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合集下载

森林土壤分类

森林土壤分类

森林土壤是指在森林覆盖下,受森林植被影响而形成的土壤。

森林土壤的分类主要基于其成土过程、土壤性质、土壤发生学特征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森林土壤分类:
灰化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针叶林地区,如北欧、北美、亚洲的北部等。

这些地区气候寒冷,土壤淋溶强烈,形成了灰白色的土壤。

暗棕壤:这是一种典型的温带针叶林下的土壤,广泛分布在东北、华北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由于淋溶作用和微生物分解,土壤颜色较深,呈暗棕色或黑色。

棕壤:这是一种亚热带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土壤颜色呈棕色或红棕色,有机质含量高。

红壤:这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

由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强烈的生物积累作用,土壤颜色呈红色或黄色。

黄壤:这是一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土壤颜色呈黄色或黄棕色。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森林土壤分类外,还有黄棕壤、砖红壤等其他类型的森林土壤。

这些土壤类型的分布和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总的来说,森林土壤的分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有助于了解土壤的性质、特征和功能,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04(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04(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二节
暗棕壤
暗棕壤是在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和针阔混交林 下发育形成的,剖面构型为 O-AB-Bt-C ,表层腐 殖质积聚,全剖面呈中至微酸性反应,盐基饱和 度60-80%,剖面中部粘粒和铁锰含量均高于其上 下两层的淋溶土。 暗棕壤又名暗棕色森林土,过去曾一度被称 为棕色灰化土、灰棕壤。直到1960年,经第一次 全国土壤普查,才正式确立为暗棕色森林土即暗 棕壤。
五、棕色针叶林土的利用与改良
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重要的针叶用材林生产 基地之一。但是,由于棕色针叶林土位于寒温带, 气候冷湿,地势较高,地表多起伏,土层浅薄, 土壤酸度大,活性铝含量高等因素,使潜在肥力 难以发挥的特点,土壤利用仍以发展林业为主, 培育中径级用材林。不适合大力发展农业。为促 进林业生产的发展,逐渐提高土壤肥力,在林业 管理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三、棕色针叶林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上的差异及附加的成土过 程的影响,棕色针叶林土分为三个亚类,各亚类 剖面形态特征见图4-1。
1、棕色针叶林土 它是棕色针叶林土类的最接近中心概念的亚类, 它相似与美国分类的冷冻暗色始成土;联合国土壤 分类中的雏形土。其剖面特征及诊断特征如前所述。
O ( O1 , O2 ) 层 : 枯 枝 落 叶 层 。 包 括 两 个 亚 层 , 0~2cm厚的新鲜未分解的枯枝落叶,常与藓类混合, 潮润,棕色(7.5YR5/4),疏松有弹性,局部可见白 色菌丝体;其下为半分解的植物残体,厚度约为 2~10cm 左右,比上层紧密,有时微显泥炭化,暗棕 色(7.5YR4/4),可见细根和白色真菌菌丝体,明显 过渡。
3、表潜棕色针叶林土 它与棕色针叶林土在形态上的差别,主要是 表层有潜育化作用,呈现蓝灰色,而且底土层亦 因铁的水化程度较高而显黄色,铁、铝在下部有 增高趋势,而锰则明显减少,这表明表潜与酸度 对 R2O3 的影响。它相似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潮 湿冷冻暗色始成土。

土壤地理学 第6讲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土壤地理学  第6讲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二节 暗棕壤
五、利用与改良
暗棕壤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是红松的中心产 地。暗棕壤应主要用于发展林业。地形平缓、腐殖质层较 厚的地段垦殖农田和发展多种经营,农垦区易种大豆、玉 米,林下种人参。
质地适中,耕作阻力小,排水通气良好,易发小苗,有利 于作物的早熟。暗棕壤的肥力主要决定于土体的厚度和有 机质的含量,耕垦后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平衡至关重要。
成绩评定:平时+作业 30% 期末考试 70%
作业要求: 独立思考 回答准确
格式完整 书写整齐 考试安排:课程结束后和下周适当时间
推荐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①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3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 朱鹤键, 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第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第三节 白浆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白浆土是温带湿润地区森林草原下发育的具有明
显白浆层(E层)的土壤。 一般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等地的高河漫滩及河谷
阶地,山间谷地或盆地以及山前洪积台地上亦有分 布。 母质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物,多具有“二层性” (上轻下粘)层次排列。
第三节 白浆土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三节 白浆土
第二节 暗棕壤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二节 暗棕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气候属温带湿润气候。冷凉湿润,年均温-1~5 ℃,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80。
原生植被为针阔混交林。 地形以山地为主 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玄武岩和各种变质岩
等的残积、坡积物积物。
第二节 暗棕壤
二、形成特点 暗 棕 壤 的 形 成 特 点 主 要 是 弱
暗棕壤呈酸性、微酸性,pH 5.0~6.5,表层盐基饱和度为 60~80%,表层以下有明显的交换酸(交换性铝为主)。土 体层间化学组成比较一致,粘粒的硅铝率和硅铝铁率分别为 2.8~3.3和2.0~2.5。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

云南土壤及土壤系统分类

云南土壤及土壤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GB/T17296-2000)1.1土壤系统划分依据土纲:不同发育阶段、物质移动累积而引起的重大属性差异亚纲: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岩性、盐碱的重大差异土类:成土因素、过程、土壤属性(剖面形态)亚类:次要或新成土过程土属:成土母质、岩性、区域水分条件等地方性因素土种:土体构型、发育程度(土层厚度)变种:表层质地1.2云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及特点1.2.1云南简介土地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有8个市,8个民族自治州,分辖128个县。

1.2.2主要土壤类型1.2.2.铁铝土(1)砖红壤: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西南部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低山区和东南部海拔400米以下的河口等地。

砖红壤水热条件好,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片麻岩,砂页岩及老冲积红土层。

是发展橡胶、香料、南药、热带水果及经济林木的主要基地。

面积为66.95万公顷。

剖面一般为砖红色,PH 为4.8〜5.6呈酸性、强酸性反应。

土体构型如图。

成土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和以生物为主导的养分吸收富集过程。

(右图为砖红壤(2) 赤红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

分布在云南德宏及临沧地区西南部,是红壤与砖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水热条件好,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成土母质以各种母岩风化的残积物、坡积物为主。

赤红壤区是双季稻、杂交稻、玉米、柑橘、甘蔗、薯类等的主要生产区。

土壤剖面主要呈红色。

土壤*L :aill L l. I)/J •:"jrf4;jJ 二』•■7|Tf 〕・--L,1TIg "后'Vll;,-,'•叮鼻1:i A •-i-i.•』i-Ji.*二it卜T*■于" •■■.* *■-®r\■%"1■jjdI'1气if>'r.・•fjV.[丄斛' •"KT*山儿匚\**r•嗓1你■、甲1-;■•亠』1广fHlIr '挿*i”.T■■£■1.11J-A.掘--PH一般低于5.5,呈酸性反应。

第四章 棕色针叶林土

第四章 棕色针叶林土
Ah层有机质含量可达80g/kg,而H层含量极高,一 般大于200g/kg,以粗有机质为主,呈泥炭状。 Ah层以下,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可降至30g/kg以 下。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H/F<1,E4/E6比为 5左右,土壤C/N变化范围宽,表层可达20~40或>40, 下层逐减。
3. 土壤pH与盐基饱和度
19.92%
19.21%
成土条件:
• 气候 • 植被 • 成土母质 • 地形
气候:
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年 平 均 气 温 为 -1~5℃ 之 间 , 年 ≥ 10℃ 积 温 2000~3000℃,土壤冻结深度为 1~2.5 m, 最深可 达3 m ,冻结时间为 120~200天。甚至有些地区 季节性冻层特别明显。年降雨量600~1100mm, 无霜期115~135天,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这 一地区年温差较大,而日温差较小,最冷月平均 气温为-28℃,暗棕壤最低极值可达 -45℃,最热 月平均气温为15-25℃。土壤冻结时间约7个月。
总体特点: 冬季少雨雪,约60%-80%的降水集 中在夏季降落,年降水变率较大。
植被:
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因气候湿润,植物种类繁多,共有2000余种。针叶树种主要有红松、沙松、鱼鳞云杉和红皮冷杉等阴 性和半阴性树种。落叶阔叶树种种类很多,主要有白桦、黑桦、枫桦、蒙古柞、春榆、胡桃楸、黄菠 萝及水曲柳等。林下灌木及草本繁茂,常见的灌木有毛榛子、山梅花、刺五加、卫茅和丁香等植物。 常见的草本植物有木贼、轮叶百合、银线草以及苔原属等。目前,虽然次生林的比重在逐渐加大,但 仍然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林区。
六、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O-Ah-E-Bhs-C
(一)棕色针叶林土(66.14%)
(二)灰化棕色针叶林土

黑龙江主要土壤类型

黑龙江主要土壤类型
风沙土
土种名称
灰半溜沙土
描述
1. 归属与分布 灰半溜沙土,属草甸风沙土亚类草甸半固沙土土属。主要分 布在黑龙江省泰来县、龙江县和齐齐哈尔市郊区嫩江沿岸沙丘。面积21.3万亩( 其 中耕地7.2万亩)。 2. 主要性状 该土种成土母质为风积砂,剖面层为A—C型。由于沙丘滚动堆 积过程的差异,剖面有埋藏生草层重复出现,质地变化无规律性。无新生体,无石 灰反应。地面有草原—草甸植物生长,覆盖度40—80%, 有微弱的腐殖质积累过程 ,发育成不足10cm厚的生草层。因生物累积量极少,并含较多云母片,所以呈黄棕至 亮黄棕色。质地为壤质砂土至砂质壤土,颗粒组成以砂粒为主,占80—90%, 且以 粗砂占优势,细砂次之,含粘粒10—1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小于10me/100g 土。 pH6.0—7.0,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据15个农化样分析统计:有机质含量1.59%, 全氮0.082%,碱解氮77ppm,速效磷9ppm,速效钾120ppm。 3. 典型剖面 采自泰来县好新乡马场。地形为河岸沙丘,海拔138m。母质为 风积沙。年均温4.3℃,年降水量380mm,≥10 ℃积温2880℃,无霜期130天。自然 植被有大针茅、冰草、早熟禾等,覆盖率70%。 A层:0—9cm,亮黄棕色(湿,10YR6/6),壤质砂土,单粒状结构,松散, 根 系较多,无石灰反应,pH6.0,层次过渡较明显。 C1层:9—50cm,亮黄棕色(湿,10YR6/6),砂质壤土,单粒状结构,松散, 有少量细根,无石灰反应,pH6.6,层次过渡不明显。 C2层:50—76cm,亮黄棕色(湿,10YR7/6),砂质壤土,单粒状结构,稍紧, 无石灰反应,pH6.7,层次过渡明显。 C3层:76—93cm,浊黄棕色(湿,10YR6/4),砂质壤土,单粒状结构,稍紧, 无石灰反应,pH6.8,层次过渡较明显。 C4层:93—150cm,黄棕色(湿,10YR5/8),砂质壤土,稍紧,无石灰反应。 4. 生产性能综述 该土种砂性强,过于松散,漏水漏肥,易风蚀,易干旱, 养分含量低,不宜农垦,应种草固沙、防风蚀,可适当发展牧业生产,但不能过度 放牧。据调查,亩产干草350—400kg,亩载畜量以0.1只羊为宜, 以免风蚀或流动 沙丘复活。现有耕地适合种植玉米、谷子、薯类、 花生等作物, 玉米亩产150 — 200kg,产量很低。应施河淤泥改良质地, 杜尔伯特县试验证明:每亩施用沟底泥 9、18、27、36m3,0—20cm土壤粘粒含量分别增加1.7%、2.8%、5.7%、6.0%,有机 质含量增加0.43—1.32%,其它养分含量均有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增加66—230%, 连续改土3年,其结果更明显。每亩施用有机肥750—1500kg,当年增产44.6 —69 .1%,第二年仍可增产27.1—63.7%。种植草木樨、沙打旺、苜蓿等绿肥作物,对培 肥和熟化土壤效果显著。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3、淋溶过程:由于母质粘重淋溶的途径主要 通过土体裂缝向下淋洗Fe、Mn及粘粒受到淋 溶。
四、基本性状
1、剖面形态 A1-E-B-C 其中E代表白浆层 A层:腐殖质层或称之为黑土层,厚约10-25cm, 暗灰色,多根,团粒或团块状结构有机质含 量较多(约5%)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十三章 沼泽土 草甸土和白浆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二、
成土条件
东北地区白浆土属于我国温带湿润 季风气候,干燥度>1.0,年降水量一般 500-600mm,暖季(5-10月)降水较多占 全年85%。土壤表层冻结时间150天。整 个土层结冻到融化约200-300天,冻结最 大深度2m。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我国东北的灰化土一般认为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典型的灰化土把它
称为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 漂灰土:1灰化作用 2还原离铁作用 3苔 鲜成长茂盛
棕色针叶土:由于冻层存在,水分不易下渗, 同时,较干旱冻层融化以后,水分蒸发,淋溶的 物质又向上移动,没有明显的灰化层(冻层更为 发育,较干旱使其不同灰化土)。P383 生草灰化土:如果灰化土地区针叶林植被被破 坏,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占优势)产生腐殖质层, 称为生草灰化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内容简介
东北山地土壤的分布形成与基 本性状(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 壤等)
第八章 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一节 东北灰化土和暗黄棕壤 一、棕色针叶林土(灰化土)
1 分布与形成:
我国灰化土上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 高原边缘的高山亚高山垂直地带中,在世界上主要 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 气候: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 有季节性冻层或永冻层,湿度大,干燥度<0.75 植被:针对林为主,如兴安落叶松,樟木松等, 原始森林覆盖度大 土壤母质:酸性残积物和坡积物,质地粗,透 水性好

第六章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六章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全国棕色针叶林土总面 积1165万hm2,以内蒙古 面积最大,占48.52%, 其次是黑龙江,占 37.86%,四川6.4%,云 南5.48%,其他省均低于 1%。 分布地形:中山、低山 和丘陵,坡度较为和缓。
一、 形成条件
大兴安岭棕色针叶林土区的气候属于寒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低 于-4℃。极端最低气温在-52.3℃,平均气温在0℃以下,可长达5~7个月。 ≥10℃积温在1400~1800℃左右,年降水量约450~750mm,冬季积雪覆盖厚 度可达20cm。湿润度小于1.0,气候特点寒冷湿润。 土壤冻结期长,冻层深厚,可达2.5~3m之间,并有岛状永冻层。低温和冻 层对棕色针叶林土形成有显著影响,形成了特定的成土过程和形态特征。
O(O1(1-2cm),O2(2-10cm))层:枯枝落 叶层 Ah(或H)层:腐殖质层(约10cm),不稳 定的团块结构,中壤。 AB层:过渡层(6cm),中壤核块结构
Bhs层:淀积层,核块状结构
C层:母质层,棕色以石块为主, 质地粗糙,酸性 反应。
(三)基本理化性状
1. 机械组成:通体含有石砾, 质地多为壤质。 2. 土壤有机质与养分 3. 土壤pH与盐基饱和度
一、分布与成土条件 总面积4019万hm2
19.92%
36.69%
19.21%
成土条件
年平均气温为-1~5℃之间,年≥10℃积温2000~3000℃,土壤冻结深度为 1~2.5 m,最深可达3 m,冻结时间为120~200天。甚至有些地区季节性冻层 特别明显。年降雨量600~1100mm,无霜期115~135天,属温带湿润季风 气候区。这一地区年温差较大,而日温差较小,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28℃,暗棕壤最低极值可达-45℃,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5-25℃。土壤冻结 时间约7个月。 总体特点:冬季少雨雪,约60%-8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降落,年降水变 率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棕色针叶林土的利用与改良
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重要的针叶用材林生产 基地之一。但是,由于棕色针叶林土位于寒温带, 气候冷湿,地势较高,地表多起伏,土层浅薄, 土壤酸度大,活性铝含量高等因素,使潜在肥力 难以发挥的特点,土壤利用仍以发展林业为主, 培育中径级用材林。不适合大力发展农业。为促 进林业生产的发展,逐渐提高土壤肥力,在林业 管理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
1、分布 暗棕壤总面积 4019 万 hm2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 吉林、内蒙。 暗棕壤分布广,向北(向上)过渡为棕色针叶 林土,向南(向下)过渡为棕壤,其分布范围北起 黑龙江东到乌苏里江,西起大兴安岭中部,南到辽 宁省的铁岭、清源一带。具体分布与大兴安岭东坡 海拔 800m 以下,小兴安岭海拔 900m以下,完达山 脉和长白山海拔1100m以下。 是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森林土壤之一。
( 1 )土层浅薄,一般只有 30~40cm,含有砾石 和岩屑。剖面分化明显,具有厚 5~20cm 清晰的灰 白色灰化层,棕黄色的淀积层,灰化层与淀积层之 间有明显的质地突变,粘粒淋淀指数大于2。
(2)土壤呈强酸性,水浸pH4.0~4.5;盐基离子 受腐殖酸的影响大量淋溶,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中的 Al3+ 和 H+ 较高,水解酸度显著增高,盐基高度不 饱和,盐基饱和度只有21%~32%。
(2)植被:
主要植被为明亮针叶林、局部有暗针叶林。 明亮针叶林的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 等。暗针叶林的建群树种是云杉和冷杉。 树叶灰分组成:针叶含硅量较高,盐基含量较 低。
(3)母质: 母质多为岩石碎块;地形一般为中山、低山和 丘陵组成,坡度较缓。棕色针叶林土几乎全部是原 始森林区,以兴安落叶松面积最大,其次为樟子松。 由于所处地势起伏,土层浅薄,仅适于发展林 业。
第二节
暗棕壤
暗棕壤是在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和针阔混交林 下发育形成的,剖面构型为 O-AB-Bt-C ,表层腐 殖质积聚,全剖面呈中至微酸性反应,盐基饱和 度60-80%,剖面中部粘粒和铁锰含量均高于其上 下两层的淋溶土。 暗棕壤又名暗棕色森林土,过去曾一度被称 为棕色灰化土、灰棕壤。直到1960年,经第一次 全国土壤普查,才正式确立为暗棕色森林土即暗 棕壤。
(3)铁铝的回流与聚积: 当冬季来时,表层首先冻结,上下土层产生 温差,本已下移的可溶性铁铝锰化合物等又随上 升水流回流重返被淋出部位,在土壤冻结脱水析 出,成为稳定的铁铝锰化合物聚积在土壤表层, 使土壤染成棕色。并在剖面上层的石块底面及侧 面有大量暗棕色至棕褐色胶膜的淀积,活性铁铝 在剖面上层的聚积尤为明显。
三、棕色针叶林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上的差异及附加的成土过 程的影响,棕色针叶林土分为三个亚类,各亚类 剖面形态特征见图4-1。
1、棕色针叶林土 它是棕色针叶林土类的最接近中心概念的亚类, 它相似与美国分类的冷冻暗色始成土;联合国土壤 分类中的雏形土。其剖面特征及诊断特征如前所述。
(2)有机酸的络合淋溶: 在温暖多雨季节,真菌分解针叶林的凋落物 时,形成酸性强、活性较大的富里酸类的腐殖酸 下渗水流, 含有富里酸类的下渗水流导致土壤盐基及矿 物质 Fe、 Al 的络合淋溶,使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 土壤呈酸性。但由于气候寒冷,淋溶时间短,淋 溶物质受冻层的阻隔,这种酸性淋溶作用不能有 显著的发展,同时淀积作用也不明显。 (隐灰化过程、准灰化过程)
(6)土壤肥力:较低,表层由于土温低,又呈 粗有机质状态,营养成分多为有机态,有效性低。 土壤全磷与有效磷含量均低。 (7)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因表层有机质含量高, 因而容重低, 0.9~1.0/g/cm2 ,随深度的增加,土 层变化显著。土壤持水力以0~30cm的平均毛管持 水量计算,草类—落叶松林为143.0%,杜鹃—落 叶松林94.6%。
Ah(或 H)层:腐殖质层(或毡状泥炭层),厚度 约10cm,腐殖质含量40g/kg~80g/kg,不稳固的团块 结构,暗棕灰色(7.5YR6/2),较疏松,多木质粗 根及局部白色菌丝体。或该层为泥炭层,为毡状凋 落物与矿物质混合物,暗棕色(7.5YR4/3),中壤, 有白色菌丝体。向下层逐渐过渡。
( 3 ) SiO2 在灰化层明显富集,全土 SiO2/R2O3 达 9~10,表层7~8,而淀积层4~5;粘粒的 SiO2/R2O3率 在表层、亚表层达3.5~4,淀积层 2.0~2.5。可见硅铁 铝率在剖面上有较大的分异, Fe 、 Al 氧化物在淀积 层积累。 (4)粘土矿物在强酸性有机螯合物淋溶下,发生 强蚀变,底层以蛭石、水云母、绿泥石为主,灰化 层以高岭、蒙脱、次生石英为主。 ( 5 )表层有机质含量达 200g/kg~300g/kg ,多呈 半腐解状态, C/N比宽达 20~30 ;灰化层有机质含量 急剧降低,淀积层有回升,表明有机质有向下淋溶 淀 积 过 程 。 腐 殖 质 组 成 以 富 里 酸 为 主 , H/F 为 0.08~0.61 。土壤全磷缺乏,速效磷极缺,土壤肥力 很低。
AB 层 : 过 渡 层 , 厚 约 6cm 左 右 , 暗 灰 棕 (7.5YR5/2),质地多为中壤,核块状结构,含 有石块,石块底部可见少量铁锰胶膜,较紧实, 有木质粗根。
Bhs层:淀积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0~30cm, 淡棕色( 10YR7/6 ),核块状结构,较紧实,根极 少。土层薄处,有大量砾石,层内或砾石面上可见 铁锰和腐殖质胶膜及 SiO2 粉末,该层一般无明显淀 积现象。
1 、对现有过成熟林采用二次渐伐、择伐方式较为 适宜,或根据森林生长情况,采取小面积块状皆伐, 以防止陡坡土壤的侵蚀及平地土壤的沼泽化。 2、对于采伐或火烧过的地方要及时更新造林。 3 、在林间空地居民点附近及交通方便的无林荒地, 在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地方,发展林区的蔬菜牧业生产 等。 4 、在人口稠密地区及采伐地要注意防止产生水土 流失,保持水土和水源涵养,确保森林的在生产。
O ( O1 , O2 ) 层 : 枯 枝 落 叶 层 。 包 括 两 个 亚 层 , 0~2cm厚的新鲜未分解的枯枝落叶,常与藓类混合, 潮润,棕色(7.5YR5/4),疏松有弹性,局部可见白 色菌丝体;其下为半分解的植物残体,厚度约为 2~10cm 左右,比上层紧密,有时微显泥炭化,暗棕 色(7.5YR4/4),可见细根和白色真菌菌丝体,明显 过渡。
( 5 )土壤矿物全量组成:表层、亚表层 SiO2 明显 聚积,淀积层 R2O3 相对积累,前者全土 SiO2/R2O3 为 4.3~5.8 ,后者 3.2~4.8 ;粘粒的 SiO2/R2O3 也有同样变 化趋势,表层2.6~2.7,淀积层2.3~2.5。活性铁、铝含 量较高,在剖面中有明显分异。 粘土矿物在剖面上的分布,上层以高岭石、蒙脱 石为主,下层以水云母、绿泥石、蛭石为主,矿物发 生了明显的蚀变。
2、灰化棕色针叶林土 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地势偏高、 土层浅薄的残积物母质上。 在剖面形态上,有灰白色的灰化 层或斑块,B、C层含有大量石块,石 块底面有明显的铁、锰和腐殖质胶膜 有 SiO2 粉末。铁、铝活性强、含量高, 并有下移的趋势。其剖面构型为O ( O1 , O2 ) -Ah-E- ( Bhs ) -C 或 O ( O1 , O2)-Ah-E-Bhs-C。 相似于美国分类的不饱和淡色始 成土,联合国分类的不饱和雏形土。
二、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形状与诊断 特征 1、成土过程
(1)针叶林毡状凋落物层和粗腐殖质层的形成: 针叶林等凋落物缺乏灰分元素,酸性环境下主 要靠真菌的活动进行分解,形成富里酸,而且冻层 本身又阻碍水分把分解产物排走。 6~8月份的真菌活动,不能使每年的凋落物全部 分解,长期积累下便形成毡状凋落物层。在凋落物 层之下,则形成分解不完全的粗腐殖质层,甚至积 累成为半泥炭化的毡状层。
C 层:母质层,棕色( 7.5YR5/4 )或同母岩颜色, 以石块为主,在石块底面,大都可见铁、锰和腐殖 质胶膜。母质多为花岗岩及石英粗面岩的风化物, 质地粗造,酸性反应。
3、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剖面构型与性态:典型剖面构型如上所述, 表层为 2~8cm 厚的残落物层,下为粗腐殖质与土 混合Ah层。从表层至母质,土体浅薄,土壤总厚 度一般不超过50cm。枯枝落叶层是森林土壤的重 要特征。 (2)机械组成:全剖面含有石砾,质地多为轻 壤—重壤,以<0.001mm粘粒所示的粘化率B/A略 高于1.2或小于1.2,粘粒有下移趋势。
2、它与世界各地所公认的灰化土的区别: 灰化土是寒温带或温带针叶林下,于酸性母 质上产生酸性络合淋溶的土壤,其剖面构型为O-Ah (有时无)-E-Bhs-C,E为灰白色富硅的灰化淋溶层, 更为重要是具有暗棕色Fe、Al的腐殖质结合的灰化 淀积层。 棕色针叶林土在剖面上与灰化土有些相似,但 灰化过程弱,灰化层仅有灰色,有SiO2粉末,但灰 化淀积层不明显,且土壤盐基饱和度也较高。
(4)在较低地形处,由于土壤水分过饱和而产生 冻层凸起的圆丘,其直径约 1m 左右,高 10~20cm , 使其圆丘周围凹陷处经常积水而产生泥炭化和潜 育化的附加过程。
2、剖面形态
棕色针叶林土的形态特征通常是土层较浅薄, 一般在 40cm 左右,土层内多砾质岩屑,质地较轻, 无论坡上坡下多以壤质为主;全层呈棕色或暗棕色, 分层不明显;表层腐殖质处于半分解状态。 其剖面形态为:O(O1,O2)-Ah-AhB-Bs-C。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
1、分布 棕色针叶林土在集中分布东北地区大兴安岭 在北段,海拔800~1700m范围内。 北靠黑龙江畔,隔江与东西伯利亚针叶林相 邻,南达牛汾台与索伦 —阿尔山地区,西北部到 额尔古纳河,东北部约至呼玛;在长白山、小兴 安岭,棕色针叶林分布与 800m和 1200m以上的山 地土壤垂直带土壤中。 内蒙 48.52%,黑龙江 37.86%,四川云南有少 量分布。
2、形成条件 (1)气候(低温和冻层) : 大兴安岭棕色针叶林土区的气候属于寒湿带 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低于-4℃。 土壤冻结期长,冻层深厚,可达2.5~3m之间, 并有岛状永冻层。 冻层造成特殊水文条件: 1 )温度梯度引起汽化水上升,在冻层中随 温度下降而凝结,在冻融过程中可使水分大量积 聚于表层,使表层呈现过湿状态; 2 )另一方面冻层可阻碍物质向土层深处淋 溶,甚至在冻层之上形成上层滞水而发生侧向移 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