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非 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气功等,这些方法具有副作 用小、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展望
深入研究病机
目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机研究尚不够深入,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其病机本质,为中医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发掘新的治疗方法来自针灸治疗案例要点一
总结词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色手段之一, 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 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针 灸方法包括体针、耳针、头皮针等。例如,体针可以刺 激胃经和脾经上的穴位,以改善胃部不适症状;耳针可 以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调节脾胃功能。针灸治疗需由 专业的针灸医师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有效。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 不良》
2023-10-28
目 录
•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 •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案例分析 •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优势与不足 •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总结与展望
01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认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
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但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一 组临床综合征。
症状表现
包括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饮食不当
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喜食辛辣、油腻 、生冷食物等。
脾胃虚弱
如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不愈等。
情志失调
如忧思恼怒、情绪紧张、压力大等。
缺乏标准化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不良介绍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可以导致腹胀、痛、恶心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消化功能,从而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常见辨证和治疗方法1. 脾胃虚弱型- 主要症状:食欲不振、乏力、腹胀便溏。

- 治疗方法:以健脾为主,可使用健脾益胃的中药方剂,如六君子汤。

饮食方面,应避免生冷和油腻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2. 肝胆湿热型- 主要症状:口苦、口干、腹胀、大便黏稠。

- 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可使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饮食方面,应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多喝些凉茶。

3. 脾胃气滞型- 主要症状:腹胀、食欲不振、大便干燥。

- 治疗方法:以疏肝理气为主,可使用疏肝理气的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饮食方面,应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劳累。

4. 胃寒型- 主要症状:脘腹冷痛、食欲不振、喜饮热食。

- 治疗方法:以温中散寒为主,可使用温中散寒的中药方剂,如理中丸。

饮食方面,应多吃些温热的食物,如姜汤和熟食。

预防方法除了针对不同辨证进行治疗外,还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方法来减少消化不良的发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惯,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注意饮食搭配,尽量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远离不良的生活惯,如烟酒过量等。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消化不良的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辨证施治,可以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并通过预防方法来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基于辨证理论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及分型施治思路

基于辨证理论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及分型施治思路

基于辨证理论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及分型施治思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腹胀、胃胀、恶心、呕吐、饱腹感、食欲减退等。

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可以根据辨证理论进行梳理。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主要有饮食失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多种因素。

在病机方面,主要表现为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畅、肝胆郁结等。

饮食失节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之一、现代生活高度紧张快节奏,人们常常忽视饮食健康,常吃油腻、辛辣、冷热不均衡的食物,或者不规律饮食,导致脾胃功能受损。

中医治疗方面,应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易消化、容易吸收的食物进行饮食,避免辛辣困难食物,保持规律饮食。

情志不畅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之一、情志对脾胃功能有直接影响,过度的情绪波动,长期的郁怒忧思等均会导致脾胃受抑制,影响消化功能。

因此,中医治疗中应调整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脾胃虚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之一、脾胃虚弱表现为消化功能减退,如饮食乏力、食欲不振。

中医治疗应以补养脾胃为主,可以运用益气健脾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等,同时辅以适量的胃苓、半夏等药物调理。

气滞血瘀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病机。

气滞血瘀表现为胀满、胸闷,伴随腹痛、胃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中医治疗方面,可采用行气活血的方法,如香附、青皮、川芎等药物,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根据以上病因病机和治疗思路,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分为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和气滞血瘀型等不同分型。

对于脾胃虚寒型,可采用温中益气的方法进行治疗,如加减党参、白术、陈皮等药物。

对于脾胃湿热型,应清热利湿,如加减茵陈、车前子、黄连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肝郁气滞型,应疏肝理气,如加减柴胡、青皮、香附等药物。

对于气滞血瘀型,应行气活血,如加减三棱、川芎、香附等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可以根据辨证理论进行梳理。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论治;疗效分析[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论治;疗效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fu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疼痛、胀满、早饱、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烧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经化验、消化内镜和影像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症候群。

其人群发病率高达20%~40%,约占胃肠消化门诊的52.85%。

2003年5月至今,笔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本病6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5例,其中:男33例,女32例;年龄18岁~65岁;病程0.5 a~5 a。

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病程5个月~4.8 a。

2 诊断标准2.1 在过去1 a内至少持续1个月或间断发作累计达到3个月以上的上腹不适、疼痛、胀满、早饱、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烧心等症状,经化验、消化内镜和影像等现代仪器检查排除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如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部肿瘤、胃黏膜脱垂、食道炎、肠易激综合征、肝、胆、胰疾病等及其他疾病[1]。

2.2 中医辨证分型2.2.1 肝郁气滞胃脘胀痛、胸闷太息、嘈杂、反酸、不思饮食、烦躁易怒,每因情志不舒而诱发或加重,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此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

2.2.2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或冷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早饱、腹胀、纳食不香、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面色不华、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无力。

此属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无力。

2.2.3 痰浊中阻胃脘痞满胀闷隐痛、食后加重、不思饮食、倦怠乏力、泛吐清水痰涎、舌淡胖嫩、舌苔白腻、脉滑。

此属脾失健运、湿浊中生、痰浊阻胃、胃失和降。

2.2.4 饮食积滞胃脘痞满、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厌恶饮食、恶心呕吐、吐物酸腐、矢气臭秽、舌苔垢腻、脉弦滑,乃食滞中焦,胃失通降。

中医辨证及经方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及经方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及经方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渐长,老中青均发病,小儿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临床治疗参差不齐,故而对本病的良好诊治尤为要紧。

本文将从中医辩证角对该病进行描述。

标签: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呃逆;胃脘痛;黛力新;辨证论治;因病施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临床症见上腹胀满疼痛、恶呕、嗳气早饱、食欲不振等,病程>1月或1年累计不适时间>3月,电子胃镜及其他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1]。

该病症状可持续,常反复发作,为临床常见功能性胃肠病。

中医范畴属于胃脘痛、痞满、呕吐、呃逆等范畴。

西医对FD的治疗通常是给予抑酸、增加胃腸动力、调节肠道菌群、除幽门螺杆菌等治疗,但往往疗效不佳,常出现停药复发、药效不佳甚至服药无效等状况。

长期病情反复或者加重,往往会增加患者等焦虑、紧张甚至抑郁。

而中医药治疗,恰好可以填补西医等空缺,而且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病施治,能够使不同证型的不同患者得以更好的治疗[2]。

中医范畴并无FD病名,该病名属于西医病名,按其所属中医范畴,个人大致归结该病的主要中医病因、病机、证型如下:病因:七情失和、食积饮滞、痰湿内阻、外邪入侵;病机:脾胃阳虚,气机不利,升降失职,水谷不化;证型: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痰湿内阻证、湿热内阻证、寒热错综证。

下将各证之中医症状及方药逐一叙述。

1 肝胃不和证症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胸闷嗳气、善长太息,多于情绪波动、情志不畅时发作,发作时常有食少纳呆、情绪异常、排便不畅、精神欠佳,望诊可见舌质淡红、苔薄白,切脉可见弦脉。

治疗宜疏肝解郁、行气消痞,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中主要药物主要如下线:柴胡、陈皮、川芎、枳壳、白芍、香附、广郁金、焦三仙、甘草(炙)等;若肝协肋痛,可加以青皮、当归、乌药等,使其行气活血功效增加;若郁而化火者,可增加山栀子、川楝子、黄芩、黄连已清泻火热。

用方注意事项:该方药物多为芳香性药物,辛香燥重,久用易耗伤阴气,故而不宜久服[3]。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其主要症状为脾胃功能减退,导致消化功能不良。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与脾胃气虚有关,因此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本次观察旨在探究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

干预措施:根据中医辨证,将患者分为脾胃气虚证组和对照组。

脾胃气虚证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症选择补气健脾、健胃消食等方剂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使用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情况、肠胃蠕动情况、消化酶活性等。

观察方法:在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询问调查,记录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情况。

同时,使用蠕动功能测定仪检测肠胃蠕动情况,并采集血液样本,进行消化酶活性的检测。

结果观察结果表明,通过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

在脾胃气虚证组中,70%的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改善,而在对照组中,仅有40%的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脾胃气虚证组使用中药治疗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肠胃蠕动情况。

观察结果表明,脾胃气虚证组的肠胃蠕动频率、幅度均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在此方面没有显著改善。

消化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脾胃气虚证组在治疗结束时,脾胃消化酶的活性显著增加,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本次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肠胃功能。

中医治疗旨在通过调整脾胃气虚,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脾胃气虚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病因,这种治疗思路符合病因学的基本要求。

脾胃气虚证型的主要特点是腹胀、消化不良,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中医辨证治疗能够针对性地调整脾胃功能,改善患者的主观感觉。

此外,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风险。

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论治

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论治

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论治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包括上腹痛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胃脘部痞塞满闷之证为“痞满”,《伤寒论》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证治汇补·痞满》说“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于心下,位于中央,填满痞塞,皆湿上之为病”。

可见本病涉及脾、胃、肝脏,但与脾关系更为密切。

其病因病机为:1.误下伤中,邪在肌表,反攻其里,损其中气,邪乘虚内陷,邪热内结于心下,或寒热交阻与中,气机壅塞,升降失常而成痞满。

2.饮食阻滞贪食过饱,恣食生冷,损伤中阳,胃失和降,故食滞气阻,则为痞满。

3.痰气搏结痰凝气滞,壅塞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心下痞满,若痰饮上逆于胸,阴乘阳位,胸阳受阻,则胸膈满闷。

4.湿浊内阻寒湿阻滞或湿热中阻,气机闭塞而成痞满。

5.情志失和情志失和、气机逆乱、升降失调引发痞满,其中以肝郁气滞为多见。

6.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中气亏虚,胃呆纳钝,气滞不畅,食少虚痞。

总之,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

脾虚木乘,肝气横逆,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故脾胃虚弱为本,气滞食积,湿痰,血瘀等邪实为标,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一般认为“痞满”相当于动力障碍性消化不良,“胃脘痛”相当于溃疡型消化不良,“嘈杂”相当于反流型消化不良。

西医认为本病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胃与十二指肠炎症有人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球炎,本病症状与炎症程度有一定关系。

2.胃运动功能失调主要是胃窦功能异常,胃排空减慢,排空延缓与迷走神经张力低、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胃肠肌间神经丛异常有关。

胃压力测定可反映平滑肌张力及蠕动功能,Rees等对不明原因上腹沉重感和嗳气多年的男性病人侧压,发现病人进食固体、液体餐后,胃窦部收缩较正常人呈现振幅较低的时相收缩波压力改变,该类型压力波与胃对固体食物排空明显延缓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荫 伸 医 0 年 2卷 5 au uafC, 1V.N5 20 第 3 第 期G sJrl T 20o3o 1 n n M 0 1 . o o 2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 … 一 … .。 。
中医. 征论 拚
王 建 荣
铯性荫化 不 良
武威市凉州区永 昌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甘肃 武威 7 3 0 00 3
无 减 轻 , 效 指数 <3 % 疗 0。
33 治疗结果 .
10 患者 治疗 1 1例 个疗程 后, 临床痊愈 3 6
摘 要 目的: 观察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 不 良的临床 疗效 。方 法: 根据 辨证 分肝 胃不和 , 肝郁脾虚、 湿热 内
蕴、 胃虚弱、 脾 寒热错 杂及饮食停滞证 6型论 治, 1剂 / , 煎服 ,1日为 1个疗程 。结果 : d水 2 治疗 1个疗程后 , 痊愈 3 6 例, 好转 6 例 , 1 无效 1 例 , 3 总有效率 8% 8 。结论 : 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 不良疗效显著 。 中 关键词 消化不 良; 中医; 辨证论 治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 46 5 (0 0 0- 0 50 10 - 8 2 2 1) 5 0 4- 2 中图分类号: 2 6 3 R 5 .
功能性消化不 良指无 消化 系统 器质 性损伤 , 以持续或 反复发作 的上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 兼见餐后饱胀、 腹部胀 气、 嗳气、 厌食、 恶心 、 呕吐 、 烧灼 、 胸骨后疼痛等表现 的一组 症状群, 其发病率 占消化道疾病的 2% 4% 笔者按 中医辨 0一0 ,
证 论治 I0例 , 效 颇佳 , 告 如 下 : 1 疗 报 1 临 床 资料
2分 ; 状较 重 , 响 工 作 、 症 影 生活 , 3分 。 上 腹不 适 、 痛 、 记 疼 饱 胀 等 症 状 分 别记 2分 、 、 。 4分 6分
服 ,1日为 1 2 个疗程 。 2 1 肝 胃不和证 (5 症见 胃脘胀痛 , 闷喜 太息, . 3 例) 胸 呃 逆, 嗳气 吞酸 , 不欲食 , 因情志不遂 而加重 , 常 舌苔 薄 白或 黄, 脉弦, 治以疏肝和 胃, 降气消痞 , 方用柴平汤加 川楝 子、 佛手、 木香、 枳壳、 郁金、 台乌药、 延胡索、 曲等 。 神
皮、 茯苓 、 法半夏 、 白术 、 麦芽、 炒 炒 炒谷芽 、 山楂 、 焦 甘草) 。
如 腹 中发 凉 , 温 按 者 , 黄 芪 建 中汤 合 六 君 子 汤 。 喜 用
2 5 寒热 错杂证 (2例 ) 症 见 胃脘痞满 , . 1 遇冷 加重 , 嘈 杂 、 胃, 反 口干 口苦 , 肢冷便溏, 嗳气 纳呆, 苔薄 白, 脉弦数 。 治 以温 中健脾 , 降逆和 胃, 方用 半夏泻心 汤加昧 ( 半夏 、 党 参、 黄连 、 黄芩、 干姜、 甘草、 瓜萎皮、 煅瓦楞子、 乌贼骨 、 贝 浙
2 2 肝 郁 脾 虚 证 (3 ) 症见 胃脘 或 胁 肋 胀 痛 , 胀 、 . 2例 腹 纳
呆食少 , 便溏 不爽 , 情志抑 郁或急躁 易怒 , 喜太 息, 鸣矢 肠 气, 腹痛即泻 , 泻后痛减 , 苔白腻 , 脉弦或细 。治 以疏肝健脾 和 胃, 方用逍遥散加减 ( 柴胡 、 白术 、 苓、 炒 茯 白芍 、 川芎 、 陈 皮、 延胡索 、 神曲、 木香、 郁金、 佛手、 台乌药 、 豆蔻 、 草 甘草) 。 若腹痛 即泻 , 泻后痛减 , 方用痛泻要方加 味 ( 陈皮 、 防风 、 炒 白术 、 白芍 、 木香 、 草豆 蔻、 厚朴 、 苍术 、 茯苓 、 台乌药 、 炒扁 豆、 葛根等) 。纳呆食少、 腹胀明显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味 ( 柴 胡、 白芍 、 白术 、 炒 茯苓 、 陈皮、 法半夏 、 沙参 、 山楂 、 北 焦 枳 壳、 炒麦芽、 炒谷芽、 草豆蔻、 木香、 甘草) 。
和丸加味 ( 陈皮 、 半夏 、 法 茯苓 、 山楂 、 焦 炒麦芽、 谷芽、 炒 神 曲、 枳壳、 炒莱菔子、 黄连、 连翘、 内金等) 鸡 。 3 疗效观察 3 1 观察方法 . 观察上腹不适 、 疼痛 、 饱胀、 早饱、 恶心 、 烧 心、 嗳气、 嘈杂等症状。 恶心 、 烧心、 嗳气、 嘈杂等症状记分标 准如下 : 无症状 , 0分 ; 记 有轻度感觉 , 1 感觉 明显 , 记 分; 记
2 3 湿 热 内 蕴 证 (5例 ) 症 见 胃脘 部 胀 闷 , 骨 后 烧 灼 . 1 胸
3 2 疗效标准 .
参照 2 0 年 中华 中医药学会内科脾 胃病 02
专业 委员会通 过的 《 功能性 消化不 良中医诊 治规范》 制 [ 定 。疗效指数 = 治疗前症状积分 一治疗后症状积分)/治 ( 疗前 症状积 分 ×10 。痊愈 : 要症状全 部消 失 , 0% 主 疗效指 数 ≥9% 显效 : 0; 主要症状 明显减轻 ,o6 69 ≤疗效指数 <9% O。 有效: 主要症状减轻 ,O ≤疗效指数 <6 % 无效 : 3% O。 主要症状
化 不 良标准 1 入 。 ] 纳
2 6 饮食停滞证 (2例) 症见 上腹部饱满 疼痛 , . 1 嗳腐吞 一 酸 , 食加重 , 心欲 呕, 进 恶 甚至 呕吐不消化之 物, 厌食 , 大便 .J '
不 调 , 苔 厚腻 , 弦 滑 。 治 以消 食 导 滞 , 胃理 气 , 用 保 舌 脉 健 方
母、 陈皮 、 胡索 、 延 荜澄 茄 ) 。
1 1一般 资料 . 12诊断标准 .
2 治疗方法
本组 10病例 中, 6 , 4 1 男 2例 女 8例 ; 年龄 依据 国际公认的罗马 I标准中的功能性消 I
根 据 辨 证 分 以下 6型 论 治[ - 剂 / , 煎 z, 1 d水
最大 7 6岁, 最小 l 6岁; 病程 6 2 ~ 4个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