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第10讲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合集下载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和中国主要土壤类型(附彩图)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和中国主要土壤类型(附彩图)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类型一、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二、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

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三、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四、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和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

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五、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和红壤,占25% 。

10土壤圈土壤类型212

10土壤圈土壤类型212



冻土分布于高纬度地区和高 海拔地区,北冰洋沿岸地区 是冻土的主要分布区。 冻土由于热量条件差,再加 养分贫乏,故开发利用价值 不大。 冻土在全球变化、自然地理 学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当 今学术界十分关注全球变化 与冻土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
图7-2 灰土剖面图
(据美国农业部资料,1998)
主要土壤类型
地带性土壤 冰沼土 灰化土 棕壤 红(黄)壤 砖红壤 燥红土 隐地带性土壤 盐土 碱土 潜育土 泥炭土 红色石灰土 黑色石灰土 非地带性土壤 冲积土 粗骨土 冰碛土 砂丘土 火山灰土
湿草原土
黑钙土 栗钙土
荒漠土
土壤分类简表
一、苔原植被——冻土
原始成土过程、潜育化过程、 盐渍化过程。

钙积土地区普遍降水不足,干旱和风沙侵蚀比 较严重。 农业区应注意培肥土壤,营造防护林,防止风 沙侵蚀; 牧业区应防止过渡放牧,防止土壤和草场退化, 注意合理放牧,建立放牧良好制度,改良和恢 复草场。 充分利用地表水,积极开发地下水源,发展灌 溉是解决水分不足的重要途径。在灌溉时应注 意技术和方法,防止土壤盐渍化。
钙积土的成土过程及主要属性的比较
(三)主要性状


形态特征 钙积土具有明显的腐殖质层(Ah)和钙积层 (Bk),剖面层次十分明显,土体构型为 AhBk-C型。 钙积土一般具有石灰反应,土壤中易溶盐含量 较少,pH8.0以上,土壤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 很高,主要为钙离子所饱和。
(四)利用




6.粘粒含量从表层向下明显增高,淀积层粘粒含 量有些可为灰化层的两倍左右,质地有明显的 突变性。粘土矿物沿剖面有明显的变异。

灰化层和表层以蒙脱石与高岭石为主,而底层 则以水云母、蛭石及绿泥石为主,说明灰化土 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水云母→蛭石→蒙脱石→ 高岭石、由2∶1型向1∶1型的蚀变过程。

-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 过程”,同时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 化过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 有机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 苔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 马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 用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土地利用:同上,沼泽土。
上图为泥炭土景观
水稻土:水稻土是在长期种稻水耕熟化 作用下,具有水耕熟化层(W)、犁底层 (Ap2)和水耕淀积层(Bshg)的人为土 壤。
上图为水稻土景观
灌淤土:是灌水落淤与耕作施肥交替 作用下形成的具≥50cm厚的灌淤土层 的人为土壤。
上图为灌淤土景观
土地利用: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 作物,还可种植胡麻、向日葵、棉 花等经济作物,以及蔬菜瓜果等。
上图为暗棕壤剖面
棕色针叶林土 :寒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 气候和针叶林下,腐殖质积累过程和有机 酸络合淋溶过程形成的土壤。土壤强酸性, 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往下锐减。
上图为棕色针叶林土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主要为明亮针叶林, 以兴安落叶松、樟子松为代表树种,混有 少量的桦和山杨阔叶树,林下灌草有兴安 杜鹃、杜香、越桔和各种藓类;局部有暗 针叶林,主要树种是云杉和冷杉;目前是 国家主要林区。
褐土 :发育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 候,在碳酸钙的淋溶淀积作用、粘化作用 和腐殖质化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土壤暗棕 或棕褐色,弱碱性,养分含量较高。
上图为褐土景观
上图为褐土剖面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以辽东栎为代表 的干旱明亮林以及以酸枣、荆条、菅草 为代表的灌木草原;人工林则以油松洋 槐为主;低山丘陵地区多已开垦为农田, 栽培果树,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 等。

土壤系统分类-龚子同

土壤系统分类-龚子同

黄壤 铝质常湿淋溶土 铝质常湿雏形土 富铝常湿富铁土
燥红土 铁质干润淋溶土 铁质干润雏形土 简育干润富铁土 简育干润变性土
黄棕壤 铁质湿润淋溶土 铁质湿润雏形土 铝质常湿雏形土
黄褐土 黏磐湿润淋溶土 铁质湿润淋溶土
棕壤 简育湿润淋溶土 简育正常干旱土 灌淤干润雏形土
土壤发生 主要土壤系统分类
分类
类型
▪ N.李约瑟在“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一书中认为:“土 壤学确实好像起源于中国”。
2.2.马伯特(C.B.Marbut)的分类 (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
▪ 上 世 纪 30 年 代 在 美 国 土 壤 学 家 梭 颇
(J.Thorp)帮助下开始了近代土壤分类
土壤如有
1.土表至40cm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180g/kg或≥[120g/kg + (粘粒含量g/kg × 0.1)] 2.其他土壤中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和磷质 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 3.其他土壤在60cm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
4.其他土壤在土壤剖面三分之二部分具有火山灰特性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ST, 1999)
始成土(Inceptisols)** 冻土(Gelisols)* 新成土(Entisols)*
软土(Mollisols)
老成土(Ultisols)** 淋溶土(Alfisols)* 始成土(Inceptisols)*
淋溶土(Alfisols)** 老成土(Ultisols)* 软土(Mollisols)*
变性潜育水耕人为土
5. 土壤分类的参比
5.1 与其它诊断分类参比
系统分类参比比较容易; 详简不一;美国12个土纲,中有14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生物气候条件深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土壤的水平分布既具有沿纬度方向,也有沿经度方向变化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属湿润型土壤带,土壤分布基本上与纬度相符,由南而北有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或褐土)、暗棕壤、灰化土带。

但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分布基本上沿经度方向排列,自东而西有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以至灰漠土和灰棕漠土带。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土壤学部分专业名词

土壤学部分专业名词

1 土壤soil。

2 土壤学soil science3 发生土壤学pedology4 耕作土壤学edaphology5 土壤地理[学] soil geography6 土壤物理[学] soil physics7 土壤化学soil chemistry8 土壤生物化学soil biochemistry9 土壤矿物学soil mineralogy10 农业化学agrochemistry11 土壤分析化学soil analytical chemistry12 土壤生物学soil biology13 土壤微生物学soil microbiology14 土壤生态学soil ecology15 土壤微形态[学] soil micromor-phology16 土壤资源soil resources17 土壤区划soil regionalization18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19 土壤管理soil management20 土壤利用soil utilizaion21 土壤改良soil amelioration, soil improvement22 土壤侵蚀[学] soil erosion23 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4 农业化学分析agrochemistry analysis25 土壤信息系统soil information system, SIS26 土壤遥感soil remote sensing27 土壤圈pedosphere28 土壤景观soil landscape29自然土壤natural soil30人为土壤anthropogenic soil31 耕作土壤cultivated soil32 森林土壤forest soil33 草原土壤steppe soil34 荒漠土壤desert soil 35 水田土壤paddy field soil36 旱地土壤upland soil37低地土壤lowland soil38湿地土壤wetland soil39 盐渍土壤salt-affected soil40 山地土壤mountain soil41高山土壤slpine soil42 风化作用weathering43物理风化physical weathering44化学风化chemical weathering45 生物风化biological weathering46 风化产物weathering product47 风化残余物weathering residue48 风化强度weathering intensity49 风化指数weathering index50 风化淋溶系数ba value51 半风化体saprolite52 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53 碎屑风化壳clastic weathering crust54 含盐风化壳salic weathering crust55 碳酸盐风化壳carbonated weathering crust56 硅铝风化壳siallitic weathering crust57 铁铝风化壳ferrallitic weathering crust58[成土]母质parent material59 土壤发育soil development60 土壤发育序列soil development sequence61 年代序列chronosequence62 地形系列toposequence63 原始土壤primitive soil, initial soil64 幼年土壤young soil65 成熟土壤mature soil66 顶极土壤climax soil67 古土壤学paleopedology68 古土壤paleosol69 埋藏土buried soil70 裸露埋藏土exhumed soil71 残遗土relict soil72土壤年龄soil age73 土壤绝对年龄absolute age of soil 74土壤相对年龄relative age of soil75 放射[性]碳定年radiocarbon dating76 [表观]平均停留时间[aparent] mean residence time, AMRT77 土壤地球化学soil geochemistry78 土壤生物地球化学soil biogeochemistry79 土壤发生soil genesis80 土壤形成soil formation81 土壤形成因素soil-forming factor82 土壤形成过程soil-forming process83 淋溶作用eluviation84 淋洗作用leaching85 螯合淋溶作用cheluviation86 [机械]淋移作用mechanical eluviation, lessivage87 淀积作用illuviation88 淋淀作用eluviation-illuviation89生物积累作用biological accumulation90 腐殖质积累作用humus accumulation91 泥炭形成[作用] peat formation92 盐化[作用] salinization93碱化[作用] solonization94 次生盐化[作用] secondary salinization95脱盐作用desalinization。

高考地理复习黑土和黑钙土知识点

高考地理复习黑土和黑钙土知识点

2019年高考地理复习黑土和黑钙土知识点黑钙土发育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和草原植被下的土壤。

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整理的黑土和黑钙土知识点,请考生及时学习。

黑土温带半湿润气候、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温带森林土壤向草原土壤过渡的一种草原土壤类型,目前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将黑土列入半水成土纲中。

我国黑土分布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中东部广大平原上。

美国黑土分布在中部偏北的湿草原带,故称湿草原土。

我国黑土地处温带半湿润地区。

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为其气候特征。

土壤母质粘重,并有季节冻土层。

夏秋多雨,土壤常形成上层滞水,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

漫长的冬季,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

土体内盐基遭到淋溶,碳酸盐也移出土体,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

季节性上层滞水引起土壤中铁锰还原,并在旱季氧化,形成铁锰结核,特别是亚表层表现更明显。

所以,黑土是由强烈的腐殖质累积和滞水潴积过程形成,是一种特殊的草甸化过程。

自然状态下,黑土腐殖质层可厚达1米,养分含量丰富,肥力水平高。

黑土开垦后,腐殖质含量下降,因母质粘重,土壤侵蚀明显,这是黑土利用中需引起注意的问题。

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黑土分布区是重要的粮食基地。

适种性广,尤适大豆、玉米、谷子、小麦等生长。

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除了东北黑土地外,还有两块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它们在开发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过水土流失的严峻考验。

乌克兰大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它们和东北黑土地一样,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

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区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基地。

第十章 黑土黑钙土和栗钙土

第十章 黑土黑钙土和栗钙土

普通栗钙土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Ah Ahk AC Bk Bk Bk BkLeabharlann AhABAh
Ah
Ag
Ahn
Btn
Akz Bk
Ck
Ck 栗钙土 36.21%
Ck
Ck
Cg
Cg
Cg
暗栗钙土 29.25%
淡栗钙土 栗钙土性土 草甸栗钙土 盐化栗钙土 碱化栗钙土 1.36% 23.63% 5.25% 15.32% 0.20%
报春花 其自然植被称为草原化的草甸植被或森林草甸植被,以中生草甸植被为多, 草类以杂类草群落为主,如黄花菜,小叶樟,小叶蒿,报春花,狼角草等。 黑土的成土母质比较简单,主要有三种:1)第三纪砂砾、粘土层;2)第 四纪更新世砂砾粘土层;3)第四纪全新世砂砾、粘土层。其中以第二种 分布面积最广。
黑土区地下水埋藏较深,大约在50—200m以下,最深可达300m。
(2)黑土结构良好,自然土壤表层土壤以团 粒为主。
(3)黑土容重1.0-1.4左右,耕作后容重有增 大的趋势。黑土透水性、持水性、通 气性均较好。 (4)黑土的有机质含量相当丰富,且以胡敏 酸为主。 (5)黑土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pH6.5-7.0, 无石灰性反应;盐基饱和度80-90%。 (6)黑土粘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蒙脱石为 主,含有少量的绿泥石、赤铁矿和褐 铁矿。 (7)养分含量丰富。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
1、草原腐殖质积累过程 2、石灰质的淋溶与淀积 3、残积粘化
(二)剖面形态特征
Ah层:厚25~50cm,暗棕色至灰黄棕色 沙壤至沙质粘壤,粒状或团块状结构, 大量或根及半腐解残根,常有啮齿动物 穴,向下过渡明显。 Bk层:厚30~50cm,灰棕至浅灰色,沙 质粘壤至壤粘土,块状结构,紧实或坚 实,植物根稀少,石灰淀积物多呈网纹、 斑块状,也有假菌丝体或粉末状。向下 逐渐过渡。 C层:因母质类型而易,洪积、坡积母 质多砾石,石块腹面常有石灰膜;残积 母质呈杂色斑纹,有石灰淀积物;风积 及黄土母质较疏松均一,后者有石灰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钙土
第二节 黑钙土
(五)利用与改良
黑钙土全氮丰富,磷、钾含量也不低,其肥力虽不及黑土 ,但也是一种潜在肥力较高的土壤,适宜于农、林、牧多
种经营。但黑钙土地区较为干旱,水分条件比黑土差,大
部分地区均有春旱现象,且风蚀较重,开垦后地力减退也 较快。 利用改良上,除种植多年生牧草,实行粮、草轮作,适当 施用氮磷混合肥和夏季深翻等措施外,还应大力营造护田
块状。母质层( C )多为第四纪黄土状
亚粘土一般均有碳酸钙积累现象,但其 新生体较上层少。
第二节 黑钙土
三、理化性状
具有具有暗色松软表层,下部有钙积层或石灰反应的土壤。 暗色表层腐殖质含量>2%,厚度>30㎝;pH7.0-7.5左右,
盐基饱和度>90%,含盐量<0.1%,碱化度<5%。
质地多为砂壤土到粘壤土。无明显粘化特征。黑钙土由东向 西演替,腐殖质层(5-7%)逐渐变薄,含量逐渐减少。 营养元素中氮钾较丰富,有效磷含量较低,微量元素中有效 Fe、 Mn 、Zn 较少, SiO2 、 Fe2O3 、Al2O3 剖面分异不明显, 上下均一。
cm ),呈粒状结构,向下过渡较急促
。Bk 钙积层 (30~ 70 cm) 为灰白色,紧 实,具有多量的斑状、粉状、网纹状和
菌丝状石灰淀积,有时也有少量的石灰
结核,多呈棱块状或块状结构,多在土 表以下30~50厘米处开始出现。由钙积
层向下,逐渐过渡为无明显结构的母质
层(Ck),此层仍有白色菌丝状和条纹 状石灰淀积。
黑土开垦后,由于春季冻融水和夏秋季降水,黑土透水不 良且无法迅速下渗,地表径流,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土
壤肥力减退较快。还有春旱秋涝和低温早霜的危害。
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斜坡或横坡城作,修筑水平梯田,植树 造林等措施,并注意合理轮作,扩种绿肥作物,增施有机 肥和磷肥,深翻并及时耕耙,兴建排灌设施,选育早熟高 产作物品种等。
思考与作业
黑土、黑钙土和栗钙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识记 形成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与亚类划分, 掌握黑土、黑钙土和栗钙土间的异同。
熟记钙层土 包含土类,钙层土的特点。
林带,结合水土保持进行山坡造林,扩大林地面积,同时
,还应充分利用水源,发展灌溉 。
第三节 栗钙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栗钙土是我国温带大陆
性半干旱草原地区具有
栗色腐殖质层和灰白色
钙积层的土壤。
第三节 栗钙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呼伦贝
尔高原西部、大兴安岭的东南麓和松嫩平原的西南部,向 西可延伸到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布克谷地和山前阶地, 此外,在西北山地垂直带谱中亦有分布。
土壤地理学
Soil Geography
电子教案
主讲教师:寇太记
E-mail: tjkou@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面向21世 纪课程教材《土壤地理学》(第一版,张凤 荣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而制作 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 以图表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 方式传达各章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 以选择的教学活动。
第三节 栗钙土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有机质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表层多数在 5~ 40g/kg。 全氮量为 1-3g/kg 。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呈微碱性至
碱性反应,pH 7~9,并随深度而增高。
钙积层的碳酸钙含量高,一般为100~300g/kg。甚至形成石 灰盘,但易溶性盐的含量低。
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 时:理论 40,2.5个学分;
选用教材:张凤荣 主编
(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07第3次印刷)


法:用CAI课件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容:了解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
握中国各个自然地理地带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
布规律。
栗钙土是我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旱作农业 区。
由于栗钙土的营养元素并不十分丰富,耕种的需注意及时
培肥,追施化肥和采取休闲压青或种植牧草等措施。 栗钙土地区春旱频繁,土壤缺水严重,对作物生长的威胁 较大、应大力开发地表及地下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并 采取一整套的抗旱保墒耕作制度和植树造林措施。在牧业 利用方面,实行草场合理轮牧,发展灌溉,种植牧草,建 立人工饲草基地。
景观
第二节 黑钙土
二、形成特点 表现为明显的腐殖质积累和钙化过程。 1、腐殖质的积累和分解 黑钙土处于温带湿润向半干旱气候过渡区,植被为具
有旱生特点的草甸草原,地下根系多集中于表层。
2、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 黑钙土区降水较少,只能致钠、钾盐类遭致淋失,而钙、镁等 碳酸盐仍残留。碳酸钙变成重碳酸钙下移,但在下部又变成碳 酸钙积累。
第三节 栗钙土
景观
第三节 栗钙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均温-2~6
℃,年降水量250~
450毫米植被为典型的草原即干草原类型,由旱生性多年生 草类组成,以丛生禾草类(针茅等)为主。
地形为剥蚀高原、平原、丘陵、山地和山间盆地,但以平
坦地形为主。
成土母质有各种母岩的风化物、黄土和黄土状物质、风成
第二节 黑钙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温 -1~ 5
℃,均年降水量
350~450毫米,年干燥度小于0.9-1.2 。
代表性植被为旱生菊科蒿类和禾本科草类为主的
草原和草甸草原。
成土母质为黄土状沉积物和各种岩石风化残积、
坡积物,松嫩平原多为砂性淤积物。
第二节 黑钙土
一般质地较轻。粘粒在剖面中的分布曲线与碳酸钙的积累曲
线基本一致,表明我国栗钙土(东部)不仅存在残积粘化过 程,还发生微弱的粘粒机械淋溶现象。
第三节 栗钙土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三节 栗钙土
四、亚类划分
暗栗钙土
栗钙土
栗钙土
淡栗钙土
草甸栗钙土 盐化栗钙土 碱化栗钙土 栗钙土性土
第三节 栗钙土
(五)利用与改良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西侧的山前波状台地即松嫩平原。
第一节 黑土
景观
第一节 黑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我国温带半湿润地区。年均温0.5~6℃,夏季温
暖,冬季漫长严寒,均年降水量 450~ 650 mm。
代表性植被为草原化草甸类型,以杂类草群落为
主,当地称为“五花草塘” 。
地形为波状起伏的低级丘陵即漫岗。 成土母质以更新统黄土状粘质沉积物为主。
第二节 黑钙土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土壤剖面构型为 Ah-AhB-Bk-Ck。腐殖质 层( A ) (30-40cm) ,呈黑色或黑灰色
,多为粒状和团粒状结构。腐殖质舌状
淋溶层(AB)(20~50cm),呈灰棕夹暗 灰色,腐殖质舌状下伸明显,并有暗色
动物穴填充物,结构以团块状为主。钙
积层(Bk)多出现在50~90厘米处,碳 酸钙淀积形态多呈粉性
高 , 土 层 疏 松 多 孔 。 B 淀 积 层 ( 30 ~ 50cm )为灰棕色或浅棕带黄色,夹有暗
色的腐殖质条痕,核块状或块状结构,
较为紧实,含有较多的铁锰小结核,结 构面上有暗色腐殖质和铁锰胶膜,有时
见有白色硅粉。C母质层,多有黄灰色锈
纹锈斑。全剖面无石灰反应,田鼠和蚯 蚓的洞穴、粪便多。
第二节 黑钙土
黑钙土的主要诊断特征
(1)具有暗色腐殖质表层,向下呈逐渐过渡; (2)pH值表层为中性,向下逐渐过渡到碱性,盐基饱和度
>90%;
(3)土层内有石灰反应或石灰淀积层; (4)SiO2、R2O3剖面内无明显分异。
第二节 黑钙土
四、亚类划分
黑钙土
淋溶黑钙土 石灰性黑钙土 淡黑钙土 草甸黑钙土 盐化黑钙土 碱化黑钙土
第二节 黑钙土
温带的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和暖温带的栗褐土、
黑垆土、灰钙土等土类,均属于钙层土,是我国温
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至干旱地区的草原土壤 系列。 黑钙土、栗钙土和黑垆土是最典型的草原土壤。栗 褐土是向旱生性森林土壤(褐土)过渡的土壤,棕 钙土和灰钙土则是向荒漠土壤过渡的土壤。
第二节 黑钙土
质层和钙积层的土壤。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的东西两侧、松嫩平原中部及松 辽分水岭地区,西至燕山北坡和阴山山地的垂直带上。 西面、南面和山地下部均为栗钙土所环绕,往上则与灰黑
土或部分暗棕壤组成垂直带谱或阴阳坡相间,东北面与黑
土带相接。新疆、甘肃地区的黑钙土带的上部,则多过渡 为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或草毡上(高山草甸土)。
第一节 黑土
三、理化性状
有机质含量3-6%,腐殖质多与钙结合,比较稳定,活 性小。 pH5.5~6.5。盐基饱和度一般为70~90%,交
换性盐基以钙、镁为主,质地多为重壤土至粘土。
第一节 黑土
四、利用与改良
黑土的自然肥力很高,养分丰富,结构良好,是我国最肥
沃的土壤之一。 成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产粮土壤。
③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2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第8章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黑土与黑钙土分布图
第一节 黑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黑土”一词是沿用当地群众的名称,为一种富含
腐殖质和植物营养元素的黑色土壤。
分布于主要见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集中分布在 其上坡与白浆土相接,西与黑钙土为邻。
第一节 黑土
二、形成特点 1、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 较大的枯枝落叶与较低的生物循环(分解,腐殖质 类型以胡敏酸为主。
2、具有较强的淋溶过程
土壤中的碳酸钙全部淋失,而且部分交换性盐基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