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双《从认知科学看儒道差异》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合集下载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解析版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解析版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1~5题。

材料一:儒学,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当务之急是对儒学进行现代重构,使现代化建设植根于其上,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软实力。

儒学的现代重构必须在它的核心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

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崔大华认为“仁、礼、命”三范畴,构成了“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层面的完整体系。

郭沂提出了“礼、仁、易”三范畴代表了孔子的核心的“教化”、“内省”、“形上学”三阶段思想。

把“仁”和“礼”作为儒学在心性和社会层面的核心范畴,这在学术界没有大的分歧。

但在超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既做到忠于文本,又注重现代价值的,当推“道”。

儒经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而且“道”可用很多现代话语加以阐释,转化为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超越性。

还应该把“和”纳入儒学核心范畴系统。

“和”是儒学在方法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的最重要范畴,因此,儒学核心范畴系统为“道—仁—礼—和”。

儒学的道德概念非常丰富。

表现为对上的有:忠、孝、恭数;对下的有:宽、厚、慈、惠;表现为左右的有:恕、信、义、敦、睦;还有范围较宽泛的有:智、勇、敏、让、廉、耻等。

儒家论述的德目如此众多,各德目的内涵以及相互的关联性,都值得细细梳理和阐释。

可是概念繁多,总难以一时使百姓弄懂,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选择重要德目加以着力阐释。

例如,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四德,汉代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在明清有人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

还要注意,儒学还有些道德观念并没有受到以往思想家的重视,譬如“公”与“正”观念。

除此,重构儒学的道德观念系统,不单是从儒学资源中发掘,更要倾听社会的呼声。

儒学在二千多年中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得益于它的道德践履及系统。

语文答案(4)

语文答案(4)

③ 故事套故事的结构,表现先生对昆曲的坚守,故事的外壳则表现乘客对昆曲艺术的热情 和 兴 趣,两 者 互 补,
丰富了小说主题。 ④ 叙事节奏上,对 、场 景 描 写 等 细 腻、生 动、传 神,使 得 整 个 叙 述 节 奏 自 然、从 容、舒 缓。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三点 6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向”读者的兴趣差异,而不是“造成”读者的兴趣差 异 的 原 因;第 二,读 者 的 “兴 趣 差 异”是 “读 者 文 化 修 养 高 低
不一所造成的”。所以,
B 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2.
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 的 能 力。A 项,原 文 第 一 段 说“从 文 学 叙 事 的 角 度 看,网 络 文
“收天下之兵”中“收”是“收拢”的意思,两者含 义 不 同。C 项,“以 乡 塾 贡 士 ”中 “贡 ”是 “推 荐,选 举 ”的 意 思;
“给贡职如郡县”中“贡”是“赋税”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D 项,两句话中的“报”都是“回复”的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9.【答案】① 昆曲演出。先生八十高龄,胳膊动了手术,还没有完全恢复,仍然登台演出。 ② 动 员 组 织 学 生 演 出。
小说中“我”多年没走上舞台,在先生的鼓舞下,焕发 出 活 力 与 激 情,在 校 庆 演 出 中 获 得 成 功。 ③ 对 演 出 技 艺
方法并不是为了“让人们明白网络文学的社会作用不容低估”,
D 项表述错误。
3.
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从 文 学 叙 事 的 角 度 看,网 络 文 学 当 归 类 于 类 型 文
学,或是将其当作入口”可知,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

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

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

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

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

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

就外延的含义来说,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

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材料二: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没,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

高考二轮复习语文(全国通用)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把握整体比对细节 对点专练1

高考二轮复习语文(全国通用)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把握整体比对细节 对点专练1

对点专练1正确运用比对法一、比对因果关系重点练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原文:“宋学”立足于传统儒学,又从佛道两家摄取偏重于义理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因素,所以也可把它称为“新儒学”,它与汉唐儒家们时经书的注释繁琐章句之学有着本质不同。

选项:“宋学”被称为“新儒学”,主要是因为立足于传统儒学,又从佛道两家摄取义理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因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成立。

2.原文:诚然,法治的概念是一个外来词,中国虽然有法制,但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也主要是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从而也被纳入大陆法体制之中。

选项: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主要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因为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我们的法律制度被纳入到了大陆法体制之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成立。

“我们的法律制度被纳入到了大陆法体制之中”并非“自清末变法以来,我们的法律制度主要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经验”的原因,而是结果。

3.原文: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

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

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选项:作者认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这样就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2021年4月安庆市示范高中联考 (12)

2021年4月安庆市示范高中联考 (12)

安庆市省市示范高中2021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7 10答案 B D B D D C C题号11 12 14 17 18 19答案 B B D A C B1.B(A项,“孔子认为”错,文中应是作者观点;“‘君子’和‘小人’对于‘和而不同’的认识与做法正好相反”不正确。

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和而不同”,“小人”只会“同而不和”。

C项,“正因为……”以偏概全,原文说“究其原因,开放的对外政策,海纳百川的气度,是其中之一”;“各方面都无与伦比”也不正确,原文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D项,“足以维护国家和平稳定”不正确,原文说“丝绸之路繁盛的时代,贸易往来,互通答案微信搜<试卷答案公众号>有无,在维护丝路沿线国家的和平稳定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D(“旨在说明需重建丝绸之路”无中生有。

文章并无此意。

)3.B(“可见和而不同的确为文明互鉴的原则”不正确。

此事例说明的是“开放包容,是文明互鉴的前提”。

)4.D(“它所具备的功能比着陆巡视器更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于文无据。

材料二中只说它“具备三大功能”。

)5.D(“世界各国媒体……一致作出高度评价”不准确,有的媒体如合众国际社的报道是从学术角度进行评价;“《科学》杂志甚至预言中国将因此进入太空领导者的行列”也不合文意。

)6. 概括:材料一为新闻,侧重报道“天问一号”环绕火星成功的消息以及后续任务计划;材料二为科普文,侧重介绍“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构造、功用以及在结构方面的创新;材料三为评论,侧重通过引述外媒相关报道,揭示“天问一号”发射成功的重大意义。

(各1分,共3分)原因:学生从文体、报道目的、媒体的角度不同等任何一方面答出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共3分)7.C(“言外之意是事实上明堂没有回家”过于绝对。

由前文“听完故事,我看到明堂的脸色慢慢地缓和下来了”可知,明堂回家的可能性很大;“对年轻一代缺乏孝道的批判”的说法也不准确。

联考卷高三二调语文答案解析

联考卷高三二调语文答案解析

联考卷高三二调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A.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对立,无法融合B.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C. 现代文化完全排斥传统文化,不利于文化创新D.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2. 根据材料一,下列哪项不是作者所持有的观点?()A.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B.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是一个重要课题C.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可以相互融合D. 现代文化必须完全依赖传统文化3.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A. 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提供丰富的资源B. 现代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传统文化C.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影响,共同进步D.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唯一来源(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二:5. 根据材料二,下列哪项不是作者所持有的观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三:A. 贾宝玉是一个多情而自私的人B. 林黛玉是一个坚强而独立的人C. 王熙凤是一个善良而仁慈的人D. 薛宝钗是一个聪明而圆滑的人8. 根据材料三,下列哪项不是作者所持有的观点?()A.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B. 《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C.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D.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完全符合现实生活9. 下列关于《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A.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情充满矛盾B. 王熙凤在贾府中具有较高的地位C. 薛宝钗对贾宝玉的爱慕之情始终如一D.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她的性格密切相关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A. 孔子年轻时就立志要从政B. 孔子主张仁爱,反对战争C.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D. 孔子晚年归隐,专心著述11. 根据文意,下列哪项不是作者所持有的观点?()A.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B. 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C. 孔子的教育理念具有划时代意义D.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2. 下列关于孔子事迹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A.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B. 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C. 孔子主张礼治,强调仁爱D. 孔子晚年专心研究道家思想13.一、现代文阅读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B2. D3. 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4. C5. C6. A(三)文学类文本阅读7. D8. D9. C二、古代诗文阅读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0. C11. D12. D1. 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示例: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学生需要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能够准确筛选出支持观点的论据。

2023年3月百师高三语文全国卷第二轮联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2023年3月百师高三语文全国卷第二轮联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2023年3月百师高三语文全国卷第二轮联考试题2023.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地反映生活,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罕见贡献。

正是这个特色,使我们在《红楼梦》里几乎看不见虚构和夸张,好像一切都是“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下来的。

实际上,艺术总是离不开虚构和夸张。

"饰穷其要"的夸张,不仅不排斥作品的真实性,反而是更加有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

由于《红楼梦》是以所谓“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基础,而又经过艺术上的反复锤炼,所以它能把夸张、虚构这些为创作所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天衣无缝的境地,以至只见它的自然逼真,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

像《红楼梦》这样自然逼真到去尽夸饰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譬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成就,但它常常是采取特异的行动和令人惊奇的情节来加强故事性或传奇性。

夸张,成为它的一个主要艺术手法,即使在许多细节描写上也莫不如此。

如关羽使的那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仅于史无据,事实上这样重的刀也不适于作战,违背了古代兵器锋利轻便的要求。

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艺术上的夸张,生动地渲染出关羽的勇武绝伦的性格。

然而,夸张的手法,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度,又容易使读者感到那是“小说家言”了。

而《红楼梦》却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

相反地,它却使一些“红学家”以为那是一部“实录自传”,甚至是一部真人真事、按年按月的记录。

还有人编成“年表”或“世系表”,把曹家和贾府逐一对照坐实,并以此显示考证之"新"。

至于去猜迷详梦、此附史事的新索隐,更是不乏其例。

这里,倒是提出一个引人思索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那样引起人们的“考据癖”呢?虽然,作者在书中一开始就声明那不过是“假语村言”;可是那些“假语村言”竟好像比生活本身还要真实,还要有迹可循。

福建省厦门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文化领域的“差序格局”思想无疑是近百年来中国话语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费孝通早年从事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

他在《乡土中国》中首先用同心圆波纹结构来表述传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也即以“己”为圆心,推己及人,拓展出一图一图由内而外的关系网。

图子的波纹所及之处表明了各个圈层和中心的远近亲疏。

他还借两个意象分别描绘了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西方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国的社会结构则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换句话说,中国的社会关系是用同心圆波纹结构来描述的“差序格局”,西方的社会关系则是用柴捆结构来描述的“团体格局”。

费举通的这个表述深入人心,影响广泛,显然是中国学派的生动表达,也已经成为理解中外社会结构的经典意象。

这一比较,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转换。

社会结构的中西比较同时也是古今比较。

在费孝通这里,比较的两端分别是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洋现代社会。

两者对比的核心差异在于以家庭关系为中心还是以个人权利为中心。

这个核心差异也被英国学者用来说明西方社会结构自身的变迁。

在对比现代与古代社会结构的时候,梅因指出,古代社会的单位是“家族”,现代社会的单位是“个人”。

他指出,罗马人的“家族”“氏族”和“部落”都可以“想象为从同一起点逐渐扩大而形成的一整套同心圆,其基本的集团是因共同从属于最高的男性亲属而结合在一起的‘家族’”。

家族集合形成氏族,氏族集合形成部落,部落集合形成共和政治。

在梅因的分析中,古罗马社会结构的最外图有点类似于费孝通所说的模糊不清的天下。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家族为中心的传统也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中西方古代社会所共有的。

这一传统的差序格局在现代中国也已开始瓦解。

不再适合用来描述进入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中国社会关系。

因此,在《乡土重建》中,费孝通宣告“乡土性的地方自足时代是过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双《从认知科学看儒道差异》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认知科学是一门研究心智和心智活动过程及其工作机制的跨学科的新兴科学。

它涉及诸多领域。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人类行为与大脑的关系。

近十多年来,科学家们经过多方面的实验,现在已经基本上能够肯定人的思维可以由两套分离的系统----—热认知系统和冷认知系统来表征,人的行为当然也就受这两套系统的支配。

热认知和冷认知具有非常不同的特性:热认知系统来自原始的基因,是人类与许多其他动物所共有的。

它主导的行为大多属于本能,因而自动、迅捷,基本上是下意识的。

冷认知系统与之相反,它是人类进化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人类最根本的特征,因为它与包括语言、文化等等在内的有意识思维直接相关。

从现代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检视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也许有助于让我们看到两者间的本质差异。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

“礼”则是教化万民、规范个人行为以达到“天下归仁”的目的。

“克己”才能“复礼”。

这相当于用冷认知系统来控制热认知系统,并最终完全取代热认知系统,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从认知科学看,这是有可能的:有意识思维树立一个理想的目标,该目标进而传递给无意识的自我并转化成习惯,最终无需不断地监督也能自动实施。

而到家则恰恰相反,希望让热认知系统来主导一切,使人能生活中自然、无为的理想状态。

虽然老子也意识到,在现实中,已经无法彻底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社会了。

退而求其次,人们可以“绝圣弃智”以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境界。

这就要求人们用冷认知系统最大限度地压制冷认知系统本身,使其尽可能不去干扰热认知系统,以便热认知可以自主地主宰人的行为。

只有这样,人才有可能进入到无为的状态,从而实现一个在热认知系统支配下的自然、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在有意识思维控制下,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或特定群体中去扮演特定的角色。

儒家和道家实现各自目标的方法也大相径庭。

道家追求无为。

实验上已经证实,静心能降低大脑的冷认知系统对人的行为的有意识地干预,让热认知系统能流畅地运作,这使人更专注,从而提高反应速度、应变能力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敏感度。

儒家倡导通过修身而加强自我控制。

方法是通过反复研读经典、时时遵从礼仪、聆听高雅音乐等等来陶冶自己。

行为心理学则证实,如果让人们不断重复处于某种新的刺激(比如某类歌曲)环境之下,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就可能让人对其产生好感。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儒家的方法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解释。

在现代社会,冷认知与热认知似乎经常处于悲剧性的冲突之中:生活在如今的“文明” 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尽管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人们却越来越感到焦躁、不安和不满足,这可能是过度用冷认知系统压制热认知系统导致的结果。

儒、道两家都是要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发的境界,这种境界使人自身和谐,进而使人与人和谐,使人与社会和谐,也使人与自然界和谐。

如果人人都达到这种境界,人类社会本身不但自动和谐,而且也自动地与自然界和谐。

从这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来说,
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摘自汤双《从认知科学看儒道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