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和润湿
耐高温润湿剂分散剂的作用

耐高温润湿剂分散剂的作用在化工生产中,润湿剂和分散剂是两种常见的助剂,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耐高温润湿剂分散剂更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耐高温润湿剂分散剂的作用及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耐高温润湿剂的作用。
耐高温润湿剂是一种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性的润湿剂,它能够有效地降低表面张力,提高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性能,从而使液体能够更好地与固体接触并渗透进入固体内部。
在高温环境下,一般的润湿剂会因为温度的升高而失去活性,而耐高温润湿剂则能够在高温下保持其润湿性能,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其次,分散剂是另一种在化工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助剂。
分散剂能够有效地将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防止颗粒之间的聚集和沉淀,从而保持液体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在高温环境下,固体颗粒往往更容易聚集和沉淀,因此耐高温分散剂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耐高温分散剂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其分散性能,确保固体颗粒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液体中,从而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耐高温润湿剂分散剂在化工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高温环境下的涂料生产中,耐高温润湿剂能够提高涂料的润湿性能,使其能够更好地附着在基材表面,从而提高涂料的质量和耐久性。
同时,耐高温分散剂能够确保颜料和其他固体颗粒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涂料中,防止出现沉淀和聚集现象,保持涂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其次,在高温环境下的塑料加工中,耐高温润湿剂能够提高塑料的润湿性能,使其更容易成型和加工。
同时,耐高温分散剂能够确保添加的填料和增强剂能够均匀地分散在塑料中,提高塑料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此外,在高温环境下的润滑油生产中,耐高温润湿剂能够提高润滑油的润滑性能,减少摩擦和磨损。
耐高温分散剂能够确保添加的固体润滑剂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润滑油中,提高润滑油的稳定性和耐磨性。
总之,耐高温润湿剂分散剂在化工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其润湿性能和分散性能,确保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润湿原理的应用

润湿原理的应用润湿原理是指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扩展现象,也可以理解为液体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润湿现象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中的各个方面,以下是润湿原理的一些具体应用。
1. 表面润湿和表面张力:润湿现象可以使一些液体在固体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膜,这可以改变物体的表面性质。
例如,在纺织品加工中常用的涤纶功能面料采用了纳米级表面处理技术,通过润湿作用可以使面料具有防水、防油、防污等功能。
2. 渗透和分散:润湿原理可以被应用于渗透和分散过程中。
例如,在化妆品中,通过润湿作用可以使乳液或化妆品更容易渗透到皮肤中,提高吸收效果。
在农业领域,通过润湿作用可以促进植物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3. 润滑:润滑是润湿原理在机械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应用。
例如,在机械设备中润滑油或润滑脂能够减少机械零件之间的摩擦,降低能量损耗,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4. 涂层和印刷:通过润湿作用可以实现涂层和印刷工艺的精确控制。
在印刷过程中,墨水会通过润湿作用在印刷版与印刷媒介之间形成一层薄膜,从而实现传递。
在涂层过程中,涂料通过润湿作用可以均匀地附着在物体表面上,提供保护和装饰功能。
5. 表面改性:润湿原理可以通过表面改性实现多种功能。
例如,在材料科学领域,通过表面润湿作用可以提高材料的粘附性、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性能。
在光学和电子器件制造中,利用润湿现象可以改善材料的光学透明度和电子性能。
6. 微流控系统:微流控系统是一种利用微米级通道和润湿原理来控制微小流体流动的技术。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分析和生物化工等领域。
微流控系统可以通过控制流体在不同通道中的润湿程度来实现样品的分离、混合和传感。
总的来说,润湿原理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化妆品、纺织品、涂层和印刷、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
润湿现象的研究和应用不仅能改善材料的性能,还可以推动科技的发展,并为人们提供更便利、高效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润湿分散剂的作用

润湿分散剂的作用润湿分散剂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它具有润湿和分散的特性,可以改善物质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情况,提高物质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润湿分散剂的作用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1. 润湿作用润湿是指一种物质在与另一种物质接触时,能够迅速扩展并覆盖另一种物质表面的能力。
润湿性好的物质可以迅速地与其他物质混合,并形成均匀稳定的体系。
润湿分散剂能够改善固体颗粒或液滴在液体介质中的分布情况,从而提高固体颗粒或液滴与介质之间相互作用力,并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扩散。
这使得固体颗粒或液滴能够更好地与介质混合,并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体系。
2. 分散作用分散是指将固体颗粒或液滴均匀分散在液体介质中的过程。
分散性好的物质可以将固体颗粒或液滴有效地分散在介质中,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
润湿分散剂能够通过调节表面张力和界面能等参数,使固体颗粒或液滴之间相互作用力减小,从而促进它们之间的分散。
此外,润湿分散剂还可以通过改变介质的流动性和黏度等特性,提高固体颗粒或液滴在介质中的悬浮性和分散度。
3. 应用领域3.1 化妆品在化妆品制造过程中,润湿分散剂被广泛应用于乳化、稳定乳化、增加护肤品吸收度等方面。
它可以改善化妆品与皮肤之间的接触情况,提高产品对皮肤的渗透性和吸附性。
同时,它还可以使不溶于水的成分均匀悬浮于水基配方中,增加产品的稳定性和使用效果。
3.2 印刷油墨润湿分散剂在印刷油墨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油墨与印刷介质的接触性和覆盖性,使油墨能够均匀地附着在印刷介质表面。
此外,润湿分散剂还可以改善油墨的流动性和稳定性,防止颜料团聚和堵塞印刷机械。
3.3 农药润湿分散剂在农药中的应用可以增加农药与植物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农药的吸收和渗透效果。
它可以改善农药在水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其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并延长农药的持效时间。
3.4 涂料在涂料制造过程中,润湿分散剂被用作增加颜料与基材之间粘附力和附着力的助剂。
第8章 分散和润湿作用

(ii)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某些固体粒子上的吸附可增加粒子
表面电势,提高粒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利于分散体系的稳 定。
第 20 页
8.1 分散和絮凝作用
8.1.2 分散作用与分散剂 4. 表面活性剂的分散稳定作用 (iii)在固体粒子表面上亲液基团朝向液相的表面活性剂定向吸 附层的形成利于提高疏液分散体系粒子的亲液性,有时也可 以形成吸附溶剂化层。 (iv)长链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大分子在粒子表面吸附形成厚吸 附层起到空间稳定作用。 (v)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结构缺陷上的吸附不仅可降低界面 能,而且能在表面上形成机械蔽障,有利于固体研磨分散。 这种作用称为吸附降低强度效应。
第6页
8.1 分散和絮凝作用
8.1.1 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1.DLVO理论 (1) DLVO理论基本要点
第7页
8.1 分散和絮凝作用
8.1.1 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1.DLVO理论 (2) 质点间的相互作用能 当两胶粒相距较远时,吸引力占优 势,曲线VT在横轴以下,总位能 为负值; 随着胶粒间距离变近,斥力起作 用,总位能逐渐上升为正值,至 一定距离处,总位能最大,出现 一个能峰VM。 如越过能峰VM ,势能即迅速下 降,这意味着胶粒将发生聚集。 要使胶粒聚集在一起,必须通过 势能峰VM。
开。
在形成粒子聚集体时总会存在有缝隙,若将这些缝隙看 做是等当的毛细管,分散介质将可能在这些缝隙中渗透。
第 15 页
8.1 分散和絮凝作用
8.1.2 分散作用与分散剂 1. 分散过程 (3)防止粒子的重新聚集 无论用凝聚法或分散法制备胶体和悬浮体分散体系都需要
保持粒子形成时的大小,粒子的聚集作用对其储存和以后的
一文带你看懂锂电池匀浆工序

一般来说,干法正负极配料可以大体分为以下过程,混匀——润湿——分散——稳定,其中湿润阶段一般要求转速慢一些。
而分散阶段(捏合是指利用机械搅拌使糊状、黏性及塑性物料均匀混合的操作,包括物料的分散和混合两种过程。
简单的说,高黏性的物料的搅拌也可以称为捏合,比如牙膏中的捏合。
湿润过程一般来说并不属于捏合过程的,当然也可能是每个公司的理解不一样。
)往往要求的一定的剪切力,要求高速旋转的,线速度达到20m/s以上的。
匀浆的意义尽管理论上我们可以把任何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和半液态)下物料均匀的掺和在一起的操作称为混合。
但我们还是习惯上把固态物料之间的掺和或者固态物料加入少量液体的操作称为混合;而把固态、液态或者气态与液态物料混合的操作称之为搅拌。
那么在锂电池生产制造过程中,搅拌的作用毋庸置疑。
搅拌简单的来说就是使物料趋于匀质化的过程,物料在实际搅拌过程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变化,除了强烈的物理作用外,还伴随着一定的化学作用。
即使在宏观上达到匀质,但是显微镜下仍有些物料颗粒团聚体。
因此,物料的搅拌不仅是宏观匀质,更重要的是微观相对匀质。
按照物料组分混合的过程形式,混合分为分散混合(dispersive mixing)和分布混合(distributive mixing)。
分散混合又是指混合过程中分散相液滴或固体颗粒不断被破碎的过程,尺寸不断减小,并有位置变化。
分布混合指的是分散相在多组分连续相中位置的重排,实现均匀分布的目的,分散相粒子只有相互位置的变化,而无粒度的变化。
高粘度、高固相含量锂电池浆料实际的混合是分散混合和分布混合两种混合形式的综合过程。
锂离子电池浆料分散的主要目的将活性物质,导电剂,粘接剂等按照一定的质量比均匀的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具有一定黏度的稳定浆料,以用于极片的涂敷,锂离子电池制浆的工艺目的就是为制片做准备。
极片对理想浆料的需求:(i)活物质颗粒细小均匀分散没有团聚,导电剂颗粒形成薄层弥散成导电网络,并最大量地在集流体上互锁连结活物质颗粒(ii)活物质颗粒最好细小,确保电池有高的电流密度。
090000 分散剂润湿剂区别

润湿剂和分散剂及流平剂这三者的根本区别,为什么有些分散剂也具有润湿基材的作用?前两者统称为表面活性剂。
实际上两都所起的作用是很相似的,一般用亲水亲油平衡值(HLB)来衡量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当HLB在7至9之间时作为润湿剂使用,当HLB值在9-18时作为分散剂使用。
分散剂、润湿剂都属于表面活性物质,其作用有相近之处,但又各有其侧重。
分散剂侧重于分散与稳定,而润湿剂则重于润湿,及强化对粉体的浸润,其实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分散剂用量恰到好处时可使粉体处于最佳分散状态,一般此时浆料的粘度最低,过高过低均会使浆料粘度上升,稳定性下降。
润湿剂只有在一些难以浸润的物料分散时才用额外加入,它的使用可以加强溶剂对粉体的润湿,缩短分散时间,降低分散难度,当润湿剂用量过少时润湿效果不佳,导致分散不佳,用量过多时有可能导致分散系稳定性下降。
对于大部分物料分散而言,分散剂作用大于润湿剂,但对于难润湿物料而言,润湿剂则相当重要,不加入就难以分散。
希望以上描述能使你明白两者的差别。
HLB值HLB值(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Number)称亲水疏水平衡值,也称水油度。
它既与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有关,又与表面活性剂的表面(界面)张力、界面上的吸附性、乳化性及乳状液稳定性、分散性、溶解性、去污性等基本性能有关,还与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性能有关。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值)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亲水或亲油能力大小的值。
1949 年Gri ffin 提出了HLB 值的概念。
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 值的范围定为0 ~20 ,将疏水性最大的完全由饱和烷烃基组成的石蜡的HLB 值定为0 ,将亲水性最大的完全由亲水性的氧乙烯基组成的聚氧乙烯的HLB 值定为20 ,其他的表面活性剂的HLB 值则介于0 ~20 之间。
HLB 值越大,其亲水性越强,HLB 值越小,其亲油性越强。
随着新型表面活性剂的不断问世,已有亲水性更强的品种应用于实际,如月桂醇硫酸钠的HLB 值为40 。
润湿分散剂含量

润湿分散剂含量
润湿分散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用于改善固体颜料在液相基料溶液中的润湿性能,并确保颜料颗粒在体系中保持长期稳定。
它们在涂料、油墨、塑料等行业中具有广泛应用。
关于润湿分散剂含量,通常来说,其添加量会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所需性能以及基础原料的性质来调整。
一般来说,润湿分散剂的添加量一般在0.1%至5%之间,但具体含量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润湿分散剂的含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整:
1. 观察颜料在基料中的分散性能:通过观察颜料在基料中的分散状态,判断润湿分散剂的含量是否合适。
若颜料分散不均匀,可以适当增加润湿分散剂的含量;反之,若颜料分散过度,可以适当减少润湿分散剂的含量。
2. 测量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衡量润湿分散剂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常来说,表面张力越低,润湿性能越好。
可以通过表面张力仪来测量润湿分散剂含量调整前后的表面张力,从而确定合适的含量。
3. 观察涂料性能:涂料性能受到润湿分散剂含量的影响。
过多的润湿分散剂可能会导致涂料稳定性下降,而过少的润湿分散剂则可能影响颜料的分散效果。
因此,在调整润湿分散剂含量时,需要关注涂料的性能变化。
4. 实验优化:通过多次实验,尝试不同的润湿分散剂含量,以找到最适合特定应用场景的含量。
总之,润湿分散剂含量的调整需要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和实验结果来确定。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上述方法,逐步优化润湿分散剂的含量,以达到理想的分散效果和涂料性能。
润湿剂和分散剂的注意事项

润湿剂和分散剂的注意事项
润湿剂和分散剂是化工工艺中常用的两种辅助剂,它们在不同的工艺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下面是使用润湿剂和分散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选择合适的润湿剂和分散剂:在选择润湿剂和分散剂时,需要根据所处理物料的特性和工艺要求来选择合适的产品。
不同的物料和工艺可能需要不同的润湿剂和分散剂,选择不合适的产品可能会导致处理效果不佳或产生其他问题。
2. 熟悉产品的使用说明:在使用润湿剂和分散剂之前,应该仔细阅读产品的使用说明,了解产品的使用方法、添加量和使用条件等,遵循产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注意溶解和稀释:润湿剂和分散剂通常是浓缩形式,需要在使用前进行溶解和稀释。
在溶解和稀释过程中,需要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稀释比例,以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的问题。
4. 控制添加量:在使用润湿剂和分散剂时,需要控制好添加量。
添加量过少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添加量过多可能会产生过度湿润或过度分散的问题。
因此,应该根据产品的推荐添加量和实际效果进行适当的调整。
5. 注意安全使用:润湿剂和分散剂都是化学品,使用时应该注意安全操作。
避免直接接触皮肤、眼睛和呼吸道,必要时应该佩戴防护设备。
总之,使用润湿剂和分散剂需要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产品,并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控制添加量,以确保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
此外,也应该注意安全使用,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法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农药加工发展简史
◆1. 原始阶段:19世纪前,为农药剂型加工的雏形阶段;人类 利用多种植物性、矿物性及动物性药物,如烟草水、除虫菊 花粉、鱼藤根粉、矿物油等。 ◆ 2. 初级发展阶段:19世纪中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农药仍 以植物性杀虫剂和无机化合物为主,但农药已成为化工产品 进入市场;农药使用技术及毒理学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应 用的剂型约有15种,主要包括水剂、粉剂、浓乳剂、乳油等。 ◆ 3. 农药制剂学阶段:从1939年瑞士科学家米勒发现DDT的 杀虫活性开始,农药进入有机合成发展时期;70年代初,农 药品种迅速发展至400余种,农药新剂型得到飞速发展,如 超低容量剂、悬浮剂、可溶性粉剂等;加强新型农药助剂的 研究开发;开发了一批先进的加工工艺及设备。
六、我国农药加工发展史
◆1. 1949年以前:在农药加工技术的原始阶段,使用植物性、 矿物性等天然化合物防治有害生物;在初级阶段~制剂学 阶段,我国生产过的农药品种约24种,主要为无机合成农 药和植物性农药,化学合成农药仅DDT一种。 ◆ 2. 1949~1983年:至1983年,农药品种已发展到108种, 农药剂型达20余种,制剂120余种;研究解决了六六六粉 剂和可湿性粉剂的加工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农药助剂30余 种,建立农药助剂厂家20余家。 ◆ 3. 1983~至今:杀虫剂中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及氨基 甲酸酯类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近十年来,烟碱类似物、 吡唑类及吡咯类杂环化合物等新型杀虫剂和高效除草剂和 杀菌剂得到迅速发展,到1999年底我国原药品种达582种, 研制开发了一批农药新剂型(如微胶囊剂、静电喷雾剂 等),10余种高效农药加工设备,10余种农药助剂新品种, 农药包装取得明显进展。
剂型基础知识
一、农药剂型加工的定义
◆农药加工定义:农药原药除少数挥发性大的和水中溶解度大 的可以直接使用外,绝大多数必须加工成一定形态方可使用, 在原药中加入适当的辅助剂,制成便于使用的形态,这一过 程叫做农药加工。
◆农药剂型定义:加工后的农药,具有一定的形态、组分、规
格,称作农药剂型。农药剂型是将通常具有生物活性的特定 化学品或其混合物加工成适用于所需环境的产品并使之发挥 最佳的生物效能的形态;而对施药者和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 对作物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二、农药剂型加工的意义
◆1.赋形。赋予原药特定的稳定形态,便于流通和使用,以适应 各种应用技术对农药分散体系的要求。 ◆2、稀释作用。将高浓度的原药稀释至对有害生物有毒,而对 农作物、牲畜、鸟、鱼类以及自然环境不造成危害的程度。 ◆3、优化生物活性。使农药获得特定的物理性能和质量规格, 例如粉剂的粒度,可湿性粉剂的悬浮率,液剂的润湿展着性等 指标。这样的农药喷撒到作物靶标上,能够均匀分布、牢固地 黏着,并有较高的沉积率,最终表现为良好的防治效果。 ◆4、使原药达到最高的稳定性,以获得良好的“货架寿命” 。 例如敌百虫,若加工成水溶液剂或低浓度粉剂、可湿性粉剂, 贮存期间易分解。若加工成乳油,或者高浓度可溶性粉剂,则 原药化学稳定性较好。
四、影响选择剂型加工的主要因素
对于每种农药来说,剂型选择得恰当与否,对于它得推广应 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直接得关系。选择剂型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原药的物理特性(形态、熔点、溶解度、挥发度等)和化学 特性(水解稳定性、热稳定性等)。 ◆ 2、防治对象的生物特性。每种有害生物都有一些特性,虽某种 原药可有多种剂型防治某一特定有害生物,但其中某种剂型对 这种特定的生物防效最好。 ◆ 3、使用技术的要求。使用方式是茎叶喷雾,还是土壤处理;是 喷粉、还是喷雾,还是烟熏;使用的目的,是速效,还是长残 效;使用技术要求不同,选择的剂型也不同。 ◆ 4、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 ◆ 5、加工成本及市场竞争力。农药是商品,因此,选择加工剂型 时必须考虑加工成本及市场竞争力,否则,即使是优良的剂型, 推广也会遇到许多困难。
◆5、扩大使用方式和用途。通过加工,能使一种原药加工 成多种剂型及制剂,扩大使用方式和用途,方便用户。 ◆6、 高毒农药低毒化。通过加工,能将高毒农药加工成低 毒剂型及其制剂,以提高施药者的安全。 ◆7、 控制原药释放速度。加工成缓释剂,可控制有效成分 缓慢释放,提高对施药者和 的安全性,减少对环境的污 染,并能控制持效期,减少施药次数,节约用药。 ◆8、 混合制剂具有兼治,延缓抗药性发展,提高安全性的 作用。将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原药加工成一种混合制 剂,能兼治多种有害生物;有的具有增效作用,配合不同 农药轮换使用,能够延缓抗药性发展,是治理有害生物抗 药性的重要技术措施;对于降解慢的农药加工成混合制剂 后,可减少施药量,降低残留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
三、剂型的命名和分类
根据原药的理化性状及使用目的、施药方法的要求,剂型的 种类越来越多。为便于使用和技术交流,有必要进行分类。 ◆1、按有效成分的释放特性分为: 自由释放的常规剂型和控制释放剂型 ◆2、按加工品物态分为: 固态、半固态及液态 ◆3、按施药方法分为: 直接施用(如可湿性粉剂、水溶剂等)及特殊用法(如烟剂、 蚊香等)。 按照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建议的我国农药剂型名称及国际通 用代码,通用代码是用两个英文字母来代表一种剂型的名称, 我国代码一般与国际农药工业协会代码系统一致。并且规定在 农药标签和农药产品说明书中统一使用代码。
常见剂型列表
剂型 粉剂 可溶性粉剂 水溶性粒剂 可溶性液剂 水乳剂 悬浮乳剂 油悬浮剂 颗粒剂 蚊香片剂 剂型代码 DP SP SG SL EW SE OF GR MC 剂型 可湿性粉剂 水分散粒剂 乳油 微乳剂 悬浮剂 悬浮种衣剂 泡腾片剂 水剂 毒饵剂 剂型代码 WP WDG/WG EC ME SC FS PP AS RB
七、存在问题及展望方向
问题: 1、农药剂型和制剂品种还比较少; 2、农药助剂种类及品种少; 3、剂型加工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4、包装材料及包装机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