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轮复习习题:专题十+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Word版含答案.docx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题分类汇编(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富丽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2020版语文浙江一轮复习习题:专题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含答案

专题规范练十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乌镇木心坐长途公车从上海到乌镇,要在桐乡换车,这时车中大抵是乌镇人了。
五十年不闻乡音,听来怪异而悦耳,麻痒痒的亲切。
“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
”高亢清亮,中年妇女的嗓音,她从乌镇来。
车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像是专向我报讯的。
到站,一下车便贪婪地东张西望。
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
半夜为寒气逼醒,再也不能入睡。
窗帘的缝间,透露楼下的小运河,岸上人家的灯火映落在黝黑的河水里,波光微微闪动,周围是浓重的夜色,雪已经停了。
五十年无祭奠无飨供,祖先们再有英灵也难以继存,魂魄的绝灭,才是最后的死。
我,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我之后,根就断了,傲固不足资傲,谦亦何以为谦?生活之网在空中飘,一无着点。
我肩背小包,手提相机,单身走在故乡陌生的街上。
寒风中冒出热气的是点心店,照例是中年的店主,照例笑呵呵,照例豆浆粽子,我食不知味地吃完了。
天色曦明,我得赶程“回家”。
过望佛桥,走一阵,居然就是观音桥,我有了方向感,可以自主地向我的“童年”走去。
当年的东大街两边全是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充满了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现在是一片雪后的严静。
这是一条死街,要构成这样肃穆阴森的氛围是不容易的,这是一种成熟的绝望的仪式,使我不以为是目击的现实,倒像是落在噩梦中,步履虚浮地往前走。
我来乌镇前调理好的老成持重的心境,至此骤尔溃乱了。
原本正门开在高墙之下,白石铺地,绿槐遮阴,坚木的门包以厚铁皮,布满网格的铜馒头,两个狮首衔住铜环,围墙顶端作马鞍形的起伏,故称马头墙。
现实的矮墙居中有两扇板门,推之,开了。
大片瓦砖场,显得很空旷,尽头巍巍然一座三开间的高屋,栋柱梁椽撑架着大屋顶,墙壁全已圮毁。
厅后应是左右退堂,中间通道,而今也只见碎砖蒿莱。
我神思恍惚,就像我是个使者,衔命前来凭吊,要将所得的印象回去禀告主人,这主人是谁呢?东厢,一排落地长窗,朝西八扇,朝南六扇,都紧闭着。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的选择秦羽墨①燕子来的时候,村庄早就忙开了,犁田翻地,一派热闹景象。
谁也不知道它们具体什么时候来的,当我们注意到燕子时,它们已经布满天空。
②南风和煦,春光大好,燕子成排站在电线上,交头接耳一番,而后商量好似的,突然飞起,一个个好生自在。
它们飞得不像夏天那么高,而是贴着地,好像对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
别说是它们,就连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满目的新鲜。
绿色铺满大地,有另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使人们内心变得丰茂而蓬勃。
③我发现刚来时燕子并不急着安家,而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成天以野地为家,像贪玩的孩子,将足迹印遍村庄的各个角落。
燕子不会随随便便把家安在哪里,它们非得绕梁三日,经过细心查看和选择,在心中衡量比对一番,看看这个家是否结实稳固,这家人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值得跟他们一起风雨同舟。
④不知为何,所有燕子都觉得我们家不值得托付终生,我们家搬到村口好几年了,也不见有燕子来筑巢。
这件事很令我想不通,怎么说新屋也比以前奶奶家的老屋结实多了,屋前的树渐渐成荫,而且又在村口,按理说它们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奶奶家的旧堂屋有三窝燕子,我们家这么多年却连一窝也没有,燕子好像把我们一家人给遗忘了。
这件事不单令我烦恼,父亲也担心起来,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
起初他以为屋才新修,燕子们还不熟,过一两年就会来,然而五六年过去了,依然空空如也。
燕子并不是没来看过,每年春天有好多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家门口飞来飞去,左右徘徊,可最后过家门而不入,只惆怅地望一眼便转身而去,有的飞了很远还忍不住不停回眸,遗憾得很的样子。
⑤到底是什么让它们望而却步?又是什么让它们觉得遗憾呢?一对燕子来了,发现这里没一点前辈的痕迹,于是就以为不可靠,而后来的燕子也都人云亦云?我不相信燕子会像人一样刻薄,村里总要修新屋,每座新屋也总要有第一对新燕前来安家。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沙井半日邱振刚深圳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色彩的国际大都市,但是,大概很多人都没想到,就在深圳市区内的沙井一带,竟然还有这样连绵成片,仿佛被时光遗忘了一般的古建筑群。
其中最醒目的,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道石桥,桥的四周,错落环绕着高高低低,样式不一的古代楼舍。
此桥名为永兴桥,始建于康煕年间,是目前深圳唯一一座古桥梁。
我走到桥边,只见桥的样式并不复杂,无非就是条石铺成的三拱石桥,各种雕饰也零散稀少,比起各处更有名的桥,如赵州桥、卢沟桥,显得朴素得多。
但是,和很多已经仅供欣赏的名桥不同,永兴桥仍不停有行人步行或者骑车穿过。
当地文献上说,永兴桥建好后,周边的几个村落,村人要办理大小事项,如采买物品,探亲访友,无不要从这桥上经过,再加上茅洲河的水运功能,物资客商在此处往来穿梭,时间久了,旁边的村子都因桥而得名,如新桥村,桥东村等。
甚至,桥边在清中期就培育起一个颇有些名气的集市——清平古墟,也就是我们下车时看到的桥头古建筑群。
这些一户连一户的古建筑,构造互不相同,说明当年各有各的功用。
向导说,这个清平古墟,当年有杂货铺、粮仓、打铁铺子、糕饼店等各色店面,如今还因为保存得好,还时常有学美术的学生来写生。
谈及沙井,蚝不可不说,因此当地的蚝文化博物馆便成了必经之地。
沙井蚝早就名扬海外,沙井人养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本地渔民利用瓦片、石头,摸索出最早的养蚝技艺,并逐步将之成熟完善,一直到了今天。
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生食曰蠔白,腌之曰蛎黄,味皆美。
”这寥寥短句,竟讲出了两种蚝的食用方法。
问及当地盛产此物的原因,向导说沙井地处珠江口入海处,咸淡水交汇,特殊的水质给了蚝特殊的生长环境,也造就了它们清甜肥美的口感。
向导想必也是嗜蚝之人,一番关于沙井蚝的演讲,越说越热闹,篇幅颇不短,最后以一句“沙井蚝要等到每年冬至才上市,可惜你们早来了一个月”宣告结束。
备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备考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步舞(法)莫泊桑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
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
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
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
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
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龚培德母亲二十八岁时,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排长。
她是从淮海平原走到西北戈壁上的。
父母的家乡在徐州,那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便是以徐州为中心拉开帷幕的。
那时节父亲和母亲都上了前线,战役胜利后,母亲还得到一张“支前模范”的奖状。
可见母亲的性格十分要强,干什么都要干到人前。
不要强她也就不会从大老远的江苏跑到新疆来了,然而促使母亲走出家乡的是父亲。
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家乡有名的秀才,拿得出一手好毛笔字。
春节写对联,从腊月半动墨到年三十也闲不下来。
母亲和父亲结婚不到三个月,国民党军进攻苏北解放区,村子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要扛起枪,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作为青妇队长的母亲,只有动员自己的丈夫走上前线,她才能在别人面前高高地昂起头。
因此,秀才胚子的父亲在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中走进了队伍。
但三个月之后,桃花河西刚刚结成一层薄冰的时候,父亲却从部队回来了,他的腿部中了一颗子弹,不得不回家休养。
父亲归来,我的爷爷奶奶自然非常高兴和欣慰,母亲心里可能也是一时灌满了喜悦,然而喜悦很快又被一种深深的惋惜代替了。
因为母亲认准父亲是应该做大事的人,这颗子弹不仅破灭了她所憧憬的那个美丽的梦,而且也许会影响父亲的前程。
父亲在家乡的小学校里度过三年粉笔生涯之后,便迎来了共和国建国的礼炮声,当初那些与父亲一道走入队伍的伙伴,只要没死的,基本上都挎着盒子枪回村接自己的女人迈向新的天地。
一直要强的母亲在人前仿佛整个矮了半个头。
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抱着那么大希望送出去的父亲,竟会因为一颗子弹而比其它姐妹的男人们逊色,她受不住姐妹们跟着各自男人走出山村时流露的既炫耀又欣喜的心情。
她沮丧地待在屋里,足足有好半年没出门。
我的爷爷奶奶知道儿媳的心病,说:“别看人家现如今高头大马,出人头地,可想想那些牺牲在外的人,怕是他们的魂儿连自家的路都找不着哩。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年是新的,也是旧的。
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
在那里,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
八月,我回到那里。
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
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
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
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
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
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
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
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鱼类。
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
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香港两次,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
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八位作家进行文学交流,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
为此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规范练十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乌镇木心坐长途公车从上海到乌镇,要在桐乡换车,这时车中大抵是乌镇人了。
五十年不闻乡音,听来怪异而悦耳,麻痒痒的亲切。
“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
”高亢清亮,中年妇女的嗓音,她从乌镇来。
车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像是专向我报讯的。
到站,一下车便贪婪地东张西望。
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
半夜为寒气逼醒,再也不能入睡。
窗帘的缝间,透露楼下的小运河,岸上人家的灯火映落在黝黑的河水里,波光微微闪动,周围是浓重的夜色,雪已经停了。
五十年无祭奠无飨供,祖先们再有英灵也难以继存,魂魄的绝灭,才是最后的死。
我,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我之后,根就断了,傲固不足资傲,谦亦何以为谦?生活之网在空中飘,一无着点。
我肩背小包,手提相机,单身走在故乡陌生的街上。
寒风中冒出热气的是点心店,照例是中年的店主,照例笑呵呵,照例豆浆粽子,我食不知味地吃完了。
天色曦明,我得赶程“回家”。
过望佛桥,走一阵,居然就是观音桥,我有了方向感,可以自主地向我的“童年”走去。
当年的东大街两边全是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充满了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现在是一片雪后的严静。
这是一条死街,要构成这样肃穆阴森的氛围是不容易的,这是一种成熟的绝望的仪式,使我不以为是目击的现实,倒像是落在噩梦中,步履虚浮地往前走。
我来乌镇前调理好的老成持重的心境,至此骤尔溃乱了。
原本正门开在高墙之下,白石铺地,绿槐遮阴,坚木的门包以厚铁皮,布满网格的铜馒头,两个狮首衔住铜环,围墙顶端作马鞍形的起伏,故称马头墙。
现实的矮墙居中有两扇板门,推之,开了。
大片瓦砖场,显得很空旷,尽头巍巍然一座三开间的高屋,栋柱梁椽撑架着大屋顶,墙壁全已圮毁。
厅后应是左右退堂,中间通道,而今也只见碎砖蒿莱。
我神思恍惚,就像我是个使者,衔命前来凭吊,要将所得的印象回去禀告主人,这主人是谁呢?东厢,一排落地长窗,朝西八扇,朝南六扇,都紧闭着。
这些细棂花格的长窗应是褐色的、玻璃通明的,而今长窗的上部蚀成了铁锈般的污红,下部被霉苔浸腐为烛绿,这样的凄红惨绿是地狱的色相。
我向来厌恶文学技法中的物我对话,矫揉造作,伤感滥调。
而此刻,我实地省知这个废弃的少年时的书房,在与我对视,它坚称它曾是我青春的精神岛屿。
这样僵持了一瞬又一瞬,整个天井昏昏沉沉,我站着不动,轻轻呼吸。
我认了,我爱悦于我的软弱。
我渐渐变得会从悲惨的事物中,翻拨出罗曼蒂克的因子来。
别人的悲惨,我尊重,无言;而自身的悲惨,是悲惨,但也很罗曼蒂克。
此一念,诚不失为化愁苦为愉悦的良方,或许称得上是最便捷的红尘救赎,自己要适时地拉自己一把呵。
茶馆,江南水乡的特色,我点燃纸烟,斜倚在小桥的石栏上。
阳光淡淡地从彤云间射下,街面亮了些,茶馆内堂很暗,对面又是一条较宽的河,反映着纯白的天光。
烟蒂烧及手指,我一惊而醒。
走下石桥,桥堍有石级及水面,运河的水是淡绿、含混的,芸芸众生几百年几百年地饮用过来。
儿时,我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慢慢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
现在我又看到了,与儿时所见完全一样,我愕然心喜,这岂非类似我惯用的文体吗?况且我还将这样微有声息、不起水花地一圆片一圆片地写下去。
(本文有删节) 1.五十年后重返故乡乌镇,“我”的心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3.面对废弃的少时书房,如何理解作者的“爱悦”与“软弱”?4.联系全文,说说“回家”和“童年”两个词语的深刻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稻草人李雪峰①村庄是人的,但更是那些扑棱棱飞来又扑棱棱飞去的鸟儿的。
②每天东边山冈上刚刚泛起微微的鱼肚白,那些叫鸡鸟们便急不可待地醒了,吱喳吱喳的惺忪啼鸣声从还浓得一团黑的树蓬中滴落下来,就像一粒粒石子投进了夜幕的水面,把牛栏里的牛羊们溅醒了。
于是便有了三五声慵懒的羊咩或低沉的牛哞。
把鸡埘里的鸡鸭也闹醒了,于是鸡埘里便有了鸡鸭们扑扑的振翅声,然后是从南到北,或者从北到南的一声声亢亮公鸡啼鸣。
村庄的夜晚就在鸟儿们的啼鸣中结束了,而村庄新的一天也在鸟儿们的嘈杂喧闹中开始了。
③对于鸟儿们,村庄里的人们向来是不理不睬的,整天在田里劳碌已让人骨松筋软劳累不堪了,谁还有心思去打扰鸟儿的世界呢。
鸟儿们想在庭院的树上闹喳就让它闹喳吧,想在村庄的上空飞来飞去就任它们飞来飞去吧。
一个殷实人家的檐下如果筑满了燕窝,庭院的树上如果筑有三五个鸟巢,那就表明这家人日子过得红火。
人寿年丰的村庄,也必定是鸟儿密集的地方。
没有了鸟儿,一个村庄就显得寂寥和不像样子了。
④但鸟儿们也有让村庄头疼的时候。
每到农历初夏,当村庄周围的麦田渐渐黄亮起来的时节,或者秋风初吹,河滩稻田里的稻子或者菜园子里的菜种饱满时,一群一群的鸟儿呼呼啦啦从这一片田地飞到另一片田地,啄得焦脆的麦穗零落了一地。
或者把本就沉甸甸的有些糟乱的稻穗折腾得没有头绪,更多的时候,它们不是把架上留作种子的豆角啄得千疮百孔,就是把菜园子里还没有来得及收割的菜蔬种子扬洒了一地,让村庄的人们又气又急。
⑤无奈,只好扎稻草人了。
⑥稻草人很粗糙,不过是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棍绑成一个“十”字,然后在木棍上扎些烂稻草,远看有些人的模样。
把它们插在麦田稻田里,就像有人在田野里守着,尤其是野风吹拂时,那些稻草窸窸窣窣,就像一个衣服褴褛的人在田里摇摆,把那些本想淘气的鸟儿吓得一哄而散。
我十七八岁在村庄时,那些简陋的稻草人已被村庄的鸟儿们看破了伎俩,它们一点也不惧怕那田野里三三两两的烂稻人了,它们旁若无人地叼食那些焦脆的稻穗麦穗,胆子大些的,甚至嘲弄似的掠翅飞到稻草人上歇歇脚,啁啾几声,更有甚者竟在稻草人上拉下几粒灰白色的鸟屎。
最令我们尴尬的一次是,在村庄四周的十几个稻草人上,一些斑鸠、麻雀竟然筑下了巢,巢里藏着几枚鸟蛋,或者孵出了几只羽毛未满、嘴角赭黄未褪、叽叽直叫的雏鸟。
村庄的人被激恼了,他们有的给稻草人戴上了一顶被风雨浸染得灰黑的破草帽,有的像模像样地给稻草人穿上了件醒目的烂衣服。
戴了草帽、披上破衣的稻草人果然有些威慑力,鸟儿们的淘气一下子便收敛了不少,它们很久都不敢那么旁若无人地叼食庄稼,甚至有的从稻草人旁飞过也吓得趔趔趄趄。
⑦而最令鸟儿们惊恐的,还是那些衣冠楚楚的城里人。
他们不经常到乡下来,偶尔游荡..似的三五结伴而来,就是村庄鸟儿们的劫难日。
他们不是扛着油光锃亮的鸟铳,就是在田野或林地里张起巨大的网罩。
他们每来一次,村庄或田野里就要寂静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时光。
⑧到城里工作和生活后,偶尔回到老家去,和父亲母亲端着碗坐在院子里吃饭,头顶树上的鸟儿只是喳喳地叫,并不敢像过去那样扑落到院子里,和鸡鸭牲畜们抢食地上的谷粒。
母亲笑着说:“庄里的鸟雀和你生疏了,你坐在院子里,它们不敢下来了,平时,它们和鸡鸭抢得疯呢。
”⑨我不知道庄里的鸟雀和我生疏是因为我身上的衣服,还是身上弥漫的那种城市味道。
但我多想自己还是村庄四周田野的那些稻草人啊,披一件烂褂子静静站在田野里,让熏香的风微微吹拂着,能把鸟儿们吓得四散逃开,也能在被鸟儿们识破伎俩后,得意地落在我的肩头清脆地啁啾,或轻轻啄食我发际的灰尘和虫子。
⑩但我清楚,人一旦离乡,灵魂一旦漂泊,就没有故乡了。
而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回到那些田野、树林、鸟儿、牲畜、风缕、虫子、炊烟共同写意的故乡呢?(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5.第①段为什么说“村庄是人的,但更是那些扑棱棱飞来又扑棱棱飞去的鸟儿的”?6.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7.说说第⑦段中加点词“游荡”的表达效果。
8.文章的题目是“稻草人”,但大部分内容写了村庄的鸟儿,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9.文章最后以问句结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炉台上的油罐袁省梅经年累月的,油罐都稳稳地蹲在屋里的炉台子上。
那是个瓦罐,不大,口也小,父亲的手展开来,能把罐口盖得严严实实。
这么小个口吧,却有个圆乎乎的大肚子。
罐口上有盖子,盖子是个小小的木头盘子。
元宵节时,水缸里要漂一对小面鱼,母亲就洗了木头盘子,把面鱼儿放在盘子上,小红烛也立在盘子上。
等到母亲把红烛点亮,把木头盘子漂到水上,木头盘子就变成了一只小船,带着鱼儿在水缸里这儿走走那儿走走,像个喜欢走亲戚的娃娃。
罐子口的两边有两个小小的耳朵,端庄、秀气,一根细麻绳穿过耳朵,两边一系,牢牢地拴在“耳朵”上。
麻绳本就挑选了结实的,又天天日日地厮守着油罐,天天日日地拴锅灶台上烟熏火燎,早被浸润得油渍麻花的,是更牢实了。
把罐子提到院子的炉子边,提到碗柜里,就是提到油坊提到代销点去打油,都不怕断。
油罐口上挂着个长柄铁勺子,勺柄有多长呢?跟罐子深度差不多长呢。
母亲做饭炒菜舀油时,就从罐子口摘下勺子,轻轻一探,一勺清亮亮的油就提上来了。
细长柄上的勺子可真秀气,五分硬币那么大小吧,还薄,又平,哪像个勺子啊,倒像个小巧的铲子。
就是这么一把像铲子一样的勺子,母亲提上来,还要在罐子口晃一晃再提出来,该往锅里倒油了吧,却没有,勺子底下还沾着油呢。
提起来的勺子就在罐子口刮一下,再刮一下,才倒到了锅里。
是担心多放了油。
哪会多呢?就算舀上满满一勺油,能有多少呢?那么小个勺子。
母亲说,油多了有油腥味...。
勺子从油罐口上滴下一滴,母亲眼尖,赶紧伸了.......,.不好吃指头,使劲地一刮,把油擦在手上,又迅疾地把手指头放到罐口刮两下,指头上还油乎乎的,就把手指头噙到嘴里抿。
锅底的那点油黄亮亮的香,火上一热,更香了,满屋子都飘开了香。
我和小哥哥放学回来,刚进门,就被这油香抱住了,我们像馋嘴的猫一样围着母亲围着锅台,要看看做了什么好吃的饭。
等到父亲和大哥回来,屋里的香气还是满满的。
他们也盯着锅台,问母亲做什么好吃的了。
每天,母亲擦抹碗架、炉台时,也要把油罐仔细地擦抹一遍,做饭时,油罐上落了灰,扯了抹布再擦抹一遍。
这个瓦罐子就整日地干净、黑亮,泛着油润的光。
我和小哥哥给炉里添柴或者是趴在炉台上写作业时,黑罐上就映出两个小小的人影子。
小哥哥看一眼油罐说,真香。
他把鼻子凑在罐上使劲吸。
我也趴在罐上使劲吸,说真香。
小哥哥说,我都想吃油馍了。
我说,哪个不想吃呢?然而母亲轻易不让我们吃油馍。
这只不大的油罐里,很多时候也只有一点油。
不多的油,一家七口要吃,母亲难啊。
有时,我和小哥哥拿了奖状,或者割了一大筐草回来,母亲一高兴,就会给我们做油馍。
油馍做起来很简单,把馍馍切成片,把油涂抹上,再撒一点白糖或者食盐。
每次,母亲问我和小哥哥撒盐还是糖,我们都不要撒盐,我们爱吃糖。
穷人娃的糖富人娃的盐。
一片馍上抹了油撒了糖,再拿一片馍一夹,就是那时最好的零食了。
若是每一片馍上都涂抹了油,都撒了白糖,那就有点奢侈了。
给馍片上抹油时,母亲不提罐口边挂的勺子,母亲用的是一根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