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术语解释 初唐四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1初唐四杰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1初唐四杰
《新唐书·骆宾王传》:“敬业败,宾王亡命,不 知所之。”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王勃
“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 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 树也。’”
初唐诗坛大体有两大潮流,一股以上官 仪和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文 人为代表。
另一股以四杰、陈子昂为代表,他们自 觉地批判六朝文风,有意识地在拓展诗 歌内容、开创新的风格上进行尝试。
王 勃(650—676) 杨 炯(650—694) 卢照邻(634—683) 骆宾王(623—684)
——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
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初唐四杰
杨炯《王勃集序》:尝以龙朔初载,文场 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 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 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 弊,用光志业。
“四杰”作诗,重视抒情一己情怀,作不平 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 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 鼓怒风云之气。
“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 见朝官,目为‘麒麟楦’。人问其故,杨曰 :‘今餔乐,假弄麒麟者,刻画头角,修饬 皮毛,覆之驴上,巡场而走。及脱皮褐,还 是驴马,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何别 矣?”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初唐四杰: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期,才高位低;高宗时期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他们真正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2. “上官体”: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婉媚绮错为本。

上官仪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上官体”。

特点是:细致体察,情思婉转,对偶工整,致力于修辞性和装饰性的美而缺乏激情与生气。

代表作:《早春桂林殿应制》《奉和山夜临秋》。

3. 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70余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

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4.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四妇的思想感情,大都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

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5. 韩孟诗派:指的是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在唐朝经过长期发展并取得极大成就后,注意更广泛地从前代诗歌中吸取营养,有意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

发掘新的形式、语言、意境,创立自己的新风格。

虽有因翻新出奇而不免流于晦涩险怪,却避免了中国诗风滑向柔弱浮荡一途。

除韩孟外,这一派的诗人还有贾岛、姚合、卢、刘叉等。

6. 元白诗派:指中唐元稹、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的参加者张籍、王健、李绅等人所形成的诗派。

此派继承了从《诗经》]汉乐府到建安文学、杜甫诗歌等现实主义传统,主张诗歌为政治服务,强调诗歌的讽喻性、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总的特点是明白朴实、通俗晓畅,但不够含蓄精练、失之浅切。

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唐诗一、名词解释1.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初唐高宗、武后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合称。

他们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2. 沈宋“沈宋”是初唐武后及中宗朝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沈宋”的出现,标志着律诗的全面成熟和定型。

3. 近体诗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指字句有定、用韵严格、平仄协调、讲求对仗的诗歌。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4. 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雄壮浑厚的总体风貌特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

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追求崇高,体现雄健刚劲的风骨美;注重兴象,体现高远浑成的意境美;崇尚自然,体现清水芙蓉的自然美。

具有既讲究声律,又兼有气骨;文质结合,元气淋漓,真力弥漫的诗歌美学品格。

5. 高岑“高岑”是指盛唐诗坛追求风骨之美的典型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

高适是盛唐由边功求进取的普遍风尚中一个成功的范例,是从军边塞而终获成功的唯一盛唐诗人,诗歌雄浑悲壮。

岑参是边塞生活最长,涉足的边塞地域最远,边塞生活最为丰富的盛唐诗人。

他的边塞诗最多、最真实丰富,而且写得奇情壮采。

6. 盛唐边塞诗边塞诗,是指直接或间接描写我国古代边地风光、边塞生活的诗歌。

边塞诗与军旅诗、咏史诗、咏怀诗、爱国诗、赠别诗、闺怨诗等题材的诗歌关系密切,思想内容丰富,情感浓烈复杂。

是盛唐诗歌最主要的题材之一;是“盛唐之音”主要的标志之一,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盛唐边塞诗空前绝后的成功,被视为盛唐诗歌高潮的重要标志。

7. 王孟“王孟”是指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代表王维和孟浩然。

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四杰齐名,主要指其诗文,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反映了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

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钱起等十人。

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

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卢纶、钱起。

乐府乐府——最初指音乐机关,汉初已经有乐府,汉武帝时扩大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这样它就转化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质的诗体。

到了唐代,乐府逐渐脱离了音乐,而更关注社会内容,白居易倡导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乐府从而又转变成了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初唐时期(618年-907年)的四位著名文学家,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以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和影响力而被称为初唐文坛的瑰宝。

王勃(650年-676年)是初唐时期最早的杰出文学家之一。

他出生于古都隋朝的洛阳,在贞观文化繁荣的时期接受良好的文学教育。

王勃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华美高远,富有艺术感染力。

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是一首颂扬隋炀帝的长诗,通过描绘宏伟壮丽的滕王阁景色,表达了王勃对隋朝国力强盛和皇帝治理有方的赞美之情。

杨炯(625年-690年)是一位文坛宗师,擅长诗歌和赋。

他在文学创作中以睿智优雅的风格和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力而闻名。

杨炯的代表作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首诗以长江的壮丽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江水的致敬之情。

卢照邻(生卒年不详)是初唐时期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尤以其优秀的诗歌创作而著称。

他的诗歌深受民间音乐的影响,用词质朴自然,情感真挚。

卢照邻的代表作《金陵图》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长诗,通过诗人的真挚表达和对家乡的怀念,唤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骆宾王(646年-684年)是初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精通文学和诗歌,也担任过许多高级政府职位。

骆宾王的诗歌风格雄壮豪放,以其雄心壮志、抒情细腻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是一首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玉帝娥皇女”为题材的长诗,通过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疆界改变的痛惜与思考。

初唐四杰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作品的深远影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后世文学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广泛学习和传颂。

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表达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复习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复习整理

·名词解释(8选4)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并称。

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

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

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他们对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深感不满,决心革除积病,扭转时风,他们的诗歌创作,扩大了题材内容,抒写了真实感情,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对齐梁形式主义诗风起了扫荡作用。

)(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百科: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郑:卢照邻文风近于六朝,铺张华丽,诗长于歌行,既具有南朝幽丽之姿,亦有北朝劲健风貌;骆宾王长于五言与歌行;王勃长于近体诗,格律工整,感情真挚;杨炯笔调疏放,但未超越南朝的基调。

2、边塞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由于其二人成就最高,也称“高岑诗派”。

唐代各民族间交往频繁,战事不断,成为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

盛唐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题材,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表现民族融合。

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坛的一大流派。

文学常识初唐四杰人物介绍

文学常识初唐四杰人物介绍

初唐四杰的贡献意义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 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 期的人物。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 文和赋而言。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 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 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 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 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 誉。
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 市井,从台阁移 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 扩大,思想严肃,五言 八句的律诗形式由他们 开始了初步的定型。
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 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 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 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为五言奠基础,使七言成熟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 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 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 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 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 七古(七言)。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 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 十分敬佩。
他们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 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 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 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 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 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初唐四杰的作品风格
作品题材与内容
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 《滕王阁序》;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 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 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 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 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初唐四杰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初唐四杰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滕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

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

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

“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术语解释 ∙ 初唐四杰
∙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
是王勃、杨炯、卢
照邻、骆宾王。


杰在文学主张上都
竭力反对华而不实
的绮靡之风,提倡
抒发真情实感。


齐梁文风的批判尤
显自觉。

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

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
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
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浏亮,富
于个性,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杰为结束齐染文风,
开启盛唐之间做出
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