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关于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双重使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双重使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双重使命”的理论作者:俞良早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作分析,阐述了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摧毁了“社会的整个结构”的观点,形成和提出了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的“重建工作”已经开始的观点。

列宁通过研究西方列强对殖民地进行资本输出的事实,阐述了西方列强“大大加速”殖民地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列宁指出,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方殖民地所做的一切,不会使东方殖民地人民获得解放;只有“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现代生产力,殖民地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才能为当地的人民群众所有。

[关键词]东方殖民地;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发展;“双重使命”理论[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4-0074-0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留下了许多至今尚未被人们认识的思想遗产和理论遗产。

本文力图通过对他们经典著作的研究,发现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双重使命”的理论。

一、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所谓“双重使命”,即破坏的使命和重建的使命以及这两者的统一。

1853年7月,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明确地提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这就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理论。

在此文章以及这一时期相关的著作中,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这一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作分析,阐述了西方列强在东方殖民地摧毁了“社会的整个结构”的观点。

历史上的印度,或者说本文所论及的印度,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的地域。

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利用该公司在这块土地上做生意。

该公司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和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设立商馆和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从“双重使命”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论殖民主义与印度传统社会的关系

从“双重使命”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论殖民主义与印度传统社会的关系

从“双重使命”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论殖民主义与印度传统社会的关系胡洁瑶【摘要】长久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都视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说,即英国殖民者在印度要完成“破坏”和“重建”的双重使命,为马克思在殖民主义问题和印度问题的经典立场。

事实上,纵观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发展历程,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笔记和摘录,可见马克思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便旨在探讨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与印度传统社会关系问题上的观点的转变和发展。

【关键词】殖民主义;印度;欧洲中心主义;土地公有制;村社制度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1-0035-07作者简介:胡洁瑶,(广州510275)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博士生。

谈及马克思对殖民主义与被殖民社会的看法时,人们通常想起的是著名的“双重使命”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①在此,马克思认为历史地看,英国的殖民统治不但打破了印度社会停滞孤立的状态,而且为整个印度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物质条件。

因此,被殖民统治对古老的印度而言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即英国殖民者充当了推动印度社会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

回顾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会发现马克思在1853年论印度问题的一系列时评中表达的观点与《宣言》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宣言》展现了这样一幅社会发展的图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业化为标志的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资产阶级则是推翻旧阶级和旧制度的最重要力量。

因此,既然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那么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便是推动印度发展的必要环节。

换言之,马克思对印度问题的看法是建立在他当时的社会发展观之上的,即他以西欧历史为根据而总结的固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过程:原始社会-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宣言》中尚未提及备受争议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评价殖民主义

评价殖民主义

3
怎样准确理解“双重使命”的理论
三、“双重使命”在不同的殖民地完成的情况悬殊很大。
因为宗主国的经济、政治情况不同 ,“双重使命”在执行和完成的程度上将大相径庭。
由于各殖民地区的情况、殖民剥削对象、生态条件和社会集团的不同 ,因而它们所受的
影响在量和质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别。殖民的前期和后期所受影响亦大不相同。殖民主义 对殖民地半殖地自然经济的破坏 ,也并非如一般所认为的: 殖民统治在任何地区一经建立 ,便摧枯拉朽般地解体了。殖民主义对热带非洲许多地区的自然经济结构的作用 ,并没有 像它在印度发挥出如此巨大的神奇的破坏力。因为殖民主义对此类经济结构的破坏力和
怎样准确理解“双重使命”的理论
首先能准确评价与资本主义共生的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如果西方资产阶级在
东方的几百年殖民统治留下的只是一片黑暗 ,只有衰败 ,没有发展 ,只起反动作用 ,没
有使东方社会有所前进 ,哪还谈得上什么“人类的伟大进步”? 其次 ,实际上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直接或间接的殖民统治下 ,无论经济、政治、 社会都有很大变化 ,这种变化只发生在殖民时期开始以后 ,只是在“双重使命”所创造 的前提条件下才发生的。
破坏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关键在于殖民地区每年输出输入商品的数量。建设性使命”
在各殖民地完成的情况也悬殊极大 ,不能一概而论。 这取决于几方面因素: 殖民利益首先 是投资利润率的大小;破坏性作用发挥的程度 (自然经济解体程度 );殖民宗主国本身经济、
谢 请
谢 大 老 师 点
家 评
2
理 解
对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不同理解

在过程的开端 ,“建设性作用”就寓于“破坏性作用”之中 ,在整个过程的进展中 ,破坏性作 用同样也寓于“建设性作用”之中。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过程中两个并存而又矛盾着的 方面 ,是一个非常深刻、辩证的悖论。 也有的学者认为 ,在理解殖民主义的破坏性和 建设性的双重使命时 ,要注意在这两方面使命中都包含着阻碍和促进两种作用的因素 ,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破坏性使命起阻碍和消极作用 ,建设性的使命才起促进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_双重使命_说再探_基于对当前美化殖民统治思潮的反思_李士珍

马克思_双重使命_说再探_基于对当前美化殖民统治思潮的反思_李士珍
[ [ ( 3] 4] P 4 1 1)
开始 。1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 8 5 3 年马克思在 《 “ 来结果 》 中写道 :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 : 一个是破坏的使命 , 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 ; 另 一个是重建的使 命 , 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
[ ( 1 0] P 6 8 6) ” 这被后人称为马克思的“ 双 定物质基础 。
集关于印度的资料 , 整理成《 印度史 编 年 稿》 等材
[ 1 1] 剩余价 值 规 律 则 不 同 。 写 作 《 料。 资 本 论》 时,
马克思已经在当时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生活 多年 , 对资本主义社会有着亲身的体验 , 而且已经 完成了对政治经 济 学 的 批 判 ; 既可以从英国较为
[ ( 1 2] P 9) 又能够 完善的社会统计中得到详实的数据 ,
[ ( ) 1] P 8 6
一直鼓励美国坦白承认其帝国地位并完成其历史
[ ( 1] P 1 5 6) 而近些年来 , 使命 。 中国社会上一些人也打
着学术创 新 的 旗 号 美 化 西 方 列 强 的 殖 民 侵 略 行 为, 认为列强给中国带来了文明和进步 , 否定中国 革命的必要性 , 否定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 实现 国家富强的努力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重温包括 “ 双
重使命 ” 说。 马克思对 “ 双重使命 ” 的具体内容有详细的解 释 。 关于 破 坏 的 使 命 , 他在《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 治》 一文中谈到 , 内战 、 外侮 、 革命 、 征服 、 饥荒都只 是触动印度社会 的 表 面 , 只有英国征服者才摧毁
[ ( ) 1 0] P 6 7 9 他精辟地指 了印度传统 社 会 的 整 个 结 构 。
[ ( 2] P 7 4) ” 有学者指出 , 燃。 美国主流媒体最近几年也

浅析资本-帝国主义之于中国的双重使命

浅析资本-帝国主义之于中国的双重使命

浅析资本—帝国主义之于中国的“双重使命”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血泪史,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是产生近代中国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首要原因。

但是,也有人提出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推动作用,“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更有人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1]。

马克思也曾提出殖民者对殖民地具有“破坏性”、“建设性”的“双重使命”[2]。

那么,如何用理论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去看待这个历史问题,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帝国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论断呢?一、资本—帝国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问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殖民主义的历史。

15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旅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的土地、财物掠夺、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攫取巨额财富。

而在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了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

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殖民主义者运用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其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投资场所。

而在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瓜分世界的狂潮出现,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由少数资本—帝国主义强国主宰世界的更完整的体系。

可见,殖民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压迫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血与火的历史。

我们再来看看马克思的几段话。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谈到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双重使命论”新探-精品文档

马克思“双重使命论”新探-精品文档

马克思“双重使命论”新探马克思于1853年撰写了《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文章。

在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基于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历史,提出了“双重使命论”。

在马克思看来,“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1]该论断不停地被后人阐发演绎。

综观众多学者的观点,对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理解大致在以下三个问题上产生分歧。

殖民统治是否对东方社会的发展是否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何理解“双重使命论”中“重建的使命”?“双重使命论”的论述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一对于第一个问题,以意大利学者梅洛蒂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观念中的东方社会是停滞的,不能自发走向现代社会,强调殖民主义历史的必然性以及对东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罗荣渠基本赞同上述观点。

[3]然而,上述观点更多地遭到国内学界的反对。

潘润涵认为把上述观点当作马克思的观点“是不实之词”。

[4]马克强调“中西社会后来发展的不同,从本质上说只是速度不同,而不是道路不同、方向不同。

”[5]在对非亚细亚生产方式地区的研究中,也有学者对殖民统治所起的历史决定性作用提出置疑。

在美国学者梅森赫尔德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非洲像欧洲一样经历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发展进程;正是由于马恩承认欧洲之外还有别的历史,使得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19世纪其他历史理论。

[6]从马克思提出论断之后的历史发展来看,西方殖民主义者也没有发挥出预想的重大历史影响,即“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

”[1]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印度历史上的许多传统制度(如种姓制度)仍旧流传下来,在殖民统治结束之后的印度生活中仍旧发挥着显著的负面作用。

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西方殖民统治者的历史性影响分为两种。

一种类似于印度的情况,前殖民时期的文明得以保留,文明内部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成分受到殖民统治的强化。

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浅析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摘要:马克思在1953年撰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中,分析了不列颠殖民主义对于印度殖民地的影响和作用。

他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作了总结性的概括:“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综多学者对马克思“双重使命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如何理解马克思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双重使命”?到底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给印度带来了福音还是带来了灾难呢?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殖民侵略破坏了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原有的生产关系。

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国家在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也为落后的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为殖民地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一、马克思的殖民思想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同时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

说起殖民主义,一般认为,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掠夺和统治的政策。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马克思指出,殖民主义在客观上为殖民地创造了物质基础,打破了殖民地的封闭状态,促成了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殖民地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在现代,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福音,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帮助,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民主制度都不可能产生出来,发展中国家可能还处于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殖民主义将其带入现代的文明社会。

然而,第三世界许多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落后国家带来的只是贫困与灾难,它破坏了殖民地的生活结构,阻碍了殖民地的社会发展,给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消极的后果,至今还有殖民主义的残余。

二、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1、破坏性使命。

英国对印度统治的第一个使命是:破坏性使命。

马克思论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马克思论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亚洲式社会 的经济基础 。 工商巨头们之所 以愿意在印度修筑铁路完全 是为 了要 降低他们 的工厂所需要 的棉花和其它原料 的价格 。这样 . 双 重使命就 自然的产生 了, 根据马克思的说法 ,英 国资产 阶级看来 将被 “ 迫在 印度 实行的一切 . 既不 会给人 民群众 带来 自由, 不会根本 改善 也 他们 的社会 状况 , 因为这两 者都不仅仅决 定于生产力 的发展 . 且还 而 决 定 于 生 产 力 是 否 归 人 民所 有 。”] “ 大 不列 颠 本 国 现在 的 统 治 阶 [7 在 13 p 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推翻以前 , 或者在印度人 民自己没有强 大到 能 够 完 全 摆 脱 英 国的 枷 锁 以 前 , 度 人 民 是 不 会 收 到 不 列 颠 资 产 阶 级 印 在 他 们 中 间 播 下 的新 的 社 会 因 素所 结 的 果 实 的 ”[7所 以 , 度 只 有 13  ̄ 印 在 完 全 摆 脱 英 国 的 殖 民统 治 . 者 生 产 力 归 印 度 人 民 所 有 后 . 能 发 或 才 展为近代工业社会。 马克思关于殖 民主义“ 双重使 命” 作用 的论述 , 在不 同历史时期 , 不 同国家与地区应作具体的历史分析。 例如 , 在原始 积累时期 . 国殖 英 2建 设 性 使 命 . 这种掠夺 的必然 关于建设性使命 。 马克思认为在当时还很难看出 , 但这项工作 “ 总 民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赤裸裸的暴力掠夺和直接搜刮。 结 果 是 对 殖 民地 国 家 生 产 力 的 巨 大 破 坏 , 成 大 片 土 地 荒 芜 。 市衰 造 城 算已经开始做了” :用宝剑建 立了比莫卧儿 王朝统治下更加牢 固和占 在这一时期 , 英国殖民者不仅无 “ 建设 ” 言, 破 坏” 可 就“ 作用来说也 地更广的统治统一 . 建立了一只由英国教练组织、 训练的土著军 队, 采 败。 只是在工业革命 后 , 殖民主义才起 到了双重使命 的作用 。 用 新 闻出 版 自 由政 策 . 立 封 建 土 地 私 有 制 度 . 行 西 方 教 育 制 度 , 建 实 通 无积极意义 。 殖 例 过蒸汽动力 的运输工具与欧洲交往 。 以及修建铁路等。马克思对铁路 就 地 区而 言 , 民主 义 的 双 重 使命 在 各地 完 成 的情 况也 不 相 同 。 如 : 并 的建设作用予以高度重视。他认 为“ 铁路在印度将 真正成为现代工业 殖 民 主 义 对 热 带 非 洲许 多 地 区 的 自然 经 济结 构 的作 用 。 没 有 像 它 在 因为殖 民主义对此类经济结构 的 先 驱 ” 必 将 瓦 解 印 度 进 步 和 强 盛 道 路 上 的 基 本 障 碍 — — 种 姓 制 度 。 印度发挥出如此巨大的神奇的破 坏力 。 . 关 此 外 , 于英 国 资本 主 义 的刺 激 和 印 度 村 社 制 度 的 解 体 , 一 部 分 地 的 破 坏 力 和 破 坏 程 度 取 决 于 多 种 因 素 。 键 在 于殖 民地 区 每年 输 出输 由 使 宗 主、 大商人和高利贷投资于新式工商业 , 成了最早的印度资本家 , 出现 入 商 品 的 数 量 。 一 般 的 来 讲 , 主 国 商 品 向 殖 民 地 的 销 售 量 同 殖 民地 社 会 自然经济结构 的破坏 程度 成正 比。1 5 8 4年英 国向 西非地 区出 口 了第 一批印度本 国的资本 主义工业 。 总 额 为 13万 英 镑 , 口为 12万 镑 , 不 及 同 年 向 印 度 出 口 1 9 2 进 9 均 5 9万 3对 殖 民主 义 双 重 使 命 的 评 价 . 英 镑 的 11 进 口 2 7 /0, 0 7万 英镑 的 1 。对 非 洲 贸 易 量很 低 的 状 况 几 十 , 9 关于对殖民主义双 重使命 的评价 , 从道德标 准来说 , 它使无数勤 英 廉 的威 力 在 热 带 非 洲 大 大 劳的宗法制的和平 的社会 组织崩 溃、 瓦解、 被投入 苦海 , 使大批农 民和 年 没 有 多 大 变化 。 所 以 . 国 “ 价 商 品重 炮 ” 其 法 而 建 手工业者丧失 自己的古 老形式 的文 明、 祖传 的谋 生手段 , 在许 多地区 减 弱 , 破 坏 性 作 用 较 弱 。 属 非 洲 的 情 况 于 此 相似 。 “ 设 性 使 命 ” 在 各 殖 民 地 完 成 的情 况 也 悬 殊 极 大 。 热 带 非 洲 在 世 界 各 大 洲 殖 民 地 则 破 坏 了 人 民 的 和 平 生 活 , 至 导 致 种 族 灭 绝 , 毁 了本 地 的 民 族 工 甚 摧 是 建设 性使命” 最差 的地 区。 民主义在非 洲发展 殖 业, 夷平殖民地社会 中伟 大和突 出的一切 , 消灭 了当地 的传 统文明等 中 , 殖民主义完成 “ 的是 单 一 制 经济 。 由此 可 见 , 民主 义 时 期 不 同 , 民 地 区 不 同 , 重 殖 殖 双 令人 发指的殖 民暴行 。他认 为:不列颠给 印度带来 的灾难 , “ 与印度过 使命 的表现也有所不 同。 餐 去 的 一 切 灾 难 比 较 起 来 . 本 质 上 属 于 另 一 种 。 程 度 上 却 不 知 要 深 在 在 多少倍 ”' 这 的确令人感到悲伤 , [a 23 r 应该受到谴责 。 但是 , 从历史进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摘要:马克思在1953年撰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中,分析了不列颠殖民主义对于印度殖民地的影响和作用。

他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作了总结性的概括:“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综多学者对马克思“双重使命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如何理解马克思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双重使命”?到底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给印度带来了福音还是带来了灾难呢?
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殖民侵略破坏了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原有的生产关系。

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国家在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也为落后的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为殖民地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一、马克思的殖民思想
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同时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

说起殖民主义,一般认为,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掠夺和统治的政策。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马克思指出,殖民主义在客观上为殖民
地创造了物质基础,打破了殖民地的封闭状态,促成了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殖民地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在现代,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福音,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帮助,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民主制度都不可能产生出来,发展中国家可能还处于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殖民主义将其带入现代的文明社会。

然而,第三世界许多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落后国家带来的只是贫困与灾难,它破坏了殖民地的生活结构,阻碍了殖民地的社会发展,给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消极的后果,至今还有殖民主义的残余。

二、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1、破坏性使命。

英国对印度统治的第一个使命是:破坏性使命。

首先,英国破坏了印度的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

殖民主义在殖民地为了便利其统治,对殖民地的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杀害和疯狂的掠夺,这样就使殖民地的人口锐减,破坏了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

其次,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这场灾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印度的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

马克思指出英国给印度带来的这种灾难与印度之前所遭受的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不知要深重多少倍。

”[1]P63以前的灾难不管多么巨大,只不过触及了印度社会的表面“而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

这是一种对印度旧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结构性破坏。

英国“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

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
特殊的悲惨的色彩”。

[1]P64英国殖民当局依靠生产技术优势和殖民贸易特权,将在英国生产的大量的面纺织品输入印度,使印度的手工纺织业遭到极大的冲击,马克思说这是“英国的蒸汽机和英国的自由贸易的结果”。

这样就破坏了印度原有的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经济基础,使印度丧失了祖传的谋生手段,进而破坏了印度的村社制度。

最后,对印度生产关系的破坏“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

英国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

仅印度人被迫每年无偿地送往英国的商品价值,就超过了六千万印度农业和工业劳动者的收人的总额,这是对印度人民残酷的敲骨吸髓。

资本主义发展驱使英国压榨印度人民,这种极端卑鄙的愚钝的商品和资本输出,虽然发展了英国资本主义,但是如同歌德高唱的“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1]P68
2、建设性使命。

英国对印度统治的第二个使命是:建设性使命。

英国殖民主义赤裸裸的掠夺印度人民,同时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首先,英国殖民主义用其军事力量和科学技术打破了印度殖民地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使印度和欧洲之间展开交流,摆脱孤立状态。

其次,英国在印度修筑铁路,打破了印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路加强了印度与世界的联系。

虽然铁路的修筑使为了方便英国殖民主义的原料和商品的运输,加强对印度的统治,但是铁路在印度的修建,也促进了印度农业的发展,“铁路在印度将真正成为现代工业的先驱”。

[1]P73最后,英国这种被极端卑鄙的利益驱使的殖民主义,不自觉的使印度融
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体系。

英国把商品和资本输入印度的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不自觉的促进了印度手工业的瓦解。

三、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功过
马克思的双重使命是以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殖民主义对印度统治为例,分析了英国统治印度的影响和未来结果。

殖民主义的破坏性使命,破坏了印度的整个社会结构体系;殖民主义的建设性使命,打破了印度与世隔绝的状态,促进了印度工业的发展。

但双重使命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绝对的,双重使命并非都是好的,也并不是都是坏的。

马克思在文中过高估计了殖民主义的建设性作用,正如马克思在殖民理论中所说:“资本的自我扩张是不会主动为自己制造竞争对手的”。

因此,在分析具体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时,要做客观的、全面的和辩证的分析,既不能美化殖民主义的丑恶形态和虚伪面目,也不能抹煞了殖民主义对世界发展所起到的建设性的历史作用。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
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
会奠定物质基础。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
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
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
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

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

英国人在印度进行统治的历史,除破坏以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

他们的建设性的工作在这大堆大堆的废墟里使人很难看得出来。

不过,这种建设性的工作总算已经开始做了。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内战、外侮、革命、征服、饥荒——尽管所有这一切接连不断地对印度斯坦造成的影响显得异常复杂、剧烈和具有破坏性,它们却只不过触动它的表面。

英国则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

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

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

但是问题不在这里。

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从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宗法制的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难过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不开化的人的利己主义,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块小得可怜的土地上,静静地看着一个个帝国的崩溃、各种难以形容的残暴行为和大城市居民的被屠杀,就像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至于他们自己,只要哪个侵略者肯于垂顾他们一下,他们就成为这个侵略者的驯顺的猎获物。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种有损尊严的、停滞不前的、单调苟安的生活,这种消极被动的生存,在另一方面反而产生了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甚至使杀生害命在印度斯坦成为一种宗教仪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