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上课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公开课获奖课件22995

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2021/10/10
9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 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 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 的崭新境界 。
2021/10/10
10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021/10/10
32
1、说说颔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 切,为什么?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 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 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 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 感。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 少的感慨。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结合题目和注释)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2021/10/10
16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陶渊明——隐逸诗人,田园诗人
不满现实而隐
“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孟浩然——隐逸诗人,山水田园诗人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2021/10/10
21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 什么不同?
• 《点绛唇》整首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 活生生的刻画了一个活泼害羞,情窦初开的少 女形象。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 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课件

境遇不同, 诗情有别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有三种说法,请判断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B、此诗写于李白流放夜郎路中遇赦之后。我们就可以判断诗中反映的是他重获自由 的欢快之感。
C、旅行途中游山玩水的壮志豪情。
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 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 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 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 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 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了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 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①作者之意;②读者之意。 志:作者之志,作品之志。
逆:①迎受、接纳;②考证、探究;③追溯、反求。 所以解释诗的人,不能因为文字而误解词句,不能因为词句而误解主 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揣摩诗歌主旨的 方法。
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qiāng:古代的一个民族。
思苦 乡寒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 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 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 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 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都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 国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 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优秀教学课件

1 “只有敢于意逆志知, 2 “智者常思逆向,命
方能看透人心。”
数知心意。”
3 “反其道而行,乃破
局之妙。”
主要观点和内容概述
意义深远而多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为我 们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模式, 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人际关 系和社会现象。
实践与案例分析志知 的技巧来解决问题,改变观 念,并取得成功。
团队协作
我们将观察和分析团队中的不同 个体,探讨意逆志知如何帮助优 化团队合作与决策。
创新思维
借助意逆志知的思维方式,我们 将一同探索创新思维的力量,发 现新的解决方案和机会。
结语和总结
通过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我们将获得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现象,做出明 智的决策。希望您能在这个课程中获得灵感和洞见,探索更广阔的人生道路。
开拓思维与洞见
本课程将激发您的思考和创 新能力,帮助您发现隐藏的 真相,从而在个人和职业生 活中取得突破。
教学课件结构和布局
导言
课程目标和重要概念
理论基础
意逆志知的背景和原理
案例分析
实际案例探讨和讨论
课件中包含的案例和实例
解密难题
通过意逆志知的方法,我们将一 起解开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洞 见其中的奥秘。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优 秀教学课件
欢迎来到我们的优秀教学课件!本课程将带您深入探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这一主题,为您展现精彩纷呈的教学内容。
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含义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指通过反向思维与意志力,深入洞察人性与社会现象,从而理解人类行为、解读世界, 达到有追求的人生境界。
相关名言和引语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优秀教学课件

“知人论世”方法过于依赖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不完整或存在误差,可能会影响对作品的正确解读。
过度强调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作用,可能会忽略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性,导致解读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在某些情况下,“知人论世”方法可能无法适用于现代文学和跨文化作品,因为这些作品的作者和背景可能不清晰或不易获取。
课堂氛围融洽
教师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效果显著
教师评价
建议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如实验、项目等,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加强实践环节
建议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课件、视频、案例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知识点。
完善教学资源
建议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保持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优秀教学课件
目录
课程简介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课程实践 课程评价
01
CHAPTER
课程简介
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课程目标
01
02
04
课程内容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
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阅读文学作品、撰写小论文、进行实践调查等,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对于优秀的作业,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案。
考试形式可以采用闭卷或开卷形式,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但需确保考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分析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2.1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概念1.2.2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核心原理1.2.3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解决问题。
2.1.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手段2.2.1 投影仪:展示PPT,生动讲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2.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案例,进行案例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3.1 教学过程3.1.1 导入: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讲解:详细讲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1.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解决问题。
3.1.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20分钟3.2.3 案例分析:15分钟3.2.4 小组讨论: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1.2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4.1.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解。
4.2 反馈与改进4.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2.2 自我反思:教师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中。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解释其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分析一首古代诗词,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3. 第三课时:分析一篇现代文学作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影响。
4. 第四课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解读,互相学习和交流。
5. 第五课时:进行总结和评估,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
交流和学习。
4. 展示法: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估,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 学生展示:评估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案资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
2. 文学作品案例:用于分析和解读的古代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
3. 学生评估表:用于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首古代诗词,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4.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一篇现代文学作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影响。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作者意图和时代背景。
1.2 课程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能够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第二章:意象分析2.1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事物,它通过作者的描写和表达,具有了超出自身意义之外的象征意义。
2.2 意象的作用意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意象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深度和美感。
2.3 意象的分析方法通过描述和解释意象本身的意义。
通过分析意象在文中的出现位置和频率,理解作者对意象的重视程度。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相似意象,理解意象的普遍意义。
第三章:情感分析3.1 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作品中所表达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绪。
3.2 情感的作用情感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情感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3.3 情感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和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相似情感,理解情感的普遍意义。
第四章:知人论世4.1 什么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指的是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4.2 知人论世的作用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增加对文学作品的同情和理解。
4.3 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阅读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作品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通过比较不同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联系,理解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五章:课程实践5.1 实践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意象分析和情感分析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分析。
5.2 实践活动选取一篇文学作品,进行意象分析和情感分析。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通用课件

第一讲
以意逆志的基本概 念和内涵。
第三讲
以意逆志在文学作 品中的应用。
第五讲
综合运用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分析文学作品。
01
以意逆志
什么是“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通过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来 推求作者的创作意图。
以意逆志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强调读者应该通过深入理解 作品的意义来推求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方法认为,读者应 该通过作品本身的意义来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仅 仅根据外部因素或个人偏见来解读作品。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通 用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课程介绍 • 以意逆志 • 知人论世 • 通用课件制作技巧 • 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 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与难点解析
课程重点在于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解读文本,难点在于如何 结合“知人论世”的视角,全面理解文本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03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文本,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等,课程详细
展示了如何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实际操作。
下一步学习建议
深化理论学习
建议学习者进一步阅读相关理论 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
》等,以增强理论基础。
实践操作
多进行文本解读实践,尝试运用所 学方法解读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本 ,提高解读能力。
拓展阅读
推荐学习者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 并关注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以拓 宽视野。
未来发展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 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 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对欣赏诗歌也有很大的 帮助。如:诗歌《山行》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很多人认为:从诗中读出了诗人的悠闲,你有 过“山行”(山中行走)的经验吗?你觉得这 种说法是否合理?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 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 北宋灭殆 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 流离的苦痛。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如何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 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
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 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表 达 凉州词 边 唐-王之涣 关 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卒 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思 注释:孤城、玉门关:指士兵戍守边疆驻军的地方, 乡 之 与戍边士兵的乡思有关。 情 杨柳:杨柳曲,有送别、惜别之意。
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 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1.利用史传材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提示:主要指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 人格、品质等) 2.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 (可结合题目和注释) 3.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宗教、风俗等背景。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本意: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 败的树木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
超越原意 推陈出新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虽然 感到失落,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 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 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 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陶渊明——隐逸诗人,田园诗人 东晋时期政治斗争尖锐,战乱不断,不满现实而 隐逸;“不为五斗米折腰” 李白——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奇特, 夸张大胆。浪漫主义诗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反映民生疾苦,忧国忧 民。现实主义诗人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 本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 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 现在人们不单是欣赏这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 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 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 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整理以前学过的 诗歌,总结并掌握用“以意逆 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 法,指导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 内容和主旨。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①什么是“以意逆志”: 以 意 逆 志
用
自己的 切身体会 推测 作者写作 诗歌的本意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 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 的本意。
路远、气寒、山险、时晚, 诗人行色匆匆,绝非漫步山间,悠闲看景。
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 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 人创作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
3、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把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中,还可以 生发新的旨趣。 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结: 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 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 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 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3、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①什么是“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 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 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 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小结:
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 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 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 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宋代: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 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 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羌qiāng:古代的一个民族。 远远奔腾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 孤零零地耸立在群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 起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 到的啊!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寒菊
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 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 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 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 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边塞诗:
豪迈,勇敢
盛唐:王昌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愤懑,哀痛
宋代: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原因?
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 的思想文化,与宋长期的积 贫积弱的国势的差异造成了 不同的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