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法治进程[1]

合集下载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历程我国法治建设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着手建立法治体系。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明确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建立了国家主席、副主席和国家行政机关领导人的选举制度。

但是,这个时期的法治建设相对落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2. 发展阶段(1978年-2002年)在1978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建立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民法通则》、《刑法》、《劳动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建设阶段(2002年-2017年)在2002年,宪法的修订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更加完善的阶段。

这次修订主要加强了宪法的权威性,建立了更加严格的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同时也完善了刑法和民法等法律体系,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4. 改革完善阶段(2017年至今)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改革完善阶段。

2017年,宪法的修正案正式生效,这次修改完善了宪法中关于人民权利和民主的内容,加强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加强了对司法独立的保障,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更加公正、独立的运作机制。

我国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提高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需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中国参加了22项国际人权公约,其中包括: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消除 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儿童权利公 约》、《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四)依法行政取得重大进展,行政权力 已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
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 建设不断推进。 《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 复议法》、《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 199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的决定》 2004年中国政府又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实施纲要》,提出10年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党中央五位常委莅临大会)
中共中央祝词: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条符合中 国国情,反映人民意志、顺应时代潮流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主要内容
一、法制建设的历程
二、法制建设的成就
三、法制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法制建设的历程
两个大的阶段 前一阶段(1949-1978):努力探索, 一波三折 后一阶段(1978-2010):跨越发展, 成就非凡
(五)现代司法制度逐步建立,努力维护 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
公检法三者关系:公安是司法行政机关, 法院是审判机关,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三 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1986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律师资格考试, 2002年起实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初任法官、 检察官、取得律师资格必须通过司法考试,推 动了法律职业化建设。
3.恢复司法机构,完善工作程序
(二)1992—1999
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由此进一步奠定了 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也对法治建设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立法特点:以经济立法居多,加 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例如: 《公司法》(93年) 《产品质量法》(93年) 《合伙企业法》(97年) 《合同法》(99年) 《个人独资企业法》(99年)等

10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0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 织法》等
问题探究1:《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区别与联系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
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探究2:结合材料与所学,比较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在结构顺序上的变化,试解读此变化。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1954年宪法
总纲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旗、国徽、首都
目录
1982年宪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前六届全国人大召开时间 第一届 1954
前六届政协召开时间 第一届 1949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1959 1964 1975 1978 1983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1954 1959 1965 1978 198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 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
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 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
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主要区别: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两者联系:前者在宪法未颁布前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中断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 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课堂小结】
材料1: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解散议院之权;发诏 令筹措必须之财用。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2: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 法院,行使其统治权。——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3:“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1.对于国家政府机关,逐步树立起法治 政府和依法行政观念。
2. 对于普通公民,强化守法意识, 树立参与意识,增强维权意识
法律可能是不好的,我还可以反对,但我 所参与的确定法律的过程使我有义务承认
它们的合法性并服从它们,那种义务来自 这样一个事实:我是构成社会的成员之一 ,社会的法律就是我的法律,制定法律时 我出过力,如果法律是公正的,我可以引 以为荣,如果法律是不公正的,我继续有 义务为其改善而努力。
如果你的邻居排放污染物或施放噪声, 对你造成损害,你可以得到补偿
买商品房需到房地产交易登记机构进行登记
财产拆迁、征收私人的不动产,应当按照国 家规定给予补偿。
开采矿藏必须经过行政部门许可
购买的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期限是 70年。如果需要继续使用土地的 ,应在届满前一年申请续期。
三 对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从零开始
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 与确立解放区的司法原
两个文件:则的指示
(废除旧法统) 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 及一切反动的法律的训 令
两个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
(临时性宪法) 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五四宪法 标志着新中国法制正式建立起来并
且走上了正轨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很多重要的法律还处于空白状 态,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主要靠 党的政策来调整。
二 .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 法制观念的进一步更新
(二)法律救济方式趋于多样化
1.司法救济 2.行政救济 3.协商救济
(三)法制机制更趋完善
1.修宪 2.新颁布的一些法律
物权法—私有财产保护从宪法原则迈向制 度构建
什么是物? 物主要是指不动产和动产。不动产包括耕地、草地、 矿藏等自然资源;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住房 、厂房等建筑物。动产包括汽车、家具、衣服、粮食 等等。

(备好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精品课件

(备好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精品课件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运动
后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走过一段弯路,付出了沉重代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
1、背景: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 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 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党的领导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
民法典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06
宪法修正案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 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人国家根本 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
——《中共十五大报告》
第十三条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
第二十四条 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 重和保障人权。”第三款相应地改为第四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年)》
第二条 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外国合营者按照经中国政府批准的协 议、合同、章程 在合营企业的投资、应分得的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合营企业的一 切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令和有关条例规定。 国家对合营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 共利益的需要,对合营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 应的补偿。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确立政治、立法、司法等制度;初步 奠定法治建设基础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十六字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经营企 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
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改“法制”为“法治”; 国家各方面建设有法可依; 1999年和2004年“依法治国”、“国家尊重保障人权”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入宪;到2010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法制基础
开始法治建1设.宪历程法主体
确立政治、立法、司法等制度;初步
奠定法治建设2基.础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十六字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经营企 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
法治3.建与设时进入俱新进的,发展继时承期发展
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改“法制”为“法治”; 国家各方面建设有法可依
结果或意义
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阶段
主要成就
1949年
20世纪50年代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后 20世纪80年代
《共同纲领》等一些列重要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一条
区别: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联系:前者在宪法未颁布前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阶段
主要成就

【知识解析】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解析】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知识梳理

(3)到
2010
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 全面依法治国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
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载入国
基础知识
4.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 年和 200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思想道德建设。
(5)2006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
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
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 改革开放后 (1)20 世纪 80 年代, “
五讲四美三热爱
”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
的口号。
(2)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

浅论中国的法治进程

浅论中国的法治进程

浅论中国的法治进程摘要:在我国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法治的建设尤为重要。

法律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它依赖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但同时它对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反作用。

因此,如何加强法治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

本文中,笔者从西方法治思想对中国法治思想的影响和中国的法治思想的产生及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进程和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影响几个部分来论述在当今条件下社会主义法治的含义和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前景。

关键词:法治;法制;科学发展观一、西方法治思想对中国法治思想的影响说起中国的法治,人们当然的都会想起法制一词。

对于法制,人们历来都有不同的解释。

在我国,“法制”的用法首见于《礼记?月令》:“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惧罪邪。

”在这里,只要是国家颁布的法律,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即使是恶法,也应去遵守和施行,这就是法制。

近代意义上的法制是是西方学者建立起来的,他强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民个人都要无条件的严格执行法律。

可以说,西方学者所说的法制是民主的法制,它强调的不仅是公民个人和社会团体要遵守法律,并且国家机关也要遵守法律。

从这点上来说,西方的法制思想是进步的。

但是这儿的法制也大多是指一个静态意义上的法制,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法治还有很大的差异。

法治一词是从西方法律思想演变过来的。

早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柏拉图最初并不认同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他认为理想的国家是没有法律的,一个国家只需要哲学王来统治,用理性和哲学来管理城邦,即哲学家国家和国家哲学家。

但是他的主张在实践中遭遇了挫折,晚年的柏拉图提出了也可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有好的人和好的法律统治国家哪个更有利,结论是法治要优于一人之治。

他在著名的《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法治应当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37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 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 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 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 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 体。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 (草案) 增加了危险驾驶罪、恶意欠薪罪等新罪名 刑事责任方面:首次规定老年人犯罪予以 从宽: 在刑法第十七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七 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 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社会生活与法律变迁
2.冤假错案与死刑复核权收归。

1983年,为了更有力地打击犯罪,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二次会议对法院组织法作 出了修改,规定:“杀人、强奸、 抢劫、爆炸以及其它严重危害公 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判处死刑的案 件的核准权,最高法院在必要的 时候,得授权省、自治区、直辖 市的高级法院行使。”

(2)九七刑法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修订,自1997年10月1日 起施 行。 97刑法的发展: 97刑法”在刑法总则的第3、4、5 条中明 确规定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 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当原 则。


第20条第3款:“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 劫、强奸、 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 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 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极大地缩小了防卫过当的范围,为司法实践中 正确划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提供了具 体的法律依据。
宪法方面(2004年): 第13条:规定了:“公民的 合法的财产不受侵犯。” 第33条:增加一款:“国家 尊重和保障人权。”
2.民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
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民法通则》。 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3.刑法
(1)七九刑法 1979年7月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委员长令》第五号公布 自1980年1月1日起 施行
新中国法治进程的 回顾与展望
汾阳市高级职业中学 徐俏
一、新中国的主要立法
1.宪法 (1)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2)七五宪法
(3)七八宪法
(4)八二宪法




99年: 确定依法治国方略:《修正案》第十三条: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 “依法治国”——“以法治国” 用法作为对敌斗争、惩治犯罪和维护统治的工 具——强调法律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的同时, 特别重视法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作用和功) “法治” ——“人治”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 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 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政治学》

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 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共12条: 第一条 为 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以 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特制定本办 法。 第二条 对下列人员,予以收容、遣送; (一)家居农村流入城市乞讨的;(二)城 市居民中流浪街头乞讨的;(三) 其他露宿街 头生活无着的。
警方开始是怀疑,后来有证人称,佘祥林曾经 说,他妻子要不就不出走,要死也死在外地。 这成为警方破案的心理基础。在发现尸体后, “就这样,他们不停的对我进行毒打、体罚、 提示,为避免酷刑的折磨,我再次编造了当晚 寻找妻子回家途中在关桥水库碰到我妻子作的 案。”共编造了四种作案方式。 有罪推定、刑讯逼供、重口供。 疑罪从无
1.孙志刚案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


2003年3月17日晚10时许,受聘于广州达 奇服装有限公司的武汉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 业生孙志刚外出,途遇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民警检 查身份证,因未带身份证,被带回派出所。孙志刚 的顶撞惹怒了当事警官,所以在孙的同学闻讯赶到 派出所并出示孙的身份证后,孙志刚仍未被释放, 在3月18日,孙被作为收容遣送对象送往收容遣 送站。当晚,孙因“身体不适”被转往广州市收容 人员救护站。20日凌晨1时多,孙遭同病房的8 名被收治人员两度轮番殴打,于当日上午10时2 0分死亡。
三、法治的价值追求与核心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价值追求。社会主 义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 平正义(法治的根本目标)、服务大局和 党的领导。 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永久的目标。就 “法”字而言,就蕴含了古人追求公平正 义的理想。


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 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 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 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6月20日 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自 2003年8月1日起施行《城市生活无着 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 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但死刑核准下放后,由于死刑二审与核准在同 一个法院,死刑案件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这导致了部分冤假错案的发生。
佘祥林案 1994年1月20日佘祥林妻子张在玉失踪,张亲属怀疑被佘 杀害。 1994年4月11日雁门口镇吕冲村一水塘发现一具女尸,经 张在玉亲属辨认,死者与张在玉特征相符,公安机关立案 侦查。 1994年4月28日佘祥林涉嫌故意杀人被捕。 1994年10月13日原荆州地区中级法院一审判佘祥林死刑, 佘提出上诉。 1995年1月6日湖北高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 1998年3月31日京山县检察院将此案起诉至京山县法院。 1998年6月15日京山县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祥林有期 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1998年9月22日后佘祥林开始服刑... 2005年3月28日,佘妻張在玉突然現身湖北京山县。 2005年4月,佘祥林被宣布无罪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