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三章
土壤地理学教案.

教案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院(部):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授课年级:2012级****:**教材名称:朱鹤键等:《土壤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11月第二章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壤质土壤表土的体积组成第一节土壤矿物土壤矿物来源: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土壤矿物分类: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
一、原生矿物1、原生矿物 (primary mineral)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2、原生矿物类型:铝硅酸盐类、长石类矿物、云母类矿物、橄榄石类矿物、辉石与角闪石类矿物、氧化物类、硫化物类和磷灰石类。
3、土壤矿物的风化及稳定性二、土壤矿物的形成与转化1、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脱盐基阶段脱硅阶段富铝化阶段2、影响矿物风化因素矿物的组成与结构环境因素3、土壤矿物风化指数硅铝率迁移系数三、土壤次生矿物1、土壤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类。
它们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物2、次生矿物类型易溶盐类: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次生氧化物:二氧化硅、氧化铝、三水铝石次生铝硅酸盐:基本结构单元:硅氧片、水铝片分类:1:1型高岭石类 2:1型蒙脱石类、水云母3、次生矿物的分带性4、在中国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表现为①新疆、甘肃西部和内蒙古西部为水云母地带;②内蒙中部、黄土高原北部和东北西部为水云母-蒙脱石地带;③华北大部和东北平原为水云母—蛭石地带;④北亚热带湿润区为水云母-蛭石-高岭石地带;⑤江南丘陵、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为高岭石-水云母地带;⑥华南及云南南部为高岭石-二三氧化物地带。
高中地理必修三《土壤》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三《土壤》教学设计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备课少不了好的教案。
查字典地理网特为老师们分享优秀教案,不妨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壤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理解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的形成过程;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对土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
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土壤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导学、综合分析与读图分析法相结合,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板图或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百姓常说:万物土中生。
生物的生长要靠土壤来提供生存的场所,提供养分和水分等。
所以,土壤在陆地环境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讲授新课]3.7 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肥力特性(板书)(引导)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就对“土”字有形象的解释。
请大家读3.46图。
土壤不同于土地,二者是有区别的。
1.土壤与土地的区别(板书)(解释)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土地资源。
土地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等类型,还包括沙漠、石山、荒地等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领土有多大,土地面积就有多大。
如我国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成土地就是144亿亩。
而土壤的范围比土地要小。
它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可见,土壤包含在土地中。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起什么作用呢?(打出投影胶片图3.47并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板书)(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然后教师据图分析、讲解)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处于四大圈层相互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第二,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第三,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肥力。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壤地理学》作为地理与资源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阐述土壤剖析、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以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 学 时第一章 绪论 4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5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4第四章 土壤生物 2第五章 土壤水分 4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4第七章 土壤物理性质 4第八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4第九章 土壤溶液 2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4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2第十二章 土壤主要类型 2第十三章 土壤空间分异规律与土壤分区 4合计 45第一章 绪论土壤与人类,土壤与地理环境,土壤概念(重点),土壤性质(重点),土壤剖面划分(重点),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难点),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展望作业:1.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2.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和组成,土壤原生矿物,土壤矿物质形成与转化(难点、重点),土壤次生矿物(重点),土壤矿物质地理分布作业:1.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2.试分析地壳和土壤中元素组成的异同点。
3. 试说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和共同特性。
4. 如何确定土体硅铁铝率与迁移系数,阐述其土壤地理意义。
八年级科学第三章 植物与土壤教案

第三章植物与土壤1、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生活着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动物、植物;土壤主要由空气、水、腐殖质、矿物质组成。
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气体、液体三类,其中固体部分占95%左右。
2、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
3、岩石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会风化成碎块。
根据直径大小,土壤颗粒可分为砂粒、粉砂粒、黏粒等。
由于各种土壤的组成不同,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
壤土类土壤是最适宜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因为壤土类土壤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
4、根系是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称。
像大豆等植物有主根、侧根之分的根系,叫直根系;像小麦等植物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须根系。
5、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地下水位越高植物根系分布越浅。
6、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环境(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细胞失水。
植物吸水主要部位是根尖,根尖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组成。
根冠具有保护作用,分生区细胞能不断进行分裂,伸长区细胞能较快伸长,根毛区是植物吸水主要部位。
7、常见的茎有四种形态,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缠绕茎。
茎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等组成。
树皮具有保护作用,其韧皮部中有输导有机物的筛管(自上而下输送),形成层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木质部中有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自下而上输送)。
8、叶片由叶表皮、叶肉、叶脉等组成。
叶表皮上有呈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保卫细胞间的小孔是气孔。
根吸收的水,大部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中散发出去,即蒸腾作用,小部分参与了光合作用等。
9、当保卫细胞吸水则膨胀,气孔X开;当保卫细胞失水则缩小,气孔闭合。
10、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可降低叶片温度;②是根吸水的主要动力;③有利于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土壤地理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实践教学目的1. 帮助学生掌握土壤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土壤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野外调查、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践教学对象土壤地理专业本科生三、实践教学内容1. 土壤地理基本概念与原理2. 土壤形成与分布规律3.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4. 土壤肥力与土壤改良5. 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6. 野外调查与实验操作四、实践教学安排1. 课堂教学:安排12个学时的理论课程,讲解土壤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 野外实践教学:安排6个学时的野外调查与实验操作实践。
3. 综合实习:安排2周的综合实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践教学步骤1. 课堂教学(1)教师讲解土壤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土壤形成与分布规律、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3)介绍土壤肥力与土壤改良、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等相关知识。
2. 野外实践教学(1)教师讲解野外调查与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分组进行野外调查,观察土壤剖面,记录土壤类型、颜色、结构等特征。
(3)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土壤水分测定、土壤pH值测定等实验操作。
3. 综合实习(1)学生分组,确定实习地点。
(2)根据实习地点的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条件,制定实习方案。
(3)在实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土壤肥力评价、土壤污染治理等。
(4)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成果。
六、实践教学评价1. 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2. 野外实践教学:通过观察、记录、实验操作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综合实习:通过实习报告、实习成果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实践教学保障措施1. 实践教学场地:学校应提供充足的野外实践教学场地,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践活动。
2. 实践教学设备: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调查工具等,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三章

图3-16 土壤-植物系统养分循环模型
图3-17 植物-土壤系统离子平衡一般模型
图3-18 土壤系统的水分运移模型
土壤肥力包括土壤营养因素和土壤环 境条件两个方面。由于土壤环境条件范围 相当广泛,这两者之间并无严格区别。土 壤肥力因素状态都是与土壤的组成成分、 土体构型、土壤结构,以及土壤生态系统 紧密联系的,如图3-19所示。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
第3章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章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3.4 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 3.5 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流体物质组成及其主要诊断特性 2. 了解土壤空气及其运动、掌握土壤热量状况 了解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 认识土壤水类型、土水势及土壤水分状况 认识土壤水类型、 4. 理解土壤分散系及其中物质转化过程 5. 掌握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7. 土壤水分类型及重要水分常数的意义。 8.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作用。 9. 回想你过去一周的活动,并列举出你直接或间接 地与土壤相互作用的活动。 10. 据有关资料:【中国国土面积为960×104km2, 2000 年人口为12.9533亿人(未包含台湾省及香港 特别行政区人口);美国国土面积为937 ×104km2 km2,2000年人口达到2.7639亿人。但中国可耕 地面积少于美国】。结合你所学知识及相关资料 试分析中国土壤肥力与美国土壤肥力的状况。
图3-8 全球土壤水分状况季节性变化图
3.4 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
土壤是由多相态物质如固相物质、 土壤是由多相态物质如固相物质 、 液 相物质、 相物质 、 气相物质及生命体构成的复杂综 合体。 合体 。 当某种土壤物质微粒子分布在土壤 液态水之中,就构成了土壤分散系。 液态水之中 , 就构成了土壤分散系 。 它包 括土壤溶液、土壤胶体和土壤浊液。 括土壤溶液、土壤胶体和土壤浊液。
《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3. 问题与应用:如何采取措施降低或缓解酸雨对土壤和作物的危害
第三节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1.主要内容:植物群落原生演替与土壤起源,动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植物对土壤矿质养分及形状的影响
3. 问题与应用: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41103
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
英文名称:Pedo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自然地理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简介
《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介绍内容有:土壤剖析(土壤形态、土壤组成和土壤性质)、土壤的发生过程以及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分类(发生学、诊断学和中国发生学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在系统介绍土壤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反映现代土壤地理学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根据土壤地理学本身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本课程同时还配合了土壤室内分析,土壤样品采集、数据处理,野外实习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第六节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1.主要内容:水文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重要性,水文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圈,地形在土壤物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3. 问题与应用:水文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第七节 时间因素在土壤与土壤圈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1.主要内容: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时间因素在土壤与土壤圈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空气的构成,土壤中氧扩散速率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章第4课《土壤的保护》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章第4课《土壤的保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土壤的保护》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性质、功能及其保护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土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土壤。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土壤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土壤的保护知识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土壤保护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性质、功能及保护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途径,学会保护土壤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土壤的性质、功能及保护方法;2.难点:学会保护土壤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土壤的性质、功能及保护方法;2.学生准备:带好实验器材,如铁铲、杯子、水等;3.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土壤的性质和功能。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土壤保护的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性质,如颗粒大小、颜色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保护方法。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壤保护的现状和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土壤,思考如何保护土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土壤空气(soil air) 土壤通透性(soil permeability) 土壤水(soil water) 土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 土壤酸度(soil acidity) 土壤胶体(soil colloid) 土壤温度状况(soil temperature regime) 土壤水分状况(soil water regime) 土壤肥力因子(soil fertility factor) 土壤生态系统功能(function of soil ecosystem)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 试阐述土壤呼吸过程的机制,并指出土壤呼 吸与生物呼吸的差异何在。 2. 为什么说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不但是 土壤供肥、保肥、稳肥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 发生和分类的重要指标。 3. 土壤酸度的表示方法及土壤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4. 土壤缓冲作用及其形成原因和意义。 5.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并讨论渍 水过程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的重要性。 6. 从系统观点分析土壤肥力各因子间的关系。
太阳辐射能是土壤热量最主要的来源, 太阳辐射能是土壤热量最主要的来源 , 地球表层土壤表面能量平衡模式,如图3-2 地球表层土壤表面能量平衡模式,如图 所示。 所示 。 一般来说表土年均温高于当地年均 气温值。与同时期的气温相比 , 心土层和 气温值 。 与同时期的气温相比, 底土层温度在秋冬季高于气温, 底土层温度在秋冬季高于气温 , 而在春夏 季低于气温,如图 所示 所示。 季低于气温,如图3-3所示。
图3-8 全球土壤水分状况季节性变化图
3.4 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
土壤是由多相态物质如固相物质、 土壤是由多相态物质如固相物质 、 液 相物质、 相物质 、 气相物质及生命体构成的复杂综 合体。 合体 。 当某种土壤物质微粒子分布在土壤 液态水之中,就构成了土壤分散系。 液态水之中 , 就构成了土壤分散系 。 它包 括土壤溶液、土壤胶体和土壤浊液。 括土壤溶液、土壤胶体和土壤浊液。
3.5 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
根据同学们的实际观察, 并结合图3-15 根据同学们的实际观察 , 并结合图 试简述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 试简述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
图3-15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示意图 (据Brady,2000)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 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它是土壤的综合属性和基本功能。土壤中 植物养分、水热的输入、输出与储存之间 的相互作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所在,如 图3-16~3-18所示。
土壤中不断进行的动植物呼吸作用和 微生物对有机质物的生物化学分解作用, 微生物对有机质物的生物化学分解作用,使 得土壤空气中O2不断消耗和CO2逐渐累积, 得土壤空气中 不断消耗和 逐渐累积, 其结果是土壤空气中O2、CO2浓度与近地层 其结果是土壤空气中 大气中O 浓度之间差异的扩大, 大气中 2、CO2浓度之间差异的扩大,这样 气体分子扩散的发生, 必然引起O2、CO2气体分子扩散的发生,如 必然引起 所示。 图 3-1所示。 所示
图3-16 土壤-植物系统养分循来自模型图3-17 植物-土壤系统离子平衡一般模型
图3-18 土壤系统的水分运移模型
土壤肥力包括土壤营养因素和土壤环 境条件两个方面。由于土壤环境条件范围 相当广泛,这两者之间并无严格区别。土 壤肥力因素状态都是与土壤的组成成分、 土体构型、土壤结构,以及土壤生态系统 紧密联系的,如图3-19所示。
图3-10 土壤溶液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模式
图3-11 土壤酸碱状况、形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示意图
图3-12 土壤系统中氢离子收支平衡图式
图3-13 不同pH值土壤中酸根离子及阳离子组成图式 (据Miller R W, 2001)
图3-14 土壤pH值与微生物及营养元素有效性的相关图式
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是指土壤系统 具有的抵抗因外界因子作用引起的酸碱剧 烈变化的性能。 氧化还原过程对土壤形成发育有重要作 用,土壤之中存在有多种氧化-还原体系, 如表3-7所示。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
第3章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章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3.4 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 3.5 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流体物质组成及其主要诊断特性 2. 了解土壤空气及其运动、掌握土壤热量状况 了解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 认识土壤水类型、土水势及土壤水分状况 认识土壤水类型、 4. 理解土壤分散系及其中物质转化过程 5. 掌握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图3-2 地球表层能量平衡模式图
图3-3 亚热带地区裸露粉壤质土壤温度日变化图 式(据Scott H D,2000)
由于土壤温度状况差异巨大,故美国土 壤系统分类将土壤温度状况划分为6大类, 如表3-4。该方案已被许多国家的土壤科学 研究者所采用。中国土壤科学家参照上述划 分方案,并考虑中国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 制定了中国土壤土壤温度状况划分体系,如 表3-5所示。
图 3 7 系 统 中 水 分 运 移 过 程 模 式 图 SPAC
土壤水分状况(soil moisture regimes) 土壤水分状况 不仅影响土壤中物质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 不仅影响土壤中物质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 , 还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性质。 还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性质 。 根据 成土环境及土壤特征, 成土环境及土壤特征 , 可以将土壤水分状 况划分为以下类型: 况划分为以下类型 : ① 淋溶型与周期淋溶 非淋溶型; 渗出型; 停滞型; 型 ; ② 非淋溶型 ; ③ 渗出型 ; ④ 停滞型 ; 冻结型。另外, ⑤ 冻结型 。 另外 , 全球土壤水分状况还具 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如图 所示 所示。 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如图3-8所示。
图3-9
土壤胶体结构示意图
土壤溶液(soil solution)是土壤水分及其 土壤溶液 是土壤水分及其 所含气体、 溶质的总称。 所含气体 、 溶质的总称 。 分析土壤溶液组 成 、 特性及其中化学过程, 是土壤地理学、 特性及其中化学过程 , 是土壤地理学 、 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 土壤溶液的溶 质主要包括: ① 无机盐类 ; ② 简单有机物 ; 质主要包括 : 无机盐类; 简单有机物; ③ 溶解性气体。 土壤溶液中溶质成分具有 溶解性气体 。 巨大的时空差异性, 巨大的时空差异性 , 它与许多因素存在相 互作用,如图 所示。 互作用,如图3-10~14所示。 所示
图3-4 全球水分循环示意图 (据Botkin D B, 1998)
图 3-5 土壤水分有效性综合示意图
图3-6 不同质地土壤的有效水分含量图
土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是指单位水量 土水势 是指单位水量 从一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同温度而处 从一平衡的土 水系统移动到与它同温度而处 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土水势包括: 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土水势包括: 基 质 势 (matrix potential) 、 压 力 势 (pressure potential)、渗透势(osmatic potential)、重力势 、渗透势 、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 总 水 势 (soil water potential)。土壤 植物 大气的水分运移动态系 。土壤-植物 植物-大气的水分运移动态系 如图3-7所 统(soil-plant-air contiunm, SPAC) ,如图 所 示。
3.3 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土壤水分 含量对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及肥力水平高低都 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土壤水分状况及其运动 规律是土壤地理学、 规律是土壤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的重要研 究内容之一。 究内容之一。全球水循环模式与土壤水分类 和表3-6所示 型,如图3-4、3-5、3-6和表 所示。 如图 、 、 和表 所示。
知识结构
认识土壤流体组成
了解土壤空气、土壤 水运动特征,土壤水 热状况 熟悉土壤分散系、粒 子转化、土壤生态环 境功能及其调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及特性
3.4 土壤分散系及特征 3.5 土壤生态环境功能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土壤空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 土壤空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 , 它 和土壤水分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之中, 和土壤水分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之中 , 是 影响土壤肥力与土壤自净能力的因素之一。 影响土壤肥力与土壤自净能力的因素之一。 土壤空气的组成与大气层中空气的组成有 明显的不同,如表 所示 所示。 明显的不同,如表3-1所示。
7. 土壤水分类型及重要水分常数的意义。 8.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作用。 9. 回想你过去一周的活动,并列举出你直接或间接 地与土壤相互作用的活动。 10. 据有关资料:【中国国土面积为960×104km2, 2000 年人口为12.9533亿人(未包含台湾省及香港 特别行政区人口);美国国土面积为937 ×104km2 km2,2000年人口达到2.7639亿人。但中国可耕 地面积少于美国】。结合你所学知识及相关资料 试分析中国土壤肥力与美国土壤肥力的状况。
土壤胶体对土壤养分元素、 土壤胶体对土壤养分元素 、 污染物的 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 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 , 这种作用与土壤胶 体类型及其性质密切相关, 体类型及其性质密切相关 , 土壤胶体均具 有双电层结构,如图3 所示。 有双电层结构,如图3-9所示。土壤胶体可 分为三种类型: 分为三种类型: 土壤矿质胶体; ① 土壤矿质胶体; 有机胶体; ② 有机胶体;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无机复合胶体。 ③ 有机 无机复合胶体。
图3-1 土壤空气与近地大气之间气体扩散过程示意图
3.2 土壤热量状况
土壤热量状况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状 之一。 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之一 。 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 土壤吸收的净热量; ① 土壤吸收的净热量 ; ② 使土壤温度变化 所需热量; 所需热量 ; ③ 土壤水相态转化及其扩散所 需热量; 需热量 ; ④ 土壤物质迁移转化所消耗或释 放的热量,如表 、 所示 所示。 放的热量,如表3-2、3-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