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
到底什么是孝顺

到底什么是孝顺
孝顺,可以说是人际生活和关系的精神准则,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顺反映的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伦理文化属性的有形的“德行”,它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婚姻礼俗以及社会公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孝顺意味着尊敬父母,表达对祖辈的尊重,像走出去、拥抱父母一样,父母十分高兴。
孝顺还包括给父母礼物,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用心聆听父母的谆谆教诲,并尊重父母的意见,对来访的客人也要有礼貌,尊重客人,主动给饮料、做客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古人说:“孝顺乃兄弟之爱也。
没有孝顺,兄弟之爱决裂。
古今之贤明皆重孝顺。
”孝顺是人们尊敬上级,尊重社会秩序和促进兄弟友爱的重要道德规范,从而赋予孝顺以价值和价值观。
正如此曲密码所表达的:“忠于父而孝于母,使君子莫若乾坤,乃尊敬父母之最重义。
”没有孝顺,人们尊敬上级、忠于祖宗的观念均成虚设,兄弟友爱和友谊无从谈起,社会不能够和谐。
总之,孝顺是天下之本,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护孝顺,充分发挥“孝”德,尊敬父母,加强伦理修养,推进社会文明。
孔子论孝

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也就是说,孝乃第一忠,是“仁”的根本所在。
那么,什么是孝呢?《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不违礼)。
”那么,什么是无违呢?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论语·为政》)。
由此可见,孔子对孝有两个标准,即对老人生前的无违和死后的无违。
所谓生前的无违,就是“生,事之以礼”。
怎样才是“生,事之以礼”呢?1.《论语·为政》记载:孟武伯问孝。
子曰:“关心父母的健康(父母唯其疾之忧)。
”2. 《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
子曰:“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
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
不敬重,有何区别(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论语·为政》记载:子夏问孝。
子曰:“和颜悦色很难。
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随便吃;这样就是孝了吗(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也就是说。
孔子的“生,事之以礼”绝不仅仅是应付差事和对老人物质生活的关心和满足,更是要发自内心、关心和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
所谓死后的无违就复杂了。
孔子绝不仅仅满足于“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样的简单应付差事,他还要求无改呢!什么是无改,怎样才是无改呢?《论语·学而》记载: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时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以说是孝啦)。
”这简直就是荒唐致极的嘛!秦二世胡亥果然是三年无改父道,算是尽孝了,可也却亡国了,不仅没得到赞美,反而让司马迁着实嘲讽一通,留下千古骂名。
那么,孔子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标准呢?所谓无违,就是能养、能敬、能葬、能祭。
这似乎好理解,就是为了让人老有所养,是爱人,这是文明进步的结果。
其实,问题也并不尽如此。
俗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中的“三”是指什么

俗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中的“三”是指什么
孝顺,是每一个子女都应该要做到的,在古代是这样,在现代也是这样。
那什么样的子女就是孝顺的?人们对“孝”的定义是什么呢?今天的《俗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中的“三”是指什么》,就来和大家聊聊“孝”和“不孝”。
这句俗语是出自《孟子》一书,可见从孟子那个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孝”和“不孝”了。
对这句话我们现在的理解是:不孝有3点,没能给家族生下后代是最大的不孝,但其实这里的“三”,是古人经常用的
一个虚数,它不是指“3”,而是指“很多”。
当然,我们现在的这种理解也是有道理的,汉代有个文人他在自己的书中就说了“三不孝”。
对父母盲从是一不孝,父母的话我们要听,不能惹父母生气,要孝顺他们,但是这样的孝顺也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能盲从,不能为了“孝”就不分是非,就算父母说的一些话是不对的,也要按他们说的做,这就不是孝顺了,这是在帮着父母做错事,是不孝。
不能赡养父母是二不孝,什么是“养儿防老”?就是说孩子在长大后,尤其是父母老了以后,他们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了,一定要做到赡养父母。
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你最起码要有赚
钱的能力,如果你不知道上进,不好好工作,就挣不到钱,可能还得父母贴补你,这就是不孝。
不能为家族生下子嗣是三不孝,也是最大的不孝,这是断了祖宗的香火。
在传统的观念里,一个家里的人越多,那就代表这个家族越兴旺,会有子孙后代一代代地把家族传承下去,如果没有后代,那就代表着这个家族要衰落了,血脉没有了传承。
什么是孝顺

什么是孝顺孝顺,汉语词语,拼音是xiào shùn,意思是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
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现多指孝敬的口语。
孝顺现在应该理解为,孝敬父母长辈,让孝道一代一代的顺下去。
出自《国语·楚语上》。
1.真正的孝道是父慈子孝儿女确实应该感谢父母的抚养,但“报恩”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父母抚养儿女是职责,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
报答父母的抚养,不意味就必须任由他们决定自己的一生。
中国古代虽然有过所谓“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话,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认为这就是孝顺,而是人伦丧失。
中国真正的古训,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
如果父母不顾你的本质,逼你放弃一生的幸福,这样的父母已经不具备被孝顺的权力了。
2.从全民族素质来看:孩子与父母人格平等父母只是监护人应该承认,我们当今的全民素质还不是很高,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这一观念的人并不多。
但孩子确实生下来就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监护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邻居家经常打骂小孩,就包括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看到这样的打骂,我们第一反应不会想到是父母在虐待孩子,只会认为是父母教育方法的问题,很少有人会主动上去劝说,更不要说通过报警来保护这个孩子。
缺乏邻里的监督,家庭虐待就少了一个最容易发现问题的渠道。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由父母任意处置。
像当今很多父母会打着关心的旗号偷看孩子的短信、邮箱一样,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孩子与成人一样人格平等。
严重一点来说,父母侵犯孩子的隐私也是违法的。
这种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也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引导。
3.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说:打骂孩子不是父母的权利抚养孩子是父母的义务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悉心抚养我们,投入了很多期望,子女是应该报恩于父母的。
如果反过来让父母伤心、失望,显然是大逆不道的。
有些父母甚至会打骂孩子,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自己的赋予,所以自己对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权利。
关于孝子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孝子的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孝子孝子是指对父母尊敬孝顺、对长辈尊敬有礼的好孩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子是受到极高尊敬的。
孝子不但要孝敬父母,还要尊重长辈,照顾家庭。
孝子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石。
二、为什么孝子重要孝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孝子是中国优良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伦理观念。
其次,孝子是保持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石。
一个孝顺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责任心、爱心的人,他们愿意为了家人、为了社会做出奉献。
三、如何做一个好孝子1. 尊敬父母,言行举止要恭敬。
2. 关心父母,多给父母打电话,回家探望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
3. 孝顺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父母。
4. 孝顺长辈,尊敬爷爷奶奶,尊重叔叔、阿姨等长辈。
5. 孝顺兄弟姐妹,帮助兄妹解决困难,互相关心。
四、孝子的故事1. 三闺女敬父在宋代,有一个大臣吕大防的三个女儿。
父亲去世后,三个女儿非常哀伤,她们为父亲守丧期间,大小节衣服都非常朴素。
她们三人能歌善舞,声音铿锵,刚正不阿。
她们自小丧母,母亲去世前给她们的叮嘱是“要以大义为重”,她们姐妹三人遵照母命、爱护父亲,从未忘记过。
2. 孔子怀孝座早教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活在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
在儿时,孔子聪明伶俐,在所周知的故事《孔子怀孝座早教》中,孔子年方十岁,丧母,他和姉妹竭力照顾吾父,三年不挟土,未敢咨敻。
而贫窭和哀痛,不令福惠顿减。
可见,孔子的孝道做到了极致。
五、孝子的故事所启示从孝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善无间业”,我们要懂得孝顺,对家人要充满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长辈。
其次,我们要敬老爱幼,懂得尊重别人,珍惜和维护家人之间的感情。
最后,我们要照顾家庭,对家人负起责任,积极为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通过对孝子的知识点总结,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孝子,孝子为何重要,如何做一个好孝子,以及一些有关孝子的故事所带来的启示。
什么是孝道文化

什么是孝道文化简介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
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u)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
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孝道文化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
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封建贵族官员,七十岁就要把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
贵族官员致仕后,朝廷把他们奉养于各级官学。
《礼记·王制篇》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又说:“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此所谓“国老”,就是卿大夫一级年老致仕的封建贵族;所谓“庶老”,就是庶民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长者。
周代的学校就是官学,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兼任学校的老师,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
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
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
孝悌是什么意思

孝悌是什么意思孝,是对父母的孝敬;悌,是对兄长的尊重。
孝悌之义,是指对父母兄长的尊敬。
在思想上尊重,在行为上帮助,在感情上亲和。
对于父母,要在思想观念上尊重他们。
古人认为,年纪越大的人,经历的事情越多。
有句俗话叫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年人见多识广,懂得的道理多,所以,年轻人遇到疑难事,往往可以通过咨询老人可以得到解答。
尊重老人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观念,这对于年轻人少走弯路是有好处的。
要想事情好,须要问三老。
在汉高祖时期,“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
”上了一定年纪的,有一定资望常识的人,就是三老。
在古代,把老人的家庭地位抬得很高,不仅仅是因为年龄,更是因为学识和德行。
遇事多问老人,尊重老人的意见,是一件吉祥的事情。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父母,要在行为上帮助。
老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
有些事情,年轻人要想到帮一帮老人。
重体力活,技术性强的活,老人干不动,干不了,年轻人就要帮一帮。
上山砍柴,下河捞鱼,田野耕种,场上抡锤,这些东西老年人干不了,年轻人要主动干。
有些老人生病在床,行动不便,还要服侍,照顾生活,这些都是年轻人应该做的。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传说当羊老得走不动路的时候,被养育过的小羊会把䓍衔到老羊的身旁;乌鸦老了以后,被养育过的乌鸦会给它找食物。
人总不能连兽都不如吧。
对于父母,还要在感情上亲和,使之愉悦。
只有观念上的尊重,行为上的帮助,还不算最好,最好的是照顾的老人的情绪。
老人生活有了保障,不一定就心情愉快。
做子女的,要想办法让父母开心快乐,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孝。
古代有一个“戏彩娱亲”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老莱子的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什么是孝?

什么是孝?
什么是孝?什么是孝?怎么才能做到孝?孝是多方面的,孝不单是给点钱养活父母,也不是古语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是和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个人行为不可分的连在一起的。
以下十方面更为重要:
1,做到自重自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自己重视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爱护自己,自己要奋发图强有独立的生存能力。
集中表现在道德高尚,情操纯洁,体魄健壮,独当一面,人生快乐。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健康的成长是父母的希望和寄托。
做到自重自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就会遂父母心愿,就会使父母快乐,就不会堕入啃老族,自然会帮扶父母。
2,做到经常主动与长辈沟通,谈心。
现在问题少年大多因为缺乏与人沟通,特别是与父母的沟通。
在自己独立之前,基本上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孝?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
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
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
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此章有三种解释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份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为第一解涵意较广,故详细说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事实上以今日医学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
例如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这些地方就应该尽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与此有部份相同之意)。
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预防措施就一定不该省略,如疟疾可以藉行前开始服药预防。
另外也有些传染病与个人的行为有关系,当然也能且该禁力避免危险的行为,如性病。
还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自己也应定时按医师指示使用药物,因为这与病情的控制相当有关;适当的饮食和运动也同样重要,同时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
还有一些健
康行为,如:均衡的饮食、体重的维持等也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些应该也属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
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
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为政篇这四章加上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