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关进笼子,是最蠢的父母人生哲理

合集下载

关小黑屋对孩子的影响发展心理学文章

关小黑屋对孩子的影响发展心理学文章

关小黑屋对孩子的影响发展心理学文章《关小黑屋对孩子的影响,你真的清楚吗?》
嘿,咱就说,各位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关小黑屋这种做法对孩子会造成啥影响啊!比如说,孩子犯了个小错,嘿,直接就给关进小黑屋了。

你想啊,那小黑屋黑漆漆的,孩子得多害怕呀!就像小敏家那孩子,上次因为调皮把花瓶打碎了,小敏一着急就把孩子关进小黑屋了,孩子在里面哇哇大哭,那哭声别提多揪心了。

关小黑屋,这难道不是把孩子往孤独的深渊里推嘛!孩子本来是充满活力,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呀,结果被关进小黑屋,那不就像把一只小鸟关进笼子里嘛,多可怜呐!想想看,咱大人有时候还会害怕黑暗和孤独呢,更何况是小孩子。

孩子被关进去后,心里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这就好比本来阳光灿烂的日子,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把孩子美好的心情全给破坏了。

这难道不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吗?以后孩子还敢犯错吗?怕是连表达自己的勇气都没了吧!
而且呀,关小黑屋还可能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

就像小军,以前是个挺活泼的孩子,有一次因为没写作业被关了小黑屋,后来就变得不太爱说话了,遇到事情也总是畏畏缩缩的。

这不就像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突然被一阵狂风吹弯了腰嘛。

咱可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呀!孩子犯错,咱得耐心教育,引导他们明白道理呀。

关小黑屋可不是个好办法,这不是在帮助孩子成长,简直就是在阻碍他们呀!所以呀,家长们,咱一定要慎重呀,别让关小黑屋这样的行为毁了孩子的童年和未来!咱要给孩子真正的爱和关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

别让孩子成为“第三只笼子的老鼠”

别让孩子成为“第三只笼子的老鼠”

别让孩子成为“第三只笼子的老鼠”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一共有三只笼子,笼子里都关着一只老鼠。

第一只笼子里有个开关,踩一下就会有食物送进来,老鼠很快就掌握了能吃到食物的诀窍。

第二只笼子也有个开关,但是踩一下就会被电击,老鼠肯定不踩了。

而第三只笼子里的开关,踩一下会有食物,再踩一下会被电击,如此反复,笼子里的老鼠就纠结死了,不知道踩还是不踩。

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第三个笼子里的老鼠”,活在纠结之中,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好。

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是成功人士,但纵观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有个共同特质,那就是“输得起”。

但是现在的教育,给孩子灌输的却是“不能输”,如果“不能输”,那这孩子就不具备“去赢”的特质,反而可能“眼高手低”,希望得到好的东西,却不具备争取的能力。

所以,他很纠结、痛苦。

培育一个孩子成长,就像驾驶着一艘船前往远方,但是彼岸在哪里?很多家长心里并没有谱。

大家不了解,花在孩子身上的经历和力气比别人都多,可最终到不了彼岸,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家庭教育观念出现了偏差。

今日的孩子有哪些特性,今日之家庭理念究竟要培养什么人?只有架构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理念,理解孩子,才能找准“这艘船”的航向。

其实,只有家长自己真正明白什么才是过得好,培养孩子才是有方向的。

竞争感强的孩子竞争力未必高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是全新的问题。

在教育孩子时,只有清楚地知道现在的孩子是什么,在与孩子互动时才不会犯大的错误,会在孩子出现某种情况时理解他、帮助他。

如果你能跟着我一起用心理学的视角透视现在的孩子,你就会有所收获。

现在的孩子具有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人一旦感觉到孤独,就会无端地伤感,莫名其妙会流眼泪。

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一位母亲焦急地跟我说,女儿每天临睡前一定要哭一次,这就是孤独感所引起的。

人一旦觉得孤独,思考力就会变得很强。

现在一个4岁的孩子,会发呆、会思考,他们的痛苦已经跟上一代人小时候所感受到的痛苦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的孩子情感负担太重。

关于自由的寓言故事

关于自由的寓言故事

关于自由的寓言故事寓言往往是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它通过精炼的语言锻造成一个富含人生哲理与教训的故事,让读者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

那么与自由有关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自由的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自由的寓言故事篇一:自由与生命8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

那时我才12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

而那件事发生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鸟来到林间歇息和歌唱。

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

我当机立断,决心捕获一只小画眉,放到我的笼子里,让她为我一人歌唱。

果然,我成功了。

她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

但后来她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

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

第二天,她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了笼子跟前。

画眉妈妈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她的孩子要好得多。

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发现她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已经死了。

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吗?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家父,在我家小住,我把小可怜儿那可怕的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做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雌美洲画眉发现她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

因为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关于自由的寓言故事篇二:天堂里的自由一只可爱的画眉被主人关在笼子里,上帝于是对画眉说:“跟我到天堂去生活吧。

”“我现在生活的很好啊,为什么要去天堂呢?”画眉说道。

父母从小不管孩子的后果

父母从小不管孩子的后果

父母从小不管孩子的后果想要培养出性格开朗、成绩优异、品德兼优的孩子,是离不开家长的教育的,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教育氛围是很重要的。

如果父母从小不管孩子,孩子只会往错误的方向走去。

所以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

父母从小不管孩子的后果1、没有安全感的人。

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可能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

不管小的时候父母是因为什么不在自己身边,孩子都有可能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抛弃、不让人喜欢,也就会有更强烈的不安全感。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以后也有可能惧怕婚姻,容易惧怕不确定性。

2、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每个孩子到这个世界上来本就是无辜的,他们需要父母用爱去照顾。

一些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给他们足够的关照,会让他们心理上得不到该有的满足,在这样的家庭里面生活,孩子会缺少归属的感觉。

慢慢长大以后,他们会觉得生活其实没那么幸福,性格等一些方面会显得比较不乐观。

3、孩子长大以后没有别人自信。

相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他们有父母的鼓励和夸赞,但是自己的孩子却没有,这会让孩子有一些自卑、不自信的心理出现。

4、孩子见模学样比较快。

如果大人没有端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孩子长大以后,很大部分都会和自己的父母特别像。

这是很难去改正的,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

孩子会脾气怪异,或者不好好对待自己的长辈。

哪三件事是家长必须要教给孩子的1、独立生活的能力。

生活中很多家长太过宠溺孩子,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自己干,致使很多孩子都已经初高中了,离开了父母,啥也干不成,成为一个生活上的废人。

但是家长要知道,孩子不可能总在你们的庇护之下。

他早晚要踏出家门,去外面闯荡。

如果他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什么都不懂,完全是一个生活的低能儿,你觉得他在外面生活的时候能不吃亏吗?2、辨是非的能力。

总是会听到一些很小的孩子,就开始走上弯路,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都是因为这些孩子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古训惯子如杀子的意思

古训惯子如杀子的意思

古训惯子如杀子的意思
古训惯子如杀子这句话是指父母对子女纵容惯着、溺爱宠坏的
行为就如同间接杀害自己的子女一样。

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对于教育
子女的重视和警示。

从多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有以下几点含义:
首先,古训惯子如杀子警示父母应该正确教育子女,不可纵容
过度。

父母对子女的惯养溺爱,会使子女性格变得软弱,缺乏自律
和责任感,这对子女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
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子女,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而不是盲目
地纵容和溺爱。

其次,这句话也提醒子女不要沉溺于父母的溺爱之中,应该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子女应该明白,父母的溺爱并不代表对
自己的真正关怀,过度的溺爱可能会让子女失去对自己的正确认知,甚至导致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等不良行为。

因此,子女应该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沉溺于父母的溺爱之中。

另外,这句话也可以引申到社会和国家层面。

如果一个国家或
社会对某些问题纵容惯着,就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最
终会伤害到整个社会的利益。

因此,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不仅仅在家
庭教育中要正确对待子女,社会和国家层面也需要正确引导和规范。

总的来说,古训惯子如杀子这句话是对父母和子女、社会乃至
国家的一种警示和教诲,提醒人们要正确对待教育和成长,不可过
度纵容和溺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父母若不狠心,很好教育都无用的阅读心得

父母若不狠心,很好教育都无用的阅读心得

父母若不狠心,很好教育都无用的阅读心得我最近阅读了一篇名为《父母若不狠心,很好教育都无用》的文章,深受启发。

文章讲述了一个家庭教育的故事,这个家庭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却一直表现得很差,成绩不好,甚至不愿意去上学。

父母为了让孩子开窍,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请了各种名师,但是孩子始终没有变化,越来越懒惰。

后来,父母决定采取一种狠心的方式,取消孩子的所有娱乐活动,让他只能在家里读书。

虽然一开始孩子很不愿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开始产生了变化,成绩逐渐提高,并且变得更加自律和有条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教育孩子不能仅仅依靠好的环境和好的条件,更需要有一定的狠心和严格的教育方式。

如果父母过于宠爱孩子,纵容他们的任性,淡化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性,那么孩子将会变得越来越懒惰和依赖性。

只有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真正成长。

另外,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父母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有时候,狠心的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家长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真正受益。

- 1 -。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读后感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读后感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读后感《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以真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父母对子女控制欲的危害以及如何摆脱这种控制。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作者对于家庭关系、自我成长和人生选择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自身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反思。

首先,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庭关系。

我意识到,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往往源于自身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他们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以避免他们走弯路、遭遇挫折。

然而,这种控制往往剥夺了子女的自由和独立性,让他们失去自我成长的机会。

作者通过案例分析,指出了父母控制子女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情感绑架、威胁和惩罚等,这些都给子女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其次,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在家庭关系中,尊重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在尊重父母的前提下,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

同时,我们也需要理解父母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以平和的心态与他们交流。

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三,这本书还启发了我对于自我成长和人生选择的思考。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不让自己被父母的控制所束缚。

我们需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断挑战自己、发展自己。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不让他人的意见左右自己的选择。

通过自我成长和人生选择,我们可以成为独立、自信、有追求的人。

最后,这本书也提醒了我关于人际关系的启示。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保持独立和自信的个性,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我们需要在与他人相处时保持真实和诚实,不让他人的期望和控制影响我们的行为。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交流、互相支持,实现共同的目标。

总之,《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庭关系、自我成长和人生选择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如何保持独立和自信的个性、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重要的生活技能。

慈母多败儿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

慈母多败儿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

慈母多败儿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慈母多败儿是指如果母亲对于孩子太过溺爱的话是会害了孩子的,那历史上慈母多败儿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慈母多败儿的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慈母多败儿的典故从前有一个人,小时候倍受母亲溺爱,他和别人打架,母亲从不批评他,他偷了东西,母亲也不要他把东西还给别人。

他长大后,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强盗。

最后,他被官府捉住,并判了死刑。

行刑前,他请求见母亲一面。

母子相见后,母亲抱着儿子大哭起来,谁知,他一口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说:“这都是你的错,小时候我做错了许多事,你都不教育我,才会使我落得今天的下场。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慈母多败儿的故事《红楼梦》里有个薛蟠,整天游手好闲,斗鸡走马,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竟视为儿戏。

薛蟠不学好,自然与他的寡母王氏娇惯、放纵有关。

原来,薛蟠幼年丧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独种,从小对他百般溺爱、纵容,才使他后来变成败家子。

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

现实生活中,由于母亲娇惯,而成为败子的也屡见不鲜。

我所在县的一个村就有这样的真事儿:有一个母亲离异后,把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把儿子当成了“宝贝”疙瘩,儿子要星星恨不得登天梯给他去摘,儿子要月亮恨不得上月球给他去抱。

即使儿子有了过错,也任其所为,从没摸过儿子一个指头,没打过儿子一次屁股。

可后来怎么样呢?“宝贝”儿子天天跟母亲要钱,给少了就和母亲顶撞,因母亲不能满足他的****,后来就经常打娘骂娘。

他的寡母后悔莫及。

慈母多败儿的美文故事常听有人说,慈母多败儿。

我是半信半疑。

你想,一个母亲的仁爱之心心却成了孩子的间接杀手。

这啥逻辑,不懂。

可最近看到身边的一些人和事。

似乎认同了这样的观点。

下面就是我要讲的慈母多败儿的故事。

秀,今年三十五岁。

长相一般。

脾气很好。

属温柔贤惠那种女人。

继承了中华传统的美德。

只是老公不受用她这优点。

老公是个不务正业的男人。

吃喝嫖赌,五毒俱全。

秀拿他没辙,无法驾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孩子关进笼子,是最蠢的父母人生哲理1
前同事伊伊,美编,特本分一姑娘,眼光品位超好,设计水平一流。

去年她告诉我,单位运营不好,快吃不上饭了。

我说一把好手艺傍身,还愁没饭吃么,大不了另谋高就。

她忧伤摇头,说还能去哪儿呢,现在用人单位多挑啊。

很巧,不久后正好有个做HR的哥们发朋友圈,说公司想做新媒体,需要优秀美编一枚,待遇优渥,求推荐。

我立刻给他推荐了伊伊,并客观公正地美言了一番。

他表示十分期待。

于是我去找伊伊报喜。

本以为能促成件好事,不想,她拒绝了。

理由有点奇怪:公司太好薪水太高,怕干不了。

我说肯定行,她说肯定不行。

拉了半天锯,我看出她确实迈不出这步,只好作罢。

2
前几天伊伊生病,我去探望。

碰巧她老妈和儿子豆豆都在。

老太太和伊伊一样,特别本分,举手投足都透着一种谨小慎微。

豆豆撕纸片玩,她一把抢过来:“别撕别撕,弄一地。


豆豆要帮妈妈拿药片,她立刻制止:“不行不行,别都洒出来。


伊伊说想送豆豆去学钢琴,她反对:“豆豆不是那块料,多余浪
费时间浪费钱。

钢琴那么贵,学会了能怎么样?咱这种家庭别想那些事。


我看着这个老太太,忽然明白了伊伊为什么那么害怕换一家好公司。

她一定也是在“不行不行”“不要不要”“你不是那块料”的养育方式里长大的。

所以面对机会,她不敢尝试,不愿冒险,不相信自己能行。

骨子里的不自信,拉住了她,使她无法往更好的地方去。

3
这很像马戏团里的大象。

据说,为了防止大象跑掉,驯兽师要把大象拴住。

而不管多高多壮的大象,都只要用细绳系在它的前腿,随便栓在小树或栅栏就可以,不用锁链,无需牢笼,大象就不会跑。

因为在大象还是小象时,就是这么被拴住的,而小象力气小,屡次挣扎也无法逃脱,无数次努力又无数次失败后,小象就认了命,不再做无谓挣扎。

到它长大后,力气翻了上百倍,可以轻而易举摆脱禁锢,它也依然受制于这根细绳这棵小树,从不尝试挣脱,也就永远跑不掉。

人也如此。

如果一个人在年幼时,经历了足够多的打压、否定,积攒了足够多的失败、绝望,他一定会变成一个怯懦保守、裹足不前的人。

心理学上,这叫“习得性无助”——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导致对现实无望,不再努力,听天由命。

而这种无望,往往是父母给的。

就像伊伊。

她生活在一个谨小慎微的家庭,这个不行,那个不能,合不合理的尝试,都一律被制止打压。

于是她变成了一个安分守己的乖乖女,就像被细绳拴住的大象,明明对现实不满,明明有能力改变,但是她不相信“我可以”,所以苦闷地困在原地,听天由命。

很大程度上,是她父母的失败教育导致了她的悲剧,而很有可能,她的儿子也要重复她的悲剧。

多可怕。

4
其实孩子天生都是积极的,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做各种各样的尝试。

他撕纸片,他把水盆掀翻,他去地下室探险,他大声唱歌随性跳舞,他自己组装玩具车,他梦想着环游世界……
而如果在他探索世界和证明自己的时候,你总是说“哎呀不行”“哎呀你做不到”“哎呀我们家这么穷,别做梦了”,这一次次否定和制止,一定会使他渐渐丧失尝试的欲望,变成一个悲观消极,充满无力感的人。

他所想象的世界,全是风险,全是障碍,全是强大的对手,全是不可以和做不到。

他对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希望。

于是他不再指望自己能成功,就算那成功唾手可得。

他看起来很乖,不做非分之事,没有非分之想。

你以为自己很成功。

但事实上,你已经用绝望碾碎了他的意志,用细绳把他栓在了小树上,他一生都无法挣脱。

而你可能一生都不会知道。

为人父母是个技术活,真的别以为把孩子养得听话懂事就一百分了,那些乖乖听话的小孩,很可能已经被你关进了无形的笼子,不可逆转,无法解脱。

5
人本来就会自我设限,天生就自带一个笼子,聪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帮孩子打开笼子,让他释放能量,而不是帮他锁紧,并加罩一层。

我表姐是很逗逼的人。

她儿子从小性格懦弱,被小朋友欺负从不敢反抗。

我有次去她家,正碰上她在跟儿子玩“抢玩具”的游戏——她让儿子拿着玩具,她去抢,如果儿子说“是我的!”,她就立刻还给儿子。

如果儿子声音足够大,她就“吓”得一屁股坐地上,哆哆嗦嗦地说着“对不起”,把玩具双手奉还。

现在她儿子读大二了,特别阳光,通过竞选当上了班长。

前段时间他做微商卖运动鞋,表姐一边在我们家族群里大赞他生意做得好,一边偷偷给我们发红包,让我们从他那买鞋。

“头回做买卖,赚不赚钱是小事儿,关键别打击了自信。


我以前只觉得表姐好玩。

现在想想,她还真是个好妈妈——极力让孩子对自己和这世界抱有胜利的信念,敢竞争,敢尝试,敢突破自我。

这就是父母和父母的差距。

智慧的父母,会尽量树立孩子的自信,把他从自带的笼子里拉出来,让他在广阔天地间大胆闯荡。

而愚笨的父母,则自以为是地用细绳把孩子栓在小树上,并告诉他,休想跑,你跑不掉。

他们瓦解掉孩子的自信和斗志,让他一生都消极怯懦,受困于无形的牢笼。

这两种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他们释放的能量和光芒一定不在一个层级,人生也一定截然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