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取象比类思维

合集下载

易经的取象思维及比附推论

易经的取象思维及比附推论

易经的取象思维及比附推论一、取象思维1、取象思维的概念取象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的核心是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靠想象去推知抽象的事理。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意在阐释与之有一定相关的抽象事理,即不是为了说明具体事物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述,启发人们的想象,去悟出一个抽象的事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取象思维方式。

取象思维发展形成于《易经》,其本质是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法,与整体思维互补,具有模糊性等特点。

取象思维方式的模糊性,是指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所推知的事理具有很大的歧义性,因为它不具备必要的叙述。

逻辑推理在《易经》中是以比附推论为其主要特征的,比附推论的思维基础是取象思维,主要反映在卦象及卦爻辞的占断中,它与修辞上的比喻不同,也与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有根本的区别,具有极为浓重的主观附会成分,因而又具有随意性、神秘性、迷惑性、欺骗性等特点,其结论具有相当大的或然性。

《易经》设卦观象,通过想象这一媒介,比附推论出“意”,象及卦爻辞是可见的,而“意”是不可见的,对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只要运用取象思维方式便可得到,这正是“得意忘象”“得意忘形”“得鱼忘筌”的思维秘密所在。

所得的“意”便是事理,所忘的“象”“形”便是所选取的具体事物,而其推论过程是比附推论,思维方式是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所取之象与推论的结果——事理之间,不是靠普通逻辑规则建立起来的,其所谓的因果联系,只能靠想象,这种推论方法,具有感悟性、直观性,这是取象思维方式的玄妙之处。

取象思维是建立在经验知识基础之上的,所取之象大多是人们所熟知的生活经验。

取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顿悟思维是不相同的,它们之间具有并列关系。

2、取象思维与整体思维《周易》古经,充分注意到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八卦及其六十四卦是构成这一整体的基本框架,这一整体观与取象思维方式互相补充,有且只整体思维的互补,才是提高运用取象思维所推知事理可靠程度的根本保证。

《周易》取象比类思维

《周易》取象比类思维

[50] 《周易》取象比类思维傅玉玲(华夏意象文化艺术书院副教授)《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活水源头,数千年来,推动着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的不断发展,也影响着海外一些国家的新学科新技术新理论,《周易》一直为海内外广大学者关注和神往。

《周易》的魅力在于博大精深,一个视角、一个方面,一卦、一爻都包容甚多。

比如:“取象比类”被推崇为重要方法,很有影响力,但它又何尝不是一种思维。

方法在于具体应用,思维却是智慧,有更深远的价值,而且杨振宁等妄评《周易》思维,也就说思维。

《周易》有无演绎思维,已经有一些文章阐述,取象比类思维,也有归纳法、演绎法,不再赘述。

取象比类思维,非单一思维,而是全息思维、意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综合。

一、取象比类思维取象,“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共性的“象”,作为推论基础;比类,“援物类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

”用已知之象,推导未知之象。

触类旁通,有助于启迪思路,获得新的认识,由具体事物推知抽象事理。

二、全息思维全息,局部中包含整体的信息,整体、局部存在全息元。

“象”和“类”就是信息,是全息元,是从自然、社会、人事中摄取的,包容它们全部信息。

世界是全息的,处处有象和类,取象比类无所不包,取象比类思维都依仗象和类推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文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系辞上》)为原则,“以类相从”所比的“类”也必须是全息的,也就是说比类两种事物的信息必须相同相似,否则无法类比,由此可见“取象比类”是全息思维。

三、意象思维《周易》一切象,卦象、爻象,都是意象。

《易.系辞》中提出“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等论断,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意不能直接表达,在象中显示。

象客观,意是主观,意象就是意和象的生成,主客观生成。

这又完全体现《周易》心物合一的思想。

取象比类思维也同样如此,取象,比类,取和比是主观,象和类是客观;寓意于象,以言明象,又望象生义,举一反三,达到解疑解难的目的。

取象比类,中医思维的基本方式

取象比类,中医思维的基本方式

取象比类,中医思维的基本方式《周易》和《诗经》的思维方式我们首先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周易》有那么大的魅力?八八六十四卦,能把天地万事万物都概括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呢?不懂的人会说它很玄,但实在地、简单地说,它就是取象比类,是一种形象思维。

说到形象思维,我们就会说到文学,文学不就是形象思维么?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文学。

“五经”先列《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种表达方式在诗学里叫“兴”。

欲言彼,先言此,以引起所咏之词。

也是营造言说的氛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联系么?冷静的想,是没有联系的,存在思维的跳跃;但是,如果你诗情画意的想,又是有联系的。

你理性地想,它们是没有联系的;你感性地想,它们有有联系了。

这就是“比兴”,取象比类,是一种跳跃的思维方式。

取象比类是传统学问的核心,周易之象,诗之比兴,都是这种思维。

我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初中时要写议论文。

老师教我们各种论证方法:什么数据法、举例法、类比法……我就很不同意类比论证法。

有一次,可能是因为某件事情我发了脾气,父亲给我打了个比方:“一滴墨水滴在杯子里,这杯水就黑了。

但是当一滴墨水滴在大海里,大海依然蔚蓝。

所以一个人的心胸要宽广,像大海那样能包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翻脸。

”我心里是服气的,但是我又在想:你用的是类比论证。

而类比论证,严格讲是不成立的。

墨水滴在杯子或大海里,跟人的修养和胸襟有关系么?严格讲,风马牛不相及!你怎么能把这两个扯在一起?但后来学了《诗经》,慢慢的体会到“比兴”的妙处,体会到了中国思维方式,这才想通。

学会由此及彼,思路方显开阔好的中医,往往不跟你就事论事,它们嘴里往往是一个接一个的比喻,善于由此及彼,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

在我学医之初,师父给我讲过一个治疗阴虚脱发的思路:人好比一棵树,头发就是树叶。

树掉叶子了,怎么办?如果是秋天落叶,那是自然现象,就不要干预了。

如果是平时,肯定是由于干旱,那就得浇水,对应到人就是养阴、养血,用六味地黄汤和四物汤,且发为血之余,也说明四物汤是必用的;浇水要往根上浇,所以再加一味牛膝,引药下行,使药力渗透得更深。

《周易》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画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周易》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画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周易》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画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典辩证思维的源头,它的特有的取象思维与整体思维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传统绘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的认知方式离不开物象,以物象为工具,通过类比、联想和象征,把具体经验普遍化,公式化,进而推诸一切事情,即所谓“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

这就形成了《周易》第一个思维特点—二观象取物思维方式。

但古经中的《象》中并不存在“意”仓《易传》作者在注释古经时,纳入社会之理,,突出其伦理的层面,把认识自然与认识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使《周易》的认知视点宏观化,从而形成了《周易》第二个思维特点——整体思维方式。

什么是“象”?《周易》又是通过怎么一套办法来完成它的思维过程的呢?请看魏王弼的这样一段话:“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易略例》)王弼所说的“象”是《易传》作者所赋予“意”的,通过爻辞所立的“言”以明其象,再由明“象”而严尽意”。

从这个思维过程中,我们明显看到“象”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立文字不是为了直接说事理而只是去说明“象”的。

如乾卦以“龙”为象,借此来讲述乾卦变化的道理。

所用“取象之辞乃采取一种事物以为人事之象征,而指示休咎也,其内容较简单者,近于诗歌中之比兴。

”(《周易古经今注》第49页,高亨著,中华书局1984年3月版)即通过外物,景物来抒发、寄托、象征、表达观念(“情”、“志”),使外物不再是自在事物的自身,而成为融合一定理解和想象后的客观形象——“象”。

这种思维形式以其理性的特点为中国传统哲学与艺术的思维方式开出了先河。

独树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书画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走了几千年之久。

这里,我引用一段我们中国书画家常说的一段话:“可以刚柔赅其情,动静括其态。

象之刚者,如龙威虎振’,松耸峰危是也。

象之柔者,如鸟散萍开,柳舒花於是也。

《周易》象数思维中的矛盾现象

《周易》象数思维中的矛盾现象

《周易》象数思维中的矛盾现象
《周易》象数思维中的矛盾现象
<周易>的象数思维是从取象向逻辑思维的一种推移,是以符号和数为媒介,认识、推断或预测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思维形式,它在借助形象思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数的变化,以象数合一的观念考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和规律.象数思维包括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两种思维模式,在<周易>的象数思维中,存在着取象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也存在着"运数"比类的矛盾现象.
作者:史少博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易学研究所,济南,250100 刊名:东方论坛英文刊名:ORIENTAL FORUM 年,卷(期):2003 ""(3)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 的知识脉络' > 象数思维矛盾现象。

“周易”给人类提供了六大科学思维模式

“周易”给人类提供了六大科学思维模式

“周易”给人类提供了六大科学思维模式
“周易”给人类提供了六大科学思维模式。

“周易”是东方文化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其玄妙义理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它为人类提供了一幅特殊的宇宙演化图式、立论恢宏、思维玄妙、方式奇特、基本上奠定了东方哲学思维模式,为人类分折世界、解决问题提供了六大思维模式。

一,取象类比的思维模式!周易以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类比万物、以六十四卦类似万事万象,是归纳和演绎思维的综合运用。

取象类比,借卦说物、以卦辞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

二,阴阳调和的思维模式!周易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一阴一阳二气构成的,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调和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基本形象。

认识和分析事物要用阴阳二分法、阴阳调和法。

三,循环节律的思维模式!周易学认为、天地交而四时成、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万物都有生、长、化、宿、藏的循环节律发展变化过程。

四,三才统一的思维模式!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统一为立论基点,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易学把天象、地象、人象的运动变化统一起来了并且相互照应、三才和谐统一。

五,象数一体的思维模式!象数一体是易经的智慧和奥秘,万物有象也有数、象数一体。

一阴一阳、一生一成,形成了万物的生成法则:16生成水、27生成火、38生成木、49生成金、510生成土。

易经的智慧和奥秘就在于万物万象都能以象取数、以数取象。

六,灵感创新的思维模式!周易学其理道是恒古不变的、但是把这个道、理运用于客观实践、必须要有灵性灵感、通变创新的思维、才能把事物分析判断准确。

《周易》推理的基本方法

《周易》推理的基本方法

《周易》推理的基本方法周山文汇报 2013、4、8 文汇学人《左传》、《国语》这两部古籍中,记录有二十二个筮例。

从这些具体生动的占筮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周易》的推理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据象推理”。

这是按照取象比类规则,通过对卦象的分析,推断事物情况吉凶祸福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左传》、《国语》的二十二个占筮记录中,有四例运用了这一方法。

其中,《左传》记有三例,有两例是直接援引相关卦象决疑解难。

其中一例这样记道:“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色,疾如蛊。

’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

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

’”《蛊》的下卦“巽”为长女,为风;上卦“艮”为少男,为山。

所以,这一重卦象征长女诱惑少男,又象征风将山木树叶吹落的萧瑟景象。

医和通过对《蛊》卦卦象上、下经卦之间关系的分析,类比晋侯所患的淫溺惑乱之症非药力可救。

第二种是“据辞推理”。

这是通过对卦辞爻辞的例说分析,类推事物情况吉凶祸福的一种基本方法。

《左传》、《国语》的二十二个占噬记录中,有八例运用了这一方法。

其中最典型的一例,是发生在昭公二十九年的一个记载:“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对曰:‘…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

其同人曰:见龙在田。

其大有曰:飞龙在天。

其夬曰:亢龙有悔。

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

坤之剥曰:龙战于野。

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据说有人在绛郊之地见到了龙,魏献子有疑,遂请教于蔡墨。

蔡墨便直接援引《周易》中有关龙的叙述,以证明古代确有龙的存在。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龙战于野”,分别是《乾》卦初九、九二、九五、上九、用九之辞,以及《坤》卦上六爻辞。

这大概是古人博引爻辞论证某一观点的最典型例子。

第三是“象辞结合推理”。

“取象比类”面面观

“取象比类”面面观

“取象比类”面面观取象比类,又名援物比类,属意象思维,以直观为特征,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它和西方以理性为特征的逻辑思维,有着明显的区别。

下面,笔者分别从什么是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应用、取象比类的原理和方法、取象比类和隐喻、取象比类的得与失等五个方面,简要谈谈个人看法。

取:提取。

象:物象、征象。

比:比较。

类:类别。

取象比类:将提取的物象或征象,与八卦卦象或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象)各自的属性相比较,以确定物象、征象的卦象归属和五行归属。

如:太阳这个物象,它呈现的状态是:燃烧并发出光和热;所以它对应八卦中的离卦,或五行中的火。

再如方位上的东南西北,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所形成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样,都分别对应于八卦中的震离兑坎,以及五行中的木火金水。

由上,读者可以感受到,笔者对取象比类所给出的解释,不同于一般世俗的解释。

一般世俗的解释不外乎是:将一组不同的物象或事物进行比较,抽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但这个解释,不是根本意义上的解释,而是衍生的解释,言不及根本之义。

而从笔者对“取象比类”所给出的解释,至少可以表明两点:一是它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和思维的同一性。

由于取象比类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必然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点,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核心元素就是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

所以只有这样解释,才不会发生文化的断裂和思维的偏差。

二是物象本身,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本来包括可见的物象和不可见的物象。

比如我们知道一个词,叫“大象无形”,这就是说,哪怕是无形的事物,它也是一种象,所谓无象之象、无状之象。

另外,俗话所说的“心中有数”,这个“数”,其实也是一种象、隐秘的象。

例如:文化这个抽象的词,它有火的征象,和太阳这个具象的词一样,有发光发热的火的特性,所以可归结为八卦中的离卦或五行中的火;而教育,它有生发、舒展的特性,有很明显的木的征象,所以与八卦中的巽卦、震卦及五行中的木类同,可以归结为巽、震或木。

《易经·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 《周易》取象比类思维
傅玉玲(华夏意象文化艺术书院副教授)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活水源头,数千年来,推动着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的不断发展,也影响着海外一些国家的新学科新技术新理论,《周易》一直为海内外广大学者关注和神往。

《周易》的魅力在于博大精深,一个视角、一个方面,一卦、一爻都包容甚多。

比如:“取象比类”被推崇为重要方法,很有影响力,但它又何尝不是一种思维。

方法在于具体应用,思维却是智慧,有更深远的价值,而且杨振宁等妄评《周易》思维,也就说思维。

《周易》有无演绎思维,已经有一些文章阐述,取象比类思维,也有归纳法、演绎法,不再赘述。

取象比类思维,非单一思维,而是全息思维、意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综合。

一、取象比类思维
取象,“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取共性的“象”,作为推论基础;比类,“援物类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

”用已知之象,推导未知之象。

触类旁通,有助于启迪思路,获得新的认识,由具体事物推知抽象事理。

二、全息思维
全息,局部中包含整体的信息,整体、局部存在全息元。

“象”和“类”就是信息,是全息元,是从自然、社会、人事中摄取的,包容它们全部信息。

世界是全息的,处处有象和类,取象比类无所不包,取象比类思维都依仗象和类推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文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系辞上》)为原则,“以类相从”所比的“类”也必须是全息的,也就是说比类两种事物的信息必须相同相似,否则无法类比,由此可见“取象比类”是全息思维。

三、意象思维
《周易》一切象,卦象、爻象,都是意象。

《易.系辞》中提出“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等论断,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意不能直接表达,在象中显示。

象客观,意是主观,意象就是意和象的生成,主客观生成。

这又完全体现《周易》心物合一的思想。

取象比类思维也同样如此,取象,比类,取和比是主观,象和类是客观;寓意于象,以言明象,又望象生义,举一反三,达到解疑解难的目的。

取象比类思维整个思维过程中,都是离不开象的,所有目的、意图都从象中体现,这取象比类思维就是意象思维。

四、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具有开创性,探索未知,从无到有,生化而成。

有原创造、再创造、发现式和发明式。

取象比类思维的象和类都原本没有的,创造性取来,人为分出的类,这当然是创造出来的,具有独创性。

思维过程,重新自由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的解决问题启示,这是异想天开,从无到有的创造性思维。

取象比类思维都可以适用于各种创造模式。

正如《周易》的博大,取象比类思维,也丰富复杂,实际是一综合思维。

综合着全息思维、意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几千年来,人们通过取象比类这综合思维,揭示着大千世界的奥秘,21世纪,复杂性科学研究,任重道远,这独具特色的取象比类思维,或者说全息思维、意象思维和创造思维,都必将在新世纪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代召唤我们学习、研究、运用《周易》思维,指责、歪曲,背道而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