整版)《曹操献刀》课件

(完整版)《曹操献刀》课件

能哭死董卓否?”遇事理智
勇猛
“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 有胆识
耳。”
——体现其英雄的一面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
之都门,以谢天下。”
①动作描写:
“操径入”
②语言描写:
“马羸行迟耳。” “愿借试一骑。”
③心理、动作描写:
“操暗忖曰……惧卓力大,未敢轻动。”
④心理、动作、语言描写:
“操又思曰……曹操背后拔刀……操惶遽, 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总结:本文中曹操形象:智谋机警,志大
才高,奸诈狡猾,自私残忍,文本中人物形象
刻画方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
描写以及对比,陈宫之言等侧面描写分析文本
中的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 根据本章故事,后人总结了一条 歇后语,曹操误杀吕伯奢----将 错就错。
跳出文本:拓展探究
意犹未尽?再来看 几则曹操的故事?
②动作描写:
“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③侧面烘托:“宫曰……”“陈宫寻思……”
多疑、狡诈、残忍、自私——体现其奸枭的一面
文中写陈宫 、吕伯奢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课文作简要分析?
• 侧面烘托,突出曹操的形象 • 陈宫,既衬其雄,又写其奸 • 吕伯奢则写出了曹操的奸绝
自私残忍(语言心理描写 侧面烘托)
课文理解: 曹操为什么要杀吕伯奢?
曹操误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奸雄的标签
本文中曹操形象:
•奸 • 奸诈狡猾 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 疑神疑鬼 心
狠手辣 •雄 • 志大才高 有勇有谋 机智果断 监危不乱 随机
应变 善度情势 忠义坦率

《曹操献刀》读后感

《曹操献刀》读后感

《曹操献刀》读后感
《曹操献刀》是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著名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征北战之后,曹操统一了中原,号称魏武王。

他召集众将,举行一次盛大的封赏仪式,将功臣们排成方阵,摆开长长的队伍,曹操从容走过去,向每一个人颁发奖品,并嘉奖他们的功绩。

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将领叫做关羽,他是曹操的前部下,在曹操发迹的时候就帮助他打下江东,一举成名。

但关羽背叛曹操之后,曹操便刻意忽略他的功勋,没有给他任何奖励。

这一次封赏仪式上,曹操突然向关羽走去,取下自己的宝剑,一脸崇敬地递给他,说道:“将军这段功业,当真是非常可嘉,世间罕有。

玄德不幸于汝,乃命汝三顾茅庐,请图报我,既效吕布之马,又如周郎之卧龙,深为可惜。

今朕不自减于卿,卿何迟而又自毁乎?”曹操这番话,表达出了自己的敬意和羡慕,也表达了对关羽的歉意。

最后,关羽接过宝剑,鞠躬致谢,曹操遂拍着他的肩膀,笑道:“此剑一来,卿当谨守,不可弃之。

”于是,关羽告辞而去,曹操也毫不在意,心满意足地看
着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曹操的威风和关羽的英勇,表现了封赏制度的重要性和对功臣的尊重与信赖。

同时,这个故事也强调了人情义理和得失平衡的道理,警示后人不要因小失大,决不能损害自己的声誉和功勋。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勇于追求真理,培养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及作者罗贯中。

(2)引发学生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为学生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象征意义和寓意。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文本:《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片段。

2. 图片:与《曹操献刀》相关的历史人物、场景的图片。

3. 视频:关于《曹操献刀》的影视作品片段。

4. 资料:关于曹操和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语文选修人教新课标《中国小说欣赏》第1课《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语文选修人教新课标《中国小说欣赏》第1课《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面就自有一套体例。例如对于曹操,既要突出他的奸诈虚
伪和用心险恶,又不抹杀他的机智和用兵的本领;对于刘 备,则处处强调他是汉室宗亲,继承汉室有合法地位,强 调他的忠厚爱民,待人厚道义气等等。他不讳言蜀国的失 败以至于灭亡,但尊蜀贬魏,却全书贯彻始终。
栏 目 链 接
3.走入作品
《三国演义》 刻画了近 400 个人物形象, 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 亮、 曹操、 关羽、 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 具有“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 雄心壮志,此外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 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 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 既有 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 毅”“义重如山”, 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 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 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比喻极有才华。 才高八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刮目相看。这原是鲁肃夸赞吕蒙学 有长进的话,后以形容对人重视。 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挂印:是离任、辞官的意思;封金:把金银财宝封存起来,栏 目
栏 目 链 接
jià nɡ 贱降 . xiá nɡ 投降 .
jià n 乘间 . jiān 距 间 .
ɡēnɡ 衣 更 . ɡè nɡ 加 更 .
栏 目 பைடு நூலகம் 接
2.写对字形 骁 侥 讫 迄 诞 涎 忖 肘
栏 目 链 接


3.词语积累
(1)来自《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解词义 (1)跋 扈 :专横暴戾,欺上压下。 (2)隐 讳 :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 (3)鸿 鹄 之志:比喻志向远大。 (4)小 觑 :小看;轻视。 (5)粉 身 碎骨: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6)暗 忖 :暗自揣测。 (7)惶 遽 :惊慌。 (8)下 榻 :(客人)住宿。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罗贯中(约 1330—约 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
钱 塘 (现浙江杭州)或庐陵(现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 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一些片段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 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 有 数 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 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写过杂剧 ,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读音 jù hù jiǎo pèi gāo gū qiáo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加点字

弄.权 弄.堂
屏.退
屏 屏.障
屏.营
读音 nòng lòng bǐnɡ pínɡ bīnɡ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4.辨近义 (1)推 托 ·推 脱 辨析:两者的读音相同,但是意思差别很大。“推托”专指借故拒绝或推 辞,后常接表示托词或拒绝的原因的词语。“推脱”着重指摆脱、开脱,使与 己无关,多指推卸责任、问题等。 ①改革,需要强调实干精神。假若懒字当头,调研推给他人,见着矛盾就 绕道走,遇到问题就推托,甚至会埋下引发社会矛盾的隐患。 ②作为这个部门的领导,老王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2)质 疑 ·置 疑 辨析:两者都有提出问题的意思。“质疑”指提出疑问;“置疑”指怀疑(多 用于否定式),如“无可置疑”“不容置疑”。 ①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不容置疑的。 ②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问难的过程。
卧 龙 一出震寰宇,初出茅庐的你,三烧曹营,令曹军闻风丧胆,你的脸上 充满智慧与谋略。羽扇纶巾是你的风度,抒写着不凡的历史。从草船借箭到 三 气 公瑾,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一张睿智的笑脸传遍中原。
你 睿 智,同时你的脸上又充满哀伤。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你受先 帝 临 终之托,“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你哀伤先帝不听你良言 劝 告 ,你哀伤后主昏庸无能,你哀伤自己未能完成先帝之遗愿。
提示:小 说 虽然展示了曹操雄才大略、有勇有谋、惜才爱才的一面,但 是 他 多疑、残忍、奸诈、自私的一面却被无限夸大了。在罗贯中的笔下, 曹操成了一代“奸雄”的代表。这是一种艺术加工,“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
要公正地评价历史上的曹操,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自幼放任 不 羁 ,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 之 能 臣,乱世之奸雄”。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 之 法 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 军 三 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他生活节俭, 不 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曹操虽生性狡诈多疑、残忍自私,然功过持 平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仍不失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与 文 学家。
1.《三国演义》 曹操献刀
-*-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罗贯中对魏、蜀、吴三国自有一套顺逆是非的看法。他认为刘备的蜀 国应该是合法继承汉朝的,是正统的;而魏、吴两国是僭位和篡窃。基于这 种认识,他在人物塑造、故事演述和材料取舍方面就自有一套体例。例如, 对于曹操,突出他的奸诈虚伪和险恶用心,同时又不抹杀他的机智和用兵的 本领;对于刘备,便处处强调他是汉室宗亲,继承汉室有合法地位,强调他的 忠厚爱民,待人厚道义气,等等。他不讳言蜀国的失败以至灭亡,但尊蜀贬魏 却是一根主线,贯串始终。
首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2.文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提示:①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主次之分, 次要衬托主要是本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写陈宫对待曹操错杀吕 伯奢及全家的事情时,“默然”,而曹操却堂而皇之地认为自己错杀有理。② 通过生动的语言情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如通过曹操自身的语言表现他的 思想性格。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二是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采用了多种技法。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 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如“桃园 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 羽勇武凛然的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 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爽直鲁莽的性格。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 却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时一再误 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 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是《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七分史实”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 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 构”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 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 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Leabharlann 赍.jī恣.

小觑.

樽.
zūn
羸.行
léi
掣.
chè
解鞘.
qiào
加点字
惶遽. 跋扈. 矫.诏 鞍辔. 成皋. 沽.酒 前鞒.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1.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表现出强烈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因此作 者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时,尽管没有忽略他的可取之处,但毕竟夸大了他性 格中阴险狡诈、自私冷酷的一面,而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完全是这样的。请结 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目标二鉴赏人物形象
1.“曹操借刀”这一情节中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它能反映出曹操的什 么性格特点?
提示:主 要 是神态、动作描写,如“抚掌大笑”;语言描写,如:“……还能哭 死 董 卓否?”“……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易错字
骁 侥 挠 诞 涎 讫 迄 纥
词语
思 cǔn 掣 zhǒu zhòu 王 万户 hóu 伺 hou 下 tà 一 tā 糊涂 糟 tà
易错字
忖 肘 纣 侯 候 榻 塌 蹋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目标一把握故事情节
1.速读全文,依照章回小说回目的形式,概括每部分内容。 提示:(1)王允旧臣哭社稷 曹操奇谋借宝刀 (2)孟德献刀欲弑贼 李 儒献计操脱身 (3)识谎言陈宫擒曹 仰曹志二人携手 (4)访伯奢孟德心 疑 杀无辜陈宫识操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情节的?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提示:本 文 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的:借刀、献刀、 出逃、遇陈宫。这样安排故事情节,使结构紧凑,发展合理,让读者易于接受。 3.课文写众臣在王允家中聚会时,写到了王允和众官的哭,这有什么作 用? 提示:主 要 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对社会动荡尤其是董卓弄权、社稷不 保 而 表现出的一种悲愤;二是面对这样的局势众人却无计可施,从而衬托出 曹操的与众不同、谋略过人;三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曹操的出场作铺垫,从而 更 好 地吸引读者。
说明曹操识大义,谋大略,勇猛有胆识 ,体现其英雄的一面。借宝刀之举, 进可以将董卓一刀毙命,退可以献刀为名找到保全自己的漂亮借口。可以说 进 退 自如,足见曹操智勇双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