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必备论高考作文命题的教育性与导向性

合集下载

作文命题的类型有多种

作文命题的类型有多种

作文命题的类型有多种:直接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1999年高考试卷中又出现了话题作文。

2000 年开始,这种作文命题形式走进部分中考试卷。

近几年话题作文在全国部分省市及北京的中考作文命题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00 年为0. 11% ,2001 年为53.19% ,2002 年增至69.69%,可以说话题作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甚至有人说中考已经到了话题作文的时代。

1.什么是话题作文所谓“话题作文”就是围绕提供的话题,来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

这里的“话题”是谈话的中心、范围。

它不是作文题目,只是文章内容、主题的载体。

“话题”确定写作的内容指向,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和直接命题作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有较大的开放性,体现了人人有话可说的基本要求。

所以从2000 年首次出现在中考试卷开始,一直受到中考命题人士的青睐。

2.话题作文的特点——导向性、灵活性、宽泛性。

(1)导向性:“话题”本身提示了写作的内容指向。

比如以“责任”为话题的作文,那么“责任”就确定了写作内容的着眼点。

在这个话题下,不可能写别的内容。

(2)灵活性:是指文体不限,可以自由选择表达方式:比如话题是“责任”,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一件事叙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对“责任”发表议论。

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叙述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表达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发表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与见解等。

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了施展写作才能、表达个性和努力创新的可能。

在思维方式上,和命题作文的区别在于,命题作文属于“线性思维”,而话题作文属于“发散性思维” ,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更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更好地体现了对学生意志和兴趣的尊重。

(3)宽泛性:传统的命题作文大多含有或隐含一个中心意思,有明确的审题要求,一旦走题,就会导致全文写作失败。

话题作文强调的是与话题的相关性,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与教学导向探究——也谈近六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型与审题对策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与教学导向探究——也谈近六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型与审题对策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与教学导向探究因蔡开盛摘要:六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大体是以任务驱动型为主的新材料作文。

根据材料类型和写作要求可将它们分为:一般新材料作文、组合型材料作文、漫画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题型设计呈现思辨性、任务型、情境化、实用性等特点;命题材料选择聚焦立德树人,不回避时政热点。

分清作文类型,洞悉命题趋势,采取相应策略,方能精准备考。

关键词: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型;策略;导向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自从2006年开启“乌鸦向老鹰学抓羊”这样的材料作文模式以来,它的题型大体属于“新材料作文”。

它明显有别于之前“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这种三自模式的话题作文,并且在材料类型和写作要求这两方面呈现渐进嬗变的趋势。

尤其是2015年全国I 卷出现以“明华”的身份“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这样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为新材料作文命题开启了任务指令设计的新征程。

从材料类型和写作要求两方面来看,近六年的“新材料作文”命题大致可分为:一般新材料作文、组合型材料作文、漫画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等四种主要形式。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讨以上四种“新材料作文”的题型特点及审题对策,亦冀从中洞悉命题趋势,明确作文教学导向。

一、一般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策略:理清逻辑,审慎推导一般新材料作文是指试题只提供一则材料,而不限定话题,要求考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审题立意的作文命题样式。

近几年的一般新材料作文还出现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审题立论中考查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

伏尔泰曾说:“研究一个时代的人们怎么思考问题要比研究一个时代的人们怎么行动更重要。

”2018年全国II 卷有关“幸存者偏差”这道一般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恰好就证明“怎么思考问题”比“怎么行动更重要”这一观点。

说它是“一般新材料作文”,是因为它的试题材料是一则逻辑学中的案例;更因为它的写作要求是:“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没有附加特别的“任务指令”。

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带给2024年作文教学的启示之元思维--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备考

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带给2024年作文教学的启示之元思维--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备考

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带给2024年作文教学的启示之元思维元思维•习思想•生活化•新题型——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带给作文教学的启示2023年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的高考作文命题有一个突变,那就是给出的原题材料篇幅短小,文字简洁,全国甲卷仅有29字,全国乙卷仅有71字,新课标Ⅰ卷仅有60字,新课标Ⅱ卷仅有63字。

言简意丰,仿佛国画里的留白,留有再度创作的空间,能让考生在直觉考题的基础上能有更大的思维空间,能有更多的自由表达个性的空间。

备考2024年高考时,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因为我们语文课本基本没有系统的作文训练课程,所以我们的作文训练很大程度上是密切盯着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势而进行的。

研究这四套作文题,我们看出如下端睨。

首先,高考作文命题必定着眼于从思维的维度上去提升和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里的“四层”之一。

那么,我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何要求呢?在“思维发展与提升”中明确要求:“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而我们平常的作文训练大都是以押题方式去写某一主题或话题,只是从“标”的层面,而没有从“本”的层面去教学;只是从“特殊”层面,而没有从“一般”层面去训练。

“标”“特殊”的现象是难以穷尽的,话题/主题也是斑驳无尽的,最能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关键能力”的作文教学还是应当从“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根本”去切实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

以全国甲卷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格言式的原题材料充满辩证思维的机锋,技术使人们成为了时间的主人,但为什么有人却成为了时间的仆人。

“主仆”关系的逆转让我们直觉到了“技术”对人的异化作用,从而对“技术”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从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看写作教学

从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看写作教学

118 odern chineseM XIANDAI YUWEN2014.05学研究教一、引言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具有每个时代、每个时期的的时代性和导向性,人们似乎更愿意把高考作文看作是时代变迁的一个风向标,尤其是在多元价值相互碰撞和冲击下以及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愈加引起重视的今天。

高考作文作为每年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其命题应该定位怎样的价值取向,发挥怎样的价值导向和引领的作用,其调整和变化对写作教学有怎么样的导向和启示,是一个更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分析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型,社会价值观从一元逐渐趋向多元化,各种思潮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种社会层面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和形式中来,高考作文命题就像一面镜子给予了及时的关注和引领。

高考作为每年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这种引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映射的影响如何,是本部分研究的重点。

下面按照阶段把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分析如下:第一阶段(1978年至1979年):政治色彩鲜明。

作文命题有着比较鲜明的政治色彩,由于刚刚粉碎“四人帮”,各地考生中30岁左右的“老三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回忆类、记叙体的题目比较多且有雷同,这样一些题目似乎能够拨动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知识青年的心弦。

例如,1978年的命题作文《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反映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上下对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热切愿望,具有鲜明的政治时代色彩;而1979年从何为的小说《第二次考试》改写陈依玲的故事,命题人旨在摆脱“文革”作文命题追求政治性倾向的影响,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8年):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

完全摆脱了“文革”前乃至第一阶段高考作文命题的泛政治化倾向,由关注政治热点向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转化,命题由直白性向含蓄性、关系性转化,命题形式灵活多样,慢慢放开对文体和立意的限制。

从历史和世界视野看高考作文命题的理性思维走向

从历史和世界视野看高考作文命题的理性思维走向

从历史和世界视野看高考作文命题的理性思维走向(2019-03-19 09:48:44)转载▼分类:语文教研标签:教育孙绍振问渠那得清如许从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每年语文高考一结束,作文题就成为媒体评论的热点。

对一些明星、名人的采访,不可避免地流于浮泛,甚至误导。

当然,对他们不必苛求。

要求他们对中国考试历史、西方高校入学考试具备系统知识是不现实的。

二十年来,年年炒作,似乎成为常规,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细细研究一番,变化还是有的。

在最初阶段,大约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评论集中在命题与主题的关系上。

此前为主题性命题,主题由题目强制性规定。

考生不敢越雷池一步,主体性完全被扼杀。

改革的第二阶段,变成了非主题性命题。

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应运而生,立意有了开放性,考生能否自主立意,立意之高下,成为关键。

这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命题指导思想的历史性突破。

非主题性命题,并不绝对放任考生的自发性,而是在材料和话题中,隐含着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等的导向性。

十几年来,经历了曲折的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以下三点上得到共识:第一,开放性与导向性的统一;第二,命题的思维模式,大致由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矛盾组成;第三,与之紧密联系的,是文体从着重抒情散文,向理性议论转化。

占据主流的命题,重在诱导考生在统一性的表面下揭示出相反的意蕴,从而进行具体分析。

这种变化的深刻性不仅单纯表现在文体上,更重要的是,显示了高校的选拔原则。

高考不同于中学会考,中学会考只是检验其教学效果,而高考是按大学标准,选拔有思考潜力的学生。

这一点至为重要,至今在广大的中学老师中,尚未得到最自觉的认同。

有一种与之并不完全符合的观念尚未得到澄清,那就是要贴近中学生活经验。

这对于抒情叙事性散文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对于议论文,则不然,抒情是个别的、特殊经验性质的,而理性的议论,则是普遍的、超越个体经验的,建立在概括的、抽象的、想象的推理基础上的。

21年高考命题原则

21年高考命题原则
03
关注热点素材
对于2021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说,做一些新型的考题,比如作文,你可以看一看最新的热点素材,特 别是关于历史、文化的内容,这是2021年高考作文最大的热⻔。
04
关注情境
要加强情景化写作训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 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包含了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
需求。演讲稿等特定的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 力需求。因此,高考作文备考强化“情境性”写作十分必要。
05
关注灵活运用
掌握好现代文阅读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讲方法,少讲套路。
语文教师参考大学教材《文学概论》和《现代汉语》知识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命题选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高考 中的阅读材料几乎没有鸡汤文,师生可以多读《新华文摘》,人⺠日报评论员文章。
12
关注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试题变化最大。近几年文言文的阅读题,绝大部分都是历史,而且很多时候出人物传记,传 记具有情景性。断句和翻译是最能够考查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需要多练习,多看古书。虚词、动 词知识性的考查,相对减少。
高考命题6大要求
要求1
试题设计不超出《新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说明》和教材要求。
要求2
试题要求,必须科学规范,目标明确,在学术上没有争议。题目立意情境和设问应科学、可信、新 颖、灵活,表达方式应合理、有效、准确、简捷。
要求3
试题考查的学科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应具有合理的覆盖和比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灵活运用,是地命题方式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

2015-08-31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2015年的高考语文受到的社会关注超乎过往。

自2014年9月《国务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颁布以来,考试内容改革大幅度推进;辽宁、山东、江西等进入分省命题调整,使用全国统一试卷。

从考试自身的发展来看,考试改革推进伊始的语文作文注定反映了高考未来的走向。

而在社会的关注、热议和纷纷繁荣的现象背后,涌动着这个时代的趣味和诉求,在这个层面上,高考语文更是一个社会的象征符号。

一、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2015 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体现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作文的教育功能被强化高考这一具有选拔意义的社会制度,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备受关注。

但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高考的教育功能也同样不能被忽视。

高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可以给考试的亲历者和关注者留下长久的记忆。

正是因为高考具有这一特殊性,作文试题格外强调重视其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作文的育人定位,首先要明确高考是一项国家行为的性质。

高考的主要功能除了为考生开辟自我发展的途径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选择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为国选材的目的。

同时,通过试题把积极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有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展开思考。

今年部分作文试题突显了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比较典型的如全国新课标乙卷作文,利用试题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要求考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

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

论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

行 。那么 ,称语文课的 中心任务 文化 传 承 与 理 解 ,都 是 以语 言 的 生高考得分甚至 在“四类 ”以下 ;
是 逐步 培养 并提 高学生 的语 文素 建构 与 运 用 为 基础 ,并 在 学 生个 其二 ,平时作 文基础一般的学生
养 ,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体 言 语 经 验 发 展 过 程 中得 以 实 高考甚至能得高分。据笔者的从
然 而 ,作 为 对 “写 ”的最 重 要
先 天 的感受运 用 能力可 以在 多年 的 提法 具 有 连续 性 ,最 关键 的是 的 考测 手段 ,高考 作 文 却 不 是这
的 语 文 教 学 活 动 中逐 步 发 展 完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板 块 中 的这 句 样 ,甚 至会 出现一 些 与 考 测 目的
必须 正视 的是 ,话 题作 文 时代 ,学 要求 是 “全 面理解 材料 ,但 可 以选
“二 战 ”期 间 ,为 了加 强对 战
生高考语文 ,或者说作文成绩基 择 一 个 侧 面 、一 个 角 度 构 思 作 机 的 防护 ,英 关军 方调 查 了作 战
本 上 与平 时基 础 相 符 ,“失 常 ”和 文 。 自主确定 立 意 ,确 定 文体 ,确 后 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 ,决定
“超 常 ”的现象 比较 少 。但是 话题 定标 题 ,不要 脱 离材料 的含意 ,不 哪 里 弹痕 多就加 强哪 里 。然 而统
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 他 们 具 有 适 应 实 际需 要 的识 字 “说 ”的 能 力 的简 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 求 ,播 音 员 的普 通 话 不应 低 于
被 单,但实际上颇值得研究。
r、) 0
“十年动乱 ”后至课改前 ,以材料 大 ,相比传统 的材料作文 ,有过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论高考作文命题的教育性与导向性摘要: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应做到体现考生的素养。

我们回顾命题历史,结合对命题的思考,探讨高考作文命题的教育性和导向性。

并通过与西方高考作文命题的对比,我们发现应注重生活的实践,还应注重命题隐性价值的多元化的表现。

命题者应立足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引领学生和教学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关键字:写作教学高考作文命题教育性导向性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下了这样的定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足以说明写作是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并有自己的创造性的意识。

高考作文题在中国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单题分数比值之所以是占最大的,是因为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应紧密贴近高中生这个身份,以及学生高中所学的知识和这个阶段所具备的一定的能力,简单地说是最能体现考生素养的题目。

高考作文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呈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第一功能也是最直接的功能,即选拔功能。

在短短的时间内,为了使一个题目能够充分的体现考生的作文素养,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要顾全大局并具备公平的性质,从而能更好地考察出学生的水平。

高考作文题目命制的首要功能是选拔功能,但是我们还应关注它的教育性和导向性的功能,这些功能潜藏在无形中,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尤其是“教育性”这个功能更少被人们提及,我们应该把这个隐性的功能挖掘出来,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研究高考作文命题的教育性和导向性的意义高考作文命题最显现的功能就是选拔功能,而它隐藏的教育性和导向性的这两项功能仍需引起人们的关注。

高考作文命题的教育性,对于学生而言,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的教育和写作方面的教育,对于教师教学方面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性体现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方向的把握和对学生的思维的引导。

为了能让高考作文命题者对于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和教师在写作方面的教学能走上更加科学的道路,我们有必要研究高考作文命题的教育性和导向性。

(一)高考作文命题的教育性和导向性功能潜藏在无形之中,很少被人们所关注,但是它与考生和教师有着紧密的联系。

高考作文命题的教育性和导向性不是高考作文的首要功能,但确是不可忽视的,高考作文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份量远高出它本身所占的分值,它是最能体现考生语文素养的题目。

从有高考以来,高考作文题目一直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也有着不同的命题方向。

我们通过研究高考作文命题的教育性和导向性是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考生在面对高考作文题目的最功利也是最必需的反映是构思文章并付诸笔墨。

历年来,考生的答卷上的作文形态各异,有的甚至千差万别。

高考作文命题有曾要求考生就写一种文体的,也曾要求可以多种文体的,如果单是一种文体,对考生的限制过死,而且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也会只重视一种文体的训练,就会导致学生对写作技能地掌握不成熟。

高考作文命题如果脱离实际,让考生发挥想象,无边无际的编写,那么考生的文章就容易导致华而不实,虚又空的后果。

高考作文命题随着考题的出来对考生和教师产生无形的作用,它的教育性和导向性也是潜移默化的,我们研究高考作文命题的教育性和导向性,希望能让作文的教育性和导向性的功能受到学生和教师甚至整个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二)研究高考作文命题的教育性和导向性有助于中学写作教学走上健康之路。

高考作文命题一直是高中作文教学的导航灯,很多学校教学都是为了讨好高考,所以形成了“八股文”、“三股文”之类的统一模式的文体形式。

很多名师甚至总结几句话就能套在高考作文中,且分数还不怎么低,此类情况比比皆是。

如1957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很多考生面对这个题目想象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地伟大,对孩子的爱是如何地深,虽然这是几乎每个母亲都具备的优点,但是很多考生为了使作文看起来情节更加丰富便编写了母亲如何在雨中背着生病的自己千辛万苦地奔向医院,如何一夜守着自己到天亮,当自己醒来时,母亲却已经累倒了。

有一两个考生这样描写情感就颇为动人,若大部分学生如此这情感的真实性就受到了怀疑。

因为大部分考生没有好好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事,或是没设身处地地考虑过,便生搬硬套,使得类似的情节遍地都是,便令人匪夷所思了。

可能当年命题者的用意是希望通过对“我的母亲”写作让考生或者社会关注“母亲”,结果却不尽人意,那么这道高考作文命题的教育性和导向性的功能就没有良好的表现。

对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教育性和导向性的研究是能让人们更清楚地理解高考作文命题的科学性,也能成为教师或命题者的一个参考标准,对于以后教师的教学或者命题者的命题都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有有利于促进中学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对建国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纵观建国以来的发展轨迹,高考作文命题经历了四次大的转折和变化,济南大学杨杰教授曾对前三次转折作过精辟的概述:“一是由直接命题作文形式转向材料作文命题形式,二是由材料作文命题形式转向由材料引出作文话题的命题形式,三是由材料话题的命题形式转向直接提供作文话题的作文命题形式”①。

第四次是本人的概括,是由直接提供作文话题的作文命题形式转向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文的作文命题形式。

每次的高考作文命题必会成为社会火热讨论的焦点,每一次的改革也都是经过社会舆论的赞誉或是批驳的,不论是成功还是被强烈谴责,每次高考命题的转轨都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指路灯,其中也渗透着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并对教育事业带来影响。

从建国到1963年,高考作文命题都是直接命题,如1952年的题目是“记一件新人新事”,1956“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8“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61年的“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我”。

这段时间内考生写的作文都要是“积极向上的”,要有高尚的素质,在作文中追求的是对于生活是健康的乐观的态度,不可以出现社会中所谓“人民的疾苦”或者是“黑暗势力”之类的,这个时候人们有话不敢说,思维受到了极大的局限,由于政治因素的制约,高考并没有出现很多精彩的富有创新的佳作。

此前的高考作文命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对于考生的教育和导向往往局限在狭窄的空间里,教师在教学上对于考生的思维的启发是极少的,他们关注的是考生的语言和内容是不是积极的,是不是“为人民或为党”的。

比如1953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要写你所熟悉的人,而且还要是革命干部。

对于绝大部分考生来说,在此间选择的空间是很狭小的。

当年的考生在作文中大都是赞扬革命干部的奋斗精神,克服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

可以说这样的命题给考生带来的是思维的局限。

而且这样的命题加之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教师在教学时也是鼓励学生“死板”写作的。

到1964年的高考作文题出来,作文题型发生了第一次大转变,由原来的直接命题转变为材料作文,那年的题目是“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这一次命题改革是成功的,它不仅丰富了命题的形式,而且增加了考题的考察难度。

考生要根据所给的材料分析其中所包涵的含义和主题,并要准确的立意,确定文章的中心要旨再行文。

这样增加了阅读的考察难度,有利于更精细的筛选学生,更有利于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但是此命题形式也有较大的漏洞,它大限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要在短短几十分钟内从材料中寻找材料的主旨,并加之考试时刻情绪紧张,很容易导致偏题或离题的现象。

比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给出的一则材料是玫瑰园里的花与刺,材料内容是“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一个小姑娘对妈妈说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另一个小姑娘却说这是个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此命题的要求是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

有的考生能围绕花和刺来审题立意,但观点偏差比较大。

比如,有的考生写到生活中有花也有刺,不能只满足于花所体现的美,也要不断地发现它的刺,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有的作文,严重偏离题意,没有从整体出发,却是断章取义,从某几句话或几个词语延伸开来。

例如有的写《战胜困难》,批评小姑娘是害怕困难等等。

审题立意在材料命题作文中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90年代后,材料作文的难度逐渐增加,很多考生在审题上出现失误,缺少对材料的深层挖掘,大多停留在表面徘徊,思维范围异常狭窄,而且导致大部分人的立意过于普遍。

此次改革带来的教育性和导向性确实有质的飞跃,使得考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比如1985年的关于环境污染的材料作文,1993年的关于补课报酬问题的材料作文等,材料内容表现的都是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社会问题,而学生关于这些问题可以畅谈,教师的教学也慢慢发生转向。

进入第二次改革的标志由1999年的高考命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开始,到2006年部分省的命题。

这些命题是供给材料,并且给予话题。

这被大家称为提供材料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独特之处是“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这样的形式相比较材料作文来说审题更加的简单,减少了写作空间的局限,为考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机会,使学生更好地活跃思维。

但是“话题作文”对学生的要求过于宽松,就会助长套题、猜题的恶风,由于教师和考生能轻易去揣测题目,甚至某些考生会搬用一些名人名言或故事材料或精彩语句来当作“万能句”,遇到一般的题目都能适用。

这样改革的意义就不大了,对于学生的教育是适得其反,像改革前的材料作文,学生很难去猜到会考到哪篇材料,而材料命题的宽泛使得很多学生滥竽充数,而对于中学的教学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多数教师为追求应试高分,给学生准备“万能句段”等。

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

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

”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

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这个题目的突破是给学生多个选择,可是命题者偏偏加了条件,“寓言中的‘诚信’被抛弃,它引发的思考是什么”,这就把学生牢牢的套在“该不该抛弃诚信”的话题中。

城西这一高考作文话题一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于是“诚信”也就成了当时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这种心灵选择的精神导向延续了好几年,如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快乐的幸福与我的思维方式”等,都包涵一种主观的认知,要求考生在精神上有自己特别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