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怎样在印度推行_分而治之_政策的
英国殖民主义时期印度社会的变化和后果

英国殖民主义时期印度社会的变化和后果英国殖民主义时期是印度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英国殖民主义对于印度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为印度的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留下了一定的遗产以及影响。
本文将针对这些方面做出详细的论述。
一、印度在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的变化1.社会结构变迁英国殖民主义时期,印度的商业和贸易逐渐发展,社会经济结构迅速变化,城市化程度提升,劳动力市场趋向自由化,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贫穷人口增多。
2.宗教影响英国殖民主义革新了印度社会的传统宗教,西方的思想、科学、政治等开始向印度传播。
基督教在印度得到了更多的信徒,穆斯林教也持续扩张。
3.教育变化英国殖民主义时期,印度被视为被文明化的土地,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印度兴起了很多学校和大学,并将英国的文化和科技带到印度。
二、英国殖民主义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1.农村经济遭到颠覆英国殖民主义时期,印度的农民被迫从收科转向现金种植,不耕地而倚靠英国进口货物,转而购买印度国内工厂制造的商品,这种变化破坏了印度传统经济。
2.城市经济的发展印度的城市化程度在英国殖民主义时期快速提升,印度的工业被发展起来,城市劳动力市场趋向自由化,职业多样化,城市向着现代化迈进。
3.教育水平得到提高英国殖民主义带来的一大影响是提高了印度的教育水平。
英国殖民政府在印度兴起了许多学校和大学,不仅帮助印度人提高了科技和文化素质,也为后来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三、英国殖民主义带来的问题和挑战1.贫困的印度人口无法从这一发展进程中受益在英国殖民主义时期,贫穷的印度人口面临着贫穷、失业等生存问题,无法从印度社会的变化中受益,并在英国殖民政府的治理下遭受各种羞辱和压迫。
2.导致印度的资源外流英国殖民主义时期,英国将印度的资源作为开发和发展的平台,并将印度的货物运往欧洲,使印度遗失了大量的本国财富。
3.遗留的社会问题印度殖民主义遗留下的社会问题至今存在。
其中一些问题是英国的责任,如种姓制度、贫困、失业率高等。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解析版)

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课标要求】1.通过学习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史实,认识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过程。
2.概述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了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措施和结果,认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自主预习】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的民族独立:(1)印巴分治①过程: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真纳等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士兵和工农斗争风起云涌。
②结果:英国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
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
(2)亚洲殖民体系瓦解: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问题思考]材料1947年8月,尼赫鲁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
”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赫鲁为什么说“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提示:1947 年英国承认印度独立。
2.非洲的民族独立:(1)埃及: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1956年,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2)阿尔及利亚:1954 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领导民族解放军与法国殖民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非洲殖民体系崩溃:1960年有17 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20 世纪60 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问题思考]材料今天,我们实现了真正的主权、真正的尊严和真正的自豪。
……今天我们说,我们的财富已经归还我们了。
——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演说思考:材料反映了哪一事件?有何意义?提示:事件:1956 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意义:有利于埃及民族经济的发展。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原因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原因1947年的印巴分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
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是印巴分治的重要原因 , 除此之外,英属印度社会内部的多种因素也是导致分治的重要原因 ,现从历史与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自决权问题等方面 , 分析了印巴分治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南亚次大陆的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蓬勃发展 , 使英国殖民者的统治难以继续下去。
1947 年8 月15 日 , 英国统治者同印度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取得妥协 , 在基本保留英国殖民者经济利益的前提下 , 把统治权分别移交给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 ,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英联邦内的自治领而宣告独立。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印巴分治”。
一、历史和宗教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 , 宗教问题一直是印度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在崇拜对象上 , 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这主要反映在印度教徒认为神圣而对之膜拜的牛 , 却是伊斯兰教徒的日常食用品和祭祀的牺牲。
为宰牛而引起的冲突是不胜枚举的。
不仅如此 , 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之间还有着历史上的怨恨。
对印度来说 , 伊斯兰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 , 它是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的侵入而传到印度来的。
公元十世纪前后 , 阿富汗境内的伽色尼王国入侵印度 , 在西北部印度建立了伽色尼王朝。
新来的征服者信奉伊斯兰教 , 他们与印度统治者之间的许多战争 , 是民族的战争 ,也是宗教的战争。
因此 , 在武力征服的伴随下传入印度的伊斯兰教 , 从一开始 , 就与印度教结下了怨恨。
宗教的纷争加重印度社会的分裂 , 英国殖民者正是在莫卧儿帝国崩溃、印度社会四分五裂的历史条件下来到印度的 , 这样的历史条件为英国殖民者提供了实行“分而治之”政策所必需的社会条件。
显然 , 殖民地内部的分裂是有利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建立和巩固的。
因此 ,英国统治者在统治印度近二百年的时间里 , 没有 , 也不可能采取措施 , 去消除两大教派之间的矛盾 , 而是利用这种矛盾 , 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国外宪政改革及其影响

国外宪政改革及其影响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议会民主制国家,议会民主政体的确立肇始于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
通过逐步推动宪政改革,英国殖民者向印度移植了现代民主制因素。
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确立了印度议会民主制的基本框架,但也带来了长远的消极影响。
本文拟以马克思“双重使命”理论分析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及其影响。
一、英印政府宪政改革的逐步推动因为遭受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打击,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终结。
1858年8月2日,英国议会通过《印度政府法》,规定结束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印度由英国女王接管。
英王接管印度后,首要任务是吸取大起义的教训,巩固对印度的政治统治。
于是英国将宪政改革作为巩固殖民统治的一种手段,希望以此笼络印度人。
英国议会于1861年通过《印度参事会法》,第一次吸收非官方人士参加立法会议。
该法规定在总督参事会成员间实行分工,成立内政、外交、税收、财政、法律、军事等部门,每个成员负责一个部门,这是政府部长制的开始[1]179。
1892年又制定新的《印度参事会法》,扩大了立法会议的规模,增强了其权限。
但中央和省立法会议均无实权,总督和省督不但不对其负责,而且立法会议通过的法案必须由总督、省督批准才能生效。
立法会议的设置即使形成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离的体制,但其目的是为了拉拢印度上层。
正如美国学者斯坦利沃尔普特所说:“任命完全局限于忠诚的保守贵族,总督挑选他们是因为他们政治忠诚、完全可靠。
他们是印度人统治的第一个象征,他们能被当作英国真诚倾听相关立法民意的证明。
”[2]246进入20世纪,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运动向前发展。
在经历了1905-1908年的民族革命运动后,殖民当局于1909年5月出台了《印度议会法》,即莫莱-明托法案。
该法案规定扩大中央立法会议和省立法会议规模,增加民选成员比重。
立法会议职能也有所增强,能够对政府预算实行讨论,做出决议,但总督、省督仍拥有否决权。
法案即使增加了民选成员比重,但因为有上缴财产税及受教育水准等限制,只有少数上层印度人有选举权。
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
![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7b4cf0699b6648d7c1c746af.png)
两 伊 战 争
在两伊战争结束后,一 名获释的伊朗战俘与家 人拥抱痛哭。
2002年7月21日,伊拉克 和伊朗交换了两伊战争中 两国死去士兵的1736具遗 骨后,一名伊拉克妇女伏 在丈夫的棺材上痛哭。
五、地区冲突的原因与教训(以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为例)
1.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 ①殖民主义政策的产物 ②领土(能源)争端 ③宗教冲突 ④民族矛盾 ⑤国家领导人的地区霸权主义 ⑥大国力量的介入 2.地区冲突产生的教训:
伯人的统一,他们不仅要统一现存的阿拉伯各国,而且还要解 ⑵ 伊拉克支持伊朗境内的部分阿拉伯人自治(胡齐斯坦省) 放他们认为应该属于阿拉伯人的领土,这其中就包括对伊朗利 ⑶两伊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库尔德族人自治 益攸关的伊朗胡齐斯坦省。
5.大国介入:
重要的战略位臵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大国争 相控制的对象,这就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三、两伊战争的经过(1980—1988)
时间:1980年9月—1988年8月 战争三阶段:
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阶段; “袭船战”、 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阶段; “袭城城”、 甚至使用化学武器 边境地区互有攻守阶段
战争结束: 1987年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
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
1988年8月,两伊宣布停战。
过程:见书 结果: 孟加拉国成立(1972.1)
一、两伊战争的特点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时间较长、规模 最大、损失最惨重的战争
二、两伊战争的原因
1.领土争端:阿拉伯河主权之争
2.宗教矛盾:
⑴ 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分歧
什叶派:拥护宗教领袖 逊尼派:更服从政府
⑵ 具有宗教背景的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恩怨 ⑶伊朗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激化矛 盾 霍梅尼的泛伊斯兰主义思想
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三人教全国通用讲义: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5课 Word含答案

第5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目标导航]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1.背景(1)国际①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两大教派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下降,难以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
(2)国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在如何组成新国家和政府组成问题上出现分歧。
2.蒙巴顿方案时间:1947年6月。
3.印巴分治(1)过程: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实行分立。
(2)影响: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居民迁徙浪潮。
[思维点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主义的崩溃,英国殖民者不得不撤离印度,于是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此政策使英国在一段时间里在印度保持了仲裁者的地位,但却加剧了南亚次大陆的动荡局势。
[概念阐释]克什米尔问题: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
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
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形成克什米尔问题,成为后来争端的根源。
二、三次印巴战争三、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1.殖民政策:“分而治之”政策。
2.主权问题:边界和领土归属的长期不确定,双方都认为拥有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
3.大国推动:美苏两个大国不断向印巴出售武器,推动了印巴两国一次次走向战争。
[易混易错]印巴之间发生的战争,与原来这一地区殖民统治者的政策,以及在实行分治立国时对一些地区不同宗教、民族之间矛盾的处理失误有直接的关系。
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上的战争,造成了双方的巨大损失,但未能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印巴长期冲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既有印巴地区的内因,主要是宗教信仰的差异、边界和领土的长期不确定;也有其外在因素,即殖民主义和美苏等大国的插手。
[知识图示]主题一对印巴分治的认识史料一1947年2月20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声明,宣布最迟在1948年6月以前把政权转让到“负责的印度人”手里……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
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论述

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论述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十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
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
欧洲从远古的时候起就得到印度制作的绝妙的纺织品,同时运送它的贵金属去进行交换,这样就给当地的金匠提供了材料,而金匠是印度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员,因为印度人极其爱好装饰品,甚至社会最下层中的那些几乎是衣不蔽体的人们通常都戴着一副金耳环,脖子上套着某种金饰品。
手指和脚趾上戴环戒也很普遍。
妇女和孩子常常戴着沉甸甸的金银手镯和脚镯,而金银的小神像在很多家庭中都可以看到。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
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
从1818年到1836年,大不列颠向印度输出的棉纱增长的比例是1:5 200。
在1824年,输入印度的不列颠细棉布不过100万码,而到1837年就超过了6 400万码。
……然而,曾以纺织品闻名于世的印度城市的这种衰败决不是不列颠统治的最坏的结果。
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和欧洲一样大的、幅员15000万英亩的国家,英国工业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令人吃惊的。
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这种作用只是整个现存的生产制度所产生的有机的结果。
这个生产建立在资本的绝对统治上面。
资本的集中是资本作为独立力量而存在所十分必需的。
这种集中对于世界市场的破坏性影响,不过是在广大范围内显示目前正在每个文明城市起着作用的政治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罢了。
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
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
蒙巴顿 即“印巴分治”方案,亦称印度独立法案。因1947年6月由英国

蒙巴顿即“印巴分治”方案,亦称印度独立法案。
因1947年6月由英国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蒙巴顿方案。
即“印巴分治”方案。
亦称印度独立法案。
因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而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
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
1947年英国印度总督L.蒙巴顿提出的英国移交政权和印巴分治方案。
中文名,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方案。
提出人,路易斯·蒙巴顿。
影响,印巴独立印巴战争暗杀甘地。
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
诞生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领两个新国家。
协议还包括了印度政府部门的资产。
包括印度公务员。
印度陆军。
皇家印度海军。
印度铁路和中央财政。
以及其他行政服务。
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获得了独立。
然而两国的对立直至今日都在继续。
因两国战争而流离失所者达一千二百五十万。
伤亡估计达数十万到一百万不等。
各土邦可自行决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选择独立。
分治条款既未涉及孟加拉国的独立问题。
也没有谈及英属印度管理下的锡兰和缅甸分治问题。
缅甸于1948年1月4日独立。
锡兰于1948年2月4日独立;孟加拉国随1971年的孟加拉国独立战争之后自巴基斯坦独立。
尼泊尔。
不丹曾为英国的保护国。
但一直不属于英属印度。
不受分治相关条约影响。
由于当时分治条款只涉及现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国的划分问题。
汉语常称之为“印巴分治”。
背景。
于1906年。
全印穆斯林联盟已在达卡成立。
穆斯林怀疑印度国大党由印度教徒所占多数。
穆斯林抱怨穆斯林成员没有印度教的成员相同的权利。
许多不同的方案在各个时间里被提出。
Allama Iqbal 在1930年穆斯林联盟就职演说中提出。
印度教为主的印度次大陆中。
穆斯林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是必要的。
英国虽然在二战中取得胜利。
然而其国力在战争中严重受损。
失去了其大国的地位。
加之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
英国最大的殖民地英属印度的解体已经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