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全书期末总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一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二期末章节总复习课件

高一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二期末章节总复习课件

由图知 OB=R,O1B=12AB=12,OO1=OC-O1C=R-8, 在Rt△OO1B中, 由勾股定理R2=(R-8)2+122,
解得R=13(cm).
解析答案
1 2345
2.《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
“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 ”其意思为:
a⊥b
a⊥α,b⊥α
_a_∥__b__
答案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 判定
平面的一条_垂__线__,那么 定理
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性质 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 定理 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
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
l⊂β l⊥α
⇒α⊥β
V=V 四棱台+V 长方体+V 球=36π+6 0311(cm3).
1 2345
解析答案
规律与方法
1.研究空间几何体, 需在平面上画出几何体的直观图或三视图, 由几何 体的直观图可画它的三视图, 由三视图可得到其直观图, 同时可以通过 作截面把空间几何问题转化成平面几何问题来解决. 2.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 我们都是通过展开图、化空间为平 面的方法得到的, 求球的切接问题通常也是由截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 面问题解决.
α∥β
α∥β
a∥b
a∥α
答案
(3)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的内在联系
4.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1)直线与平面垂直
图形
判定
条件
结论
a⊥b,b⊂α (b为α内的_任__意___直线)
a⊥α
a⊥m,a⊥n,m、n⊂α, a⊥α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期末复习课:知识总结课件(共62张PPT)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期末复习课:知识总结课件(共62张PPT)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十九、弹性势能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公式:
E p弹
1 2
k
l 2
(3)拉长或压缩(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弹力做负功,
弹性势能增加。
恢复弹性形变过程,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少。
十七、动能和动能定理
1、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1、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时刻改变) 2、匀速圆周运动是变加速曲线运动
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时刻改变)
五、向心力(效果力)
五、向心力(效果力)
六、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七、开普勒三大定律
八、万有引力定律
八、万有引力定律
4、从赤道到两极重力变大,赤道最小,两极最大
天体问题与常规运动(平抛等)相结合
vx v0
v0
x
o
Vx
y
P
Vy
V
位移方向: tan y gt
x 2v0 速度方向: tan vy gt
vx v0
即 tan 2 tan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1、注意事项 (1)斜槽末端切线水平 (2)每次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小球 (3)坐标原点不是槽口末端点,应是球在槽口 时,球心在图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
(2)公式:
Ek
1 mv 2 2
2、动能定理 (1)内容: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 变化,即末动能减去初动能。
(2)公式:
W合
1 2
m v22
1 2
m v12
(3)合力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合力做负功, 物体的动能减小.
二十、机械能和机械能守恒
1、机械能 (是标量) (1)定义: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期末复习必修2专题ppt课件

期末复习必修2专题ppt课件
耦犁
(二牛一人)
魏晋南北朝
垄作法 代田法
耕耙 (耱)技术
都江堰 (四川) 漕渠白渠 和龙首渠 (关中)
曹魏翻车
隋唐 宋朝
曲辕犁
耦犁 (一牛一人)
唐朝筒车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3
三、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和影响:
1、形成:①时期 ②原因 2、特点: 3、影响: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 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封建社会后期阻 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如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
7
①隋唐:柜坊、飞钱 ②北宋:交子(先民、后官) ③明清:商帮(晋商、徽商)
原因:①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根本原因) ②商业城市兴起和繁荣 ③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直接原因) (政府实行宽商政策)
6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 ①土地私有:春秋承认与战国法律确立, ②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均田制 ③土地兼并与“鱼鳞图册”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①朝代(明、清) ②概念 (不是禁止贸易) ③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原始 粗放式 集体耕作
铁农具和牛耕
封建 社会
始于 铁犁牛耕 传统农业 春秋 战国
精耕细作 封闭式 个体农耕
2
二、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不断成熟:封建社会
农耕方式: 铁犁牛耕 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朝代 耕作工具 犁耕方式 耕作技术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
西汉 东汉
直辕犁、 耦犁(二牛 犁壁、耧车 三人→一人)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二、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不断成熟 三、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和影响

高中物理必修2总复习课件

高中物理必修2总复习课件

THANKS。
描述物体绕圆心做圆周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周期等物理量 之间的关系。
应用
解决涉及圆周运动的问题,如汽车转弯、火车转弯、洗衣机 脱水等。
动量定理及其应用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 变化。
应用
解决涉及动量变化的问题,如碰撞、 爆炸、反冲等现象。
04
难点突破与解题技巧
动力学问题解题技巧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爆炸与反冲问题
分析爆炸或反冲前后的动量变化 ,根据动量守恒列方程求解。
05
典型例题解析与讨论
牛顿运动定律典型例题解析
牛顿第一定律
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即惯性 。
牛顿第二定律
描述了物体加速度与外力作用的关系,即F=ma。
牛顿第三定律
描述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即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描述物体在三维空间中运动的规律, 包括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
描述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包括 行星运动、卫星运动等。
万有引力定律
描述物体之间引力大小的规律,是研 究天体运动的基础。
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的定义
描述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是 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动量守恒定律
描述系统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系统 内各部分动量总和保持不变的规律 。
动量守恒定律
01
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则这个系统的动量保
持不变。
动量守恒的条件
02
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动量守恒的表达式
03
m1v1+m2v2=m1v1'+m2v2'。

《课件]必修二全册总复习》课件

《课件]必修二全册总复习》课件

疑难问题解析
如何理解某些复杂的概念和公式?
输入 标题
解析
对于复杂的概念和公式,学生应深入理解其背景和应 用场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加 深对其理解和掌握。
疑难问题一
疑难问题二
综合题和跨章节的题目是考察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的重点。学生应注重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学会从整体
和局部的双重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05
问题与解答
学生常见问题解答
常见问题一
如何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常见问题二
如何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解答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应先梳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 老师的教学经验和历年考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解答
多做真题和模拟题是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有效方法。 同时,学生应注重掌握解题技巧和策略,学会分析题目中 的关键信息和隐含条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 养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02
章节复习
第1章复习
总结词:重点回顾
详细描述:重点回顾第1章的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定义、性质、特点、应用等 ,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第2章复习
总结词:难点解析
详细描述:针对第2章的难点进行解析,包括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解题 能力。
备考心态调整
保持积极心态
在复习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 。
避免焦虑和压力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调整自己 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保持 冷静和理性。
寻求帮助和支持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寻求老师、同学 或家长的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 和克服困难。
注重身心健康

高中物理必修二期末复习课件

高中物理必修二期末复习课件

0.5N 2cm
读数 F1=2N
作力的图示
实验值等效力F实验一定与橡皮筋共线, F实验 F理论 理论值F理论(对角线)不与橡皮筋共线)
例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验证力的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所得到的实验结果,
若 F2的用等F表效示力两,个则分可力以F判1、断F_2_的_甲合__力__,_(用填F“′表甲示”F或1和
纸的右下角落下。
②固定弧形槽上的挡板,将小球从同一位置A释放, , 观察小球的轨迹,沿着所观察到的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 把铅笔尖垂直放在白纸上,调节铅笔尖的位置,使小球 正碰在铅笔尖上,铅笔尖便在白纸上画出一小段射线, 与小球平抛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大致一致,在铅笔尖 原放点便是小球平抛运动轨迹上的一点。
a2

f2 m
5m / s2
v1 a1t1 30m / s
mg
x2

0 v12 2a2

900 25
m
90m
w2 f2x2 900 J w总 w1 w2 1200 J
1、将一个物体用两根等长的绳子OA、OB悬 挂在半圆形的架子上,B点固定不动,结点O也 不移动,悬点A由位置C向位置D缓慢地移动,
在此过程中OA绳中张力将 (AD )
A.先减小,后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OA与OC成30°时张力最小 D.OA与OC成60°时张力最小
2 、如图所示,在不计滑轮摩擦和绳子质量
的条件下,当小车匀速向右运动时,物体A
的受力情况是( AD )
A、绳的拉力大于A的重力
B、绳的拉力等于A的重力
v
C、绳的拉力小于A的重力
△xMN=xM-xN=(M-N)aT2 最后由:v v0 at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必修2全册复习复习(上课).pptx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必修2全册复习复习(上课).pptx

棱柱的分类
按 边 数 分
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按侧 棱是 否与 底面 垂直 分
斜棱柱直棱柱正棱柱
几种六面体的关系:
底面变为 平行四边形
侧棱与底面 垂直
四棱柱
平行六面体
直平行六面体
底面是 矩形
长方体
底面为 正方形
侧棱与底面 边长相等
正四棱柱
正方体
棱锥
结构特征
有一个面是多边 形,其余各面都 是有一个公共顶 点的三角形。
a
//
“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用于证明);
ba
(Ⅳ)
b
a
//
(用于判断);
a
八个定理
2.面面平行:
①定义: I // ;
②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 另一个平面,那么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符号表述: a,b , a I b O, a //,b // //
2、性质 Ⅰ、正棱锥的性质 (1)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2)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上的射影组成一个直 角三角形;棱锥的高、侧棱和侧棱在底面上的射影也 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正棱锥性质2
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 底面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 三角形。棱锥的高、侧棱 和侧棱在底面的射影组成 一个直角三角形
四个公理
•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直线 在平面内.(常用于证明直线在平面内)
• 公理2: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用于确定平面). 推论1:直线与直线外的一点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2: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3: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 公理3: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公共

[精品课件]必修二全册总复习

[精品课件]必修二全册总复习

离运输、运输成
水产品加工厂、
本较高的工业
水果罐头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厂、家具
离运输、运输成
厂、印刷厂、
本较高的工业
石油加工厂
动力指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 接近能源供应 钢铁、冶金、
量的工业

化学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 需要投入大量劳 接近具有大量
指向型
动力的工业
廉价劳动力的
地方
有计划、 有组织的 迁移
国家实行计划 经济体制和严 格的户籍管理 制度
流量增大,自 国家改革 发性迁移比 开放政策
,
展合间移
缩 小 地 区 差 异
和 文 化 交 流
分 布 和 人 才 余 缺
的 意 义 :
重迅速上升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气候 水 土壤 矿产资源 生态恶化
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
政策
1、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 围不断扩大
地域城市化 乡村变为城镇
2、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城市数目增多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变化
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 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 平原适宜发展种植
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土 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
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 型,发展适宜生长
作物不同
的农作物
农业区 对农业生产的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 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2、其实质是: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3、主族元素各性质的变化规律:
①核外电子排布 同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1~7 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同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②原子半径 同主族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原 原子半径减小,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子 半 F 径 增 大 , 金 属 性 逐 渐 增 Cs 强 原子半径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
[ O O ]2- + Na Na

● ● ● ● ●
+
●●
●●

●●
●●
既含离子键又含非极性键 NH4Cl中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键
练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B.只含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共 价化合物 C.存在不含化学键的分子 D.CH4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练习: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有正负 的主要原因是 A.电子有得失 B.共用电子对有偏移 C.电子既有得失又有偏移 D.有金属元素存在
+
●●

[ Cl ] Mg

2+
[ Cl ]-
●●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含离子键的化合物
强碱和大多数盐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特点: 含阴、阳离子,在熔融状态下或水 溶液中都能电离、导电 共价化合物:化学键全部是共价键的化合物 酸都属于共价化合物 不含阴、阳离子,在熔融状态下不 特点: 电离、不导电,在水溶液中可能会 电离、导电
8、10电子微粒: 原子: Ne 简单阳离子: +、Mg2+、Al3+ Na 简单阴离子:F-、O2- 氢化物:HF、H2O、NH3、CH4 原子团: 阳离子: 3O+、NH4+ H
阴离子: - OH
9、电子层结构相同几种离子:aAn-、bBm-、 Cp+、dDq+存在以下几种关系: m<n p<q c 对比记忆: 位置关系:
H O H
●●
NH3
H N H H
●● ●●
CH4
H H C H H
●● ●● ●● ●●
●●
●●
化学式
CO2 C 2H 4
电子式
●● ●● ●● ●● ●● ●●
结构式
O C O
●● ●●
பைடு நூலகம்
O= C= O H C=C H H H
H H H C C H
●● ●● ●● ●● ●● ●●
某些共价化合物中同时含极性键和非极 性键
化学式 电子式 结构式
H2 Cl2
● ●
H H
●● ● ● ●● ●● ● ●
H
H
Cl Cl
●● ●●● ●●● ●●
Cl Cl
N≡N
N2
N N
● ●
● ●
大多数共价化合物中只含极性键
化学式
HCl H 2O
电子式
●●
结构式
H Cl
●● ●● ●● ●● ●● ●●
H Cl H O H H N H H H H C H H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间的互称。
同素异形体: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练习:下列各组粒子中属于同位素的是 A.16O和18O B.O2和O3 C.H2和D2 D.24Mg和24Na
元素的种类由 质子数 决定; 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由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二)元素周期表:
结构: 7 个周期
一、物质结构
原子
A Z
(一)原子的构成
元素周期律
质子(+) 中子(不带电)
X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Z)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e) 质量数(A)=质子数(Z) + 中子数(N)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该原子的摩尔质量(数值)
由18O构成的水以及H2O与D2O各 0.2mol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Na
Mg
Al
Si P S Cl
C
N
O
F
SiH4 PH3 H 2S HCl CH4 NH3 H 2O HF
Na2O MgO Al2O3 SiO2 P2O5 SO3 Cl2O7 CO2 N 2O 5
NaOH Mg(OH)2 Al(OH)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H2CO3 HNO3
A Z A Z
R R
n m
的电子数为: Z-n 的电子数为: Z+m
A 2
练习:若 R 离子中的电子数为a,求: a+2 ①该离子质子数: A ②该离子中子数: – a – 2
③m克该离子中的电子的物质的量: m ·a mol A
④该离子形成的b克氧化物中质子的物 质的量: b (a+2+8) mol A+16
An- Bm-稀
Cp+ Dq+ K+ Ca2+
S2- Cl- Ar
原子序数:a<b<c<d a+n=b+m=c-p=d-q p<q 电荷数: m<n 主族序数: C<D<A<B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D<A<B : 非金属性: B>A 金属性: C>D 离子半径: aAn->bBm->cCp+>dDq+ 序大径小 原子半径: C>D>A>B
练习:有aXm+与bYn-两种简单离子,它 们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关系式或化 学式中正确的是 ①a>b ②a=b+n+m ③ a+n=b+m ④ Y的氢化物化学式为HnY或YHn ⑤ X的氧化物化学式为XO A.① B.①②④ C.③ ⑤ D.②④
(四)化学键: 1、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的原子间
原 子 半 径 减 小 , 非 金 属 性 逐 渐 增 强
③主要化合价: 同周期最高正价从+1~+7(第二周期特殊) 从第IVA开始出现负价, – 4~ – 1 同主族元素主要化合价相同
金属无负价;O、F无正价 形成的简单离子中:金属只有阳离子; 非金属一般只有阴离子 ④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 同周期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是 Na , 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F 。
8、需熟悉的方程式: 2Na +2H2O = 2NaOH + H2↑
2K +2H2O = 2KOH + H2↑
2Na + O2 == Na2O2 4Li + O2 == 2Li2O
H2+X2 = 2HX 卤素单质之间的相互置换:(Cl-、Br-、I-的检验) 2NaBr+Cl2=2NaCl+Br2 2Br-+Cl2=2Cl-+Br2 用CCl4萃取反应后 的溶液: 2KI+Cl2=2KCl+I2 CCl4层在下层, 2I-+Cl2=2Cl-+I2 溶有溴时为橙色; 2KI+Br2=2KBr+I2 溶有碘时为紫色。 2I-+Br =2Br-+I
[ Cl ]
●●

2 Mg+
● ●
[ Cl ]-
● ● ● ● ●●
Na [ S
● ● ●●
+
●●
- 2 ]
●● ● ●
Na
+
Mg2+
[ O ]2-
● ● ●●
含有原子团的离子化合物中既含离子键 又含共价键 NaOH Na [ O H - ]
+
● ● ● ● ●● ●●
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键
Na2O2
练习:下列性质可证明某化合物中一定 存在离子键的是 A.有较高的熔点 B.水溶液能导 电 C. 熔融状态能导电 D.可溶于 水 练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离子化合物中也可能含有共价键 C. 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D.共价化合物中也可能含有离子键
3、电子式、结构式的书写 双原子单质分子中只含非极性键
4、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Fe>Cu 金属性:Na、Mg、AlK、Na、Li Fe、Cu Na>Mg>Al K>Na>Li (1)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 (2)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 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碱性:NaOH> Mg(OH)2>Al(OH)3 (3)单质之间的相互置换; (4)根据原电池正负极; Fe、Cu组成原电池时,Fe做负极 (5)根据元素周期表;
2 2
6、碱金属元素:
原子 结构 化学 性质
相似性 递变性从Li到Cs 最外层都只有一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个电子 都可与O2、Cl2 与O2反应产物越来越 等反应 复杂,Li只生成Li2O 都可与水反应,产 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物都是碱和氢气
物理 硬度、密度小, 性质 熔、沸点低,银 白色(Cs略带金 色光泽)
共 价 键 极性键 H-Cl O= C= O 存在于不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
化 学 键
H-H Cl-Cl 非极性键 N≡N 存在于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
● ●
● ●
●●
●●
Na+、K+、Mg2+、Ca2+、Ba2+ 、NH4+等离 子与其它阴离子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离子键。
●●
离 子 键
Na [ Cl ]
● ● ● ● ●● ●● ● ●
化学式 H 2O 2
● ●
电子式
●● ● ● ●● ● ●
结构式
H O O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