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非 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气功等,这些方法具有副作 用小、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展望
深入研究病机
目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机研究尚不够深入,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其病机本质,为中医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发掘新的治疗方法来自针灸治疗案例要点一
总结词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色手段之一, 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 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针 灸方法包括体针、耳针、头皮针等。例如,体针可以刺 激胃经和脾经上的穴位,以改善胃部不适症状;耳针可 以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调节脾胃功能。针灸治疗需由 专业的针灸医师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有效。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 不良》
2023-10-28
目 录
•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 •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案例分析 •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优势与不足 •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总结与展望
01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认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
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但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一 组临床综合征。
症状表现
包括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饮食不当
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喜食辛辣、油腻 、生冷食物等。
脾胃虚弱
如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不愈等。
情志失调
如忧思恼怒、情绪紧张、压力大等。
缺乏标准化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不良介绍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可以导致腹胀、痛、恶心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消化功能,从而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常见辨证和治疗方法1. 脾胃虚弱型- 主要症状:食欲不振、乏力、腹胀便溏。
- 治疗方法:以健脾为主,可使用健脾益胃的中药方剂,如六君子汤。
饮食方面,应避免生冷和油腻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2. 肝胆湿热型- 主要症状:口苦、口干、腹胀、大便黏稠。
- 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可使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饮食方面,应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多喝些凉茶。
3. 脾胃气滞型- 主要症状:腹胀、食欲不振、大便干燥。
- 治疗方法:以疏肝理气为主,可使用疏肝理气的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饮食方面,应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劳累。
4. 胃寒型- 主要症状:脘腹冷痛、食欲不振、喜饮热食。
- 治疗方法:以温中散寒为主,可使用温中散寒的中药方剂,如理中丸。
饮食方面,应多吃些温热的食物,如姜汤和熟食。
预防方法除了针对不同辨证进行治疗外,还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方法来减少消化不良的发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惯,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注意饮食搭配,尽量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远离不良的生活惯,如烟酒过量等。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消化不良的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辨证施治,可以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并通过预防方法来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基于辨证理论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及分型施治思路

基于辨证理论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及分型施治思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腹胀、胃胀、恶心、呕吐、饱腹感、食欲减退等。
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可以根据辨证理论进行梳理。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主要有饮食失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多种因素。
在病机方面,主要表现为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畅、肝胆郁结等。
饮食失节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之一、现代生活高度紧张快节奏,人们常常忽视饮食健康,常吃油腻、辛辣、冷热不均衡的食物,或者不规律饮食,导致脾胃功能受损。
中医治疗方面,应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易消化、容易吸收的食物进行饮食,避免辛辣困难食物,保持规律饮食。
情志不畅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之一、情志对脾胃功能有直接影响,过度的情绪波动,长期的郁怒忧思等均会导致脾胃受抑制,影响消化功能。
因此,中医治疗中应调整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脾胃虚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之一、脾胃虚弱表现为消化功能减退,如饮食乏力、食欲不振。
中医治疗应以补养脾胃为主,可以运用益气健脾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等,同时辅以适量的胃苓、半夏等药物调理。
气滞血瘀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病机。
气滞血瘀表现为胀满、胸闷,伴随腹痛、胃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中医治疗方面,可采用行气活血的方法,如香附、青皮、川芎等药物,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根据以上病因病机和治疗思路,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分为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和气滞血瘀型等不同分型。
对于脾胃虚寒型,可采用温中益气的方法进行治疗,如加减党参、白术、陈皮等药物。
对于脾胃湿热型,应清热利湿,如加减茵陈、车前子、黄连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肝郁气滞型,应疏肝理气,如加减柴胡、青皮、香附等药物。
对于气滞血瘀型,应行气活血,如加减三棱、川芎、香附等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可以根据辨证理论进行梳理。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其主要症状为脾胃功能减退,导致消化功能不良。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与脾胃气虚有关,因此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本次观察旨在探究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
干预措施:根据中医辨证,将患者分为脾胃气虚证组和对照组。
脾胃气虚证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症选择补气健脾、健胃消食等方剂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使用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情况、肠胃蠕动情况、消化酶活性等。
观察方法:在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询问调查,记录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情况。
同时,使用蠕动功能测定仪检测肠胃蠕动情况,并采集血液样本,进行消化酶活性的检测。
结果观察结果表明,通过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
在脾胃气虚证组中,70%的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改善,而在对照组中,仅有40%的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脾胃气虚证组使用中药治疗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肠胃蠕动情况。
观察结果表明,脾胃气虚证组的肠胃蠕动频率、幅度均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在此方面没有显著改善。
消化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脾胃气虚证组在治疗结束时,脾胃消化酶的活性显著增加,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本次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肠胃功能。
中医治疗旨在通过调整脾胃气虚,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脾胃气虚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病因,这种治疗思路符合病因学的基本要求。
脾胃气虚证型的主要特点是腹胀、消化不良,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中医辨证治疗能够针对性地调整脾胃功能,改善患者的主观感觉。
此外,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风险。
功能性消化不良及中医辨证治疗

鉴别诊断方法
需要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 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鉴别。
辅助检查手段
01 胃镜检查
可观察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情况,有助 于鉴别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认识
01 中医病名
归属于“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
02 病因病机
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导致脾胃升降 失常,气机郁滞,运化失职,形成虚实夹杂的病 证。
03 辨证论治
根据症状、体征及舌脉象进行辨证分型,如肝郁 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等,针对不同 证型采用相应的治法与方药。
,减少消化不良的发生。
情绪调节
02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胃肠道
的影响。
戒烟限酒
03
戒烟限酒有助于减轻胃肠道负担,降低消化不良的风险。
建立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定时定量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减轻胃肠道负担。
均衡营养
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增加膳食纤维的摄 入,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预防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及中 医辨证治疗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 中药方剂选用与加减变化 • 非药物疗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应
用 • 预防与康复策略建议
01
引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
指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出现餐后饱胀、上腹痛、嗳气 、反酸、恶心等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运动养生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 ,帮助消化。
运动方式
可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方 式,避免剧烈运动。
坚持锻炼
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有助于提高 身体免疫力,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发生。
THANKS
感谢观看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胃不和证
症状
胃脘胀满疼痛,胁肋胀痛,嗳气频作,嘈杂反酸,呕吐恶心,舌 淡红,苔薄黄,脉象弦。
治则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
脾胃湿热证
症状
01
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厚腻,脉
象滑数。
治则
02
清热除湿,健脾和胃。
方药
03
三仁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以健脾和胃为主要治则,用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等。
详细描述
通过健脾益气、和胃消食的方法,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代表方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清利湿热法
总结词
以清利湿热为主要治则,用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
详细描述
通过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方法,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代表方如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 。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
针灸治疗主要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
针灸治疗的注Βιβλιοθήκη 事项在接受针灸治疗时,需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医师,并按照医师的建议 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1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结合 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适应症
养阴和胃法
总结词
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2023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contents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常见证候及治疗•临床案例分析•中医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目录01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存在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但经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或仅有轻微的器质性病变。
分类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短暂性(≤3个月)、持续性(>3个月)和难治性(症状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三种类型。
定义定义与分类VS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理论西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过多、精神社会因素等有关。
西医理论发病机制常见症状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体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查体时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有上腹部轻压痛。
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常见症状与体征02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1病因病机23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导致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常。
饮食不节长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肝脾功能。
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
脾胃虚弱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判断病证的寒热虚实属性。
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明确病变脏腑,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
辨脏腑了解患者的体质状况,如偏寒、偏热、阴虚、阳虚等。
辨体质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
调理饮食加强心理疏导,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负面情绪的影响。
调畅情志以益气健脾、和胃消食为治疗原则,使用中药复方制剂或针灸等疗法进行治疗。
健脾和胃治则治法03常见证候及治疗治则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消食。
症状特点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胃不和型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
方法:对2015年
1月~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痊愈4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
率93.33%。
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宜标本同治,以健脾理
气法为基本法则。
中医辩证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036-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
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感、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
根据其主要临床
表现,此病应归“胃脘痛”、“痞症”、“纳呆”、“嘈杂”等病范畴。
脾胃虚弱、肝脾不调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故治疗以健脾胃、调肝脾为主。
对2015年1月~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0~68岁,年龄46±3.5岁。
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3年,平均3±2.5年。
1.2 方法
1.2.1方剂①理胃舒方柴胡,半夏,元胡,砂仁,白芍,党参,谷芽,丹参,枳壳,白术,甘草。
疏肝下气,健脾和胃。
主治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
②舒胃方党参30g,白术、枳实、厚朴各15g,木香、半夏、陈皮、焦楂曲各10g。
健脾益气,和胃通降。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脾虚气滞者。
③理气活血汤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茯苓,白术,川芎,半夏,丹参,赤芍,海螵蛸,甘草。
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肝郁气滞者。
④痞满顺方柴胡、白术、枳壳各12g,太子参
30g,茯苓、白芍各15g,砂仁、陈皮各10g,甘草6g。
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肝脾不
调者[1]。
⑤六君子合小柴胡汤加减方柴胡、香附、党参、枳壳、半夏各12g,
山楂10g,苍术、白术、茯苓各15g,陈皮、木香、甘草各6g。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症见餐前上腹部疼痛及午夜痛,进食及服碱性药物后疼痛减轻,饱胀,嗳气,泛酸,伴恶心,呕吐,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缓滑或细弱无力。
⑥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柴胡、枳实、黄芩、白芍各10g,半夏、白术各15g,干姜、甘草各5g,
党参20g。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症见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饱胀、烧心、嗳气、恶心,或呕吐、反胃、泛酸等消化不良症候群,并排除胃、肠、肝胆等器质性病变。
⑦健脾方党参、白术各12g,茯苓15g,甘草6g,木香、鸡内金、陈皮各9g,蒲公英18g。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偏脾虚者。
1.2.2中成药①和胃消痞丸人参,云苓,黄连,黄芩,干姜,半夏,砂仁,神曲,陈皮,枳实,厚朴,白芍,蒲公英,炙甘草。
调和寒热,消痞降逆。
主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腹胀,早饱,嗳气,纳呆,呕恶[2]。
②香砂六君子丸(中成药)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属脾胃虚弱者。
③香砂枳术丸(中成药)主治由于脾胃不和、胃气失畅所致之消化不良、厌食、少纳、食不甘味
等症。
④健胃消食片(中成药)主治脾虚不纳之食欲不振,纳谷欠佳,纳呆胃脘痞
闷等症。
⑤补中益气丸(中成药) 主治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所致之胃脘痞闷、纳谷减少、身倦乏力、脉弱等症。
2.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痊愈4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
3.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以饮食不节和情志所伤为主要发病因素,而饮食、劳倦、
湿热、感寒为其诱因。
病位主要在胃,涉及肝、脾二脏。
病机要点为脾虚气滞。
主要病理产物为食积、湿热、痰瘀等。
究其病性,在本为脾气不足,属虚;在标
为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属实。
临证治疗宜标本同治,以健脾理气法为基
本法则。
有虚有实,以虚为主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临床所表现的症状,有虚有实,但
虚多于实。
大部分患者多具有食纳不佳,脘中痞闷,嗳气时作,全身乏力,头昏,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沉弱或细弱无力等中气不足之象。
故临床辨证大部分属
脾胃虚弱型较多,选方用药也以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补中气,健脾胃,
和胃进食为主的方剂。
因为所谓功能性消化不良,其病程久远,在与疾病的斗争中,正气大大耗散,而成脾胃中气不足之症,即病症由实转虚者多[3]。
有寒有热,寒证居多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所表现的症状,千差万别,有寒有热,但从其主
要临床症状看,属寒者多,而属热者少。
因为消化性不良症属功能衰退方面的疾患,其与脾胃功能强弱有关,脾胃功能弱者大部分属虚寒者多。
病在三阳,则人
体功能较盛;而病人三阴则人体功能明显减退。
从临床实际看,凡脾胃功能弱,
出现消化力衰退者,多见脉搏沉弱或细弱,其多喜热恶寒、手足厥冷、脘腹痞胀、食纳减少等一派脾胃虚寒之症状。
而脾胃热证则出现口干、苔黄脉数、大便秘结
等阳性症状,很少有食纳欠佳的症状,热主动,主流通,主功能旺盛。
所以功能
性消化不良临床运用最多的方剂,当属香砂六君子汤,甚则理中汤、附子理中汤
等温补剂,而很少用清胃散等凉剂。
本症热证也不是没有,不过大多为寒热夹杂
之证,很少单独出现热证者。
温运脾胃调气进食为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原则,多以温运脾胃、和胃
顺气进食为主。
如前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虚者多,虚寒者多,故治疗上也要
以温运脾胃、和胃进食为主,因为脾胃功能减退,只有通过健脾和胃,开胃进食,才能恢复其已减弱之功能,就像给已衰惫的机器加点油,给点养料,这是毋庸置
疑的。
但人体脾胃以动为主,主动不主静,同时脾胃功能,脾升胃降,无时无刻
不在升降,故光用补剂还不够,还要加上芳香醒脾,调气和胃之品,如木香、砂仁、枳壳、苏梗以及助消化之药品,如焦楂曲、炒二芽、鸡内金等助运化之品,
方为全面,否则全用补脾胃之药,对于本已消化不良之脾胃来讲,有时反而有碍
胃之弊[4]。
总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症,临床多以补脾胃之参苓术草为主,配
合芳香醒脾之芳香行气之药,再加上助运消滞之药,这样组方才全面。
治疗中要
注意调理升降气机药如苏梗、陈皮、佛手、旋覆花、代赭石、川朴花等降胃气药,酌加升麻、柴胡、葛根等以升中气药;还要适当运用疏肝和胃药如柴胡疏肝散,
有热者要用左金丸;同时此病多为久病,病久往往入络入血,要适当用点活血药,以增强疗效。
饮食起居对本病的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慢性病,其病发部位又与脾胃
功能直接相关,故适当的饮食起居,对治愈疾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保
护好脾胃,饮食以清淡为主,不可过食油腻食品及不消化食品,特别是不可过食
生冷及醇酒厚味之品,不可贪一时之口福,而造成损伤脾胃之后果,要时时注意,处处注意;其次,要注意生活起居之冷暖适宜,特别要注意防寒防冷,因为脾胃
喜暖而怕寒,对于消化功能衰退之人来说,更是如此,寒冷的食品,如同雪上加霜,生活中要注意远离寒冷食品;还有人的情绪对消化食物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思则气结,气结则气血不流畅,肠胃功能由此而受影响,常见人因思想不开朗而食欲大减,即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对食欲的影响。
要做到精神愉快,则对增进食欲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杨德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6):195-196.
[2]赵丽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J].光明中医,2007,22(12):20-21
[3]曹东辉,杨志新.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7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0,21(2):279-280.
[4]郑振芳.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总结[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0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