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作品赏析-1

合集下载

赏析《百合花》 茹志鹃

赏析《百合花》 茹志鹃

选题:《百合花》里的百合花原因:作为1949年至1976年这个中国现代文学转型时期的红色历史文学中的一个短篇小说——《百合花》。

具有一定的标新立异的意义。

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纵然在某些方面该小说还具有一定的瑕疵,但总的来说,它也开创了红色历史文学的又一切入视角,扩宽了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在那样的年代里,《百合花》闪现着淳朴人性的光芒,照亮了一些人的前行道路。

“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这样的一条被子,包裹着的是人们稚嫩弱小的人性,谁也不确定是什么损伤了它,可是它终究是不完整了。

也恰恰就是这份残缺,常常就在那么不经意的一瞬间,当你轻轻掀开了这层神秘保护的一瞬间,突然间让你泪流满面。

意义:红色历史文学的创作者大都是亲历者,崇高的使命感使他们渴望以实录的姿态,以记录者和记者的身份,艺术地再现革命历史斗争。

英雄主义的美学理想,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追求绝对崇高的艺术旨趣,构筑史诗颂歌般的宏大叙事成为革命历史文学的审美规范,与此同时,相对于“十七年”现实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突破现实题材的拘囿而得以展示历史人物的人性情欲,从而使得红色历史小说在人性尺度上具有了感人的质素。

茹志鹃的短篇《百合花》就是这些革命历史题材里的一大力作。

摘要:《百合花》是茹志鹃作为一个女人,在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一篇很赚人眼泪的作品。

它清新淡雅,好像是一朵云,在你不经意间,早已悄然飘过。

关键词:清新百合花我是很抵触看红色颂歌类的作品的,因为从小时候到现在,语文课本里,政治课本里,历史课本里,哪儿哪儿都是。

真的有些审美疲劳。

无外乎都是一味地唱赞歌,不切实际的的浮夸。

然而,就是这样一篇《百合花》,却让我的眼又一次浸在了咸咸的海里。

一种被纯真清新包裹的感觉,让我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洗礼。

在《百合花》里,“我”、新媳妇儿、小通讯员、乡干部、上了年纪的担架员,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纯真质朴,人与人之间有着让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无杂质的信任。

百合花课文赏析

百合花课文赏析

百合花课文赏析1. 百合花这篇课文,哇,那可真是精彩啊!就像一朵盛开在文学花园里的奇葩。

你看那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互动,多有意思呀!通讯员的腼腆,新媳妇的羞涩,不正像我们生活中那些纯真的情感吗?比如我们第一次和喜欢的人说话时的那种感觉。

2. 百合花课文里的描写,简直绝了!就如同细腻的画笔,一点点勾勒出人物的形象。

新媳妇把百合花被子拿出来的那一刻,多感人啊!这不就像我们在困难时刻,有人无私地伸出援手一样吗?像朋友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3. 哎呀呀,百合花课文真的值得好好品析!那情节的发展,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电影。

通讯员牺牲的时候,心里真不是滋味啊!这和我们失去重要的东西时那种难过是不是很像呢?4. 百合花课文啊,读起来真是让人欲罢不能!里面的人物都那么鲜活。

新媳妇对通讯员态度的转变,多自然啊!这就好像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逐渐深入,感情也慢慢变化,不是吗?就像一开始觉得某人一般,后来发现他有很多闪光点。

5. 你们知道吗?百合花课文太有魅力了!那语言,生动得不得了。

通讯员和“我”的对话,多真实啊!这跟我们平时和朋友聊天的情景不是很相似吗?有说有笑,充满生活气息。

6. 百合花课文,真的是宝藏啊!里面的情感,深沉而真挚。

新媳妇最后把百合花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哇,太感人了!这就如同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不舍一样强烈啊!7. 讲真的,百合花课文太吸引人了!它的细节描写,真的是妙到毫巅。

通讯员枪筒里的那枝野菊花,多有意境啊!这就好像生活中的一个小惊喜,让我们眼前一亮,不是吗?8. 百合花课文赏析起来可太有意思了!那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从开始到结尾,一环扣一环,多紧凑啊!这和我们看一场精彩的比赛一样,让人的心一直提着。

9. 百合花课文啊,真的是文学佳作!它所展现的人性光辉,让人敬佩。

新媳妇对通讯员的那种感情转变,多伟大啊!这和我们在困难面前,突然变得坚强是不是很像呢?10. 百合花课文绝对值得深入探讨!它的魅力无穷无尽。

我对菇志鹃《百合花》赏析

我对菇志鹃《百合花》赏析

菇志鹃《百合花》赏析读菇志鹃的革命历史小说更鲜明地体现了个人独特的风格,从场面的撷取,人物的描写到结构的安排。

情感的表达,在当时的文学背景下都是别具一格的。

而他其中的代表作《百合花》就是以解放战争时期为题材的,细腻,层次感分明,给读者一个惊新的亮点,与以往的战争题材小说穿着裁缝仿制出来的“铠甲”,那么的坚硬,冰冷,是截而不同的,小说中以战争生活为题材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人物,文中则是以一个通讯员护送我到前言包扎所而拉开帷幕的。

小说当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写通讯员和我前往包扎所的过程,从开始的“生气起来”、“发生了兴趣”、到“越加亲热起来”,到最后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在看似无事的过程中,情感的体验逐渐积累加深,为小说的高潮作了铺垫。

而我也从中了解到一些有关这个小伙子的信息:以前在家时帮人拖毛竹、参加革命了一年的19岁憨厚的通讯员。

当我问他有没有娶媳妇,他就更加忸怩了,两只手不停的数模着腰皮带上的扣眼。

大家应该注意到通讯员的步枪筒里稀疏插了几根树枝来点缀,显得他对生活充满情趣。

而《百合花》的重头情节则在我和通讯员向乡民们借被子,而在这之中,我能轻松借到的被子,通讯员却死活都借不到,以至于说新媳妇是“死封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一位农村拖毛竹青年的特征。

但当我告诉他这不是一条简单的被子而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的时候,他觉得误会了人家,惭愧地想把被子还回去。

在这一来二去之中,从摩擦到相互理解,因为这么一条被子,彼此之间增进了认识和了解。

而我们再去看一下这条被子是怎样呢?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枣红低,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而恰恰就是这条被子而牵开了他们的第二次见面!可是这次见面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了解文中谈及的新媳妇,她是小说当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当向她借被子时,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通讯员”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啊,那可真是一篇精彩绝伦的小说!茹志鹃用她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此动人的故事。

你看那小通讯员,多可爱的一个小伙子呀!他一开始的腼腆、笨拙,让人忍俊不禁。

就好像我们身边那个有点害羞的邻家小弟,面对陌生的大姐姐时,那种手足无措的样子。

他和新媳妇之间的互动,哎呀,那真是充满了趣味和温情。

新媳妇呢,一开始对通讯员还有些误解,可后来呀,她的情感转变得多自然呀!这不就跟我们生活中有时候对一个人的看法会慢慢改变一样嘛。

她最后把那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的时候,我的心都被触动了。

还有那战场上的紧张氛围,茹志鹃描写得那叫一个逼真!仿佛我们也能闻到硝烟的味道,听到枪炮的声音。

这可比看那些战争大片还让人紧张呢!
想想看,在那么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就显得格外珍贵。

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那看似平凡却又深刻的情感交流,不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吗?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百合花》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就是能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每一个细节的魅力。

它就像是一杯清香的茶,需要我们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甘甜。

这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看到了那些平凡人的伟大之处。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爱和温暖也不会消失。

这不就是文学的力量吗?它能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生活的意义。

总之啊,《百合花》绝对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佳作,你要是还没读过,那可真是一大憾事呀!赶紧去读一读吧,相信你一定会被它深深吸引的!。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

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

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

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口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后来“他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

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茹志鹃《百合花》(原文+赏析+作者简介)-1

茹志鹃《百合花》(原文+赏析+作者简介)-1

茹志鹃《百合花》(原文+赏析+作者简介)-11946年中秋,海岸部队决定晚上总攻。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被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忙,我也被通讯员送到前沿包扎所。

路上下过小雨,但现在放晴了,两边的秋庄稼被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空气里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但敌人的冷炮不时盲目地轰响着。

通讯员一直走在我前面,我想喊他等我,但又怕他嘲笑我。

最终他自动停下,但还是没看我一眼,等我走近时又向前走了。

他从没回头看我一次,但我对他产生了兴趣。

我从背后看他,他是个高挑的小伙,穿着洗淡的黄军装,肩上的步枪筒里插了几根树枝,看起来有点像装饰点缀。

我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提出休息一会儿,他也在远处坐下,背向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

我走过去坐在他旁边,看到他的年轻稚气的圆脸,他告诉我他是天目山人,我发现他是我的同乡。

我随便地问他在家时干什么,他说他帮人拖毛竹。

我看了一眼他宽宽的肩膀,突然眼前浮现出一片竹海,海中央是一条盘旋而上的石级山道。

他肩上垫着一块老蓝布,扛着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着石级哗哗作响。

这让我想起了家乡的生活,感到十分亲切。

我问他:“你多大了?”十九。

”参加革命有多长时间了?”一年。

”你是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感觉有些像审讯,但还是忍不住问了。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你家里还有其他人吗?”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有结婚吧?”他脸上飞红,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带上的扣眼。

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我本想问他是否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好把话咽了下去。

我们沉默了一会儿,他开始抬头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催促我动身。

当我站起来准备离开时,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用毛巾擦汗。

这是我的错,他走路时没有流一滴汗,但因为我与他交谈,他却出了一头大汗,我感到十分内疚。

我们到达包扎所时已经下午两点了。

这里离前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所小学里,六个房子组成了一个“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满了野草。

《百合花》解读

《百合花》解读

《百合花》解读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一部短篇小说,其背景设定在解放战争时期,但主要描绘的是在战争宏大背景下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小说的主题围绕着两个普通的小人物——一个腼腆的通讯员和一个羞涩的新媳妇。

通过对他们的精心描绘,茹志鹃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和通讯员一样,是小说中同等重要的人物。

她的情感始终流贯在整个小说故事情节之中,一个热情大方、活泼美丽、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百合花》之所以温暖了我们这么多年,是因为它在极力克制的情况下,又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情联系写了出来。

让我们知道,无论环境怎样,人的心田上还是能盛开纯洁美丽的百合花。

总的来说,《百合花》是一部非战争化的战争小说,它打破了战争文化特征中的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单一模式,用浓浓的悲剧意识写出了她对战争的认识,对生命的关怀。

《百合花》内容分析

《百合花》内容分析

百合花(茹志鹃)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

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二、文章结构1.本文共个62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23):写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24-45):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第三部分(46-60):写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员壮烈牺牲,新媳妇怀着崇敬、歉疚的心情给他缝衣服。

第四部分(61-62):写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

2.结构图:┏开端→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发展→新媳妇借给我们被子┃百合花┫┣纯真高洁之花┃高潮→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结局→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三、分析人物形象1.小通讯员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

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

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

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合花》作品赏析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

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他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 19 岁,参军才一年。

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

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惟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

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

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

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

”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做法“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

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

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
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令人读后久久难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