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二章:土壤发生
土壤发生

三.土壤剖面构型
土壤剖面构型是土壤剖面构造类型的简 称。根据土壤发育程度的弱强把土壤剖面分 为(A)C剖面、AC剖面、A(B)C剖面、ABC剖面。 这种表示土壤剖面发育的剖面构型划分,在 土壤调查工作和科研上被广泛应用。
(一)简单剖面
1.原始剖面:剖面上部只有很薄的A层或AC层,下面即为母质 层C。又叫AC剖面。 2.弱分异剖面: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A、B、C各层之间无明 显界线。 3.正常剖面:最常见的一种剖面构型,具有代表该土壤形成 过程的完整发生层而 且土层厚度正常。 4.侏儒剖面:土壤发生层完整,但每一土层的厚度甚薄,仅 数厘米。 5.巨型剖面:是湿润热带气候条件下,高度风化形成的超深 厚剖面,厚度可达数米至十余米。 6.侵蚀剖面:土壤剖面上部被侵蚀掉,又叫截头剖面。
第一节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25页
(二)土壤发育与气候的关系
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2.气候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4.不同气候带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不相同 5.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
133页
第一节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一.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条件下,土体中 进行的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的总体过程,它也是地球表层系 统物质能量迁移转化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一)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 (二)物质的生物小循环过程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三.土壤主要形成过程
(四)灰化过程
在寒带和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气候温和湿 润,降水量大大超过蒸发量,地面堆积了较 厚的枯枝落叶层,在针叶林残落物中,富含 单宁与树脂类物质,这些物质经过真菌微生 物的分解,产生一种强有机酸——富里酸, 这种强有机酸对土壤矿物起着强烈的破坏作 用,并产生强酸性淋溶。其结果是土体上部 的碱金属和碱土淋失,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 发生分离,铁铝胶体淋溶淀积与下部,而二 氧化硅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 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称为灰化层。
地理土壤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掌握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2. 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教学难点:1. 土壤的形成过程。
2.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张土壤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土壤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具有颜色、质地、结构等特点。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形成(1)教师介绍土壤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母质、生物、气候。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形成的过程。
(3)教师总结土壤形成的过程,强调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2. 土壤的分类(1)教师介绍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
(2)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常见的土壤类型。
(3)教师总结常见的土壤类型,如红壤、黄壤、黑土等。
3. 土壤的分布(1)教师展示世界土壤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土壤分布的特点。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分布受气候、地形、母质等因素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2. 学生复述所学内容,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组成(1)教师介绍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教师总结土壤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强调土壤的肥力与土壤组成的关系。
2. 土壤的特性(1)教师介绍土壤的物理特性,如质地、结构、容重、孔隙度等。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因素。
(3)教师总结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因素,强调土壤物理特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壤地理学》作为地理与资源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阐述土壤剖析、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以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内 容 学 时第一章 绪论 4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5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4第四章 土壤生物 2第五章 土壤水分 4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4第七章 土壤物理性质 4第八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4第九章 土壤溶液 2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4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2第十二章 土壤主要类型 2第十三章 土壤空间分异规律与土壤分区 4合计 45第一章 绪论土壤与人类,土壤与地理环境,土壤概念(重点),土壤性质(重点),土壤剖面划分(重点),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难点),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展望作业:1.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2.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和组成,土壤原生矿物,土壤矿物质形成与转化(难点、重点),土壤次生矿物(重点),土壤矿物质地理分布作业:1.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2.试分析地壳和土壤中元素组成的异同点。
3. 试说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和共同特性。
4. 如何确定土体硅铁铝率与迁移系数,阐述其土壤地理意义。
土壤地理学 第二章第三章

土壤地理学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影响土壤形成的环境因素:俄国道库恰耶夫成土学说:主要观点:土壤成土因素主要有五个气候、生物、母质、地形。
时间影响土壤发育的五个主要因素:1、母质因素(不同岩石风化壳)2、生物因素(不同植被类型:草地与森林)3、气候因素(影响风化,控制植被生长)4、地形因素(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配)5、时间因素(控制土壤发育进程)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1.大循环是小循环的基础,也是土壤形成的基础(矿质养分);2.小循环是土壤形成的核心(腐殖质);3.大循环大于小循环,自然界会发生水土流失现象;4.大循环小于或者等于小循环,自然界水土保持。
总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与统一。
形成土壤的两个基本作用:◆风化作用:致密的岩石被破坏,营养元素得以释放,并形成疏松的风化层;◆生物作用:有机质加入,营养元素积聚。
1)土壤胶体及结构①土壤胶体:通常所说的土壤胶体实际上是指直径在1—100 mµm之间的土壤颗粒。
②土壤胶体的种类土壤矿物质胶体(无机胶体):次生铝硅酸盐、铁铝化合物有机胶体: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等有机-无机复合胶体③土壤胶体结构微粒核:胶核双电层:内外吸附层、扩散层2)土壤胶体的性质①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②带电性带电的原因是什么?电性如何?③土壤胶体离子交换作用④分散和凝聚作用第一:粘土矿物胶体带电土壤中粘土矿物胶体一般都带负电荷,其电荷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同晶置换作用粘土矿物晶质中的一种离子被另一种离子取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只改变了矿物质的化学成分,而矿物的结晶构造不变,故叫做同晶置换作用。
晶格破碎边缘带电矿物质风化破碎过程中,晶格边缘离子一部分电荷未被中和而产生剩余电荷,使晶体边缘带电。
第二:腐殖质胶体带电意义?由于腐殖质分子量大、功能团多,解离后带电量大,对土壤保肥供肥性有重要影响。
第三:两性胶体带电,什么是两性胶体?表面既带负电荷,亦带正电荷的土壤胶体称两性胶体。
第二章第二节土壤的发生过程 PPT

脱碱过程是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使土壤碱化层中 钠离子及易溶性盐类减少,胶体的钠饱和度降低。
8、潜育化过程(gleyization)
潜育化过程是土壤长期渍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而 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兰-灰绿色土体的过程。
盐化过程是指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 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 向地表积聚 。
脱盐过程是土壤中可溶性盐通过降水或人为灌溉洗盐、 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迁移到下层或排出土体 。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7、碱化(solonization)与脱碱过程
SiO2在土体表层(特别是亚表层)残留,形成灰白色的 土层。
3、粘化过程
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淋溶、积累的过程。在温带暖温 带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热条件稳定,土壤原生矿物分 解和次生矿物形成,并发生次生粘土颗粒的机械淋溶,在 土体中、下层形成质地粘重的粘化层。
4、富铝化过程
湿热气候下,原生矿物分解强烈,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 淋失,铁、铝、锰等次生粘土矿物分解成氧化物并淀积, 形成脱硅富铁铝化过程。土体因氧化铁而成红色。
土壤物理退化(坚实硬化、铁质硬化、侵蚀、沙化) 土壤化学退化(酸化、碱化、肥力减退、化学污染) 土壤生物退化(有机质减少、动植物区系减少)
一般,土壤的形成并非一个过程,只是以其中的一个过 程为主导,还存在次要的附加过程。
如:红壤、黄壤的富铝化过程中,还伴随腐殖质化过程、 粘化过程;水稻土的人为熟化中,伴随腐殖质化、潜育化与 潴育化过程。
第二章第二节土壤的发生过程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5.2 土壤教案2021-2022学年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观察的内容,掌握土壤剖面构造。
2.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3.了解土壤的主要功能,掌握土壤养护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土壤剖面构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可见土壤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新课教学]:一、观察土壤通过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问】土壤的概念是什么?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拓展】土壤的组成。
2.组成: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检测学习效果】1.土壤由( )A.成土母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B.成土母质、有机质、养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C.矿物质、腐殖质、砂粒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D.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2.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种土壤。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表示理想土壤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关于土壤肥力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壤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②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多少③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④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越来越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讲述】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3.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4.土壤质地(1)概念: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2)分类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5.土壤剖面结构(1)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师】耕作土壤剖面与森林土壤剖面不同,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
版)教案
一、引言
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林业、草业、畜牧业等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因素,才能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土壤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3.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环境条件;
4.能够简单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
2.掌握不同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 土壤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土壤是地球上由固体颗粒、液态和气态氧、水、有机质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和蓄水、保肥、调节气候等一系列生态作用的表层体系。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岩石风化:岩石受到大气、水、微生物等的作用,逐渐分解成细小的颗粒。
2.粉化和淋溶:雨水将岩石颗粒冲刷到不同地点,被累积成一层。
3.淋溶成土:在这些岩石颗粒上携带的氧、碳等元素,被送到这些岩石颗粒上,使得它们发生氧化、水化等作用,形成。
土壤地理学第2章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图2-2 土壤矿物的风化及稳定性序列图
(T为年均气温/℃,R为年均降水量/mm) 图2-3 中国地表风化壳及风化类型分异断面图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 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 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它们是土壤矿 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 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 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 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物。如图2-4、 2-5、2-6、2-7、2-8所示。
图2-23 土壤颜色三维图解
图 2-24 蒙氏土壤颜色卡图式
图2-25 蒙氏土壤颜色卡图式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结合中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
的 意义和作用? 3. 简述土壤质地对肥力的影响,那种质地对肥力更有利? 4. 简述土壤结构类型,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好的结构? 5.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 6. 说明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度的概念和意义。 7. 试分析土体硅铁铝率与黏粒硅铁铝率的差异性,阐述 其 土壤地理意义。 8. 通过土壤调查与分析,试简述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土壤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分解 转化的同时,其部分分解产物又在微生物 的作用下重新聚合形成腐殖质,如图2-16 所示。有关土壤腐殖质形成的生物化学过 程归纳起来有3种学说:①木质素-蛋白 质聚合学说; ②生物化学合成学说; ③ 化学催化聚合学说。
图2-16 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图式
土壤圈物质循环主要是指土壤圈内部 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土壤圈与地球 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其中土壤 营养元素(如N、C、P、S等)循环是当今研 究的重点,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是维持生物 体生理代谢过程所必需的化学元素,如图 2-17、2-18、2-19、2-20、2-21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土壤发生
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是独立自然体,与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提出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Π=∫(КОГР)Т
Π:土壤、К:气候、О:生物、Г:岩石、Р:地形、Т:时间。
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
s = ∫(cl,o,r,p,t…) s 土壤,cl气候,o,生物,r地形,p母质,t时间
s = ∫(o, cl,r,p,t…) …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s = ∫(r,cl,o, p,t…)
s = ∫(p,cl,o,r, t…)
s = ∫(t cl,o,r,p,…)
s = ∫(…cl,o,r,p,t)
格林认为气候最重要。
涅斯特鲁耶夫强调地形的作用。
威廉斯提出生物是主导因素,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肥力的发生、发展是生物的发生、发展、活动与演替的结果。
柯夫达提出土壤形成还受其它因素影响:例如:火山土肥力高;地震使土层混乱;地下水位升高造成沼泽化、盐碱化;新构造运动使地形上升,土壤侵蚀加剧;地形下降,土壤上沉积物积累。
二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一) 土壤发育与母质关系: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母质中的磷、钾、钙、硫等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1 影响土壤质地: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
发育在残积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也较粗,石块多;坡积物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夹有带棱角的石块;洪积物与淤积物上的土壤砂粘成层,黄土母质质地均一;南方在石灰岩、玄武岩上的土壤质地粘重。
2影响土壤化学元素成分: 从酸性岩到基性岩母质随含硅量减少,Fe、Mn、Mg、Ca含量增加。
3 影响土壤的淋溶、分解、富铝化等过程: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很有影响。
由玄武岩、石灰岩等基性岩发育的红壤,其淋滤系数、分解系数、铝化系数和铁化系数的相对值,均高于由花岗岩等酸性母质所发育的红壤。
4 影响土壤迁移转化过程:非均质母质对土壤物质的迁移转化影响不一。
5影响土壤次生矿物的形成: 斜长石和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含有较多量的三水铝矿、酸性岩中钾长石发育的土壤则以高岭石为多。
6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钾长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钾;而斜长石风化所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钙。
7 影响土壤形成过程:南方土壤多为红壤砖、红壤,但在石灰岩和紫色岩上发育的土壤,因含大量的碳酸钙,妨碍富铝化作用的进程,形成了石灰土和紫色土。
(二)土壤发育与气候关系:气候因素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而土壤水、热状况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风化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可以说,土壤的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所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作用,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强度。
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壤。
因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
1影响矿物风化:矿物的风化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其速度和温度有关,一般来说,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2—3倍。
温度从0℃增长到5℃时,土壤水中的化合物解离度增加7倍。
热带的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高3倍(表2-1)。
表2-1 温度和风化强度的关系
风化系数
自然带平均土温水的相对离解度风化日数绝对相对
寒带10 1.71001701
温带18 2.4200480 2.8
热带34 4.536016209.5
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2影响土壤热状况:土壤热状况取决于地理位置。
土壤热状况可分三个类型:
1)受热型:土壤表层的年均温较土层深层为高。
2)冷却型:土壤表层的年均温比土壤下层温度为低。
3)热平均分配型:在中纬度降水丰沛的湿润地区,土壤表层和较深层的温度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