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术语解释 “楚辞”
楚辞

楚辞一、楚辞的知识1,楚辞的含义“楚辞”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称,一是总集名称。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时,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
这就是说,“楚辞” 是指战国后期屈原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
西汉时,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于是《楚辞》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现存最早楚辞作品是王逸《楚辞章句》。
2,楚辞的产生及特点(与《诗经》比较)“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会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影响和孕育3 ,楚辞特征(1)从诗体看,楚辞较之《诗经》篇幅结构增长,句式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这就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抒情的容量。
(2)从语言看,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出现。
句中或句末多用“兮” 字,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楚辞与《诗经》语言的质朴不同,以绚丽多彩为特色。
(3)从诗风看,楚辞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情感奔放,具有浪漫之风。
二,《离骚》的题义、主题、成就。
1,题义:“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离骚赞序》),王逸释为: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骚,愁也,经, 径也。
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 以风谏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是这两种。
其中以马、班之说最为可信。
还有游国恩《离骚纂义》的“音乐名称”说,且有牢骚不平之意。
2,思想内容:《离骚》是原屈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全诗373 句, 2490 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 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表现了他为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辑集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作品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骚之作,合为一集并定名为《楚辞》。这样,“楚辞”就由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的集体撰著,是西汉中期的一部大著述。它包含有各家学说,和《吕氏春秋》一样,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实际上,此书以道家为思想主旨。它的文章,排比铺陈,有辞赋的特点。
《盐铁论》:为桓宽所编,记录了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与贤良文学之士讨论是否取消盐铁酒国营问题的情况。文章以反复问答的形式记述了彼此观点,语言激烈尖锐,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它既是文史著作,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材料性文件。
乐府:“乐府”本是汉武时期所建立的音乐官署名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往往将乐府所采集的歌诗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至唐,人们又将一种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徒诗称为“乐府”。由此,“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毛诗郑笺:毛诗又称古文诗,由鲁国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兼采三家诗,为毛诗作笺,后人称之为《毛诗郑笺》。《毛诗郑笺》为毛诗最终取代三家诗并成为千古一尊奠立了基础。
《山海经》:现存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当出于春秋战国间人之手,保存了不少神话资料。
风雅颂:《诗经》的三种分类。风:各地的土风歌谣,地方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楚辞

13
《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 1.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 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这个中心来谋篇布局。 诗作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一实一虚,回环往复,抒 情写志通彻淋漓。后一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 又使诗章跌宕起伏,使思想情感得到了尽情挥洒。 2.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形式, 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 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同时,他பைடு நூலகம்始构 创了长篇巨制。《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 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这种形式特点对后 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离骚》语言丰 富多姿,草木鸟兽纷至沓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16
•
一、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 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 起。 二、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 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 再加上作品侧重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之空恋, 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17
识记:《九章》篇目。 《惜诵》、《涉江》、《哀郢》、《抽 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 《橘颂》和《悲回风》。
3
综合运用: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一、楚辞首先是楚文化的产物。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地道 的楚地方言等
4
1.南北的思想文化相互浸润,中原先进的 制度、文化渐为楚文化所汲取。 2.战国时期北方纵横家铺叙华辞的风气, 当也对楚辞有不小影响。 总之,楚辞的产生,既源于楚国固有的文 化传统,由此造就了它浓厚的地域特色,也接 受了北方文化的影响,在楚辞的思想和形制上 都烙下了鲜明的印记。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 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 明的新诗体。
诗经与楚辞部分名词解释

《楚辞章句》是东汉王逸以刘向本为底本编著的,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王逸在以刘向本为底本加注时,又加入了王逸自己作的《九思》,于是全本就成了今传的十七卷本。
楚辞
“楚辞”是一种比《诗经》作品更富有个性、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结构宏伟、句式新颖、灵活的新型诗体,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屈原是楚辞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辞体诗歌的创始人。
献诗说
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先秦有公卿士大夫献诗的制度,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采诗说
采诗说也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
燕飨诗
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为礼仪诗或宴饮诗。根据它们反映的不同礼仪内容,又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
讽喻诗人
“讽喻诗人”即《诗经》中箴诫规谏诗和讽刺批判诗的作者。这些作者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
古代文学专题(1)期末复习指导
诗经与楚辞部分名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各以其自己思想、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的特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两面旗帜。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世诗人,一般说来,或主要接受了《诗经》的影响,或主要接受了《楚辞》的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的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就称为“诗”、“骚”传统,亦称为“风”、“骚”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之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经楚辞部分1、风骚传统[诗骚传统]:“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
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风骚”传统。
2、风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
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对公卿献诗制度的记载。
他们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刺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4、采诗说:采诗说也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
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
《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靠乐官采集而来。
5、制诗说:宗庙祭祀和燕享等仪式中的乐歌,应是乐官、或巫、史奉命创制的。
6、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
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7、四家诗:所谓的四家诗指的是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
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
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
毛诗晚出,创始人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是四家诗中唯一的古文经学。
8、今文三家(三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 “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