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家乡坛子菜
最忆家乡坛子菜优美散文

最忆家乡坛子菜优美散文那时候,以粮仓出名的家乡,人们舍不得把土地种作蔬菜,凡是能过水的旱地,都会开垦种水稻。
可想而知,我的家乡也就总是缺乏蔬菜吃。
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但有时候,现实生活却能逼出许多巧妇来。
没有蔬菜吃,家乡的妇人们就会做出各种坛子菜,做坛子菜的原料无外乎就是最容易种作、收成颇丰的萝卜白菜、辣椒豆角等等。
家乡妇人有两个最珍贵的大坛子:酒浸坛子和豆腐乳坛子。
一个家庭里,只要揭开这两个坛子,人们仅仅凭着闻其香,就能辨别主妇的做咸菜手艺的高低。
如果开坛就有“出坛味”,这坛子里的咸菜味道总会有那么一股涩味,如果开坛就满屋飘香,这坛子里的咸菜绝对会爽口。
在缺衣少吃的年代,做坛子里的咸菜,是考验一个主妇是否能干、是否贤惠的一个标准。
盛夏时节,是腌浸酸豆角、酸辣椒的最好时节。
气候炎热,酸水易制。
豆角挂满藤蔓,天空阳光充足,禾坪里、墙头上到处是摊晒的豆角,只要暴晒一日,那些鲜活的豆角到傍晚时候,已经奄奄一息。
晚上妇人们把豆角用毛巾擦干净,五至六根豆角扎成一只,整整齐齐码好,放到酸水坛子里,加盖,坛沿边上水,密封一个礼拜,就是酸爽的咸菜。
再用如此手法,浸酸辣椒、酸萝卜。
这些坛子里的酸菜,就是我们夏天夜晚下饭的主菜。
秋天里的湖子酒比夏天酿造的湖子酒更清亮、更甘甜、更醇厚,腌浸各种咸菜而不至于浑浊。
初秋,辣椒成熟老道,选出品相好、籽多肉薄的长辣椒,洗净,风干,然后在辣椒根部用针扎几个针眼,放到酒浸坛子里,到了深秋,就是美味的酒浸辣椒,吃了酒浸辣椒,到了冬天又是酒浸萝卜,吃了酒浸萝卜,到了春天,又是酒浸藠头,吃了酒浸藠头,到了夏天又是酒浸蒜子和豆角。
周而复始,主妇们用尽心思,炮制出各种酒浸的咸菜。
秋收黄豆以后,选好豆子,一部分作“蒸豆”,一部分作“炒豆”,都是平时待客的“换茶”(零食),留有一部分作豆瓣酱,再留一部分作豆腐之用。
豆腐,每一个时节都可以制作,但是,制作豆腐乳最好时节在冬天。
深冬时节,寒风凛冽,豆腐发酵时,一边风干一些水分,一边慢慢长出真菌,这样发酵的豆腐做成豆腐乳,不会容易破碎且有韧性。
家乡耒阳市的美食作文

家乡耒阳市的美食作文耒阳,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
说起耒阳的美食,那可真是能让我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
在耒阳的大街小巷,藏着各种各样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每一种都承载着我深深的眷恋和美好的回忆。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耒阳的米豆腐。
这可不是一般的米豆腐,它是耒阳人餐桌上的常客,也是我们心中的挚爱。
记得小时候,每次跟着妈妈去菜市场,路过那个卖米豆腐的小摊,我就走不动道了。
摊主总是熟练地切着米豆腐,那一块块米豆腐就像白玉一样温润细腻。
买回家后,妈妈会把它切成小块,配上辣椒、蒜末、葱花,还有自家做的豆瓣酱,下锅一炒,那香味瞬间就弥漫了整个屋子。
吃进嘴里,米豆腐软糯中带着一丝Q 弹,香辣的味道在舌尖上跳跃,让人欲罢不能。
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那是妈妈的手艺,也是耒阳独有的风味。
还有耒阳的嗦螺,那也是一绝。
夏天的夜晚,街边的夜宵摊总是热闹非凡,而嗦螺则是必不可少的主角。
摊主们把一盆盆新鲜的嗦螺摆在桌上,那些嗦螺大小均匀,壳上还带着些许泥渍,一看就知道是刚从河里捞上来的。
点上一份嗦螺,老板会迅速地为你端上桌。
拿起一个嗦螺,先对着螺口吸一口,鲜美的汤汁瞬间充满口腔,接着用牙签把螺肉挑出来,那螺肉鲜嫩多汁,带着微微的辣味和紫苏的香气。
一边和朋友聊天,一边嗦着螺,不知不觉就能吃掉一大盆。
那时候,夜晚的微风轻轻吹过,吹散了一天的疲惫,留下的只有嗦螺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耒阳的新市米粉也是我的心头好。
那细细的米粉,就像发丝一样柔软顺滑。
米粉店的老板总是早早地起来准备食材,熬制香浓的汤底,准备新鲜的臊子。
我最爱吃的是牛肉臊子的米粉,那一片片牛肉切得薄厚均匀,纹理清晰,在锅里煮得恰到好处,鲜嫩又有嚼劲。
米粉在滚烫的开水中焯一下,捞进碗里,浇上一大勺牛肉臊子,再加上一勺辣椒油,一碗色香味俱佳的新市米粉就呈现在眼前。
吃的时候,先喝一口汤,感受那浓郁的鲜味,然后夹起一筷子米粉,“哧溜”一声吸进嘴里,爽滑的口感让人陶醉。
每次吃完,我都觉得肚子饱饱的,但心里却还想着再来一碗。
坛子菜

龙源期刊网 坛子菜作者:杨维成来源:《中华手工》2014年第12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吃到非常爽口的坛子菜,便会不期然地想到故乡。
故乡的坛子菜,一生不厌。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吃到非常爽口的坛子菜,便会不期然地想到故乡。
在我心中,故乡的坛子菜,天下最美味。
坛子菜的做法很简单。
先摘下被阳光晒烤得通红的辣椒洗净,放进大木盆,用刀来回交错剁得细碎细碎的,再用腌菜老坛子装起来。
如果单装辣椒,能装得下10来斤。
但一般腌制时往往是一两斤辣椒撒上一两斤食盐,作为腌菜的底料。
然后再放上另一半的菜,有了辣椒底料,无论腌什么菜,只要两三天的工夫,就变得鲜香脆爽。
在老家,家家户户腌制的坛子菜也是不一样的。
家中人口多、青壮年劳动力多的大户人家一般有十几个坛子,每一个坛子各自腌着萝卜、白菜帮子、黄瓜、扁豆、生姜、莴笋等。
农忙时节,煮上一锅新米饭,夹出坛子菜,那味道,既鲜又辣,还有蔬菜各自的本味儿。
一顿饭吃得人汗流浃背,幸福得不得了。
家中人口少、劳动力也少的小户,就两三个坛子,多种蔬菜混在一起腌,那味道也不错。
只是蔬菜串味,远远赶不上一坛子一种蔬菜那样纯香纯辣。
后来在城里成了家,也曾想过将坛子菜搬过来,却被媳妇阻止了。
那又土又笨的青黑色老坛子入不了城市媳妇的眼,现代化的厨房里老坛子更是没有安身之地。
多少次探亲回城,都捎了各种各样的腌制菜,媳妇吃得心花怒放,就是不肯自食其力。
实在太馋坛子菜,便隔三岔五地跑回乡下。
媳妇只好让步,我喜出望外,立即买了两个大坛子,按照家乡的做法,将辣椒、萝卜、黄瓜等一并腌入坛子。
两三天后,怀着狂喜的心情将腌菜夹了满满的一大盘。
可是,那味道与家乡的味道竟完全不同。
媳妇努着嘴,我只好将坛子搬走。
得罪了,老坛子,得罪了,腌制菜。
喷香的农家坛子菜,邵东游子舌尖上的乡愁

喷香的农家坛子菜,邵东游子舌尖上的乡愁文/ 宁建新首发/ 狐说天下农家坛子菜,在邵东叫“醡(zhà)菜”,俗名“腌菜”。
关于邵东坛子菜的起源,据传西汉公元5年,西汉孝平帝为长沙王之子刘赏封地列侯,列其为昭阳候,封地为昭阳候国(即今日湖南邵阳邵东)。
公元8年,王莽篡汉,昭阳侯国的老百姓为防战祸暂避他乡,便把不适合携带容易腐烂的蔬菜晒干腌制,放入瓦罐之中藏匿起来,待战乱过后,取出来作下饭菜。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坛子菜”一直是邵东农家餐桌上的主菜。
家家户户的床底下或楼板上,都立着大大小小的大肚坛子。
菜坛子大肚,在坛子口下方有一圈坛河,用来装水,坛盖盖好后深入水里,这样,坛子里的菜就和外面的空气隔绝了。
坛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咸菜,有了它们,农家的粗茶淡饭或者吃红薯甚至红薯渣子才能有点滋味。
以前,“坛子菜”是和贫穷联系在一起,浸透了农家主妇的心酸和汗水。
我们小时候,如果“醡菜”里面放了几个油渣子(猪肥肉炼油后的剩余物——编者注),就会端着碗这家门进,那家门出,炫耀自家的油水。
读初中或高中在学校里寄宿,每个星期回家带一广口瓶子或一搪瓷杯子“醡菜”,那就是未来一个礼拜的下饭菜。
大家还会比谁家的“醡菜”香,谁家的“醡菜”油水足。
如果哪位同学的“醡菜”里面有肉,那就是地主生活了,让同学们眼红。
那时,大人教育读书不发狠的人就说:亏里你杂娘办“醡菜”。
形容读了几句书的人叫:“醡菜”都呷了好几坛。
无数邵东学子都是一路吃着“醡菜”走进大中专学校门的。
“坛子菜”,是很多人求学路上的辛酸记忆。
人是很怪的动物,以前餐餐用“醡菜”送饭时,觉得难以下咽,而现在餐餐荤腥却又思念起喷香的坛子菜来。
今天很多年轻人,只知道邵东老家的“醡菜”味美,却不知道它如何制作得来。
制作邵东“醡菜”的原料繁多,主要包括夏秋的茄子、冬瓜、豆角、刀芭豆、豆豉、辣椒、西瓜皮儿,冬天的萝卜、大头菜等。
无论哪种原料,都要先和太阳热热火火打几天交道:将茄子冬瓜切成小块小块,放锅里隔水蒸熟。
我的家乡的美食作文桂阳坛子肉

我的家乡的美食作文桂阳坛子肉哇哦,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超级超级好吃的秘密!那就是我家乡的美食——桂阳坛子肉!这可不是一般的肉哦,它简直好得让人忍不住要尖叫!你们知道吗,我每次一想到桂阳坛子肉,口水就忍不住滴答滴答地掉下来,因为它真的太好吃了!我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我妈妈就给我做了一锅桂阳坛子肉,我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我简直要飞奔到厨房去!“妈妈,妈妈,坛子肉做好了吗?”我兴奋地问。
“当然啦,小乖乖!快去洗手,马上就可以吃了!”妈妈笑着回答。
哇哦,听到这个回答,我简直是蹦得比小兔子还高!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餐桌前,桌子上已经摆好了好多小碗,还有一锅红亮亮的坛子肉。
那肉色泽红亮、油光发亮,看起来就像是一件艺术品!真的是忍不住想一口吃掉!“哇!妈妈,这坛子肉好香呀!我可以马上开动吗?”我问。
“当然可以,快尝尝!”妈妈用夹子夹起一块坛子肉,递给我。
我小心翼翼地接过来,心里就像小鹿乱撞一样紧张。
哇塞,这坛子肉的肉质真的是太棒了!它的外面有一层香喷喷的红油,而里面的肉嫩得像豆腐一样,简直要融化在我的嘴巴里!“妈妈,这肉好嫩好香!你是怎么做的呀?”我边吃边问。
“这个嘛,其实做坛子肉并不难,只要把猪肉切成块,放到坛子里,加入一些酱油、盐、糖和其他调料,再用火慢慢炖煮几个小时,就好了。
”妈妈一边说,一边看着我开心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哇!太棒了!那这个坛子肉吃起来有一点点甜味,还有一点点咸味,真的是超级好吃!我觉得自己要一直吃下去才行!”我一边吃一边大喊。
妈妈笑了笑:“那就多吃点,吃完了再继续吃,反正家里的坛子肉做得还不少呢!”“真的吗?太好了!那我就不客气啦!”我说着,夹了一块又一块,吃得满嘴都是油,感觉自己像是个小小的美食家!后来,妈妈还给我讲了很多关于坛子肉的故事,原来我们家乡的坛子肉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了,是一种特别传统的美食。
每到节日,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美味的坛子肉,这真的是一种特别的幸福感!吃完坛子肉,整个家里弥漫着浓浓的幸福气息。
舌尖上的邵阳——坛子杂菜

舌尖上的邵阳——坛子杂菜
邵阳坛子菜是何物?——算的上是大杂烩,邵阳坛子菜分三种:干坛子菜,湿坛子菜和水坛子菜。
邵阳人谓之干菜的干坛子菜,只需把刀豆,苦瓜,架豆,雪里蕻,青菜,萝卜丝等蔬菜洗净切好,放在太阳下曝晒,晒得越干越好。
晒干后直接放入坛中,再盖上坛子盖,倒上一圈水密封,一个月后拿出来时,香气扑面而来,时间放得越长,其香味就越浓。
只要记得加水换水,里面的菜就永远也不会坏。
那湿坛子菜则是指油茄,杂菜,霉豆豉,剁辣椒等。
其中的杂菜和油茄最为著名,这是只有邵阳才有,并且只邵阳人才会做的菜。
它们的制作作方法种类繁多,如杂菜又分干菜和湿菜两大类。
再说说水坛子菜。
酸萝卜就是属于水坛子酸菜。
它的制作方法是先要将买来的坛子用火薰干,然后再找做菜的“里手”讨来“老酸水”放置坛内,最后将那洗净晾干的刀豆,萝卜,藠头,辣椒,蒜苔,蒜苗,生姜等蔬菜统统丢进坛子里,再盖上坛子盖,在坛沿上倒上一圈水将坛盖淹住密封,就什么也不用管,过上十天半月或个把月就好了。
哪怕你放上一年也不会坏,只不过是过于酸透而已。
如果你想吃嫩点的,两三天也可以拿出来吃的,只是不如陈年老酸菜好吃。
陈年酸萝卜若将其切丝炒辣椒,一家人的饭只怕一个人就吃光了!
无论是干坛子菜,湿坛子菜和水坛子菜,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坛子里拿出来时喷香喷香的,几十米开外都可闻见。
这就是邵阳坛子菜无论在何地都做不来的“秘密”及“专利”。
由于当地气候温暧潮湿,四季雨水充沛所致。
这也是大多数邵阳人在他乡过不惯而特别“恋乡”的重要原因。
2021初一作文爷爷的坛子菜

2021初一作文爷爷的坛子菜
我家院子里,有一个坛子,就属于爷爷。
每到春天,他就会在这个坛子里种上一些蔬菜,比如黄瓜、茄子、辣椒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蔬菜变得越来越茂盛,叶子绿油油的,生命力顽强,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我的爷爷在坛子里种的小白菜。
这些小白菜嫩绿嫩绿的,看上去非常人见人爱。
每当我看到它们,一阵欣喜涌上我的心头,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可以被这些小白菜一扫而空。
我总是忍不住去摘几片,洗干净,然后就可以尝到这些美味的蔬菜了。
不仅如此,爷爷的坛子里也有许多其他美味的蔬菜。
比如说黄瓜,爷爷最喜欢用黄瓜做沙拉。
那个时候,我总是帮着爷爷把黄瓜摘下来,然后一起去厨房里洗净,切成小段。
接着,我们就开始制作沙拉。
把切好的黄瓜混合上一些西红柿、青椒和洋葱,再加上一些油和醋,最后撒上一点盐就可以了。
这道沙拉不仅好吃,而且健康,每次吃下去都让人感到十分满足。
除了黄瓜和小白菜,爷爷还种了许多其他的蔬菜。
比如小葱、蒜苗、菠菜等等。
我清楚地记得,每次回家的时候,爷爷总是会拿出他精心种植的蔬菜来让我们尝尝。
小葱和蒜苗,我们可以用来炒菜,而菠菜则可以做成汤。
这些蔬菜品种虽然不多,但却能够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也让我们意识到了蔬菜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爷爷的坛子里不仅有着许多美味的蔬菜,更有着一种生活的态度。
通过这个坛子,我学会了在生活中向往简单、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掘生活中的美好。
我非常感谢爷爷,他让我重新认识了蔬菜,也让我知道,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始终都可以找到一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2021初一作文爷爷的坛子菜

2021初一作文爷爷的坛子菜2021初一作文:爷爷的坛子菜从小到大,总有一个人操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时刻在我身边叮嘱着。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爷爷。
爷爷的嗜好不多,其中最深入细致的,就是搞坛子菜。
爷爷的老家是福建一个最擅长做坛子菜的地方。
搬到长沙来,爷爷仍然保留这个习惯。
因此,我家的阳台上总会有一排坛子,如士兵一样站成一列。
这坛子菜是滋润我们一家不可缺少的重要物件,夏天清凉解暑,冬天开胃润津。
爷爷搞坛子菜深入细致,首先深入细致在挑选坛子。
爷爷可以先拍十几个坛子回去,通常人都就是冲洗一下就已经开始制作了,可以他不,他可以先在每个坛子灌满水,过一个星期再去摸一摸坛子外壁,看看是不是一小片的水。
哪怕只有一点水汽,爷爷也断然不能必须。
他指出密封性不好,可以影响口感。
所以,通常卖十几个坛子回去,最后采用的坛子仅有两三个。
接着是选材,爷爷却从不在外面买。
他不相信那些卖菜的,不相信他们没打农药与催熟剂。
故而当人家阳台是姹紫嫣红、百花齐放时,我们家的阳台除了菜还是菜。
当我们提出不满时,他甚至会厉声喝道:你们是不看新闻吗?知道那些菜是怎么熟的吗?还以为自己蛮晓得样的!我们,自然也无话可说。
鹌鹑蛋时,他也就是高标准。
一片烂叶,一点多余的皮都不许发生,每当我自告奋勇必须帮时,他说道:你还去鹌鹑蛋?就没哪次就是搞好了的,你还不快回去自学,学完了就回去备考,不要旧就是想要得回去玩玩我不来他,就可以在一旁看看他戴着老花镜认真锻烧。
到最后坛子菜做好,我去夹菜吃的时候,他都会像对待一个三岁小孩似的,不停地叮嘱:不要打碎了,不要在筷子上还有生水时就去夹,不要一直打开在生活中,他也就是十分深入细致地看待每一件事,哪怕只是一件大至无法再大的事。
我爷爷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看待事件的深入细致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一句说到,一份情,一种深入细致,影响的就是两代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忆家乡坛子菜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那时候,以粮仓出名的家乡,人们舍不得把土地种作蔬菜,凡是能过水的旱地,都会开垦种水稻。
可想而知,我的家乡也就总是缺乏蔬菜吃。
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但有时候,现实生活却能逼出许多巧妇来。
没有蔬菜吃,家乡的妇人们就会做出各种坛子菜,做坛子菜的原料无外乎就是最容易种作、收成颇丰的萝卜白菜、辣椒豆角等等。
家乡妇人有两个最珍贵的大坛子:酒浸坛子和豆腐乳坛子。
一个家庭里,只要揭开这两个坛子,人们仅仅凭着闻其香,就能辨别主妇的做咸菜手艺的高低。
如果开坛就有“出坛味”,这坛子里的咸菜味道总会有那么一股涩味,如果开坛就满屋飘香,这坛子里的咸菜绝对会爽口。
在缺衣少吃的年代,做坛子里的咸菜,是考验一个主妇是否能干、是否贤惠的一个标准。
盛夏时节,是腌浸酸豆角、酸辣椒的最好时节。
气候炎热,酸水易制。
豆角挂满藤蔓,天空阳光充足,禾坪里、墙头上到处是摊晒的豆角,只要暴晒一日,那些鲜活的豆角到傍晚时候,已经奄奄一息。
晚上妇
人们把豆角用毛巾擦干净,五至六根豆角扎成一只,整整齐齐码好,放到酸水坛子里,加盖,坛沿边上水,密封一个礼拜,就是酸爽的咸菜。
再用如此手法,浸酸辣椒、酸萝卜。
这些坛子里的酸菜,就是我们夏天夜晚下饭的主菜。
秋天里的湖子酒比夏天酿造的湖子酒更清亮、更甘甜、更醇厚,腌浸各种咸菜而不至于浑浊。
初秋,辣椒成熟老道,选出品相好、籽多肉薄的长辣椒,洗净,风干,然后在辣椒根部用针扎几个针眼,放到酒浸坛子里,到了深秋,就是美味的酒浸辣椒,吃了酒浸辣椒,到了冬天又是酒浸萝卜,吃了酒浸萝卜,到了春天,又是酒浸藠头,吃了酒浸藠头,到了夏天又是酒浸蒜子和豆角。
周而复始,主妇们用尽心思,炮制出各种酒浸的咸菜。
秋收黄豆以后,选好豆子,一部分作“蒸豆”,一部分作“炒豆”,都是平时待客的“换茶”(零食),留有一部分作豆瓣酱,再留一部分作豆腐之用。
豆腐,每一个时节都可以制作,但是,制作豆腐乳最好时节在冬天。
深冬时节,寒风凛冽,豆腐发酵时,一边风干一些水分,一边慢慢长出真菌,这样发酵的豆腐做成豆腐乳,不会容易破碎且有韧性。
待豆腐发酵成熟,用
陶缸一层一层垒好,撒上盐和辣椒粉,待盐味、辣味深入到豆腐之中,再上坛,加些湖子酒和茶油,然后在坛沿边上水,加盖,密封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出坛吃了。
而到这个时候,正是过年“出节”之后,过年时候的大鱼大肉已经吃完,正是吃豆腐乳的好时节。
“出节”过后,春回大地,万物疯长,屋前屋后、田埂、菜畦里到处是野草。
春忙序曲——“削草皮”运动开始。
在“削草皮”的时候,妇女们趁机邀请路过家门的乡邻:“来,进屋,打案伙,喝碗开水再走吧!”
实则就是喝井水,吃坛子菜,也是相互在暗自较劲:比试谁的手艺好,谁家的坛子菜好吃。
酸萝卜、酸豆角、酸辣椒,酒浸蒜子、酒浸辣椒、酒浸萝卜等等,要有尽有。
最为出神入化的是那一坛豆腐乳,开坛,已经是香飘四溢。
有古诗云:“才闻香气已先贪,白褚油封由小餐。
滑似油膏挑不起,可怜风味似淮南。
”
在我的家乡,如果说,纯粹吃豆腐乳,那其实还是太单调,也是太浪费。
家乡的巧妇们在豆腐乳这坛子里花了很多的心思:待豆腐乳吃到一半,留下半个坛口的时候,把过年时候烘干的油豆腐浸入豆腐乳的坛子里,油豆腐在坛子里浸半个月功夫,豆腐乳汁完全渗透到油豆腐里面,干硬的油豆腐被腐乳汁浸润得柔软舒展,然后才可出坛。
豆腐乳乳汁的醇厚,加上
油豆腐的嚼头,口里分明是豆腐乳的味道,却实在又是在吃油豆腐,既是咸菜,又像正菜,也是待客之佳肴,更是巧妇的杰作。
在那样清贫的日子里,从豆腐乳坛子里浸出的油豆腐做下饭菜,是我儿时吃过的比较奢侈的坛子菜,行文到此,我似乎闻到儿时母亲做的那坛豆腐乳的香味,味蕾突然大开,涎至牙床边,只好咽回去。
那时候,总感觉家乡的妇人们的豆腐乳坛子里尽是宝:吃了豆腐乳,又有油豆腐,吃了油豆腐,还有干笋。
用干笋浸在豆腐乳坛子里,这也是家乡巧妇们的用心之作。
春天过后,干笋有的是。
干笋切成块状,用开水淖掉灰尘,然后风干,然后浸入豆腐乳坛子里,半个月左右,腐乳汁渗透在干笋里,从坛子里夹出来,犹如黄龙玉般剔透晶莹,放在灯光下,居然能照出笋的纹路甚至纹路里的细微花瓣形状。
干笋的硬度被乳汁融化,于是落口相融的那份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再有把蒜箭切成小段,晒干,放到豆腐乳坛子里,浸一个礼拜左右,又是一道别致的咸菜。
当然,最为常见的是在腐乳汁里浸干萝卜。
那时候,家乡的饮食习惯是早晨用坛子菜喝粥,中餐炒菜吃米饭,晚上大多家庭都是用坛子菜下饭。
这样的饮食习惯,逼迫妇人们想方设法制作各种可口的坛子菜。
我们的晚餐也叫“qia冷饭”,顾名思义,晚餐就是中餐剩下的冷饭剩菜,其实,菜已吃完,只剩下一些冷饭。
晚餐就是把冷饭用开水兑着,夹些坛子菜,咕噜咕噜几口就下肚,吃得清爽,也舒适。
很少有家庭在晚餐还炒菜下饭的。
豆腐乳,我们也称“霉豆腐”。
几乎家家都会有这样的豆腐乳坛子,似乎每一个农妇都会做豆腐乳。
至于豆腐乳的来历,相传古时,一个年轻人跑长途买卖,平时生活很简单,每顿饭只有一块白豆腐下饭。
有一年冬天的月底,年轻人正在吃饭,同伴又来催他。
由于匆忙,他顾不上收拾,把吃剩下的那块白豆腐放到盐罐里盖起来,就急急忙忙上路。
半个月后回家,他又累又饿,赶紧做好饭,还记得剩下的那半块豆腐。
他揭开盐罐,可豆腐已发霉,长了寸把长的毛。
他用筷子试着沾一点来尝,想不到竟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香味。
于是,年轻人不再去跑买卖,在家做起霉豆腐生意来。
后来,年轻人将做霉豆腐的技术传了出来,人们一传十,十传百,都会做霉豆腐。
我们的先人不经意中发明了豆腐乳的制作方法,后人发扬光大,于是,豆腐乳成了流传数千年的传统民间美食,且流派纷呈。
最主要的有“青方”、“红方”、
“白方”。
而我的家乡的豆腐乳,属于“红方”派。
尽管我家乡的豆腐乳并不出名,没有注册商标,在我看来,家乡的豆腐乳比起那些品牌豆腐乳来,不会酒味太冲,不会辣味太重,不会容易松散,没有烟熏味。
家乡的豆腐乳,若看品相,色彩诱人,红的雅致,黄得悦眼;近闻其味,湖子酒的绵柔,本地辣椒粉的爽口,茶油的清香,让人唇齿生香。
那天与老乡聊起家乡的坛子菜,聊起豆腐乳以及豆腐乳坛子里的油豆腐、干笋、蒜箭的时候,我们似乎回到故乡,回到那个不繁华却很热闹的时代。
而今,热闹是属于别人的,我只愿躲在一隅,细细品味家乡那份纯天然无添加的美味,细细品味清贫年代女性那种平凡而细致的母爱,细细品味那种相邻之间既攀比较劲又真诚往来的淳朴。
此刻,我最想拥有这样一个坛子,盛满我的乡愁,深埋在我的文字里。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