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探究学习:(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三、选题设计
研究方法:
(1)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人物生平及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
(3)查阅资料,熟悉其代表作兄及风格。
(4)分析比较二人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参读书目:
(1)魏正申《陶渊明评传》。
(2)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论语十二章选一章写作文

论语十二章选一章写作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广泛听取多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他认为自己的学习、修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直到七十岁才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孔子的自述反映了他学而不倦的精神,实际上也是教导弟子们致力于学习和修养,不可懈怠。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
是说十五岁有志于学术。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家境贫寒,所以十五岁才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学问。
孔子回忆自己少年时期的经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他曾经为人放牧过牛羊,也为富人管理过帐簿,靠着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最后竟成了中国最博学的大学者和思想家,这中间有多少屈折辛酸的经历,后人未必知悉呢。
他追求的是人格而不是事业,他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至老不衰。
试想我们每一个人,孩提时都有梦想,都有追求,追求人生更美更充实。
但梦想慢慢会褪色,追求不久会止步。
一般来说,二十岁之前进步是最快的,二十岁到三十岁很多人也还会有发展和突破。
四十岁之后还有长足进步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现在大学校园里面,好多年轻人终日里闲逛、网聊、游戏甚至玩偷菜这种无聊东西,二十岁的年纪就如此空虚无聊。
难道他们没有了追求,不准备有任何进步了吗?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人生太可悲了。
二十岁都不进步,难道三十岁、四十岁会发生令人期待的奇迹吗?不会的,二十岁不努力,等待你的只能是更深的空虚甚至屈辱。
孔子常告诫弟子,“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一个人不重视修养,到了四十岁还是一个被人厌弃的人,那他的人生也就完结了。
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你要常去温习它,你将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06《〈论语〉十二章》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06 《〈论语〉十二章》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乙】(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
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注释】①葸(xǐ):过分拘谨,胆怯懦弱。
②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
③笃:诚实,厚待。
④偷:刻薄。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2)四十而不惑.(3)故旧不遗.(4)天下有道则见.2.请你用“/”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4.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1.替迷惑,疑惑遗忘出仕做官 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3.(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
4.示例一: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对生活的和人生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示例二: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知,时间飞逝,岁月不等人,我们要珍惜时光,进德修业,孜孜不倦,永不停息。
示例三:“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告诉我们,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讲礼,社会就会兴起仁德的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和谐友善。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他应该能够随心所欲地做事,但是他的行为不会超出规矩的范围。
这句话的出处是《论语·为政》。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其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人生境界:当一个人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和历练后,他应该能够做到内心自由自在,不受外界干扰;同时,他也能够遵守社会规范,不做出越轨的行为。
这种境界需要一个人具备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厚的修养才能达到。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成熟、稳重、内敛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追求。
《论语》 为政第二 (原文、译文、解读)

《论语》2为政第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这一篇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应用问题,孔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他的思想深入了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因此,这一篇可以说是学而篇的进一步理解。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众星就会四面环绕着它。
”【说明】孔子的思想反复强调“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这里说的意思就是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领导威信,以威信治理国家,就会实现无为而治的局面。
反映的是孔子的典型的德治天下的思想。
【原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说明】孔子晚年删订《诗经》,是因为他看到了诗歌的兴观群怨的功能,他的思想中认为人的成长和生命发展要“兴于诗”,足见孔子对诗歌的重视。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删订《诗经》时把握的一个原则。
所以,有人译成:删订《诗经》三百篇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思想纯正。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规范民众,老百姓就可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但会懂得羞耻,还会自觉的遵守法律走在正途上。
”【说明】孔子注重人的心灵修养,所以治世他也看中以礼服人、道德化人的作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凡事一旦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事情就好办了。
内心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效果是不会好的。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向学,三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场,四十岁的时候不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就没有我不中听的事情了,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法度了。
《论语》为政篇解读(2.1至2.12)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 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譬如北辰 众星拱之
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 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5)格:守规矩。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 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 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 规矩了。”
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 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 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礼记·学记》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所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解释
(2009-07-04 13:15:47)
转载▼
标签:
分类:哲理
孔子
随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耳顺
杂谈
孔子<论语> 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我从十五岁开始确立一个志向——我一定要好好的学做人,做一个君子。
(做一个同志们都认可,自己又不吃亏的这么一个好人。
)
二:三十而立
到了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
乃至为人处事的理念,都已基本确立。
(但还不是很稳定、很牢固。
)
三:四十不惑
到了四十岁左右的时候,这些思想理念已经坚定不移,牢固扎根了。
不再受外界的“迷”而“惑”了。
四:五十知天命
五十岁左右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易经。
从中探寻宇宙生命的本原。
并以天地之道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孔子学易,应该说效果是相当不错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当然,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做人有多难!年纪一把了,看了这么多的书,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
才既谦虚也很恳实的说“可以不犯大的错误了”。
五:六十耳顺
做人做到六十岁了,修到什么境界了呢?耳顺。
这个很难啊。
人家说我几句不是,甚至令我难堪的话,我耳顺了。
我能做到不嗔、不烦。
这可是真修养啊。
耳顺不是当没听到,当成耳边风了,那是逃避。
而是一种非常虚怀的,非常坦然的面对、纳受。
人性中,嗔习可说是最不易除。
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
”
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了,在我看来,孔子达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意味着孔子在人际交往中,不论对方是什么个性的,也不论对方是什么地位的。
都能很融洽的相处。
心中有一个恒定的尺度不变,但在交往相处中不拘泥于形式,没有一个固定套路,没有一个死板形式。
此即“外圆内方”、“和而不同”是也。
可以想象,在与一般老百姓交流中他会显得颇有乡土味,说着市井话,或拉拉家常,或谈论着世俗风情而没有距离感。
与达官贵人交往则又焕发出儒雅绝伦,含精敛芒的学者风范。
当然也会因人而异,法无定法嘛。
但是这些“从心所欲”的变化都不会逾越法规、规矩、伦理、礼仪。
在我的感觉中,这是一位亲切的、可爱的、可敬的老人。
给人有一种很想和他亲近的感觉。
而决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老“教授”或者是看上去就很清高,威而不怒样子的圣人。
对照这六个阶段,我们又处在什么层次上呢?
说到这里,联想到时下一些精英名流的表现,不禁然想起了一句话:“人们往往只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却不知道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