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了解中国法治建设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法制进程

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一、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二)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中国传统法文化封闭状态的被打破(三)通过翻译和出版,广泛传播近代西方法文化(四)国外归来的中国人对西方法文化的介绍二、传统法观念的转变(一)由固守成法到师夷变法(二)由维护三纲到批判三纲(三)由盲目排外到中体西用(四)由专制神圣到君宪共和(五)由以人治国到以法治国(六)由义务本位到权利追求(七)由司法与行政不分到司法独立(八)由以刑为主到诸法并重三、转型过程中的法制改革思想与实践(一)洋务派的稍变成法,引进西法(二)戊戌变法与法制改革(三)晚清修律与司法改革四、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继续推进(一)中国法律近代转型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二)中国法律近代转型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三)中国法律近代转型持续发展的历程与成就五、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历史价值及经验借鉴(一)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西方化形态(二)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取向和历史借鉴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法制文明古国,法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而且辗转相承,绵延不断,形成了历史悠久的、特色鲜明的法律传统,傲然自立于世界法律历史之林。
它遗留下的丰富资料和提供的宝贵经验,都显示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法文化宝库的巨大贡献,因而受到国内外法史学界的重视。
中国古代法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内在的连续性,又有因时因事而异的可变性或转化性,这二者并不是矛盾的。
相反,没有可变性的法律传统是僵死的,不可能形成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殊风貌。
在统一的多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古老中国,各地区、各民族都对建设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中间既有冲突又互相融合,成为一幅异彩纷呈的画卷。
这种法律传统上的多样化,也来之于文化上的多源头,儒、墨、道、法各家学说,都尽其可能地支配着、影响着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与法律传统的形成。
但在多样性中又有着基本的倾向,那就是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这种基本倾向是由中国深厚的宗法社会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土壤所决定的。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共26张PPT+1个内嵌视频)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3)中华法系重要性: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 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子议题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怎么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单 元
中国共 产党党 的领导
根本保证 坚实基础
第二单 元
人民当 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 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
总议题: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子议题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子议题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子议题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中华法系的发展历程: ——源远流长(特征)
②春秋战国
④唐朝时期
①产生
开始制定成文法, 并通过铸刑鼎、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 封建法典,并为以
夏商周 书竹简等方式发 时期 布法律。
后历代封建王朝所 远 传承和发展。
长
源
③西汉西时汉期
流
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政 治生活的主导思 想,强调礼法结 合。
⑤近代 尝试
如:通过《网络直播营销管 理办法(试行)》、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当家作主
机
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统 一
依法治国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历程我国法治建设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着手建立法治体系。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明确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建立了国家主席、副主席和国家行政机关领导人的选举制度。
但是,这个时期的法治建设相对落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2. 发展阶段(1978年-2002年)在1978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建立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民法通则》、《刑法》、《劳动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建设阶段(2002年-2017年)在2002年,宪法的修订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更加完善的阶段。
这次修订主要加强了宪法的权威性,建立了更加严格的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同时也完善了刑法和民法等法律体系,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4. 改革完善阶段(2017年至今)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改革完善阶段。
2017年,宪法的修正案正式生效,这次修改完善了宪法中关于人民权利和民主的内容,加强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加强了对司法独立的保障,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更加公正、独立的运作机制。
我国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提高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需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4课【重要知识点】梳理,为期中考做准备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4课【重要知识点】梳理,为期中考做准备九年级道法上册3~4课【重要知识点】梳理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第一课时生活在民主国家民主的足音1、中国民主价值追求的重要思想源头是什么?(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等民本思想,是中国民主价值追求的重要思想源头。
2、现代社会,民主在价值上的要求是什么?它是靠什么实现的?(是什么)★★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3、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是什么)★(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饱受封建专制压迫和外敌入侵的屈辱。
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
(2)回溯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惜献出生命,但这些艰辛尝试并没有实现“还权于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
(3)俄国十月革命给追求民主进步、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
从江西瑞金的“红色苏维埃”到延安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民主实现形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4)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5)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新型的民主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为什么)★★★(1)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表1 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时间事件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1954年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审议通过。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这一“依法治国”战略的理论起点,直接催生了大规模的“立法潮”。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1982年新宪法的通过,为新时期的中国法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后多年,《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破产法》等一批基础法律的通过,更是在民事、行政、商事等方面共同构筑起了中国法治的框架,使改革开放逐渐“有法可依”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在这次大会中,“法制”换成了“法治”。
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2002年党的十六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被当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
2011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012年党的十八大,“法治”的作用被再次重新定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3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主题。
2014就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间点,前后分为两大时期来了解建国以来的法治历程。
一、第一时期:依法治国提出之前从1949年新中国初创开始,一位诗人赞美道:“时间开始了”。
在除旧布新的洪流中,旧中国的一套被彻底否定了,《六法全书》和旧中国的司法体制被彻底打倒、否定,人员分流、改造,在当时的背景下,《婚姻法》率先出台,1951年出台了“惩治反革命条例”,解决了人民生活和维护政权的迫切需要,到了1954年,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大家注意到,在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初创,有很多领域的法律还是空白。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5)法的基本形式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 本形式。
制
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
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
定 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 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
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
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
(2)法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3.法律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 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 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 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 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 治理方式。
在民主的国 家里,法律就 是国王;在专 制的国家里, 国王就是法律。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成就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 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 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 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 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专家点评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 国的伟大进程中,尊重 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 一项重要原则,以宪法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学 原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第1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人民版必修1

一、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1.特点:(1)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特点: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各民主党派 1949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 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 自1949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就正式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以后又写入他们各自的历次党章, 的领导,以后又写入他们各自的历次党章,成为他们共同的政治准则 。这同资本主义国家各政党之间为争夺领导权和执政地位而相互倾轧 是根本不同的。 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 是根本不同的。(2)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中, 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中,都有致力于社会主义事 为实现国家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内容。 我国各民主 业,为实现国家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内容。(3)我国各民主 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 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 问题。 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 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 问题。(4)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 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工从 作国 者家 的工 转作 变人
员 到 社 会 法 律
公证机构的发展
公证机构也正在由现行的行政机关向事 业单位转变。1996年,全国公证处发展 到3167个,公证人员达1.7万人,仅1994 年一年,就办理各种公证达792万多件。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 会解放思想,深刻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对法制建设的 认识 产生了一个历史性的 飞跃。这个认识的飞跃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 立了“发扬社会主义 民主,加强社会主义 法制”的方针.
②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 体制改革”中提出了法律制 度的重要性,要建立一种法 律制度高于领导人,一个好 的制度比任何好的领导人更 可靠、更稳定的观念.
③党章中规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 围内活动”的原则.后来1982年宪法把它确 立为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
-----美国学者 科恩
英国学者哈特把守法的动机分为两 种,一种是出于自愿去接受和维护 法律规则,并以法律规则作为自己 行为的指导;一种是通过观察发现 如果不遵守法律规则可能会受到惩 罚,因而被迫服从法律。
政府趋向于依法行政,正在逐步树立十 种现代法治观念:
宪法至上的观念 尊重人权的观念 行政权限的观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一住户讨要“视觉卫生权”
乔占祥诉铁道部票价上浮案引起轰动
沈洪嘉“叫板”垄断行
我国的三大诉讼法都体现了救济原则
刑事诉讼法:疑案从无原则
民事诉讼法:支持起诉原则
行政诉讼法: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原则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发展趋势
总提纲:
一 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期 (二)严重挫折期 (三)重建和快速发展时期
、水上运输等专门人民法院,实 行四级二审制。最高人民法院是 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它负责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 院的审判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9 9 2 年1 0 月
八届全国人大明确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及法治 建设的新方向。 点评:把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完全纳入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体系中。
1 9 9 7 年9 月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并 写进宪法。 点评:开始了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跨越。
展望:2 0 1 4 年1 0 月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点评:十八届四中全会必将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法治建设描绘 具体清晰的路线图。
结语
依法治国,无疑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虽然法律体系已经建构起来,但“纸面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 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适逢全面深化改革广泛展开、反腐败纵深推进之 际,法治中国建设迎来全面推进的最佳历史契机。
1 9 7 8 年1 2 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 加强法制。 点评: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及时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确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 点评: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将民主法治建设提到崭 新的高度。
一图了解 中国法制建设发展历程
1 9 4 9 年9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点评:为新中国初期的法律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1 9 5 4 年9 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五四宪法》。 点评:为社会主义法制建立和发展提供宪法基础,标志着新中国法制 的建立。
2 0 0 3 年1 0 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点评: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新征程。
2 0 1 1 年2 月
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2 3 9 件、行政法规7 0 0 多件、地方性法规8 6 0 0 多件。 点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 贯彻。
参考资料:北京日报 老钱庄财经 策划制图:柯佳旭
1 9 7 9 年7 月
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七个重要法律。 点评:1 9 7 9 年的大规模立法,揭开了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序幕。
1 9 8 2 年1 2 月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规定了其根本地位和宪法保障制度。 点评:新中国法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新时期法治建设起到了推动 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