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论述

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论述
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论述

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论述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十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欧洲从远古的时候起就得到印度制作的绝妙的纺织品,同时运送它的贵金属去进行交换,这样就给当地的金匠提供了材料,而金匠是印度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员,因为印度人极其爱好装饰品,甚至社会最下层中的那些几乎是衣不蔽体的人们通常都戴着一副金耳环,脖子上套着某种金饰品。手指和脚趾上戴环戒也很普遍。妇女和孩子常常戴着沉甸甸的金银手镯和脚镯,而金银的小神像在很多家庭中都可以看到。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从1818年到1836年,大不列颠向印度输出的棉纱增长的比例是1:5 200。在1824年,输入印度的不列颠细棉布不过100万码,而到1837年就超过了6 400万码。……然而,曾以纺织品闻名于世的印度城市的这种衰败决不是不列颠统治的最坏的结果。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和欧洲一样大的、幅员15000万英亩的国家,英国工业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令人吃惊的。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这种作用只是整个现存的生产制度所产生的有机的结果。这个生产建立在资本的绝对统治上面。资本的集中是资本作为独立力量而存在所十分必需的。这种集中对于世界市场的破坏性影响,不过是在广大范围内显示目前正在每个文明城市起着作用的政治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罢了。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说明了工业发展垄断了农业的发展

2 造成了欧洲经济快速增长亚非拉地区则越来越穷, 但是他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3 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感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了解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变化 ``使自己国家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变化!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论说:“......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这段精辟论述揭示什么道理?

英国主导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本质是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当下的国情,总是让我想到马克思笔下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在马克思的这篇文章中,他不以为印度的近代以前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黄金时代。相反,他以为,印度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前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英国的殖民者给印度带来的灾难,是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的灾难。即英国摧毁了印度社会的由手织机和手纺车结合而产生过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的所谓村社制度的整个社会结构,而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从而使印度人在失掉他们的旧世界的同时,并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于是英国的殖民者“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

马克思说,“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不开化的人的利己主义,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块小得可怜的土地上,静静地看着一个个帝国的崩溃、各种难以形容的残暴行为和大城市居民的被屠杀,就像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至于他们自己,只要哪个侵略者肯于垂顾他们一下,他们就成为这个侵略者的驯顺的猎获物。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种有损尊严的、停滞不前的、单调苟安的生活,这种消极被动的生存,在另一方面反而产生了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甚至使杀生害命在印度斯坦成为一种宗教仪式。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小小的公社带着种姓划分和奴隶制度的污痕;它们使人屈服于外界环境,而不是把人提高为环境的主宰;它们把自动发展的社会状态变成了一成不变的自然命运,因而造成了对自然的野蛮的崇拜,从身为自然主宰的人竟然向猴子哈努曼和母牛撒巴拉虔诚地叩拜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这种崇拜是多么糟蹋人了。”

“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总之,无论一个古老世界崩溃的情景对我们个人的感情来说是怎样难过,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有权同歌德一起高唱:

…我们何必因这痛苦而伤心,

既然它带给我们更多欢乐?

难道不是有千千万万生灵

曾经被帖木儿的统治吞没??”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西方殖民中国的历史。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也只能说是部分地被这种殖民主义所摧毁,专制主义的血脉则在很大程度上被保存了下来。当建国后,我们开始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的时候,

我们着重的应该是今天现代化概念中的工业化,而没有把涤荡这种专制主义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我们的工业化建设,走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途径。这种计划条件下的工业化和专制主义确有相通之处,或者干脆就是孪生兄弟。最近十余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应该是回到了现代化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而所有新阶层的形成,历史地看,都是这种社会革命的结果;所有同痛苦的产生,都是这种社会革命所要催生的公民社会这一新生儿的阵痛。我能理解这种转型的不可避免,但不能理解这种阵痛和150年前印度的阵痛一样惨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末来结果

(1853年7月22日)

在这篇文章里,我打算归纳一下我对印度问题的意见。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提人①打倒,马拉提人由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既然在一个国家里,不仅存在着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姓②与种姓的对立;既然一个社会完全建立在它的所有成员普遍的互相排斥和与生俱来的互相隔离所造成的均势上面,——这样的一个国家,这样的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侵略者的战利品吗?即使我们对印度斯坦过去的历史一点都不知道,难道这样的一个巨大的不容争辩的事实,即英国甚至现在仍然用印度出钱豢养的印度人军队来奴役印度这个事实,还不够说明问题吗?所以,印度本来就逃不掉被征服的命运,而且它的全部历史,如果要算做它的历史的话,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它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征服者的历史,这些征服者就在这个一无抵抗、二无变化的社会的消极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帝国。因此,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英国人在印度进行统治的历史,除破坏以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他们的建设性的工作在这大堆大堆的废墟里使人很难看得出来。不过,这种建设性的工作总算已经开始做了。

使印度达到比从前在大莫卧儿统治下更加牢固和占地更广的政治统一,是使印度复兴的首要前提。英国人用宝剑实现的这种统一,现在将被电报巩固起来,永远地存在下去。不列颠的教练班长组织训练出来的印度人军队,是印度自己解放自己和不再一遇到侵略者就被征服的必需条件。在亚洲社会里第一次出现并且主要由印度人和欧洲人的共同子孙所领导的自由报刊,是改建这个社会的新的和强有力的因素。柴明达尔③制度和莱特瓦尔④制度虽然十分可恶,但却是亚洲社会迫切需要的那种土地占有制即私人士地占有制的两种不同形式、从那些在英国人监督下在加尔各答勉强受到一些很不充分的教育的土著居民中间,正在成长起一个具有管理国家的必要知识并且接触了欧洲科学的新的阶层。蒸汽使印度能够同欧洲经常地、迅速地来往,把印度的主要海港同东南海洋上的港口联系了起来,使印度摆脱了孤立状态,而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不远的将来,铁路加上轮船,将使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距离以时间计算缩短成八天,而这个一度是神话中的国度就将同西方世界实际地联结在一起了。

大不列颠的各个统治阶级一向只是偶尔地、暂时地和例外地对印度的发展问题表示一点兴

趣。贵族只是想降服它,财阀只是想掠夺它,工业巨头只是想用低廉商品压倒它。但是现在情势改变了。工业巨头们发现,使印度变成一个生产国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供给印度水利设备和内地的交通工具。现在他们正打算在印度布下一个铁路网。他们会这样做起来,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

大家知道,由于印度极端缺乏运输和交换各种生产品的工具,所以它的生产力陷于瘫痪状态。自然物产是丰富的,但由于缺乏交换的工具而使社会非常穷困,这种情况在印度比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要严重。1848年英国下院的委员会曾经证明:

“在坎迪什,每夸特小麦售价是六至八先令,而在普纳却高达六十四至七十先今,那里的居民正饿死在大街上,无法从坎迪什运粮食来.因为泥路根本不能通行。”

铁路的敷设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农业服务,例如在筑路基需要取土的地方修水库,给铁路沿线的地方供水。这样一来,作为东方农业的必需条件的水利事业就会大大发展,常常因为缺水而造成地方饥荒的现象就可以避免。从这样的观点来看,铁路有多方面的重要性是很明显的,因为甚至在高止山脉的山区,只要是灌溉的土地,就比面积相同而不灌溉的土地多纳两倍的税,多用九至十一倍的人,多得十一至十四倍的利益。

铁路可以缩减军事机构的人员和开支。威廉堡⑤司令沃伦上校曾在下院的特别委员会中作过如上的说明:

“如果不是象现在这样,要用好些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从国内遥远地区收到情报,而是用几个小时就能收到,如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命令连同军队和给养一同送料目的地,那末,这种重要情况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驻军也可以驻扎在彼此的距离比现在更远和更合卫生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因病而死的损失。仓库里的给养也用不着储存得象现在这样多,因而就能避免由于腐烂和天气不好而造成的损失。军队的人数也将因效率提高而相应地减少。”

大家都知道,农村公社的自治制的组织和它们的经济基础已经被破坏了,但是,农村公社的最坏的一个特点,即社会分解为许多模样相同而互不联系的原子的现象,却一直残留着。农村公社的孤立状态在印度造成了道路的缺少,而道路的缺少又使公社的孤立状态长久存在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公社就一直处在那种很低的生活水平上,同其他公社几乎没有来往,没有希望社会进步的意向,没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现在,既然不列颠人已经把农村公社的这种自给自足的惰性打破,铁路就会使互相交际和交换的新要求得到满足。此外,

“铁路系统的效果之一,就是它将把其他国家的各种改进办法和实际设备的知识带给它所经过的每一个村庄,使这些地方能够仿效,这样就将使印度世代相传的、领取工薪的村社的手工业者既能够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又能够弥补自己的缺陷。”(查普曼《印度的棉花和贸易》)⑥我知道,英国的工业巨头们之所以愿意在印度修筑铁路,完全是为了要降低他们的工厂所需要的棉花和其他原料的价格。但是,只要你把机器应用到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你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自己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如果你想要在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里维持一个铁路网,那你就不能不在这个国家里把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都建立起来,这样一来,也必然要在那些与铁路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业部门里应用机器。所以,铁路在印度将真正成为现代工业的先驱。何况,正如英国当局自己所承认的,印度人民特别有本领适应完全新的劳动并取得管理机器所必需的知识。在加尔各答造币厂看管蒸汽机多年的本地技师们表现出来的本领和技巧,在哈尔德伐尔煤区看管各种蒸汽机的本地人的劳动情况以及其他许多实例,都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个事实。甚至受了东印度公司的偏见影响很深的坎伯尔先生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广大的印度人民群众具有巨大的工业毅力,很善于积累资本,有清晰的数学头脑,有长于计算和从事精确科学的非凡才能。”他还说,“他们的智慧是卓越的”⑦。

由铁路产生的现代工业,必然会瓦解印度种姓制度所凭借的传统的分工方式,而种姓制度则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

英国资产阶级看来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给人民群众带来自由,也不会根本改善

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都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为这两个任务创造物质前提则是英国资产阶级一定要做的事情。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穷困与屈辱就达到过什么进步吗?

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推翻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民是不会收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在多少是遥远的未来,这个巨大而诱人的国家将复兴起来。这个国家里的人民文雅,用萨尔梯柯夫公爵的话来说,甚至最低阶级里的人民“都比意大利人更精细更灵巧”⑧;这个国家里的人民的沉静的高贵品格甚至抵销了他们所表现的驯服性;他们看来好象天生疲沓,但他们的勇敢却使英国的军官们大为吃惊;他们的国家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宗教的发源地,从他们的札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日耳曼人的原型,从他们的婆罗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希腊人的原型。⑨

要结束印度这个题目,找不能不表示一些结论性的意见。

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资产阶级自命为财产的捍卫者,但是难道曾经有什么革命党发动过孟加拉、马德拉斯和孟买那样的土地革命吗?当资产阶级在印度单纯用贪污不能满足自己的掠夺欲望的时候,难道不是都象大强盗克莱夫勋爵本人所说的那样,采取凶恶的勒索手段吗?当他们在欧洲大谈国家公债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难道不是同时就在印度没收了那些把私人积蓄投给东印度公司作股本的拉甲(印度王公的称号——编者注)所应得的股息吗?当他们以保护“我们的神圣宗教”为口实反对法国革命的时候,难道不是同时就在印度禁止宣传基督教吗?他们为了从朝拜奥里萨和孟加拉的神庙的香客身上榨取钱财,难道不是把札格纳特庙⑩里的惨杀和卖淫变成了一种职业吗?这就是维护“财产、秩序、家庭和宗教”的人的面目!

印度是一个大小和欧洲相仿、幅员一亿五千万英亩的国家,对于这样的一个国家,英国工业的毁灭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令人吃惊的。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这种作用只是全部现存的生产制度所产生的有机的结果。这个生产是建立在资本的万能统治上面的。资本的集中是资本作为独立力量而存在所十分必需的。这种集中对于世界市场的破坏性影响,不过是在大范围内显示目前正在每个文明城市起着作用的政治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罢了。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象地质变革为地球创造了表层一样。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象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写于1853年7月22日

载于1853年8月8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3840号

原文是英文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9-75

注释

①马拉提人是印度境内居住在德干西北部地区的一个部族。从十七世纪中叶起,这个部族开

始了武装斗争,反对莫卧儿封建主的异族统治,他们沉重地打击了大莫卧儿帝国并加速了它的崩溃。在这一斗争进程中建立了一个马拉提人的独立邦。这个邦的封建上层人物不久就走上了侵略战争的道路。十七世纪末,马拉提郊被封建内讧所削弱,但是在十八世纪初,又形成了一个以最高统治者——派施华为首的诸马拉提王国的强大联盟。马拉提封建主为了称霸印度而与阿富汗人进行斗争,1761年遭到惨重的失败。由于参加称霸印度的斗争和马拉提封建主的内部纠纷而弄得精疲力尽的诸马拉提王国,在1803年——1805年英国——马拉提战争中被东印度公司征服。

②种姓是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集团。种姓的出现和阶级社会形成时期的分工有关。种姓制度曾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古代和中世纪各国,但在印度社会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有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③柴明达尔——在大莫卧儿帝国时代是指主要来自被征服的印度教徒中间的封建领主。他们的世袭土地持有权被保留了下来,条件是从自己向被压迫农民征收的租税中抽出一定份额交给政府。“柴明达尔”这个名词还被用来指孟加拉的土地税大包税主。1793年英国政府用“永久柴明达尔”法把柴明达尔(包税主)变成了私有土地的地主,以他们作为英国殖民当局的阶级支柱。随着英国人对印度的步步征服,柴明达尔制略经改变后也在印度某些其他地区实行起来。

④莱特即印度农民,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实行新的土地税收法以前,在英国殖民者没有破坏印度的村社以前,是享有充分权利的村社农民。在从1793年起实行所谓柴明达尔制的地区(最初在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实行,后来以稍有改变的形式在联合省和中央省以及马德拉斯省部分地区实行),莱特成了柴明达尔(地主)的佃农。在十九世纪初孟买和马德拉斯两管区实行“莱特瓦尔”土地税收制后,莱特成为国有土地的持有者,而按印度英政府随意规定的数额缴纳地租税。根据“莱特瓦尔”制,莱特同时被宣布为他们所租佃的土地的所有者。由于实行这一在法律上自相矛盾的土地税收制,为农民规定了高得无力缴纳的地租;由于欠税日增,农民的土地逐渐转到包买商和高利贷者手里。

⑤威廉堡是加尔各答的一个英国城堡,建于1696年,为纪念当时英国国王奥伦治的威廉三世而命名。英国人在1757年征服孟加拉以后,把政府机关设在这个城堡里,城堡的名字被用来指“孟加拉管区政府”,后来就指“印度英政府”。

⑥约·查普曼《印度的棉花和贸易及其与大不列颠的利害关系,兼评孟买管区的铁道交通》1851年伦敦版第91页

(J.Chapman·《The cotton and Commerce of India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inter ests of Great Britain with remarks on railway communication in the Bombay presidene y 》·London,1851.p·91),

⑦乔·坎伯尔《现代印度:民政管理制度概述》1852年伦敦版第59一60页。

⑧引自阿·德·萨尔梯柯夫的著作《关于印度的通信集》1848年巴黎版第61页(《Lettres surf llnde》·Paris, 1848,P·61)。

⑨札提是北印度的一个种姓集团,它的基本群众是耕作农,其中也有军事封建等级的代表。在十七世纪,农民——札提曾多次举行起义,反对外来的莫卧儿封建主的统治。

婆罗门是印度四个古代种姓之一,最初基本上是享有特权的僧侣等级,后来,象其他印度种性一样,除僧侣之外,还包括各行各业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连沦为贫民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包括在内。

⑩奥里萨(东印度)的和格纳特庙是崇拜印度教大神之一毗湿奴——札格纳特(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注51)的中心。庙里的僧侣受到东印度公司的庇护,从群众的朝山以及从举行豪华的祭粑中取得很大的收入。在群众朝山时,他们鼓励靠庙生活的女人卖淫,而在举行祭扫时,则有一些宗教狂热者自我折磨和自我残害。

论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体制的形成及影响

总之,美国独立之后,英国帝国观念和帝国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英国对印度殖民地殖民统治机制的形成,正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形成的。对印度殖民地新的殖民统治机制的形成,缓解了印度殖民地的冲突,维护了帝国的稳定,也为英属土著殖民地的统治提供了蓝本。英国殖民统治在给印度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殖民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从印度的变迁看英国殖民统治的双重历史使命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1卷第02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侵略和统治,带给印度人民的是灾难,但同时也造就了印度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英国殖民者注定要完成

其双重的历史使命:一是对印度社会的破坏性使命;二是为印度现代社会奠定基础的建设性

使命.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统治体系打破了印度传统封建制度,为建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

制奠定了基础;经济变动和社会立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组织机构,使延续千年的封建专制和

等级制度的基础--村社和种姓制度开始瓦解,而资产阶级平等观念的传播是对传统观念的严重冲击;近代教育的发展引进了西方的知识和价值观,使掌握资产阶级思想和近代科学技术

的知识分子大增.这一切意味着,英国的统治在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内自觉不自觉地为印度建立西方式社会创造了前提条件.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2006-1-5 14:22:22来源:社会主义百科要览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写于1853

年7月22日,载于1853年8月8日《纽约每日论

坛报》第3840号。译文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这

是马克思关于印度问题的一系列文章的总结和阐述无产

阶级在民族殖民地问题上的理论和策略的重要著作。

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印度之所以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内

在因素:“在一个国家里,不仅存在着穆斯林和印度教徒

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族与种族的对立;既

然一个社会完全建立在它的所有成员普遍的互相排斥和

与生俱来的互相隔离所造成的均势上面,——这样一个

国家,这样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侵略者的战利品

吗?”

马克思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

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

永恒的历史规律”。曾经征服过印度而终于被印度所同化

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莫卧儿人就是证明。英国

则不同,它是高于印度文明的国度,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

重使命:一是破坏性的,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

个是建设性的,即在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

基础。英国用高于印度的文明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

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

消灭了印度的文明。英国人用宝剑实现了印度的政治统

一,用电报和军队巩固这种统一,用蒸汽作动力的铁路和

轮船冲决了印度孤立闭缩的围墙,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

联系。英国对印度的征服、掠夺和统治,虽然在客观上起

到了促进印度的社会发展、历史前进和民族进步的积极

作用,但是,资产阶级的文明掩盖不住对殖民地人残酷掠

夺和剥削的阶级本性:“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

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

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

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

毫不掩饰了”。因此,在大不列颠本国当时的统治阶级还

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推翻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

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民是不

会收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社会因素所结

的果实的。

马克思充分估价了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

用: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

以及进行这样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

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但是,

马克思又指出,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

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

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

步才会不再象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

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沙健孙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主题和发展道路问题时需要首先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既曾认为英国在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时“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版,第1卷,第766页),这是不是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东方社会的发展主要是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且给那里的人民带来了文明的福祉呢?

党领导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这是否意味着不需要同西方国家发生往来?这是否导致了对外封闭,影响了开放?

应当怎样回答这类问题?怎样看待这种主张?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些分析。

一、应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入侵东方国家所带来的后果的科学论

马克思是怎样估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东方国家所带来的历史后果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全面地研究一下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中所阐发的思想。

马克思的确讲过,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尽管他们的行为是受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这种行为是既残忍又愚蠢,但是他们的蒸气机和科学还是在印度摧毁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摧毁了农村公社的经济基础,由此在亚洲造成了“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同上,第765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同上,第766页)

在揭示这个历史作用的同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第一,英国殖民者给印度人民所带来的,并不是文明和福扯,而是极其深重的灾难。因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同上,第772、762页)

第二,“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同上,第771页)因为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人侵,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将生长和发展起来,他们将成为西方殖民主义的掘墓人。

第三,殖民地人民不应当充当西方殖民者的驯服的奴隶,而应当为反对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奴役、摆脱西方殖民者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斗争。因为“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同上,第771 -772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与东方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所作的分析是科学的。他不仅没有为殖民主义辩护,而且强调进行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摆脱外国的枷锁正是被摧毁的东方社会获得重建与新生的前提。这些论断,对于我们认识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关系,也具有指导意义。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不是促进而是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是不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果中国依附于帝国主义而不进行反帝斗争,中国能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经验,已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己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这种入侵,“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

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26、626—627页)这就是说,与英国在印度一样,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不过,这还“只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来所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方面。”这个变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帝国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上,第627、627-628页)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所起的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究竟哪一个方面是主要的呢?毛泽东认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他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同上,第628页)因为对于它们来说,一个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半殖民地的中国,乃是一个极其广大的倾销。商品的市场,一个理想的资本输出的对象和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当然还会同它们打交道并发生经济文化往来,但那时的中国将作为主权国家同它们在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如同半殖民地时期那样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它们所不能容忍的。帝国主义列强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也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一个强有力的竟争对手。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同第679页)毛泽东的这个论断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是怎样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呢?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向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并且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从而使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的中国。而在1931年至1945年期间,中国的部分区还变成了日本独占的殖民地。

正是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和凭借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土地上滥施横暴。他们残酷地镇压和虐杀中国人民,粗暴地践踏中国人民的尊严和人格,贪婪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役使中国的劳动者,他们还无情地毁灭中国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由此蒙受了巨大的屈辱,遭遇了深重的灾难。仅日本侵华期间,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下,中国即死伤3500万人;按1937年的币值计算,中国遭直接经济损失为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为5000亿美元。事实证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扮演的并不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的角色;如同马克思当年揭露的英国在印度的行为一样,他们在中国也赤裸裸地暴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马克思恩格集》,第2版第1卷,第772页)

第二,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不但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完整的主权,而且在经济上也逐步地形成了对它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并把许多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它们直接管理的租界。它们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控制了中国的交通事业(海上的、陆上的、内河的和空中的)。因此它们便能够大量地推销它们的商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工业品的市场,同时又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帝国主义的需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28—629页)由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国商品倾销的情况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在倾销商品的同时,“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同上,第629页)。由此,它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主义1936年控制了煤产量的55.2%和新法采煤量的77.4%;1937年掌握冶铁工业的95%,1936年掌握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在交通运输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掌握铁路总长度的88%:1930年即己掌握外洋航运和国内航运吨位的8l.2%。在轻工业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也已掌握纱锭的48.2%,织布机的56.3%(北日本纱厂尚未计入);在这前后还掌握了毛纺62%,毛纺机的48%;1935年即掌握烟厂产值的63%以上。在抗战前夕,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在银行方面,外国银行1936年华资产要比华商银行大1/3。这就是说,外国资本不仅断了中国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重要的轻工业。它们“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有必要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的最主要部分是商业掠夺性的资本,即投于进出口业以及与商品倾销相关的运输、银行、保险等事业的资本,而并不是工业资本。而且,这些资本的大部分并非由国外输入,而是在中国直接掠取的,如在中国取得的战争赔款、借款利息和强占的土地,以及积累的利润等。如1930年外国在华企业财产和房地产约值24亿美元,其中由国外输入的仅9.4亿美元。它们还把从中国榨取的巨额利润输往本国。“估计从1894年到1937年,帝国主义输进中国的资本和借款约合17.4亿美元,而同时期自中国输出的投资利润和借款本息达34.4亿美元,为输入资本的两倍。(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它们在中国积累的资本还没有计算在内。这就是说,帝国主义投资的增加,乃是对于中国生产资金的强盗式的占有,这对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严重的束缚。

第三,帝国主义列强“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29页)为此,它们到处致力于保持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一切剥削形式(特别是在乡村),主要是封建剥削和高利贷剥削,并使之永久化,因为这些形式“是它的反动的同盟者生存的基础”(同上,第629页)时,由于“帝国主义妨碍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使农村中的资本积累,不用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投到工业里面去,反而再投到土地和高利贷方面来,更加量的用半封建的形式剥削农民。”(《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42页)中国农村受到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陷于停顿状态,无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及资金,从而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第四,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主要是通过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即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来实行间接统治的。国际帝国主义和中国执政的军阀互相勾结,前者支持后者,一是可以造成它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二是可以延长中国的内乱,使中国永远不能发展实业,永远成为消费国家,永远成为他们的市场;后者依靠前者,则是因为没有后者的支持,他们就很难上台,上台了也难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我们看到,从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到国民党新军阀首领蒋介石,都无不是以外国帝国主义为靠山的。

由于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与中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之中,他们的统治只能依靠赤裸裸的暴力、依靠封建专制的手段来维持。这样,外国帝国主义对他们

的支持,就成了对中国独裁统治的支持,成了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严重的直接的障碍。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中国的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战争,支持中国各派军阀进行争夺中央政权或地方势力范围的斗争,这也使得中国战乱频仍,广大人民无法安居乐业,从而严重地妨碍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等项事业的发展。

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它所支持的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31页)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它所支持的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在这少量的工业中,民族资本经营的又只是非主体部分。194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资本按1952年人民币币值计算,不过20.08亿元。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工业、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它们规模小,设备落后,多数为工场手工业。中国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加工工业门以外国的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和装配工业门以外国的零件装配成机器)而已。自从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只是成了一个极度贫弱的半殖民地。

历史经验表示,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要前提。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举起反帝的旗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这完全是必要的、正义的,具有伟大的进步意义。而提倡中国依附于西方大国,这只能把中国引向灾难。这是违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三、反对帝国主义并不意味着我们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需要往来

反对帝国主义这个口号,具有何种涵义?它是否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同发达资本主义发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往来?显然不是。因此,那种认为中国的封闭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有关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反对帝国主义,这就是要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要争得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的目前行动政纲草案》中就把反帝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归纳为以下7项:“A,反对列强武力干涉中国。全国民众应一致要求立即撤退驻华之外国海陆军。B,收回租界,由租界居民组织市民议会管理之。外人之居住租界者,均需受中国法律之约束,并负担同等之纳税义务。

C,取消在华外国银行之一切特权,禁止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纸币。凡中国资本之银行,具有充分之担保金与合法之地位者,其纸币得通用于全国。

D,无条件交还海关,建立减轻出口税增加入口税之保护税则。

E,取消外国商轮自由航行中国内河及滨海各埠之特权,严禁私运军火及鸦片吗啡等类毒物。为发达本国航业计,应将招商局收归国有并加以扩充,得政府许可之私人航业,亦予以保护。

F,外人投资于大企业如铁路、矿山之类,因而获得之管理权及政治权利,应一律取消,并重新厘定其经济权。外人在中国境内开设之工厂,需重新登记,受政府之管理。不得国民政府之允许,外人不得在中国境内自由开设工厂。

G,外人在中国境内开设之教会、学校、医院、报馆及其他以慈善为名之机关,均需受中国法律之管理,不得国民政府之许可,不得借口此等名义购置地产。”(《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210页)

显然,以上反对帝国主义的各项要求,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天经地义,不是搞封闭。

毫无疑问,反对帝国主义并非是不需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往来。这一点,我们党在成立初期就很明确。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就提出过吸收外国投资的问题。1946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中更明确指出:“我应采取直接与美国及英法等国政府及其个别商人进行经济合作的方针,在两利的原则下,我们政府及商业机关应和外国商人以至外国政府直接订立一些经济契约,吸收外资来开发山东的富源,建立工厂,发展交通,进行海外贸易与提高农业和手工业。”只是要“避免不致因此而受垄断、受控制及受外间政治上的攻”(《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页)。

事实上,只有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真正赢得了民族独立,我们才有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互利的往来,并使这种日益扩大的往来不致让中国陷于依附地位,而是促进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发展。

摘自《思想理论导刊》2003年第5期

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大多数时期印度都是受外国统治,先是穆斯林,然后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这两种外来文化对印度都有甚大的影响。伊斯兰教对性的态度比较保守;而英国的影响主要是同化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精英,向

他们灌输殖民统治者的维多利亚思想。1947年印度独立后,西方性文化观仍然影响着印度,从而富人的性生活并不完全沿袭印度传统,印度人的性生活也就变得复杂,没有一个统一通用的模式。

马克思曾说,印度的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在印度你很难把宗教与印度人的生活文化剥离开来,宗教的渗透与影响无所不在,衣食住行,如果你能找出与宗教没有丝毫联系的东西来,恐怕比登天还难。人生最基本的性,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举足轻重,是印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印度几乎所有的寺庙,你都可以寻觅到性文化的踪影,尤其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东南600公里的卡朱拉霍(Khajuraho),这里有一座最著名的性庙,几乎是来印度旅游观光的人必到访之地,看了泰姬陵你或许会说光有爱情是不够的,那么来卡朱拉霍,这里还有性是否足够了呢?

印度无疑是保守的,就是如今他们依旧着保守的传统文化和宗教,可是当你站在这座寺庙里的时候,你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国度里,也可能你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惊呼起来。

在那些雕刻精美的神像前,你最原始的羞涩感觉会荡然无存。对性的崇拜,对生殖器的崇拜在很多民族都存在着,越是所谓的发达地区越是给性和生殖器缝合上一块遮羞布,一个鲜活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赤裸裸的,我们今天却要对自己的身体感觉到难以言说的羞耻,谈性而觉得难堪,看见裸露的身体而面红耳赤,这是文明还是倒退,我不敢下断言,但是当你在这些雕像面前,你却感觉不到丝毫的淫荡与放纵,你有的就是对雕刻艺术的由衷的赞叹和对性文化的欣赏与崇拜。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英国人在印度进行统治的历史,除破坏以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他们的建设性的工作在这大堆大堆的废墟里使人很难看得出来。不过,这种建设性的工作总算已经开始做了。(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内战、外侮、革命、征服、饥荒——尽管所有这一切接连不断地对印度斯坦造成的影响显得异常复杂、剧烈和具有破坏性,它们却只不过触动它的表面。英国则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

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从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宗法制的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难过的;

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不开化的人的利己主义,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块小得可怜的土地上,静静地看着一个个帝国的崩溃、各种难以形容的残暴行为和大城市居民的被屠杀,就像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至于他们自己,只要哪个侵略者肯于垂顾他们一下,他们就成为这个侵略者的驯顺的猎获物。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种有损尊严的、停滞不前的、单调苟安的生活,这种消极被动的生存,在另一方面反而产生了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甚至使杀生害命在印度斯坦成为一种宗教仪式

https://www.360docs.net/doc/6418564241.html,/misc/2009-08/28/content_2234765_2.htm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1853年7月22日星期五于伦敦在这篇通讯里,我打算归纳一下我对印度问题的意见。

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大莫卧儿的无上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摧毁,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塔人409摧毁,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

富汗人摧毁;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都征服了。这是一个不仅存在着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姓80与种姓的对立的国家,这是一个建立在所有成员之间普遍的互相排斥和与生俱来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势上面的社会。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征服者的战利品吗?就算我们对印度斯坦过去的历史一点都不知道,那么,甚至现在英国还在用印度出钱供养的印度人军队来奴役印度,这难道不是一个重大的、不容争辩的事实吗?所以,印度本来就逃不掉被征服的命运,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还算得上是什么历史的话,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它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入侵者的历史,他们就在这个一无抵抗、二无变化的社会的消极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帝国。因此,问题并不在于英国人是否有权征服印度,而在于我们是否宁愿让印度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而不愿让它被不列颠人征服。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相继侵入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402不久就被印度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

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崇高的一切,从而毁灭了印度的文明。他们在印度进行统治的历史,除破坏以外很难说还有别的什么内容。他们的重建工作在这大堆大堆的废墟里使人很难看得出来。尽管如此,这种工作还是开始了。

使印度达到比从前在大莫卧儿人统治下更加牢固和更加扩大的政治统一,是重建印度的首要条件。不列颠人用刀剑实现的这种统一,现在将通过电报而巩固起来,永存下去。由不列颠的教官组织和训练出来的印度人军队,是印度自己解放自己和不再一遇到外国入侵者就成为战利品的必要条件。第一次被引进亚洲社会并民主要由印度人和欧洲人的共同子孙所领导的自由报刊,是改建这个社会的一个新的和强有力的因素。柴明达尔

410制度和莱特瓦尔375制度本身虽然十分可恶,但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私人土地占有制却是亚洲社会迫切需要的。从那些在英国人监督下在加尔各答勉强受到一些很不充分的教育的印度当地人中间,正在崛起一个具有管理国家的必要知识并且熟悉欧洲科学的新的阶级。蒸汽机使印度能够同欧洲经常地、迅速地交往,把印度的主要港口同整个东南海洋上的港口联系了起来,使印度摆脱了孤立状态,而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不远的将来,铁路加上轮船,将使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距离以时间计算缩短为八天,而这个一度是神话中的国度就将同西方世界实际地联结在一起。

大不列颠的各个统治阶级过去只是偶尔地、暂时地和例外地对印度的发展问题表示兴趣。贵族只是想征服它,金融寡头只是想掠夺它,工业巨头只是想通过廉价销售商品来压垮它,但是现在情势改变了。工业巨头们发现,使印度变成一个生产国对他们大有好处,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供给印度水利设备和国内交往手段。现在他们正打算用铁路网覆盖整个印度。他们会这样做。其后果将是无法估量的。

大家知道,由于印度极端缺乏运输和交换其各种生产品的工具,它的生产力陷于瘫痪状态。尽管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交换工具而使社会非常穷困,这种情况在印度比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要严重。1848年在英国下院的一个委员会的会议上曾经证明:

“在坎德什,每夸特粮食售价是6—8先令,而在布纳却高达64—70先令,那里的居民饿死在街头,粮食却无法从坎德什运来,因为道路泥泞不堪,无法通行。”①铁路的敷设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农业服务,例如在建筑路堤需要取土的地方修水库,给铁路沿线地区供水。这样一来,作为东方农业的必要条件的水利事业就会大大发展,常常因为缺水而造成的地区性饥荒就可以避免。从这样的观点来看,铁路有多方面的重要性是很明显的,因为甚至在高止山脉附近地区,经过灌溉的土地也比面积相同而未经灌溉的土地多纳2倍的税,多用9—11倍的人,多得11—14倍的利润。

铁路可以缩减军事机构的数量和开支。圣威廉堡411司令沃伦上校曾在下院的专门委员会中作过如下的说明:

“如果不是像现在这样,要用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从这个国家的边远地区收到情报,而是用几小时就能收到,如果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把命令连同军队和给养一起送到目的地,其意义将是不可估量的。军队可以驻扎在彼此距离比现在更远和更卫生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免得使许多人困疾病而丧生。仓库里的给养也用不着储存得像现在这样多,因而就能避免由于腐烂和天气不好而造成的损失。军队的人数也将因效率提高而相应地减少。”

我们知道,农村公社的自治制组织和经济基础已经被破坏了,但是,农村公社的最坏的一个特点,即社会分解为许多固定不变、互不联系的原子的现象,却残留下来。农村的孤立状态在印度造成了道路的缺少,而道路的缺少又使农村的孤立状态长久存在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公社就一直处在既有的很低的生活水平上,同其他农村几乎没有来往,没有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愿望和行动。现在,不列颠人把农村的这种自给自足的惰性打破了,铁路将造成互相交往和来往的新的需要。此外,

“铁路系统的效果之一,就是它将把其他地方的各种发明和实际设备的知识以及如何掌握它们的手段带给它所经过的每一个村庄,这样就将使印度世代相传的、领取工薪的农村手工工匠既能够充分显示他们的才能,又能够弥补他们的缺陷。”(查普曼《印度的棉花和贸易》)

我知道,英国的工业巨头们之所以愿意在印度修筑铁路,完全是为了要降低他们的工厂所需要的棉花和其他原料的价格。但是,你一旦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铁有煤的国家的交通运输,你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自己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如果你想要在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里维持一个铁路网,那你就不能不把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必要的生产过程都建立起来,而这样一来,也必然要在那些与铁路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业部门应用机器。所以,铁路系统在印度将真正成为现代工业的先驱。何况,正如英国当局自己所承认的,印度人特别有本领适应完全新的劳动并取得管理机器所必需的知识。在加尔各答造币厂操纵蒸汽机多年的本地技师们表现出来的本领和技巧,在布德万①煤区看管各种蒸汽机的本地人的情况以及其他许多实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个事实。甚至受东印度公司360的偏见影响很深的坎伯尔先生本人也不得不承认:

“广大的印度人民群众具有巨大的工业活力,很善于积累资本,有清晰的数学头脑,有长于计算和从事精密科学的非凡才能””他还说,“他们的智慧是卓越的”②。

由铁路系统产生的现代工业,必然会瓦解印度种姓80制度所凭借的传统的分工,而种姓制度则是印度进步和强盛的基本障碍。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

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在比较遥远的未来,这个巨大而诱人的国家将得到重建。这个国家的人举止文雅,用萨尔蒂科夫公爵的话来说,甚至最下层阶级里的人都“比意大利人更精细更灵巧”①;他们的沉静的高贵品格甚至足以抵销他们所表现的驯服态度;他们虽然天生一副委靡不振的样子,但他们的勇敢却使英国军官大为吃惊;他们的国家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宗教的发源地,从他们的札提412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日耳曼人的原型,从他们的婆罗门406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希腊人的原型。

在结束印度这个题目时,我不能不表示一些结论性的意见。

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资产阶级是财产的捍卫者,但是难道曾经有哪个革命党发动过孟加拉、马德拉斯和孟买那样的土地革命吗?当资产阶级在印度单靠贪污不能填满他们那无底的欲壑的时候,难道他们不是都像大强盗克莱夫勋爵本人所说的那样,采取了凶恶的勒索手段吗?当他们在欧洲大谈国债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难道他们不是同时就在印度没收了那些把私人积蓄投给东印度公司作股本的拉甲②所应得的红利吗?当他们以保护“我们的神圣宗教”为口实反对法国革命的时候,难道他们不是同时就在印度禁止传播基督教吗?而且为了从络绎不绝的朝拜奥里萨和孟加拉的神庙的香客身上榨取钱财,难道他们不是把札格纳特庙413里的杀生害命和卖淫变成了一种职业吗?这就是维护“财产、秩序、家庭和宗教”的人的真面目!

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和欧洲一样大的、幅员15000万英亩的国家,英国工业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令人吃惊的。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这种作用只是整个现存的生产制度所产生的有机的结果。这个生产建立在资本的绝对统治上面。资本的集中是资本作为独立力量而存在所十分必需的。这种集中对于世界市场的破坏性影响,不过是在广大范围内显示目前正在每个文明城市起着作用的政治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罢了。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卡尔·马克思

写于1853年7月22日原文是英文

载于1853年8月8日《纽约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每日论坛报》第3840号第9卷第246—25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考试重点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要实践-认识-实践。 3.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生理基础是人脑,意识的本质是主观映像。 这是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就没有能区分于动物的、有特殊机能的人脑,也就不会有意识。 意识的本质之所以是主观映像,就是因为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物质,它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③科学实验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特点: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生活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大题:简答题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分) 3:(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3分) (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3分) 4:(1)马克思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2分) (2)这一划分具有的重大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4分)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分)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各种国私合资合营企业;(2分)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引导私人企业向既定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2分) 6:(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分)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2分)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1分)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1分) 7: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分)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2分)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方法。(1分)

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浅析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摘要:马克思在1953年撰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中,分析了不列颠殖民主义对于印度殖民地的影响和作用。他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作了总结性的概括:“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综多学者对马克思“双重使命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如何理解马克思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双重使命”?到底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给印度带来了福音还是带来了灾难呢? 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殖民侵略破坏了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原有的生产关系。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国家在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也为落后的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为殖民地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一、马克思的殖民思想 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同时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说起殖民主义,一般认为,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掠夺和统治的政策。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马克思指出,殖民主义在客观上为殖民

地创造了物质基础,打破了殖民地的封闭状态,促成了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殖民地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在现代,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福音,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帮助,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民主制度都不可能产生出来,发展中国家可能还处于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殖民主义将其带入现代的文明社会。然而,第三世界许多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落后国家带来的只是贫困与灾难,它破坏了殖民地的生活结构,阻碍了殖民地的社会发展,给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消极的后果,至今还有殖民主义的残余。 二、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1、破坏性使命。英国对印度统治的第一个使命是:破坏性使命。 首先,英国破坏了印度的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殖民主义在殖民地为了便利其统治,对殖民地的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杀害和疯狂的掠夺,这样就使殖民地的人口锐减,破坏了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其次,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这场灾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印度的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马克思指出英国给印度带来的这种灾难与印度之前所遭受的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不知要深重多少倍。”[1]P63以前的灾难不管多么巨大,只不过触及了印度社会的表面“而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这是一种对印度旧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结构性破坏。英国“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

马克思简答题答案

P23 绪论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二者统一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创立的意义所在。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并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指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此,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伟大发现,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吸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马克思简答题和论述题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 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 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体系之中,任何哲学都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答:(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件地讲“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陷入诡辩论。绝对主义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5.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6.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 答: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7.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答:(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的途径是实践。 8.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点是:第一,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 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9.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第一,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 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 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等特点。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 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 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 势。(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2. 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答: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如: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水果”这个一般概念。)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如: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第四,一般、普遍。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个别、特殊、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

马克思重点(简答,论述题)汇总

识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简单运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理解:意识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语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简单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简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综合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重要意义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就得矛盾解决了,新的事物又产生了是,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个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获得新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更加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理论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如何看待西方的殖民统治

如何看待西方的殖民统治 公共管理学院杨忠显2010200652 殖民统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很多国家和地区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殖民和被殖民的历史,譬如地中海沿岸地区、印度斯坦地区,就类型来说,殖民统治有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征服和野蛮落后文明对先进但软弱文明的征服两种,就结果和影响来说,殖民统治既造成了旧文明的毁灭,也成就了新的文明的延续和扩展。虽然人类历史上有着各式各样的殖民统治,但今天当我们提到它时则更多的想到的是从十三、十四世纪开始的并已经彻底改变和颠覆了包括西方在内的全世界面貌的西方殖民统治,今天我们且不讨论其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就只探讨其对殖民地本身的利弊影响。 西方殖民统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文明程度极高的、但破坏力却是立竿见影且彻底的新型殖民统治,当西方用坚船利炮和新型火枪征服殖民地之后,他们却不像以往的殖民者那样愚蠢的统治胜利果实,甚至还时常被其同化,他们采用先进的物质手段破坏殖民地的经济社会,譬如蒸汽机、电报、报刊、铁路等,同时采用先进的政治手段重构殖民地的国家机器——当然这样的国家机器是为殖民者服务的,如殖民地议会、总督和殖民军队。这些都给殖民地带来了什么呢?首先,显而易见的,是国家和民族主权的丧失,民族尊严和地位的直线下降,其次,是对当地传统经济社会的彻底打击,在东方显得尤为突出,当殖民者进入一段时间后,其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的贪婪本质便暴露无遗,从而导致当地自然小农经济的逐步并彻底的瓦解,农民生活愈加困难,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城市商业者失业,市场上不久便充斥了舶来的各种便宜工业品,这些国家和地区业已存在的资本主义萌芽被他自己的更高阶段所吞噬。再者,在其表面的凶残和暴力的之后,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文化方面的影响,不仅全殖民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几乎毁于一旦,半殖民和地区也必然遭受着深重的蚕食,这种文明的蚕食其结果就是殖民地独立之后要么彻底地成为西方的附庸,要么就是走向民粹主义和反西方主义,但两者都无法走向真正的现代化。诚然,不可否认西方给殖民世界带的各种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以及自由启蒙思想、民主政治制度,,这些都摧毁了东方专制主义赖于存在的落后的自然经济形态,也成为了殖民地的先进分子们所赖以进行政治经济革命的来源和基础。总之西方在彻彻底底的破坏殖民地传统社会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先进文明的曙光,而我们要分析的是西方所带来的所有东西是利大于弊还弊大于利,关于这些我们先来看看马克思的观点。 马克思在其两篇文章《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以及《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系统的阐述了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内部原因以及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影响,马克思的观点归结起来可诠释为(1)印度的沦陷在很大程度上使其内部的混乱和文明的停滞所导致的;(2)不列颠的殖民统治对印度社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其自然经济和村社制度瓦解,并使其文明趋于消亡。印度彻底成为英国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市场;(3)西方的殖民统治实际上成为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在无意中承担起在殖民地的双重使命,既破坏和建设。(4)英国的资本主义掠夺和统治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进步,但是资产阶级文明掩盖着的残酷掠夺殖民地人民的本性,却丝毫不会改变,英国资产阶级既不会给印度人民带来自由,也不会根本改变他们的社会状况。 基于马克思以上的结论和认识,我认为西方的殖民统治总体上还是弊大于利,虽然它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思想在不断地启发着殖民地的人民争取民族和国家独立、进行社会革命、重建政治经济秩序,从而实现与西方接轨的现代化,但是其在本质上是要永远奴役殖民地人民,永远从殖民地无偿获得超额利益,永远使其服务于宗主国资产阶级,西方从内心不希望殖民地独立自主,更不希望看到他们走向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并在开放世界的各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17、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内容:A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意义:A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B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

英国殖民对印度有什么影响

英国殖民对印度有什么影响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英国殖民对印度有什么影响》的内容,具体内容: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了190年之久,在殖民统治下,各种掠夺与资源外流,使得一个拥有四大文明古国之称的印度沦为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下面是我分享的,一起来看看吧。英国殖民对印度的... 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了190年之久,在殖民统治下,各种掠夺与资源外流,使得一个拥有四大文明古国之称的印度沦为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下面是我分享的,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殖民对印度的影响 印度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在古代曾以恒河文化著称于世。到了近代,随着欧洲人的入侵,特别是英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印度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殖民地,遭受殖民统治达190年之久。在这漫长岁月中,印度饱受了外国殖民者的残暴统治、直接掠夺和赋税搜刮,以及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形式的经济剥削,民族经济遭到摧残,经济发展缓慢而畸形,成为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 经过1652~1674年间的三次英荷战争和1757~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后,荷兰和法国均因战败而先后退出印度,印度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独占的势力范围。英国在这期间里通过贩卖印度的土特产品、珠宝什物和丝、棉等手工制品,从中牟取暴利,还借助武力胁迫,强迫印度人贵买贱卖,进行不等价交换。这还不算什么,因为还是有点收敛的,但之后英国

对印度的掠夺则变为公开的暴力掠夺,其掠夺的主要方式是:①公开的暴力抢劫。东印度公司武力所到之处,第一个行动就是抢劫当地财富,重点是洗劫宫廷国库。②强征赋税。最主要的是向农民征收相当于全年收成1/3至1/2的苛重田赋。东印度公司为了加强对印度农民的搜刮,在不同地区建立了形式不同的土地制度:固定柴明达尔制、莱特瓦尔制、马哈尔瓦尔制和农村租佃制等。不论在哪一种土地制度下,农民遭到的剥削都空前加重。③强迫农民和手工业者接受奴役性订货,低价收购,高价出售,牟取暴利。东印度公司为了向中国贩卖鸦片,强迫印度农民种植罂粟,然后以低价向农民收购。仅鸦片收入一项就占公司收入的 1/7。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英国对印度的投资迅速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大部分投资是用在支持殖民当局对印度的军事政治控制上和铁路建设上,战后投资的重点转移到工矿业。印度的一些重要经济部门,尤其是重工业部门,英国资本处于统治地位。英对印的投资是通过经理行进行的,经理行充当了英国垄断资本控制印度经济的有力工具。 在英国的剥削下,印度人民痛苦不堪,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想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幻想,也更加谈不上有什么梦想,他们唯一能做的是只有忍着继续被英国殖民者剥削,他们也毫无办法。还过,这些苦难还是带给了印度人民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这一进期中英国在毁灭印度古老文明的同时,也不知不觉的让印度的资本主义破土萌芽了,印度在这时还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随着以英语为教学手段的各类各级学校的建立,传播了近代文明,培养了一大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重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怎样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在实践中解决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什么理论意义? 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4.怎样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5.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6.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7.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8.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9.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运用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结合当前实际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 义。 4.试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 性。 5.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 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 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6.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 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7.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 发展的动力。

九年级历史上(第21课印度的殖民化和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导学

第21课:印度的殖民化和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 【学习目标】 1、知道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 最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2、了解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的原因、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1、新航路开辟后来到印度的殖民者有、、、、 。 2英国侵略印度的过程: (1)17世纪初: (2)1757年: (3)19世纪中期: 3、17世纪开始殖民活动的英国负责对印度等亚洲国家殖民侵略的公司是。 4.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当时率领军队侵占孟加拉的殖民头子是。 知识点二: 5、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的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6、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义,反对的是国的殖民统治,起义席卷了印度中心地区的许多地方,一些、、加入到起义队伍之中,成为起义的领带者。其中成为印度人民歌颂的民族女英雄。 7、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的意义: 。【合作探究】 1、试分析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2、17世纪80 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英国领先于欧州各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美国黑人作家压历克斯.哈利创作的长篇小说《根》,真实地再现了哈利的先祖从非洲被略卖到美国的经历。 材料二:“﹍﹍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手纺车。”19世纪上半叶,印度约有150万人直接死于饥馑,就连英国驻印度的一个总督也不无伤感地叹息:“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实?试设计出体现这一活动的路线示意图。 (2)材料二中的悲惨境况师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境况开始于什么时间?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殖民者的活动对掠夺者、被掠夺者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面对材料中的行为,被掠夺者(殖民地人民)又是怎样对待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课堂小结】 我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不足:。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开始于() A、14世纪 B、15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2.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成为起义领导者的是() A、农民 B、封建王公 C、资产阶级 D、印度皇帝 3.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最杰出的女英雄是() A、章西女王 B、杜桑·卢维杜尔 C、伊达尔哥 D、印度皇帝 4、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对起义力量造成重大瓦解作用的是() A、土兵 B、章西女王 C、部分王公贵族 D、克莱武 5、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进一步摧毁了印度的() A、封建贵族势力 B、自然就经济 C、土兵势力 D、封建政治制度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列颠的侵略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出棉纱,最后是英国的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马克思 材料二: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其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 请回答:

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详细答案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 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 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 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列宁的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 3)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的共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 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 1)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 域。 3)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6.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其一,二者相互依存。所谓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 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其二,二者相互包含。所谓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3)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答:(1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 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 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本质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答:(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简述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 答: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 (4)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简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答: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实现,要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出更加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力的失去社会全面发展。 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同时,内容与形式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 (2)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1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 应的变化。2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 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 (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1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 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覃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2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 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

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经济近代化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418564241.html, 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经济近代化的影响 作者:祁萌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5期 【摘要】英国对印度近200年的殖民统治对印度的民族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但同时也促进了印度近代化发展的萌芽。英国对印度实行的相关经济政策,对后者的近代化发展的消极性与积极性影响同在。 【关键词】英国;印度;殖民统治;经济近代化 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深刻影响了印度的发展,其中对印度的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更为显著。客观上,受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印度近代工业提前勃发。19世纪中期产生的 民族工业、英国资本家创建的近代工业及随后构建的铁路运输体系构成了独立前印度近代化体系的雏形。 一、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关于英国侵略印度的背景,马克思是这样描述的:大莫卧儿的总督们摧毁了其无上权力,而马拉塔尔人则扼杀了总督们的权利,阿富汗人又把马拉塔尔人打败了。不过,就在这种不断的循环征服过程中,英国人乘虚而入,最终攫取了对印度的实际统治权。各种割据势力相互攻伐的态势为英国的侵略提供了便利 普拉西战役获胜(1757)标志着东印度公司(英国)对孟加拉拥有了实际控制权,对印度的武力征服也就此全面开始。1757年开始到1849年的92年间,英国对孟加拉军事征服,解体反英三国联盟,彻底挫败迈索尔和马拉特联盟,建立支流体系,直至最后实现对信德和旁遮普的收服。英国人以印度的分裂为突破口,采取“大棒加甜枣”的方式,用军事进攻和政治施压的方式扬长避短,各个击破,逐渐将印度变成了殖民地。 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经济近代化 英国殖民者对印度进行掠夺财富的同时,也促进了印度经济的近代化。印度的经济近代化与英国的殖民统治不能割离。 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同近代中国大体一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英国对印度的商品倾销。为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通过地税改革打破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同时地税改革也改变了印度人原本的土地所有权概念。与自给自足、封闭特征明显的农村公社脱离后,印度农民和近代土地制度这种殖民主义机制联系日深。以英国政府培植的地主阶级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全面契合了英国的政治意图。近代意义上的印度土地制度在其既有土地制度被英国全面摧毁后得以形成。从而全面催生了其农业领域的商品因素,奠定了印度资本主义、商品农业的发展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