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牛定律惯性力

合集下载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1.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而以物理学的观点来看,牛顿运动第二定律亦可以表述为“物体随时间变化之动量变化率和所受外力之和成正比”。

即动量对时间的一阶导数等于外力之和。

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在宏观低速下,∑F∝a,∑F∝m,用数学表达式可以写成∑F=kma,其中的k是一个常数。

但由于当时没有规定1个单位的力的大小,于是取k=1,就有∑F=ma,这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1.英文名称Newton's Second Law of Motion-Force and Acceleration2.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百科名片中的定义是不准确的。

)在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它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做1N。

即1N=1kg·m/s^2。

3.公式F合=m a (单位:N(牛)或者千克米每二次方秒)N=(kg×m)/(s×s)牛顿发表的原始公式:F=△(m v)/△t(见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动量为p的物体,在合外力为F的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作用于物体的合外力。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以t为自变量,p为因变量的函数的导数,就是该点所受的合外力。

即:F=△p/△t=△(m v)/△t而当物体低速运动,速度远低于光速时,物体的质量为不依赖于速度的常量,所以有F=m(△v/△t)=m a这也叫动量定理。

在相对论中F=m a是不成立的,因为质量随速度改变,而F=△(m v)/△t依然使用。

由实验可得在加速度一定的情况下F∝m,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F∝a (只有当F以N,m以kg,a以m/s^2为单位时,F合=m a 成立)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这就是a∝F/m 或F∝ma这个比例式也可以写成等式F=kma 其中k是比例系数[1]高中物理必修一4.几点说明⑴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即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而以物理学的观点来看,牛顿运动第二定律亦可以表述为“物体随时间变化之动量变化率和所受外力之和成正比”,即动量对时间的一阶导数等于外力之和。

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在宏观低速下,比例式表达:a∝F/m,F∝ma;用数学表达式可以写成F=kma,其中的k为比例系数,是一个常数。

但由于当时没有规定多大的力作为力的单位,比例系数k的选取就有一定的任意性,如果取k=1,就有F=ma,这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英文名称Newton's Second Law of Motion-Force and Acceleration2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在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它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加速度的力,叫做1N。

即1N=。

3公式F合=ma注:单位为N(牛)或者(千克米每二次方秒),N=。

(当单位皆取国际单位制时,k=1,即为)牛顿发表的原始公式:(见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动量为p的物体,在合外力为F的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作用于物体的合外力。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以t为自变量,p为因变量的函数的导数,就是该点所受的合外力。

即:而当物体低速运动,速度远低于光速时,物体的质量为不依赖于速度的常量,所以有这也叫动量定理。

在相对论中F=m a是不成立的,因为质量随速度改变,而依然适用。

由实验可得在加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

(只有当F以N,m以kg,a以为单位时,F合=m a成立)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这就是:a∝F/m 或F∝ma这个比例式也可以写成等式:其中k是比例系数。

[1](详见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必修一p74页)4几点说明简介1、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

物理学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简介

物理学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简介

物理学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简介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由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于17世纪末提出。

它描述了力对于物体运动产生影响的关系,并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作用力时,它所产生的加速度与施加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牛顿第二定律可以通过以下数学公式来表示:F = m * a其中,F表示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单位为牛顿),m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为千克),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单位为米每秒平方)。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计算力、质量或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我们可以利用已知条件计算未知参数。

例如,如果我们已知某个物体受到的力和其质量,我们可以通过公式计算该物体的加速度。

同样地,如果我们已知某个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我们可以计算施加在其上的力。

弹力与牛顿第二定律弹性力也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规律。

当一个物体受到弹簧或橡皮筋等产生的弹力时,该物体会产生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

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描述,物体的质量越大,施加相同力后获得的加速度越小。

这是因为较大质量的物体具有更高的惯性,即对改变其运动状态抵抗能力更强。

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性牛顿第二定律被认为是经典力学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原理之一。

它建立了运动学与动力学之间的桥梁,并解释了物体运动及其受力关系。

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科学研究中,我们都可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来推导、解释和预测各种现象和过程。

综上所述,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力对于物体运动影响关系的基本原理。

它的数学表达式和应用范围使其成为物理学中不可或缺的概念。

通过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体的运动行为。

牛顿的三大定律讲解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

牛顿的三大定律讲解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

牛顿的三大定律讲解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牛顿力学是经典力学的基础,由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于17世纪末提出。

牛顿力学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牛顿的三大定律。

本文将对牛顿的三大定律进行详细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的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阐述了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按照牛顿的第一定律,物体如果不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就是所谓的惯性。

例如,如果一个小车没有外力作用于它,它将继续保持静止;如果有一个外力作用于小车,它将以相应的加速度运动。

简而言之,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牛顿的第二定律被称为动力定律。

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之间的关系。

牛顿的第二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 = ma,其中F代表物体所受合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一个物体所受合力增大时,加速度也会增大;当物体质量增大时,同样的力作用下,它的加速度会减小。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的第三定律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

它表明任何施加在一个物体上的力都将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于施力物体上。

换句话说,对于任何作用力都存在一个相互作用力,且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如,当我们站在滑板上并用脚推动滑板,滑板向前移动的同时也会用相等的反向力推动我们向后移动。

因此,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出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通过牛顿的三大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

这些定律不仅适用于地面上的物体,也适用于天体运动。

例如,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即可由这些定律解释。

总之,牛顿的三大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物体运动的基本描述和解释,是牛顿力学的核心。

除了三大定律外,牛顿还提出了重力定律。

根据牛顿的重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牛顿运动定律

2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章 牛顿运动定律(Newton’s Laws of Motion )§1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First law ,Inertia law ): 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概念定性给出了力与惯性的定义了“惯性系” 惯性系(inertial frame ):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并非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二定律(Second lawF ρ: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m :质量(mass ),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也称惯性质量(inertial mass )。

若m = const. ,则有:a m F ρρ= a ρ:物体的加速度。

第一定律▲第三定律(Third Law ):2112F F ρρ-=说明:1.牛顿定律只适用于惯性系;2.牛顿定律是对质点而言的,而一般物体可认为是质点的集合,故牛顿定律具有普遍意义。

Δ§2 SI 单位和量纲(书第二章第2节)Δ§3 技术中常见的几种力(书第二章第3节)Δ§4基本自然力(书第二章第4节)m 1 m 2 F 12 F 21§5 牛顿定律应用举例书第二章第2节的各个例题一定要认真看,下面再补充一例,同时说明作题要求。

已知:桶绕z轴转动,ω= const.水对桶静止。

求:水面形状(z - r关系)解:▲选对象:任选表面上一小块水为隔离体m ;▲看运动:m作匀速率圆周运动raρρ2ω-=;▲查受力:受力gmρ及Nρ,水面⊥Nρ(∵稳定时m受周围水及空气的切向合力为零);▲列方程:⎩⎨⎧-=-=-)2(sin)1(cos2rmNrmgNzωθθ向:向:θtg为z(r)曲线的斜率,由导数关系知:rzddtg=θ(3)由(1)(2)(3)得:rgrz2ddtgωθ==分离变量: r r gz d d 2ω= 积分: ⎰⎰=zz rr r g z 002d d ω得: 0222z r g z +=ω(旋转抛物面) 若已知不旋转时水深为h ,桶半径为R ,则由旋转前后水的体积不变,有: ⎰=⋅R h R r r z 02d 2ππ⎰=+Rh R r r z r g 02022d 2)2(ππω 得 g R h z 4220ω-=▲验结果: 0222z r g z +=ω ·单位:[2ω]=1/s 2 ,[r ]=m ,[g ]=m/s 2][m m/sm )/s 1(]2[2222z g ==⋅=ω,正确。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内容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内容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内容
一、定律定义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又被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将产生加速度,且加速度的大小与作用力的大小成正比,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表示为:F=ma。

二、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N),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力的单位可以通过质量单位和加速度单位来定义。

即1N=1kg·m/s²。

三、加速度的方向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如果力是矢量,则加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四、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所受的力越大,产生的加速度也越大;力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成正比。

公式表示为:F=ma。

因此,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力越大,加速度越大;当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五、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也越大,因此需要更大的力才能产生相同的加速度。

公式表示为:F=ma。

当物体的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当加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力越大。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应用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应用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应用2023年了,我们依旧需要牛顿的三个定律。

这三个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石,无论是在科学实验室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它们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介绍一下牛顿第一定律,即牛顿惯性定律。

这个定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物体为什么会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运动状态。

简单来说,任何一个物体都会一直保持它原来的状态,除非外部力强制将其改变。

这个定律对于我们理解万物的运动规律非常重要。

这个定律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说,在车辆行驶中,车内乘客不带安全带会因为车辆急停而继续向前运动,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牛顿第二定律即受力定律。

它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成正比。

即F=ma,其中F代表物体所受的力,m 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这个定律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我们平时做的任何事情都是靠我们所受到的力来驱动的。

而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如何计算物体所受的力量大小和方向,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运动的规律。

比如说,在钓鱼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定律,调整杆的倾斜角度,并选择不同的浮子和鱼饵,以控制杆子上钓的鱼的大小和数量。

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反作用定律。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物体施加的力都会引起同等大小且相反方向的力。

这个定律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运动中摩擦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各种运动场合中,如汽车刹车,保持剧烈转向和过弯等。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注意平衡和控制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以确保安全和顺利的运动。

总之,牛顿三定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各种环境和领域,几乎无处不在。

它们无疑是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基石,通过依赖于这三个基本定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开发出更有效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解析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解析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础。

惯性定律表述如下:一个物体若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条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的保持性。

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变化。

惯性定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静止状态的保持:一个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一直保持静止状态。

2.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保持: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继续保持这一运动状态。

惯性定律也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惯性参考系。

惯性参考系是指一个相对于其他物体没有加速度的参考系。

在这个参考系中,牛顿第一定律总是成立的。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力学中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核心定律,表述如下: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F = m a ]其中,( F )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 m ) 表示物体的质量,( a )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从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力的作用:力是引起物体加速度变化的原因。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了外力,它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将会发生改变。

2.质量:质量是物体对加速度的抵抗程度。

质量越大,物体对加速度的抵抗越大,即相同的力作用在质量大的物体上,其加速度会比质量小的物体小。

3.加速度方向: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这意味着,如果外力改变了方向,加速度也会相应地改变方向。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关于力的相互作用定律,表述如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力,且这些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的相互作用性。

对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例如,当我们用手推墙时,我们的手感受到了墙的推力,而墙也感受到了我们手的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下落, 例题:无风,雨滴垂直下落,v=18m/s ;
向东行驶。 雨滴相对于车的速度。 车,V=9m/s 向东行驶。求:雨滴相对于车的速度。
r 分析, 解:分析,已知 v 雨 − 地
r j (下 )
r i (东
)
v车−地
A B + C β
r r v 雨 − 车 =v雨 −地 + r = v雨−地— r
Fy =

i
F iy = ma
y
d2y = m dt 2
质点作曲线运动 时,也可以用法 向分量式和切向 分量式
d 2z F z = ∑ Fiz = ma z = m 2 i dt
v2 合力的法向分力 Fn = man = m
切向分力
ρ
Ft = mat = m dv
M
分析行星通过M、 点时速率分别是 分析行星通过 、N点时速率分别是 增大还是减小?
1 − dv 1 2 g 2t 2 2 2 2 2 = (v0 + g t ) ( g t )′ = 2 at = 2 2 dt 2 v0 + g t r r
平抛运动是匀加速运动
a +a = g
2 n 2 t
a=g
2
2
v v v g = an + at
v0
法向加速度
gt an = g − a = g − ( 2 )2 v0 + ( gt ) 2 v0 g an = 2 v0 + (gt ) 2 曲率半径ρ ? 曲率半径ρ=?
r
v v v a = an + at
y
r r ∆r υ= ∆t
r 的方向 方向: 方向: ∆r
大小: 大小:
r ∆ r ∆ t
B
r ∆r
A
=
r r r r 或者 rA = Ri , rB = Rj
x
2R T /4
R
o
r r r Rj − Ri υ= T/4
r r r r r vB − vA − vi − vj 半径R, 半径 , = a= T/4 T/4 求由A到 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 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 求由 到B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
讨论同一质点P相对两个不同参考系运动时速度之间, 讨论同一质点 相对两个不同参考系运动时速度之间,加速度之 相对两个不同参考系运动时速度之间 间的关系。 间的关系。 Κ 和 Κ ′ 分别是固定在两个参考系上的两个直角坐标系,质点 分别是固定在两个参考系上的两个直角坐标系, K P在两个坐标系中的位置坐标分别为 ( χ , y , z ), ( χ ′, y ′, z ′ ) 在两个坐标系中的位置坐标分别为 v v v
注意几个问题: 注意几个问题: (1)第二定律只适用于质点 ) v v Fi 是受合外力 (2) F = )
v v F a∝ m
v v dv v 写成等式 F = m a = m v dt F =
v Fi —物体所受的第 个力 物体所受的第i 物体所受的第
v v = 0 静止 v v = const 恒矢量
v dv k v = ln 分离变量积分 − ∫ dt = ∫ 0m v v v0 t
0
v = v0e
dx = v 0 e

k t m
(2)求最大深度 )
x t 0
dx v= dt
− k t m t 0

k t m
dt
∫ dx = ∫ v e
0
m −mt k dt = ∫ v 0 ( − )e d ( − t ) k m 0
K′
P
v r = xi + yj + zk
r′
在K系中K ′的位置由 O ′确定 ⇒ R( t ) r
v v v v r ' = x' i '+ y' j '+ z' k ' r
r r r dr d r′ d R = + dt dt dt
r
R
0
0′
r r r = r′ + R
绝对速度
r dR u= dt r
r a
r ann
R
dv at = =0 dt v at
三. 一般曲线运动
v a
R为瞬时曲率半径ρ 为瞬时曲率半径ρ 曲率半径
v an
0
v vA
ρ
v at
v v. ρ a a n
平抛一球,不计空气阻力, 例题 以速度 v0 平抛一球,不计空气阻力,求t 时刻小球的 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量值。 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量值。 dv v2 at = an = dt ρ 物体平抛时, 解:物体平抛时, v x = v0 , v y = gt 任一时刻小球的速率 v = v 2 + ( gt ) 2 0 切向加速度
a0 是
a ′ 是质点 相对 Κ(参照系)的加速度 相对加速度。 是质点P相对 ′ 参照系)的加速度—相对加速度 相对加速度。
a 是质点 相对 (参照系)的加速度 绝对加速度。 是质点P相对 相对K(参照系)的加速度—绝对加速度 绝对加速度。
若物体相对升降机的初速度
v′ = 0
a=g
1 2 1 s′ = a′t = ( g − a0 )t 2 2 2
l
ds = m dv = mvdv dt Q ds = ldθ ∴ gl cosθdθ = vdv θ v ∫ gl cos θdθ = ∫ vdv →v = 2gl sinθ 0 0 v 2 ⇒T = 3mg sinθ 法向投影式 T − mg sin θ = m l
2 2 t 2
at v g
法向加速度—— 法向加速度 改变运动方向。 改变运动方向。
切向加速度—— 切向加速度 速度大小。 改变 速度大小
r at
v
r a
r an
R
r r r a = an + at
an v2 = R
r r a t ↑↑ v
加速 减速
r r a t ↑↓ v
dv at = dt
§1.4 伽利略变换与相对运动
r ∆υ a= ∆t r
r r r = υx i +υy j +υz k
v v v = vτ
r r r r a = ax i + ay j + az k
r dυ dυx r dυy r dυz r i+ j+ k = a= dt dt dt dt 2r v d r d2 x r d2 y r d2z r a = 2 = 2 i + 2 j+ 2 k dt dt dt dt
r
r τ a ∆θ r τ' c
r ∆τ
b
=
R
r r r a = at + an
改变 速度大小 改变 速度方向
a=
2
dv at = dt
•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
R → ∞ an ⇒ 0
v an = R
v vB
r an a τ −1 β = tan t β at
2 2 at + an
•匀速率运动 匀速率运动
r v
r at
dt
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r an r
N
r fM
F = −F ′
F F′ A B
fN
r v
例题1 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 水平射入沙土中。 例题 质量为 的子弹以速度 v0水平射入沙土中。设子弹的 阻力与速度方向反向,大小与速率成正比, 阻力与速度方向反向,大小与速率成正比,比例系数 v 忽略子弹的重力。 为k,忽略子弹的重力。求 忽略子弹的重力 v0 (1)子弹射入沙土后,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式; )子弹射入沙土后,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式; (2) 子弹进入沙土的最大深度。 ) 子弹进入沙土的最大深度。 F dv a 正 :(1) 解:( )由牛顿运动定律 F = ma − kv = m 0 t v dt
下周一(2月 号 交作业 下周一 月28号)交作业
(尽可能以班为单位收) 尽可能以班为单位收)
作业1、作业 作业 、作业2
r r r r r (t ) = x (t )i + y (t ) j + z (t )k r r r dr dx r dy r dz r r ∆r υ = j+ k = i+ υ= dt dt dt dt ∆t
x
(2) 如果升降机是自由下落的,则自由落体相对升降机的 ) 如果升降机是自由下落的, 加速度
a′ = g − g = 0
若自由落体相对升降机的初速度 物体同时下落), ),则有 物体同时下落),则有
v′ = 0
(升降机与
′ v′ = v0 + a′t = 0
此时物体相对升降机静止。 此时物体相对升降机静止。
r υ
P'
dτ r an = υ dt
大小? 大小?
r
R
θ Δ
r υ'
r r 2 dτ ∆τ υ0 an = υ = v lim = ∆t dt R
方向? 方向?
∆t → 0 ⇒ ∆θ → 0
r r ∆τ ⊥τ
法线方向
2
r υ r an = n R
PP ' ∆τ r = = ∆τ R 1 r PP' ∆τ = lim lim ∆t υ R∆t
r v 雨 −车
r v车 −地

r v 雨 −车
r v地−车 r v车−地
ms
−1
r r = 18 j − 9 i
r v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