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术语解释 大历十才子
名词解释大历十才子

【会计实操经验】正确分配间接成本需要遵循的原
则
为了合理地选择分配基础, 正确分配间接成本, 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因果原则, 是指资源的使用导致成本发生, 两者有因果关系, 因此应当按使用资源的数量在对象间分摊成本。
按此原则要确定各对象使用资源的数量, 例如耗用的材料、工时等, 按使用资源的数量比例分摊间接成本。
(2)受益原则, 是指“谁受益多, 谁多承担成本”, 应按受益比例分摊间接成本。
按此原则, 管理人员要确定间接成本的受益者, 例如车间房屋维修成本按各车间的面积分摊, 广告费按各种产品的销售额分摊等。
因果原则是看“起因”, 受益原则是看”后果”, 两者有区别。
(3)公平原则, 是指成本分配要公平对待涉及的双方。
在根据成本确定对外销售价格和内部转移价格时, 合理的成本是合理价格的基础, 因此计算成本时要对购销双方公平合理。
公平是个抽象概念, 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在实务中政府规范或有权威的标准成为公平性的具体尺度。
结语:会计是一个注重积累的职业, 出纳、会计、主管、经理一路攀升, 是正常的途径, 从简单的账务处理到报表制作、税务处理、到财
务分析、到更高层级的管理会计, 应该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大家定要积累大量的知识并且尽量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现在只需沉淀, 相信将来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最后感谢大家的支持!。
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上官体:贞观后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绮错婉媚”,讲究对仗(六对八对),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较为空泛,人谓之“上官体”。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2、初唐四杰:《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3、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诗歌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作品中,有些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苏李4、沈、宋:武后时期代表性台阁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发明黏对,四声平仄,“篇有定句,句有定字”最后完成五律的定型,有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分。
5、吴中四士:初唐开元年间,张若虚、张旭、贺知章、包融四人的并称,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辞俊秀。
6、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二人以边塞诗著称,诗风相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
---------------------------------------------------------------------------------------------------------------------- 7、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初现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
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寄情趣于山水景物,写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四杰齐名,主要指其诗文,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反映了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
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钱起等十人。
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
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卢纶、钱起。
乐府乐府——最初指音乐机关,汉初已经有乐府,汉武帝时扩大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这样它就转化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质的诗体。
到了唐代,乐府逐渐脱离了音乐,而更关注社会内容,白居易倡导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乐府从而又转变成了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大历十才子名词解释

大历十才子名词解释大历十才子是汉朝大历年间的十位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文艺豪杰,历来为了美化语言、表达思想而受尊敬。
其中,十位大历才子主要有:陶渊明、柳宗元、韩愈、白居易、王勃、苏轼、欧阳修、辛弃疾、韦应物、李约。
陶渊明(365~427),字子瞻,号陶子山,河南临汝(今河南省汝州)人,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诗人、隐士,《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都是他的杰作。
他反对当时政治、宗教等事物滥用权力,倡导人们以理智审视宗教,以心道理德,走自然之路,保持生活自由。
柳宗元(812~858),字宗英,号昭仁、邙山游士,浙江杭州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柳宗元以才华绚丽的文章和洗礼儒家的精神素养深得文坛爱戴,写诗的技巧非常精湛,音节意象均匀,颇有画面感,其诗有“抽丝剥茧”的表现形式,如《春江花月夜》等。
韩愈(768~824),字叔夜,号赤城子,山西平陆人,是唐朝书院科举制度的开创者,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
他以质朴非凡的哲思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批判当时政治秩序、思想观念、道德劣迹等,其中《鸿毛录》《论衡》《左传》等着作都深受文人喜爱。
白居易(772~846),字九思,号芦芽仙人,江苏徐州人,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也是高唐乐府创作的鼻祖。
他的诗歌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深厚的农业文化和犀利的社会批评,道出了农民的艰辛和苦难,如《定风波》《乌夜啼》等着作大受推崇。
王勃(698~755),字仲淹,号渭城令,河南临洮(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
他创作的《滕王阁序》以其继承西汉诗歌传统的表达形式,又以引人入胜的文采和雄伟的精神激情,反映出当时政治、社会的新意识,因此被认为是结束旧诗与开创新诗的转折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先生,江苏泰州人,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以抒发个人情绪、思想感悟为主,追求到一种自然简约,清新明快的感染效果,舞台写实与文品宏伟并重,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着作,都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
大历十才子名词解释

大历十才子名词解释大历十才子,是指宋代十位优秀的文人才俊。
他们是苏轼、辛弃疾、欧阳修、苏辙、黄庭坚、陆游、周紫芝、王安石、范仲淹和柳永。
他们属于宋朝“宋士七子之一”,他们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堪称杰出。
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来自宋朝,宋武宗皇太子高宗朝时的文人,长于文、书、诗、词曲、曲艺和乐理,历史上称得上“千古第一才子”。
一生著作甚丰,有诗、词、书、碑刻等,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众多苏轼的传说和苏轼的诗句,深入人心。
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令狐,号樊川居士。
杰出的宋朝官员,后改从文,又号梦溪笔谈,与苏轼一起被称为”宋朝文人苏辛“,著有《梦溪笔谈》等。
他的词作,呈现出满腹文思,既抒发出懊悔、自责之情,也表现出抑郁之情,被赞为“名家具其言”。
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伯固,号青州游居士。
宋朝儒学家,官至司空、尚书令,成就斐然。
《纲要》《九》《政论》等著述,曾以清白受朝廷称赞。
他论文章有“无过其态”之说,语有“言简意赅”,形有“多情少”,被公认为宋代文字才俊。
苏辙:苏辙(1039年-1112年),字仲容,号桂阳真人。
巨学家,早期读书秉笔,后又以论文显学,有“宋门第一才”之称。
他的主要著作有《岳阳楼记》、《家教》等,颇具文采与思想深度。
他行文淡雅开朗,采取阐析之法,贴切把握核心,展示出过人的文采。
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1105年),号清江居士。
出身贵族,宋朝文人,是宋文学四大家之一,也是宋元以来律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多有诗文,其中最出名的是《御街行》,诗体优美,意境深远,十六字词语受众多。
陆游:陆游(1125年-1210年),字义素,号山中丈人,宋代文人,有“宋贤今古先祖”之称。
他的诗文见识广博,风格清新,在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诗文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他的诗词,以抒情传神、笔锋洒脱、流光溢彩而闻名,被誉为“老陆”。
大历十才子的名词解释

大历十才子的名词解释大历十才子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界的美誉词汇,指的是大历时期(公元766年-779年)活跃于文坛的十位杰出文学家。
他们以才情横溢、作品卓越而被人称颂,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这些才子包括白居易、元稹、温庭筠、杜牧、韩愈、刘禹锡、李山甫、温庭皓、谢朓和贾至。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
他的诗作着重描写了生活的真实细节和人情世故,通俗易懂,风格朴实自然。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以爱情诗和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元稹,字微之,为唐代的诗人、文学家。
他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成就卓越,作品深情浪漫,富有文人雅致。
元稹的诗作大多温婉细腻,具有独特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他对于女性的描绘非常细腻,代表作品有《离思五首·其四》、《离思五首·其五》等。
温庭筠,字叔度,是唐代文学家中最擅长写词的一位。
他的词作充满了情感和感慨,以及对于人世间的疑虑和思考。
温庭筠的词作表现出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人性的关注,他的词作语言优美动听,意境深远。
他的代表作有《凉州词》、《蝶恋花·春景》等。
杜牧,字牧之,是唐代的文学家,擅长写诗和散文。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杂以豪放和细腻之气,既有抒怀调侃之作,也有沉郁忧愤之词。
杜牧的诗作突破了传统的门户,敢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他的代表作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等。
韩愈,字退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是唐代后期文艺复兴的领军人物之一,为古文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韩愈的文学才华表现在散文和骈文方面,他的作品力求言之有物、言简意赅,探讨人生哲理和思考社会问题。
他的代表作有《师说》、《曹刿论战》等。
刘禹锡,字梦得,是唐代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才华主要表现在诗词创作方面。
刘禹锡的诗作多以叙事为主,他善于描绘生活的细节和人物的心理,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一、名词解释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第八章两晋文学一、名词解释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