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而逾矩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探究学习:(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三、选题设计
研究方法:
(1)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人物生平及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
(3)查阅资料,熟悉其代表作兄及风格。
(4)分析比较二人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参读书目:
(1)魏正申《陶渊明评传》。
(2)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从心所欲焉不逾矩

从心所欲焉不逾矩孔老夫子有一段人生总结的名言,其中说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到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盖因孔老夫子是圣人我辈乃凡人的缘故吧,每每读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时,我便心生疑窦:从心所欲,焉能不逾矩?人是有欲望的,只是受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普世价值观等限制,欲望得以抑制,一旦到了“从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时候,许许多多的问题会接踵而来,甚至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那些有权有钱有名的人,越发不得了。
妲己是苏氏的女儿、殷纣王的妃子,嬖幸于纣王。
她墨云秀发,杏脸桃腮,眉如春山浅黛,眼若秋波宛转,胜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
纣王自进妲己之后,“从心所欲”,朝朝宴乐,夜夜欢娱,荒理朝政。
有一天,纣王与妲己在鹿台上欢宴,六宫妃嫔三千,聚集在鹿台下,纣王命令她们脱去裙衫,赤身裸体地唱歌跳舞,恣意欢谑。
纣王与妲己在台上纵酒大笑。
后纣王为周幽王所败,与他的“从心所欲”不无关系。
而周幽王呢,也步了殷纣王的后尘。
为博褒姒一笑,他“从心所欲”,点燃了只有发现敌情时才能点燃的烽火,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诸侯们都不相信了,就像“狼来了”故事一样。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这类“从心所欲”的事儿在中国历史上举不胜举。
楚平王给儿子太子建说了一门亲事,但这个女子美若天仙,楚平王经不住费无忌的怂恿,于是“从心所欲”,自己占了。
从此在内心留下了内疚和阴影,以致不得不在后来处处弥缝,陷入无休止的被动之中,最终杀亲子屠良臣,闹得不可收拾。
奈何人究竟难以抵御私欲。
如果当时楚平王能受到一定的约束,即使想那么干也做不到,又何至于有后来的一系列恶果呢?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居然“从心所欲”,强抢了儿子的妃子杨氏。
从此,唐玄宗不理早朝,整日沉湎于男欢女爱之中,忘记了国家的社稷,唐朝的国力也因此走向了衰颓。
这也许是圣上“从心所欲”得到的应有报应。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
告子书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0而立42不惑五十而知天命62顺72从心所欲不逾句的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对于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和感悟。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于学习。
2.“三十而立”,是说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原则。
3.“四十而不惑”,是说孔子在四十岁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迷惑他的问题了,对人对事都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4.“五十而知天命”,是说孔子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
5.“六十而耳顺”,是说孔子在六十岁的时候,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
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孔子在七十岁的时候,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但并没有超越规矩和礼法。
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成长和自我修养的过程,从年少时立志学习,到中年时明白人生道理和处世原则,再到老年时能听进各种意见,随心所欲但又不逾矩。
这是一个人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过程。
《论语》十二章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 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 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7位诺贝尔 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到:“人类要在21世 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 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 寻找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 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同学们,你们对孔子和 《论语》还有哪些了解呢?
旧的(知识) 领悟 以 (之) 为 师 凭 (这一点)做
可以
矣。” 了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 理解与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顺接连词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为政》)
就
有害而 无所得
迷惑而无所得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 (邪说的)危险。(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 夜。” 这,指河水
河流 流逝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日夜
不停。”
感叹时光匆匆流逝,珍惜时光,多做有意义的事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 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 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或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文言文《孔孟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三十而立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三十而立
【原文】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五十而知天命(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
” (《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
(1)有:同“又”。
(2)惑:迷惑。
(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逾矩:逾,越过,超越;矩,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时不被外界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够听得进去并能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
”
【评析】
孔子自述了自己的一生,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少年时学道,志在此而不厌;青年时能自立于此道,立于道而不移;壮年时心智清明不迷不惑;知天命者已穷尽其理;耳顺之人所闻皆通;心欲所为不逾矩则已在道中。
孔子告诉我们,人生修养要达到某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所成,要循序渐进,要穷尽一生。
孔子还告诉我们,道德修养的提升是将思想、行为都同化于道的过程,最后才能完全溶于道中。
【延展】
1、孔子说“四十不惑”,看看我们“惑”在何处?怎么能做到不惑呢?
2、你怎么看待天命呢?人定胜天成不成立?
3、要做到“耳顺”,得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
不逾矩的上一句是什么

不逾矩的上一句是什么
不逾矩”上一句是:“七十而从心所欲”,这是出自于先秦佚名所著的《论语十二章》。
孔子在概括自己一生学习、做人的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学习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他一生孜孜以求、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的结果。
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要知“矩”、学“矩”。
孔子所说之“矩”,乃是周朝的礼制,孔子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学习和实践它。
其次要树立远大目标,通过长期的反复磨练,使自己明辨是非,积累经验,最终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从心所欲,不逾矩”,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蕴。
两者之间看上去是一对矛盾,要“从心所欲”往往会“逾矩”,而“不逾矩”往往又难以做到“从心所欲”。
但是,这一对矛盾却在孔子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虽然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但也能从中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心所欲而逾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而法律,就是俗话中的规矩,它具有强烈的约束性,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无时无刻的接受着它的制约和约束。
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制社会,因为法律、法规的约束,才得以让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如此安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16岁的小兴,自从接触网络游戏后,就沉迷其中,经常往网吧里钻。
苦于家里管得严,小兴想出这么一招:每天一大早打着上学的旗号,背着书包直奔网吧,差不多到放学的点儿了再回家。
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小兴不仅把父亲给的学费等都送进了网吧,还曾因为钱不够,不断向父亲索要周末补习费等各种费用。
后来到期末,父亲才知道儿子已经半年没有上学,学校也没有告知家长。
而就在小兴父亲深受打击之时,又传来另一个“噩耗”,小兴因为上网缺钱,从家里拿了水果刀去打劫了一名女中学生身上的20元零花钱,结果被法律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
16岁的小兴因打劫而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教训是由失去青春的惨重代价换取的,一念之差使人生最宝贵最灿烂的时代在高墙电网中度过。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便是证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
在“小兴为筹网资而打劫”这个事例中,我们深深地明白:作为学生要想让犯罪远离我们,首先应该把精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力放在学习上,处处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要听家长、老师教诲,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贪图享乐。
同时,学校、家长要加强对学生、子女的看管,用适当的方法严格要求、正确引导他们。
在这个事例中,我们设想:如果学校把小兴的情况及时告知其家长,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家长多点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是否就能阻止小兴酿成大祸?归根结底,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归因于家长的管教不严,不给予更多的关心给自己的孩子们,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影响以及自己的控制能力。
在此,我恳请网吧、酒吧、KTV等娱乐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一种健康、友好的社会氛围。
在这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切新的事物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当一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确定的时候,我们迷茫着、也苦苦追求着、探寻着我们全社会都共同拥有的准则。
在公共生活中,法律可以约束人的行为,所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不可能的。
正如小兴这样的未成年,社会上还有许多,不良未成年人应改变观念,严于律已,将自己从走向犯罪的道路上拉回正轨。
我们人人都要进行法制学习。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已,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让法律的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让每一个公民都将法律牢记在心!
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