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蒂亚森 著作读后感
阿玛蒂亚·森对不平等的本质的理解及其价值

阿玛蒂亚·森对不平等的本质的理解及其价值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后引发了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其他新自由主义之间的巨大争论,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阿玛蒂亚·森对不平等本质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阿玛蒂亚·森因在福利经济学领域的巨大造诣而摘取了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他致力于不平等与贫困等问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与发扬了古希腊时期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互相交融的伟大传统”,使自己始终如一地展现出“经济学的良心”。
本文首先分析森所揭示的以往平等理论对不平等的遮蔽问题,进而阐明森对不平等的本质的理解,最后说明其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以往平等理论中遮蔽的不平等问题“人人生而平等”吹响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平等也成为近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基本价值。
然而,平等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又是一个聚讼纷纭的概念。
萨托利认为平等难以琢磨、难以把握,是人类最不知足的一个理想,其他理想都有可能达到一个饱和点,但是追求平等几乎没有终点,因为在某个方面实现的平等会在其他方面产生明显的不平等[1]380。
这形象地表明了平等概念的复杂性,而对平等概念揭示最深刻的学者之一,则是阿玛蒂亚·森。
森在对近代以来的各种平等观研究后指出,平等虽然已成为普遍原则,但平等观念时刻面临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异性”与“评价平等变量的多样性”的挑战。
在这二者之中,森着重探讨的是第二个方面的挑战。
在他看来,第一个方面的挑战非常易于理解,人们可能都熟知漠视人与人之间的相异性常常会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2]224,例如个人虽然拥有相同的实现自由的手段,但是人际差异会使得其向自由的转化结果极为不同[2]256。
但是,对于第二个方面的挑战,则是人们常常忽略的,也是疑义重生的。
他提出,“在某一评价域(不论该评价域按照传统的看法是多么神圣)的平等诉求到了另一评价域里就可能成了反平等主义的了”[2]237。
森指出,以往的平等观虽然在形式上承认平等对所有主体的适用性,但对平等主体适用范围的一致性认识不仅没能消解对平等客体的广泛争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争论。
浅谈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

浅谈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阿马蒂亚·森是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以其对自由和正义问题的深刻见解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他不仅研究自由的不同形式,而且关注自由的实现以及自由与实现正义之间的关系。
先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天皇文化勋章的阿马蒂亚·森在自由观方面的主张值得深入思考。
他认为,自由不仅意味着政治上的自由,更涉及到经济和社会自由。
在他看来,自由是指在法规的规范下,人们可以自主地进行选择和行动。
在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中,政治自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政治自由包括选举权、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新闻自由等。
阿马蒂亚·森认为,政治自由是一种必要的条件,可以创造和维持一个美满和谐的社会。
此外,他还关注经济自由。
在他看来,经济自由涉及到人民选举自己的职业、创业还是工作的权利。
同时,阿马蒂亚·森也指出,经济自由不能只局限于市场自由,还需要考虑公平竞争和公正分配。
阿马蒂亚·森认为,社会自由与其他两种自由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人们的自由选择信仰或者从事娱乐活动等。
他强调,在任何社会中,都应该存在自由的发展,而非一种单一的符号或者社会群体掌握了所有的掌控权力和目的。
在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中,实现自由的关键是消除不平等和歧视。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平等地享受到自由。
同时,阿马蒂亚·森还指出,实现自由不应该仅仅依赖于国家,还需要个人在社会中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因此,在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中,自由和责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
总的来说,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强调了自由的多重维度。
自由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上的自由,还涉及到经济和社会自由。
实现自由的关键是消除不平等和歧视,个人和社会都需要相互协作来实现自由和责任,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自由和正义的社会。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阿玛蒂亚·森最有名的著作是《以自由看待发展》,但我没有读这部著作,而是读了另外一部:《贫困与饥荒》。
以权利看待饥荒?印度著名的“贫困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则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指出,贫困不单纯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
一、阿马蒂亚森生平简介(人)1933 年3月,阿马蒂亚森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圣蒂尼克坦,地点在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创立的国际大学校园内。
他的外祖父是研究中世纪印度文学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印度教哲学权威,与泰戈尔过从甚密。
阿马蒂亚这个名字就是诗翁泰戈尔为他取的,意为“永生”。
他的父亲在达卡大学(在今孟加拉国)教授化学。
浸染在周围浓厚的学术氛围当中,据他后来回顾,未来的人生道路似乎除了矢志向学,教书为文,辗转于世界各地的大小校园之间,想不出还会是别的什么样子。
森幼承家学,发蒙很早,充分反映了泰戈尔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的思想。
(学)森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帮助他的祖国印度摆脱经济贫困,走向繁荣。
为此,他曾经选择经济发展问题作为他的主攻方向之一。
阿马蒂亚森研究范围广泛,除经济发展外,在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等方面著力尤多,成就斐然。
他已经出版了《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理性与自由》、《以自由看待发展》、《身份认同与暴力》、《经济发展与自由》、《集体选择和社会福利》、《论经济上的不平等》、《伦理学和经济学》、《自由、合理性与社会抉择》等十几部专著,其中前五种已经出版汉译本。
为了表彰他在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于社会最贫穷成员所面临问题的关心,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
在国际学术界,阿马蒂亚·森教授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原因在于,与那些热中探讨资本积聚、效益增加等为资本家服务的学者不同,阿马蒂亚·森来自发展中国家,他常常从社会伦理和哲学角度深入探索不平等和贫困与饥荒的原因,他把经济学从生硬死板的数据、公式中摆脱出来,拉到社会生活,尤其是贫困生活的真实层面上,让经济学具有了伦理学、哲学意义上的关怀精神。
浅析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

浅析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摘要】阿玛蒂亚·森是一位著名的印度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提出了可行能力理论,强调人们应该有实现自己潜在能力的机会。
在他看来,可行能力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成功,还包括健康、教育和人权等方面。
可行能力与发展理论密不可分,因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力,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可行能力的重要性在于提升人们的自主权和尊严,影响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源等。
通过实践,可以促进可行能力的实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对社会发展的启示,未来可行能力理论将继续发展,促进全球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关键词】阿玛蒂亚·森、可行能力、发展理论、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实践、启示、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阿玛蒂亚·森简介阿玛蒂亚·森,生于1933年,是印度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曾担任哈佛大学经济学和哲学的教授,并于199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森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发展学等多个学科,其学术成就备受推崇。
作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学者,阿玛蒂亚·森提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理论和观点。
可行能力就是他的重要概念之一。
可行能力是指个体或群体实现潜力,并获得幸福和尊严的能力。
森认为,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国民经济总量,更应该关注人们是否具有充分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潜力和目标。
通过对阿玛蒂亚·森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社会责任感的学者。
他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发展和关注人的基本需求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阿玛蒂亚·森对可行能力的观点以及可行能力与发展理论的关系。
1.2 可行能力定义可行能力,又称为“能力转化论”或“能力取向理论”,是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提出的一个概念。
可行能力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但最核心的概念是指个体或群体实现其潜力和权利的能力。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阿玛蒂亚·森最有名的著作是《以自由看待发展》,但我没有读这部著作,而是读了另外一部:《贫困与饥荒》。
以权利看待饥荒?印度著名的“贫困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则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指出,贫困不单纯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
一、阿马蒂亚森生平简介(人)1933 年3月,阿马蒂亚森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圣蒂尼克坦,地点在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创立的国际大学校园内。
他的外祖父是研究中世纪印度文学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印度教哲学权威,与泰戈尔过从甚密。
阿马蒂亚这个名字就是诗翁泰戈尔为他取的,意为“永生”。
他的父亲在达卡大学(在今孟加拉国)教授化学。
浸染在周围浓厚的学术氛围当中,据他后来回顾,未来的人生道路似乎除了矢志向学,教书为文,辗转于世界各地的大小校园之间,想不出还会是别的什么样子。
森幼承家学,发蒙很早,充分反映了泰戈尔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的思想。
(学)森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帮助他的祖国印度摆脱经济贫困,走向繁荣。
为此,他曾经选择经济发展问题作为他的主攻方向之一。
阿马蒂亚森研究范围广泛,除经济发展外,在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等方面著力尤多,成就斐然。
他已经出版了《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理性与自由》、《以自由看待发展》、《身份认同与暴力》、《经济发展与自由》、《集体选择和社会福利》、《论经济上的不平等》、《伦理学和经济学》、《自由、合理性与社会抉择》等十几部专著,其中前五种已经出版汉译本。
为了表彰他在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于社会最贫穷成员所面临问题的关心,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
在国际学术界,阿马蒂亚·森教授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原因在于,与那些热中探讨资本积聚、效益增加等为资本家服务的学者不同,阿马蒂亚·森来自发展中国家,他常常从社会伦理和哲学角度深入探索不平等和贫困与饥荒的原因,他把经济学从生硬死板的数据、公式中摆脱出来,拉到社会生活,尤其是贫困生活的真实层面上,让经济学具有了伦理学、哲学意义上的关怀精神。
读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有感

读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有感国际学院农经六班康米学号:201342021608 前言:记得第一次见到森的名字是在我最喜爱的诗人泰戈尔的传记中,阿马蒂亚的名字就是泰戈尔所取,意为“永生”,也在此印证了森在经济学界的传奇地位。
之后我接触的第一本森的著作是《贫困和饥荒》。
到现在里面所描写的孟加拉,埃塞俄比亚等等的饥荒案例,依旧让人触目惊心。
在各大案例的基础上森纵观全局,用权力的方法阐释了贫困和饥荒,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到贫困和饥荒这个问题。
这一次,我选择的是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一本综合了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饿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这本是是森为公众所写,技术性的讨论相对较少,更加让我领略到了森这位学术大师深邃的哲理辨析,精确有利的经济分析和令人信服的经验论证。
接下来翻开目录,让我们一起领悟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首先纵观全文,《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森改变了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全书论证,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泛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
森根据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阐明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
在强调市场机制、全球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基础性重大贡献的同时,他指出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领域承担责任,更需要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全面的社会交往和变革中发挥主动作用。
在此我仅对书中所提及的“自由”的概念和森的理论框架这两个方面结合我的收获和体会做一次浅谈。
一:关于“自由”的概念的探讨首先,于真老师在序言提出:“发展就是扩展自由”。
也明确指出书的主题是发展——更准地说,是一种特定的发展观,即: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一面镜子——读《伦理学与经济学》

一面镜子——读《伦理学与经济学》《伦理学与经济学》是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八十年代的作品,但书中深刻揭示和论证的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分离以及由此导致的现代经济学的贫困和伦理学的缺陷,就像谈的当下我国状况;而阿马蒂亚.森作为经济学家,他的深邃的历史感、广阔的伦理思考、对人性及其需要的完整而透彻的理解、特别是他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则是我国经济学和伦理学共同的严重缺失。
阿马蒂亚.森指出,经济学在历史上是作为伦理学一个分支而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这一事实对于理解经济学的本质至关紧要。
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经济研究就与人类行为所追求的目的相联系。
而人类行为动机复杂多样,因而追求的目标是多元的。
如果经济学关注真实的人而不是被狭隘的描述方式扭曲和抽象化了的人。
那么,经济学研究就不仅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直接相关,而且与人们对财富以外的追求有关。
经济学跟伦理学的这种关联为它规定了不可逃避的任务,即,在财富之外,经济学研究还包括对更基本的目标的评价和增进。
在阿马蒂亚.森那里,经济学应致力于评价和增进的“更基本的目标”至少应该有自由与公正。
他对自由和公正的看重基于如下判断:在一个社会中,人们拥有的自由度以及福利分配上的公正性直接关涉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并构成社会基本的道义性。
然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动机作了及其狭隘的预设,断言人都追求自利最大化,进而依据专断而有缺陷的信息结构把追求自利最大化视为理性的要求。
但阿马蒂亚.森认为,“人”这一概念具有基本的和不可约减的二元性,自利,或者个人福利的考虑并不是人们行为的全部动机。
他由此把关注引向了对自由、权利的思考。
而追求自利最大化的狭隘预设对人性以及人的需要作了不真实的理解,排斥了对一些有意义的经济关系的关注,拒绝了评价和增进人类更基本目标的任务。
后果是双重的。
一方面,现代经济学提倡了一种神经分裂症式的生活,这种生活固执地追求自利最大化,而自利又限于物质财富,这就遗忘和丢失了自由、权利、爱与同情。
阿马蒂亚·森的福利观及其启示

阿马蒂亚·森的福利观及其启示作者:肖林生温修春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1期摘要:福利的构成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文化、政治参与、社会机会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在森那里,福利就是人的需要的各个方面,这些需要要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森从经济伦理和道德哲学高度论述的福利内涵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使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发生重要转变。
现在,人们更加注重从可行能力、社会权利、生活质量等角度对社会福利问题进行研究。
同样,森的福利理论对各国的社会政策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福利;经济收入;实质自由;权利中图分类号:F06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016-02福利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人们对福利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在福利的政策实践中,各国也产生出不同的福利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或者大小之争。
总体上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福利的认识及实践在不断地深化。
人们通常将福利与人的主观感受联系在一起。
德国经济学家E.恩格尔认为,社会福利是为了达到“满足日常生活欲望的状况”。
吉登斯则认为,“福利在本质上不是一个经济的概念,而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关乎人的幸福”。
与强调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感受不同,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福利不是单纯的个体的事情,它关乎整个社会;福利的获得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社会整体的统筹安排。
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设计对福利的获取和实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文化和道德因素也对福利产生作用。
本文通过回顾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史,分析福利内涵的演进和变化,重点分析阿马蒂亚·森的福利观点。
最后,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福利经济学的福利观念对福利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从福利经济学说史角度考察福利内涵的变化或许更具启发意义。
首先来看旧、新福利经济学对福利的论述。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自由看待发展》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他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全书论证,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泛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
森根据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阐明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
在强调市场机制、全球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基础性重大贡献的同时,他指出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领域承担责任,更需要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全面的社会交往和变革中发挥主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