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及周边神经的构造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是人类的重要器官之一,是人类身体各个部分之间沟通和协调的关键。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则包括神经末梢和神经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神经系统之一,它的主要成员是大脑和脊髓。

大脑是人类思维、意识和行为的中心,而脊髓则是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身体运动的管道。

具体来说,大脑内部分为大脑皮层、脑干和小脑三个区域。

1.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大脑最表面的一层,它包含了大量的神经元,负责人类的智力、语言、记忆和情感等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左右两侧,每一侧都有四个叶片,分别是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2.脑干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负责控制人类生理体能的各项功能,包括呼吸、心跳、血压和消化等。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

3.小脑小脑位于大脑的下方,主要负责协调人类身体的运动和平衡。

它由两个半球组成,左右半球各控制一半身体的运动。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末梢和神经节组成,它们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发送出来的信号传达到全身各个部位。

神经末梢将信号传递给身体内部的各个细胞,而神经节则是神经元的聚集部位,位于脊髓的旁边。

1.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为两种类型: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负责将身体内部产生的感觉传达到大脑,而运动神经末梢则通过神经传递命令,控制身体各部位的运动。

2.神经节神经节是神经元的聚集部位,是周围神经系统中一种主要的结构。

神经节位于脊髓的旁边,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之间传递信息,起到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是人类身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包括:1.感知:神经系统负责感知外部环境和内部身体状况的信息,收集这些信息,将其传递到大脑中心处理。

2.意识和认知:大脑皮层是意识和认知的中心,它是人类思考、判断和理解的核心。

大脑结构详解

大脑结构详解

大脑结构详解大脑结构详解大脑(Brain)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

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

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

在大脑两半球间由巨束纤维—相连。

具体内容有大脑半球各脑叶、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半球深部结构、大脑半球内白质、嗅脑和边缘系统五大部分。

各叶的位置、结构和主要功能如下:1、额叶:也叫前额叶。

位于中央沟以前。

在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

在其前方有额上沟和饿下沟,被两沟相间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额下回的后部有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

额叶前端为额极。

额叶底面有眶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内方的深沟为嗅束沟,容纳嗅束和嗅球。

嗅束向后分为内侧和外侧嗅纹,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区称为嗅三角,也称为前穿质,前部脑底动脉环的许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脑。

在额叶的内侧面,中央前、后回延续的部分,称为旁中央小叶。

负责思维、计划,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

2、顶叶:位于中央沟之后,顶枕裂于枕前切迹连线之前。

在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横行的顶间沟将顶叶余部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

顶下小叶又包括缘上回和角回。

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该区域也与数学和逻辑相关。

3、颞叶:位于外侧裂下方,由颞上、中、下三条沟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

隐在外侧裂内的是颞横回。

在颞叶的侧面和底面,在颞下沟和侧副裂间为梭状回,,侧副裂与海马裂之间为海马回,围绕海马裂前端的钩状部分称为海马钩回。

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4、枕叶位于枕顶裂和枕前切迹连线之后。

在内侧面,,距状裂和顶枕裂之间为楔叶,与侧副裂候补之间为舌回。

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5、岛叶:位于外侧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钩分为长回和短回。

6、边缘系统:与记忆有关,在行为方面与情感有关。

大脑的总结构大脑皮质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各皮质的功能复杂,不仅与躯体的各种感觉和运动有关,也与语言、文字等密切相关。

大脑结构及功能的详细讲解

大脑结构及功能的详细讲解

大脑结构及功能的详细讲解大脑是人类智力和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别的控制中心。

它由不同的结构组成,每个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下面将详细讲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的结构:1.大脑皮层:大脑的外层,呈现灰色,被称为灰质,负责高级认知、信息处理和决策。

2.白质:位于大脑皮层下方,由神经纤维组成,负责传递信息以及不同脑区之间的通信。

3.边缘系统:位于大脑的边缘部分,包括杏仁核、海马体等,参与情绪、记忆和学习等功能。

4.丘脑:位于大脑深部,是大脑的主要感觉和运动信息的集结地。

5.大脑基底节:位于大脑底部,包括纹状体和黑质等结构,负责控制运动。

6.小脑:位于脑干后方,控制和协调身体的运动。

大脑的功能:1.感觉:大脑负责解读和处理从感觉器官传入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这些信息经过处理后,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周围的环境。

2.运动:大脑通过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实现身体的运动。

运动指令从大脑皮层发送到丘脑和脑干,然后再通过脊髓传递到肌肉。

4.情绪:大脑的边缘系统,如杏仁核和海马体等结构,与情绪、情感和记忆有关。

它们参与情绪的产生和调控,并与大脑皮层相互作用,影响行为和决策。

5.语言:大脑的左侧半球,特别是颞叶区域,负责语言的理解和产生。

这些区域与听觉和运动控制相关的脑区紧密相连,实现语言的听觉处理和运动表达。

6.记忆:大脑的海马体和其他结构参与记忆的形成和存储。

海马体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并将其储存在大脑其他区域中。

总结:大脑是人类智力和意识的中心,由不同的结构组成,各自负责不同的功能。

从感觉、运动到认知、情绪和记忆等方面,大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大脑简单结构介绍

大脑简单结构介绍

大脑是人类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感知、思维、情感、记忆和行为等高级功能。

它由多个区域和结构组成,每个区域都承担着特定的功能。

以下是大脑简单结构的介绍:
1.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大脑的外层,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大脑皮层是思维、
感知和意识的中枢,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叶片状结构,称为回。

大脑皮层是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主要场所,也负责运动控制、感觉处理和语言能力。

2.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位于大脑的深部,包括杏仁核、海马体和下丘脑等结
构。

边缘系统参与调节情绪、记忆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于情感的产生和记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位于大脑深部,包括多个互相连接的核团,如纹状体、
丘脑和苍白球等。

基底神经节参与运动控制、习惯行为的形成和执行,同时也与情绪调节有关。

4.脑干(Brainstem):位于大脑下方,连接大脑与脊髓,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


干控制基本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和消化,同时也承担了一些重要的睡眠和觉醒调节功能。

5.小脑(Cerebellum):位于大脑后方,主要负责协调运动、平衡和姿势控制。

小脑也
可能在认知和情感调节中发挥一定作用。

除了以上结构外,大脑还包括了许多神经元、突触和神经传导途径,构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

这些结构和网络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人类复杂的认知和行为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仍在不断发展,许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人类脑部神经元的分布区域和功能

人类脑部神经元的分布区域和功能

人类脑部神经元的分布区域和功能脑部是人类最为神秘的器官之一,它承载了人类思维、情感、意识等诸多重要功能。

而脑部内最基本的单位就是神经元,那么人类脑部中的神经元分布在哪些区域,它们的功能是什么呢?一、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人类最为高级的神经元聚集区,是人类智力最为发达的部分。

它分为左右两半球,每一半球都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叶片。

不同叶片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其中:1.额叶:是大脑最前部的叶片,在人类智力和社交表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右侧额叶控制空间感知和音乐能力,而左侧额叶则控制语言和逻辑思考。

2.顶叶:在图像处理、听觉处理和交感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颞叶:在阅读、学习、社交和情感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4.枕叶:在基本的感官处理、运动控制和平衡感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二、小脑小脑是脑干后面的一块结构,它在运动控制、平衡感和姿态维持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脑望远镜般的结构意味着它可以控制骨骼肌和肌腱的简单运动,以及维护人体动静平衡。

三、脑干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控制心跳、呼吸、消化和其他自主系统的大型区域。

它由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组成。

中脑控制双眼视线的方向、瞳孔大小和躯干运动;脑桥控制听觉信息、味觉和下唇感觉;延髓掌控咀嚼、吞咽、嗓音、咳嗽和打嗝等一系列重要生命机能。

总的来说,人类脑部神经元密集分布在大脑皮层、小脑和脑干,并分别担当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这些神经元共同协作,才使得我们的思维、感知、运动等各种活动得以顺利完成。

同时,受到基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不同的神经元的数量和分布区域可能会存在个体差异,这也可能是人类个性和行为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十二对脑神经详解,干货有点长,读完不一样!

十二对脑神经详解,干货有点长,读完不一样!

十二对脑神经详解,干货有点长,读完不一样!脑神经也称“颅神经”。

是从脑发出左右成对的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

人的脑神经共12对: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外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它们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其中迷走神经还分布到胸腹腔内脏器官。

在这12对脑神经中,第Ⅰ、Ⅱ、Ⅷ对是感觉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是运动神经;第Ⅴ、Ⅶ、Ⅸ、Ⅹ对是混合神经。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嗅神经:人的嗅神经始于鼻腔的嗅粘膜。

嗅细胞的中枢突先在粘膜内合并交织成丛,再由丛合成15~20条嗅丝。

嗅丝离开嗅粘膜,向上穿经筛骨板的小孔进入颅前窝,终止于嗅球。

嗅细胞既是嗅觉的一级传入神经元,又是嗅感受器的接受细胞。

嗅神经元髓鞘,其表面包着由硬膜和蛛网膜形成的双层“套鞘”。

颅内蛛网膜下腔可循此鞘下的间隙延至嗅粘膜。

因而有些颅压增高的病人,也可能出现自鼻腔外漏脑脊液的情况。

颅前窝骨折时,嗅丝可撕脱,引起嗅觉障碍。

视神经:视神经发源于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层,发自视网膜鼻侧一半的纤维,经视交叉后,与对侧眼球视网膜颞侧一半的纤维结合,形成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在此处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后部形成视辐射,终止于枕叶距状裂两侧楔回和舌回的中枢皮质,即纹状区。

黄斑的纤维投射于纹状区的后部,视网膜周围部的纤维投射于纹状区的前部。

光反射的径路不经外侧膝状体,由视束经上丘臂而入中脑上丘,与动眼神经核联系。

对其检查主要包括视力、色觉、视野和眼底检查。

动眼神经:起自中脑的动眼神经核,含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支配眼球的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上直肌和上睑提肌的运动。

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使瞳孔缩小,晶状体变凸。

动眼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斜视、瞳孔散大等。

滑车神经:起自中脑上丘平面动眼神经核下端的滑车神经核,其纤维走向背侧顶盖,绕大脑脚外侧前行,穿入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内,分布于上斜肌,支配此肌。

七年级生物(下)神经系统的组成

七年级生物(下)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元的结构
总结词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详细描述
神经元的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包含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轴 突是神经元的输出线,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肌肉或腺体。树突是神 经元的接收器,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
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总结词
神经元具有电兴奋性,能够传递电信 号。
七年级生物(下)神经系统的组 成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 • 突触 • 神经网络 • 脑和脊髓 • 周围神经系统
01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的定义
神经系统是生物体内由神经元和神经 纤维组成的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信 息,协调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 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 括大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则包括 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发送运动信号。
脑神经
共有12对脑神经,主要负责传递 大脑与五官、口腔、头部等器官
之间的信息。
植物性神经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 要负责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
信息传递
周围神经系统能够快速传递信息,使身体各部分 协调工作。
内脏调节
植物性神经能够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跳、 血压等。
信号的处理
神经元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 工处理,包括放大、整合和调 制等。
信号的传递
处理后的信号通过轴突和突触 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信号的输出
神经元的输出信号通过轴突和 其他连接方式传递给效应器, 如肌肉或腺体,从而控制生物
体的活动。
05
脑和脊髓
脑和脊髓的定义
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 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控

神经系统的解剖与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的解剖与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的解剖与神经递质一、神经系统的解剖概述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传递信息和调节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

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而周围神经系统则由神经纤维组成,将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传输到全身各部位。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1. 大脑: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分为左右两半球。

每个半球又被分为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等区域。

大脑皮层表面有许多沟回,增加了其表面积,进而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

2. 脊髓:脊髓贯穿于脊柱内,主要负责传递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到大脑,并将运动指令从大脑传送给肌肉。

脊髓内存在着灰质和白质。

灰质主要包含神经元细胞体,而白质则是由多个纤维束组成,负责传导信号。

三、神经递质的概述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起到传递、调节和控制作用的化学物质。

它们通过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实现了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运作。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谷氨酸等。

四、常见神经递质及其功能1. 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它在大脑内起到提高记忆力、增强学习能力以及调节情绪等功能。

2. 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

它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例如对奖赏和快乐的感知,运动控制以及情绪调节等。

3.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处于交感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

它具有兴奋作用,能够增加心率、收缩血管和提高血压等。

同时,去甲肾上腺素还能够调节情绪、调整注意力和改善认知功能。

4. 谷氨酸:谷氨酸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神经递质之一,主要发挥兴奋性的功能。

它参与了大脑中兴奋性和抑制性传递通路的平衡调节,并对学习、记忆以及感觉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五、神经递质在疾病中的作用1. 神经精神类疾病:神经递质紊乱往往与诸多精神疾病的发生相关。

例如,多巴胺过度活跃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而缺乏谷氨酸和5-羟色胺则可能与抑郁症相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的司令部--脑及周边神经的构造脑(encephalon)位于颅腔内,由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所组成(参见图10—1)。

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也有把间脑併入脑干的。

在种系发生中,脑是由神经管的前端进一步发展演化而来的。

三个原始脑泡的发展、演化与特殊感觉器官的发展紧密相关。

在位听器的发展过程中,相应地发展了菱脑(以后分化为脑桥、延髓与小脑);在视器的发展过程中,中脑也获得了发展。

前脑(大脑与间脑),尤其是大脑的发展,最初是与嗅器的发展相关联的。

人脑除了上述因素外,人类由于劳动、语言、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大脑皮质获得了极度的发展。

我国成年男性平均脑重为1375.3g,女性为1305.14g,初生儿平均为455g,至1岁末几乎增加一倍,以后脑重的增加并不显著,至20—25岁时可达最高重量。

现代人类都处于同一进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每个人的脑重也可有明显的不同,不能以此来衡量人们的智力。

(一)脑干(brain stem)1.脑干的外形(图10—14,10—15)1)延髓(medulla oblongata)为脊髓伸入颅腔的延续部分。

下界平齐枕骨大孔,上界邻接脑桥下缘。

延髓前面的结构与脊髓相近似,有前正中裂、前外侧沟,前正中裂两侧有纵行隆起为锥体(pyramis),是皮质下行的锥体束构成。

在延髓的下半部,锥体束形成若干小束,左、右互相交叉,称锥体交叉(decussatio pyramidum)。

橄榄体(oliva)位于延髓上半部前外侧沟的外侧,表面隆起呈卵圆形。

在橄榄体的外侧从上到下排列着许多神经根丝,依次为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但三者根丝之间的界限不明显。

舌下神经由许多小根组成,位于橄榄体内侧。

延髓后面的下半部与脊髓后面相似,上半部则显然不同。

后正中沟、后中间沟、后外侧沟均为脊髓同名沟的延续。

薄束、楔束自脊髓上延,到了延髓膨大成内侧的薄束结节(tuberculum gracile)和外侧的楔束结节(tuberculum cuneatum)。

楔束结节的外上方为小脑下脚(pedunculus cerebellaris inferior),是一股进入小脑的纤维束。

2)脑桥(pons)前面为基底部,表面纤维横行,可与中脑及延髓相区别。

下缘借延髓脑桥沟分界。

沟中有三对脑神经根,自内向外为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脑桥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

在正中线处有浅而阔的基底沟(sulcus basilaris),为基底动脉的压迹。

小脑中脚(pedunculus cerebellaris medius)为连接小脑的横行纤维,附近有三叉神经根。

脑桥后面大半为小脑所遮盖。

两侧为小脑上脚(pedunculus cerebellaris superior),是小脑与中脑相连的纤维束,在前端有滑车神经。

3)中脑(mesencephalon)前面两侧为粗大纵行纤维形成的隆起,称大脑脚(pedunculus cerebri),其间有凹窝。

动眼神经由大脑脚之内侧发出。

中脑后面最显著的为四叠体(顶盖)(corpus quadrigemina)。

上方的一对称上丘(colliculus superior),为皮质下视反射中枢。

下方的一对称下丘(colliculus inferior),为皮质下听反射中枢。

4)第四脑室及其底部 脊髓中央管延伸至延髓、脑桥、小脑之间扩大而为第四脑室(ventriculus quartus),向上与中脑水管相续(图 10—15)。

第四脑室顶朝向小脑,脑室底呈四边菱形,称菱形窝(fossa rhomboidea),是脑桥、延髓上半结构的背面所形成。

在菱形窝的二侧角间可见数条白色髓纹(striae medullares)横行,脑桥与延髓的背面以此为分界线。

正中沟的外侧为界沟,其间为内侧隆起。

靠近髓纹上方的内侧隆起特别膨隆,称面神经丘(collicus facialis),因其深面含有面神经纤维包绕展神经核的缘故。

下部的内侧隆起称舌下神经三角(trigonum n.hypoglossi),深部含有舌下神经核。

舌下神经三角的外侧有一小三角区,为灰翼(ala cinerea),也称迷走神经三角(trigonumn.vagi),深部有迷走神经背核。

界沟的外侧部分是三角形的前庭区(area vestibularis),其深部有前庭神经核群。

前庭区的外侧有隆起的听结节(tuberculum acusticum),内藏蜗神经核。

在内侧隆起的上端,界沟的外侧有蓝斑(locus aeruleus),因其深部的蓝斑核含有黑色素的神经元,故名。

2.脑干的内部结构 在脑干内部,神经核与神经束的排列不如脊髓整齐集中,脑干的神经核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直接与第3—12对脑神经相连的脑神经核。

由于头部已不分节段,以及特殊感觉器官的发生与鳃弓肌的转化,因此,脑干部分与脊髓相应的神经核有:①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中脑核);②内脏感觉核(孤束核);③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④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EW氏核)、下泌涎核、上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除了以上四种外,脑干还有⑤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⑥特殊躯体感觉核(前庭神经核和蜗神经核)。

这6种不同机能的核团分别呈纵向排列,称为机能柱,它们断续地存在于白质之中(图10—16)。

第二类是网状结构核团。

第三类是其它神经核团,如薄束核、楔束核、红核及黑质等。

1)延髓的内部结构 延髓下部在结构上与脊髓有些相似,向上则渐趋改变。

延髓下部出现了锥体交叉与丘系交叉(图10—17,10—18),这样便把相似于脊髓灰质的延髓灰质分割成几段。

橄榄体的出现和小脑下脚的形成(图10—19),不仅在外形上,而且在其内部结构上相应地有所搬迁。

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中央灰质形成第四脑室底的灰质,并成为有关脑神经的核团(图10—19)。

锥体交叉:锥体束自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发出后,经过内囊、中脑的大脑脚、脑桥至延髓聚集为锥体,至延髓下端约有2/3的纤维越至对侧而成锥体交叉(图10—17),交叉后的纤维束为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纤维继续下行,为皮质脊髓前束。

内侧丘系交叉:薄束、楔束的纤维分别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二核分别发出纤维沿中央灰质的外侧向腹侧进行,在中线处左、右纤维互相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decussatiolemniscorum medialium)(图10—18),此交叉恰在锥体交叉的上端。

交叉后的纤维即沿延髓正中线两侧上升,称内侧丘系(lemniscus medialis),止于丘脑。

下橄榄核和小脑下脚 下橄榄核在橄榄体内,为一皱缩的袋状的核团(图10—9)。

在人类特别发达,它接受纹状体、红核、网状结构等处来的纤维。

它发出橄榄小脑束行向对侧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小脑下脚在延髓的背外侧,主要为橄榄小脑束及脊髓小脑后束所组成。

(1)脑神经核①舌下神经核(nucleus n.hypoglossi)由大型运动神经元集合而成,位于第四脑室底舌下神经三角的深部(图10—18,10—19),为一对纵行灰质柱,属躯体运动核。

②副神经核(nucleus originis n.accessorii)是起自疑核尾端延伸至脊髓的核团,属特殊内脏运动核。

③疑核(nucleus ambiguus)在橄榄体背侧的网状结构中。

神经元分散成几个小组(图10—19),其纤维参与组成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分别支配咽喉肌、软腭肌的运动,属特殊内脏运动核。

④迷走神经背核(nucleus dorsalis n.vagi)是一个副交感神经的起始核,位于第四脑室底的迷走神经三角深面(图10—18,10—19)。

其纤维为迷走神经的主要成分。

⑤下泌涎核(nucleus salivatorius medullae oblongatae)神经元散在网状结构中,亦属副交感神经起始核。

⑥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i)为一纵行索状神经核,位于延髓上半第四脑室底部迷走神经背核的外侧(图10—19,10—20),属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的终止核。

⑦三叉神经脊束核(nucleus tractus spinalis n.trigemini)在楔束核的外侧(图10—19,10—20),为脊髓中罗氏胶状质向上延续的结构,属一般躯体感觉核。

(2)传导束①内侧纵束 位于舌下神经核深部,为紧靠正中沟两侧纵行的纤维束(图10—19),向下行于脊髓前索,终于前角细胞。

该束多半为前庭核的神经纤维所形成。

②顶盖脊髓束 发自中脑顶盖,在内侧纵束的腹侧下降至脊髓,止于前角细胞(图10—19)。

③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 沿脊髓前索、侧索上行,在延髓位于外侧(图10—17),向上终于丘脑。

2)脑桥的内部结构 在横切面上,脑桥可分为两部,背部为被盖,是延髓的延续部分,腹部为基底部。

被盖和基底部可借蜗神经核发出的横行纤维组成的斜方体为界。

基底部在种系发生上较新,是随大脑、小脑建立联系后而出现的,也随着大脑、小脑的发展而增大。

基底部包含纵行、横行二类纤维及纤维间的灰质——脑桥核(nuclei pontis)纵行纤维内的锥体束是一些较集中的神经束,体积很大。

皮质脑桥束(tactus conticopontini)是分散的,它们起自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横行纤维是由脑桥核发出的,它越至对侧聚集为小脑中脚,终于小脑。

(1)脑神经核①蜗神经核(nucleus cochlearis)为延髓与脑桥交界处的两个核团(后核及前核),位于小脚下脚的外侧(图10—20),是蜗神经(听)终止与转换神经元处。

属特殊躯体感觉核。

②前庭神经核(nucleus vestibularis)占有延髓与脑桥两部的位置,在第四脑室底的前庭三角区深部,小脑下脚的内侧背方,共分4个核,为前庭神经终止与转换神经元处(图10—20,10—21)。

属特殊躯体感觉核。

③面神经核(nucleus facialis)位于展神经核的腹外侧网状结构内,其神经纤维先向内侧背方行进,绕过展神经核,再向腹外侧行进,于脑桥下缘出脑(图10—21)。

属特殊内脏运动核。

④展神经核(nucleus abducentis)位于面神经丘的深面,神经纤维向腹侧进行,从脑桥下缘穿出。

属躯体运动核。

⑤上泌涎核 (nucleus salivatorius superior)为延髓的下泌涎核向上连续部分。

属一般内脏运动核。

⑥三叉神经核 包括四个核团,其中三个是一般躯体感觉核,一个是特殊内脏运动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nucleus pontinus n.trigemini)位于脑桥被盖部网状结构的外侧,是传导面部触、压觉的中继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