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第6讲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合集下载

04(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04(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五、棕色针叶林土的利用与改良
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重要的针叶用材林生产 基地之一。但是,由于棕色针叶林土位于寒温带, 气候冷湿,地势较高,地表多起伏,土层浅薄, 土壤酸度大,活性铝含量高等因素,使潜在肥力 难以发挥的特点,土壤利用仍以发展林业为主, 培育中径级用材林。不适合大力发展农业。为促 进林业生产的发展,逐渐提高土壤肥力,在林业 管理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
1、分布 暗棕壤总面积 4019 万 hm2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 吉林、内蒙。 暗棕壤分布广,向北(向上)过渡为棕色针叶 林土,向南(向下)过渡为棕壤,其分布范围北起 黑龙江东到乌苏里江,西起大兴安岭中部,南到辽 宁省的铁岭、清源一带。具体分布与大兴安岭东坡 海拔 800m 以下,小兴安岭海拔 900m以下,完达山 脉和长白山海拔1100m以下。 是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森林土壤之一。
( 1 )土层浅薄,一般只有 30~40cm,含有砾石 和岩屑。剖面分化明显,具有厚 5~20cm 清晰的灰 白色灰化层,棕黄色的淀积层,灰化层与淀积层之 间有明显的质地突变,粘粒淋淀指数大于2。
(2)土壤呈强酸性,水浸pH4.0~4.5;盐基离子 受腐殖酸的影响大量淋溶,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中的 Al3+ 和 H+ 较高,水解酸度显著增高,盐基高度不 饱和,盐基饱和度只有21%~32%。
(2)植被:
主要植被为明亮针叶林、局部有暗针叶林。 明亮针叶林的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 等。暗针叶林的建群树种是云杉和冷杉。 树叶灰分组成:针叶含硅量较高,盐基含量较 低。
(3)母质: 母质多为岩石碎块;地形一般为中山、低山和 丘陵组成,坡度较缓。棕色针叶林土几乎全部是原 始森林区,以兴安落叶松面积最大,其次为樟子松。 由于所处地势起伏,土层浅薄,仅适于发展林 业。

森林土壤分类

森林土壤分类

森林土壤是指在森林覆盖下,受森林植被影响而形成的土壤。

森林土壤的分类主要基于其成土过程、土壤性质、土壤发生学特征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森林土壤分类:
灰化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针叶林地区,如北欧、北美、亚洲的北部等。

这些地区气候寒冷,土壤淋溶强烈,形成了灰白色的土壤。

暗棕壤:这是一种典型的温带针叶林下的土壤,广泛分布在东北、华北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由于淋溶作用和微生物分解,土壤颜色较深,呈暗棕色或黑色。

棕壤:这是一种亚热带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土壤颜色呈棕色或红棕色,有机质含量高。

红壤:这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

由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强烈的生物积累作用,土壤颜色呈红色或黄色。

黄壤:这是一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土壤颜色呈黄色或黄棕色。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森林土壤分类外,还有黄棕壤、砖红壤等其他类型的森林土壤。

这些土壤类型的分布和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总的来说,森林土壤的分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有助于了解土壤的性质、特征和功能,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黑龙江主要土壤类型

黑龙江主要土壤类型
风沙土
土种名称
灰半溜沙土
描述
1. 归属与分布 灰半溜沙土,属草甸风沙土亚类草甸半固沙土土属。主要分 布在黑龙江省泰来县、龙江县和齐齐哈尔市郊区嫩江沿岸沙丘。面积21.3万亩( 其 中耕地7.2万亩)。 2. 主要性状 该土种成土母质为风积砂,剖面层为A—C型。由于沙丘滚动堆 积过程的差异,剖面有埋藏生草层重复出现,质地变化无规律性。无新生体,无石 灰反应。地面有草原—草甸植物生长,覆盖度40—80%, 有微弱的腐殖质积累过程 ,发育成不足10cm厚的生草层。因生物累积量极少,并含较多云母片,所以呈黄棕至 亮黄棕色。质地为壤质砂土至砂质壤土,颗粒组成以砂粒为主,占80—90%, 且以 粗砂占优势,细砂次之,含粘粒10—1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小于10me/100g 土。 pH6.0—7.0,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据15个农化样分析统计:有机质含量1.59%, 全氮0.082%,碱解氮77ppm,速效磷9ppm,速效钾120ppm。 3. 典型剖面 采自泰来县好新乡马场。地形为河岸沙丘,海拔138m。母质为 风积沙。年均温4.3℃,年降水量380mm,≥10 ℃积温2880℃,无霜期130天。自然 植被有大针茅、冰草、早熟禾等,覆盖率70%。 A层:0—9cm,亮黄棕色(湿,10YR6/6),壤质砂土,单粒状结构,松散, 根 系较多,无石灰反应,pH6.0,层次过渡较明显。 C1层:9—50cm,亮黄棕色(湿,10YR6/6),砂质壤土,单粒状结构,松散, 有少量细根,无石灰反应,pH6.6,层次过渡不明显。 C2层:50—76cm,亮黄棕色(湿,10YR7/6),砂质壤土,单粒状结构,稍紧, 无石灰反应,pH6.7,层次过渡明显。 C3层:76—93cm,浊黄棕色(湿,10YR6/4),砂质壤土,单粒状结构,稍紧, 无石灰反应,pH6.8,层次过渡较明显。 C4层:93—150cm,黄棕色(湿,10YR5/8),砂质壤土,稍紧,无石灰反应。 4. 生产性能综述 该土种砂性强,过于松散,漏水漏肥,易风蚀,易干旱, 养分含量低,不宜农垦,应种草固沙、防风蚀,可适当发展牧业生产,但不能过度 放牧。据调查,亩产干草350—400kg,亩载畜量以0.1只羊为宜, 以免风蚀或流动 沙丘复活。现有耕地适合种植玉米、谷子、薯类、 花生等作物, 玉米亩产150 — 200kg,产量很低。应施河淤泥改良质地, 杜尔伯特县试验证明:每亩施用沟底泥 9、18、27、36m3,0—20cm土壤粘粒含量分别增加1.7%、2.8%、5.7%、6.0%,有机 质含量增加0.43—1.32%,其它养分含量均有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增加66—230%, 连续改土3年,其结果更明显。每亩施用有机肥750—1500kg,当年增产44.6 —69 .1%,第二年仍可增产27.1—63.7%。种植草木樨、沙打旺、苜蓿等绿肥作物,对培 肥和熟化土壤效果显著。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3、淋溶过程:由于母质粘重淋溶的途径主要 通过土体裂缝向下淋洗Fe、Mn及粘粒受到淋 溶。
四、基本性状
1、剖面形态 A1-E-B-C 其中E代表白浆层 A层:腐殖质层或称之为黑土层,厚约10-25cm, 暗灰色,多根,团粒或团块状结构有机质含 量较多(约5%)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十三章 沼泽土 草甸土和白浆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二、
成土条件
东北地区白浆土属于我国温带湿润 季风气候,干燥度>1.0,年降水量一般 500-600mm,暖季(5-10月)降水较多占 全年85%。土壤表层冻结时间150天。整 个土层结冻到融化约200-300天,冻结最 大深度2m。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我国东北的灰化土一般认为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典型的灰化土把它
称为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 漂灰土:1灰化作用 2还原离铁作用 3苔 鲜成长茂盛
棕色针叶土:由于冻层存在,水分不易下渗, 同时,较干旱冻层融化以后,水分蒸发,淋溶的 物质又向上移动,没有明显的灰化层(冻层更为 发育,较干旱使其不同灰化土)。P383 生草灰化土:如果灰化土地区针叶林植被被破 坏,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占优势)产生腐殖质层, 称为生草灰化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内容简介
东北山地土壤的分布形成与基 本性状(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 壤等)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一节 东北灰化土和暗黄棕壤 一、棕色针叶林土(灰化土)
1 分布与形成:
我国灰化土上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 高原边缘的高山亚高山垂直地带中,在世界上主要 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 气候: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 有季节性冻层或永冻层,湿度大,干燥度<0.75 植被:针对林为主,如兴安落叶松,樟木松等, 原始森林覆盖度大 土壤母质:酸性残积物和坡积物,质地粗,透 水性好

第六章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六章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全国棕色针叶林土总面 积1165万hm2,以内蒙古 面积最大,占48.52%, 其次是黑龙江,占 37.86%,四川6.4%,云 南5.48%,其他省均低于 1%。 分布地形:中山、低山 和丘陵,坡度较为和缓。
一、 形成条件
大兴安岭棕色针叶林土区的气候属于寒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低 于-4℃。极端最低气温在-52.3℃,平均气温在0℃以下,可长达5~7个月。 ≥10℃积温在1400~1800℃左右,年降水量约450~750mm,冬季积雪覆盖厚 度可达20cm。湿润度小于1.0,气候特点寒冷湿润。 土壤冻结期长,冻层深厚,可达2.5~3m之间,并有岛状永冻层。低温和冻 层对棕色针叶林土形成有显著影响,形成了特定的成土过程和形态特征。
O(O1(1-2cm),O2(2-10cm))层:枯枝落 叶层 Ah(或H)层:腐殖质层(约10cm),不稳 定的团块结构,中壤。 AB层:过渡层(6cm),中壤核块结构
Bhs层:淀积层,核块状结构
C层:母质层,棕色以石块为主, 质地粗糙,酸性 反应。
(三)基本理化性状
1. 机械组成:通体含有石砾, 质地多为壤质。 2. 土壤有机质与养分 3. 土壤pH与盐基饱和度
一、分布与成土条件 总面积4019万hm2
19.92%
36.69%
19.21%
成土条件
年平均气温为-1~5℃之间,年≥10℃积温2000~3000℃,土壤冻结深度为 1~2.5 m,最深可达3 m,冻结时间为120~200天。甚至有些地区季节性冻层 特别明显。年降雨量600~1100mm,无霜期115~135天,属温带湿润季风 气候区。这一地区年温差较大,而日温差较小,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28℃,暗棕壤最低极值可达-45℃,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5-25℃。土壤冻结 时间约7个月。 总体特点:冬季少雨雪,约60%-8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降落,年降水变 率较大。

东北林区主要土壤

东北林区主要土壤

第十章东北林区主要土壤一、本章教学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掌握我国东北林区主要土壤(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暗棕壤、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的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基本性状和改良利用途径。

二、学时计划:6学时三、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棕色针叶林土棕色针叶林土是在寒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冻融回流淋溶型的土壤。

1 分布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北部寒温带针叶林下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和中段部分山地,约在北纬46030′~53030′之间。

2 成土条件1)气候棕色针叶林土分布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区,本区是我国最寒冷的地区。

2)植被本区棕色针叶林土的植被,主要是明亮针叶林。

3)地形大兴安岭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山类型、北部为中山、台原地貌。

4)母岩和母质棕色针叶林土的地下岩层,基本由岩浆岩构成。

岩浆岩中,以花岗岩类、石英粗面岩的面积最广。

沉积岩主要有砂岩、砾岩,变质岩主要为片麻岩。

3 成土过程1)毡状凋落物层的泥炭化过程针叶林及其下木和藓类,每年以大量枯枝落叶、树皮、球果等有机残体凋落地表。

这些凋落物因缺乏灰分元素,富含单宁树脂,具有残余酸性物质,影响微生物活动;一年中低温时期长,并且因冻层造成了上层湿度较大的水分状况。

因此,微生物不能完全分解当年的凋落物,而逐渐积累成为半泥炭化的毡状层。

2)酸性淋溶过程针叶林下的凋落物主要是在真菌的活动下进行转化。

只有在温暖多雨的季节里(6~8月)微生物的活动较为旺盛,在分解有机质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分子小、酸性强、活性大的富里酸类为主的腐殖酸类。

森林毡状层具有较强的保蓄水分的能力。

稠密的灌木在土壤中具有庞大的根量,也可导致土壤水分向下移动。

但向下的水流只有在多雨的季节才较多。

富里酸类随下渗水流进入土层与土壤中的盐基发生作用,导致了土壤盐基的淋失,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土壤具有稳定酸性。

土壤中铁铝化合物也可被富里酸类活化并向下移动,但由于气候寒冷淋溶时间短促,淋溶物质受到冻层的阻隔,这种酸性淋溶作用不能有显著的发展。

土壤学各类土壤特征

土壤学各类土壤特征
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
合理利用:白浆土是吉、黑两省主要农业土壤之一,约占两省耕地面积的9%~10%。首先开垦者是白浆土亚类,可占耕地白浆土一半以上,由于地势较高,水分较适宜,垦后熟化。草甸白浆土次之,潜育白浆土因土壤过湿,开垦较晚,它们分别占耕地白浆土的32.45%和12.45%。
褐土以残积粘化为主碳酸盐母质
上述两大特点,也可称之为广义的棕壤化过程
棕壤与褐土的区别:棕壤无石灰反应
褐土有石灰反应
棕壤
分布地域:辽东半岛及山东半岛最为集中
分布地形:山地、丘陵
形成条件:
气候:
暖温带湿润气候和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年均气温约5~15℃,≥10℃积温2700~4500℃,降水量为500~1200mm,干燥度在0.5~1.4之间。具有明显的季风影响,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季。冬夏干旱,水热同步,干湿分明。
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一)棕色针叶林土(66.14%)
(二)灰化棕色针叶林土
(三)表浅针叶林土
合理利用:
发展林业
暗棕壤
分布地域:东北,黑龙江,吉林,四川,青藏高原边缘
分布地形:多为中山、低山和丘陵(主要分布于500-1000 m)
形成条件:
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5℃之间,年≥10℃积温2000~3000℃,土壤冻结深度为1~2.5 m,最深可达3 m,冻结时间为120~200天。甚至有些地区季节性冻层特别明显。年降雨量600~1100mm,无霜期115~135天,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这一地区年温差较大,而日温差较小,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8℃,暗棕壤最低极值可达-45℃,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5-25℃。土壤冻结时间约7个月。
母质:第四纪红色粘土、第三纪红沙岩、花岗岩、千枚岩、石灰岩、玄武岩等风化物,且较深厚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与白浆土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与白浆土



主要植被为明亮针叶林、局部有暗针叶林。 明亮针叶林的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 地被灌草层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和各种藓 类,混有少量的桦、山杨等阔叶树。暗针叶林 的建群树种是云杉和冷杉。 草本植物主要有大叶樟、红花鹿蹄草等。植被 组成较单纯,属于达呼里植物区系。树叶灰分 组成:针叶含硅量较高,盐基含量较低。
白浆土也是温带淋溶性土壤,主要分布于吉林省 和黑龙江省的东部和北部,即小兴安岭、完达 山、长白山地两侧,以东侧为多;大兴安岭东 坡的山间盆地、谷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 地也有分布。从海拔40~50m到700~900m, 均可见到白浆土。白浆土的发育与分布同教湿 润的季风气候和地貌条件有关。
特征
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曾被 命名为山地灰化 土,棕色灰化土, 灰化土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


棕色针叶林土在东北地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北纬 46º ~53º 之间,集中分布在北段,以楔形向南段 30¹ 30¹ 延伸,最后以岛状退到中山顶部,分布在海拔 800~1700m范围内。北靠黑龙江畔,隔江与东西伯利 亚针叶林相邻,南达牛汾台与索伦—阿尔山地区,西 北部到额尔古纳河,东北部约至呼玛;在长白山、小 兴安岭,棕色针叶林分布与800m和1200m以上的山 地土壤垂直带土壤中。 总面积1165万hm2,内蒙48.52%,黑龙江37.86%,四川 云南有少量分布。


6、土壤肥力较低,表层由于土温低,又呈粗 有机质状态,营养成分多为有机态,有效性低。 土壤全磷与有效磷含量均低。 7、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因表层有机质含量高, 因而容重低,0.9~1.0/g/cm2,随深度的增加, 土层变化显著。土壤持水力以0~30cm的平均 毛管持水量计算,草类—落叶松林为143.0%, 杜鹃—落叶松林9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暗棕壤
五、利用与改良
暗棕壤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是红松的中心产 地。暗棕壤应主要用于发展林业。地形平缓、腐殖质层较 厚的地段垦殖农田和发展多种经营,农垦区易种大豆、玉 米,林下种人参。
质地适中,耕作阻力小,排水通气良好,易发小苗,有利 于作物的早熟。暗棕壤的肥力主要决定于土体的厚度和有 机质的含量,耕垦后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平衡至关重要。
成绩评定:平时+作业 30% 期末考试 70%
作业要求: 独立思考 回答准确
格式完整 书写整齐 考试安排:课程结束后和下周适当时间
推荐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①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3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 朱鹤键, 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第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第三节 白浆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白浆土是温带湿润地区森林草原下发育的具有明
显白浆层(E层)的土壤。 一般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等地的高河漫滩及河谷
阶地,山间谷地或盆地以及山前洪积台地上亦有分 布。 母质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物,多具有“二层性” (上轻下粘)层次排列。
第三节 白浆土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三节 白浆土
第二节 暗棕壤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二节 暗棕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气候属温带湿润气候。冷凉湿润,年均温-1~5 ℃,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80。
原生植被为针阔混交林。 地形以山地为主 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玄武岩和各种变质岩
等的残积、坡积物积物。
第二节 暗棕壤
二、形成特点 暗 棕 壤 的 形 成 特 点 主 要 是 弱
暗棕壤呈酸性、微酸性,pH 5.0~6.5,表层盐基饱和度为 60~80%,表层以下有明显的交换酸(交换性铝为主)。土 体层间化学组成比较一致,粘粒的硅铝率和硅铝铁率分别为 2.8~3.3和2.0~2.5。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
第二节 暗棕壤
四、亚类划分
暗棕壤
暗棕壤 灰化暗棕壤 白浆化暗棕壤 潜育化暗棕壤 草甸类暗棕壤 ………………
目录与授课安排
序号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内容
绪论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棕壤与褐土 黄棕壤与黄褐土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 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 盐碱土 初育土壤 山地土壤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土地评价 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 土壤资源保持技术措施 世界土壤地理简介
白浆土的物理性质较差,土壤容重A层>E层>B层。全土层 呈微酸性,且较稳定,不受季节性影响。白浆土的有机质、 阳离子交换量及其它矿质养分储量均为A层>B层>E层。
第三节 白浆土
四、亚类划分
暗棕壤
暗棕壤 灰化暗棕壤 白浆化暗棕壤 潜育化暗棕壤 草甸类暗棕壤 ………………
第三节 白浆土
五、利用与改良
酸性环境下的腐殖质积累、 淋溶和粘化过程,同时进行 着白浆化过程。 凋 落 物 的 灰 分 以 钙 镁 为 主 , 钙镁盐基明显表聚,表层腐 殖质组成以弱酸性的胡敏酸 为主。
第二节 暗棕壤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暗棕壤的剖面层次呈逐渐过渡,一般无明显的灰化层和铁铝 淀积层,发育正常的剖面为A0-A-B-C构型。凋落物层(A0) 有较多的白色菌丝体。A层为棕灰色(8~15cm)。B层呈棕 色,质地较粘,结构面常有铁锰胶膜。C层近于母岩颜色, 石砾表面有时可见铁锰胶膜。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
间短促,以及冻层的顶托和生物积累作用,其淋溶 程度较弱。同时,在表土先于下层结冻时,部分已 下移的物质尤其是铁的化合物又随上升水流返回表 层,从而使土粒染成棕色。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
二、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剖面基本上呈棕色,层次分化不明显,为A0-A-AB-C构型。 A0层厚度较大(≤10cm) 。A层呈灰棕色,局部有白色菌丝体 。AB过渡层色泽变浅(可向白浆化或灰化方向发展)。B层呈 棕色,无腐殖质淀积,粘粒较多,石块底面有铁锰胶膜淀 积。全剖面呈酸性反应,pH5.0~5.5,盐基饱和度多为50 ~70%。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
土壤地理学
Soil Geography
电子教案
主讲教师:寇太记
E-mail: tjkou@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面向21世 纪课程教材《土壤地理学》(第一版,张凤 荣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而制作 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 以图表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 方式传达各章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 以选择的教学活动。
土体化学组成:A、B层间的Si02、Al2O3含量几乎无变化,B 层中Al2O3有所增加,Al基本无移动,而Fe稍有移动。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
三、亚类划分
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 灰化棕色针叶林土
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 表潜棕色针叶林土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
四、利用与改良
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和灰化土都是冷湿针叶林下发育的 土壤,但以原始林居多,因而是我国针叶用材林的重要基 地之一。这些土壤的酸性强,肥力低,加上气候冷湿。但 在采伐成熟林时,如能注意及时抚育更新,保持水土和培 育土壤肥力,仍可获得木材的高产和稳产。
第二节 暗棕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暗棕壤是我国温带湿润地区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
有明显腐殖质积累和弱酸性淋溶的土壤。 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和
完达山等山地,此外,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边缘高 山带和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中也有分布。 分布特点是: 向南或向下过渡为棕壤,向北或向上 过渡为棕色针叶林土。
二、形成过程 白浆土具有明显的白浆化作用 白浆化作用:在透水不良的粘质
心土层顶托下,上层土壤由于周期 性滞水而产生的低价铁、锰,大部 分沿着缓坡侧向漂洗或沿着心土棱 柱状结构裂隙下渗,形成锈斑、铁 锰结核和胶膜等各种形式的淀积。 而原土壤颜色变浅。
第三节 白浆土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白浆土由于由于铁、锰的淋失和淀积,发育正常的剖面为AE-B-C构型。A层,壤质,粒状和团块状结构,多呈暗灰色, E层壤质偏砂,呈灰黄至灰白色,微显片状。B层较厚,粘质 ,有明显的淀积粘土膜及铁锰胶膜,暗棕色,棱柱状或棱块 状结构。
思考与作业
掌握暗棕壤、白浆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识记形成过程与 剖面形态特征与亚类划分。
暗棕壤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是红松的中心产 地。暗棕壤应主要用于发展林业。地形平缓、腐殖质层较 厚的地段垦殖农田和发展多种经营,农垦区易种大豆、玉 米,林下种人参。
质地适中,耕作阻力小,排水通气良好,易发小苗,有利 于作物的早熟。暗棕壤的肥力主要决定于土体的厚度和有 机质的含量,耕垦后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平衡至关重要。
学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 时:理论 40,2.5个学分; 选用教材:张凤荣 主编
(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07第3次印刷)
方 法:用CAI课件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内 容:了解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 握中国各个自然地理地带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 布规律。
③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2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第4章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主要内容: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 重点与难点:各土壤的分布与形成条件、形成过
程;剖面形态特征与亚类划分。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
一、形成过程 棕色针叶林土仍具酸性淋溶特征。但每年淋溶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