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学案:1.1.3《肖邦故园》(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1.1.3《肖邦故园》学案(1)(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1.1.3《肖邦故园》学案(1)(苏教版必修3)

《肖邦故园》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与人物生平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把握本文结构完整严谨的特点。

3.理解肖邦对祖国深沉的眷恋和热爱。

二、基础知识梳理1.正确识记下列加点的字音马厩.( ) 耙.( ) 干草垛.( ) 灰烬.( ) 掳.( )掠 惊讶.( )通衢.( )大道 庇.( )护 厄.( )运 烙.( )印 雪橇.( )孑.( )立 瓢.( ) 簌簌.( ) 婆.( )娑.( ) 狐裘.( )缱.( )绻.( ) 玲珑剔.( )透 粉妆玉琢.( )命途多舛.( ) 茕茕.( ) 夙.( )愿2.正确识记下列多音字琢 耙 率幢 垛3.正确识记下列形近字的字型通衢( ) 天籁( ) 耙( )子清癯( ) 簌簌( ) 糍粑( )寥( )落 诀( )窍 千丝万缕( )未雨绸缪( ) 抉( )择 伛偻( )荒谬( ) 联袂( ) 褴褛( )4.词语释疑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

养:指生活。

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博:广、多。

荒诞不经: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

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

粉妆玉琢:白粉装饰的,白玉雕成的。

形容女子妆饰的漂亮或小孩长的白净。

也用来形容雪景。

春风得意: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

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得意:洋洋自得的样子。

玲珑剔透:(1)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2)形容人聪明伶俐。

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浮想联翩:头脑里涌现的感想连续不断。

命运多舛:指平生的遭遇,经历坎坷。

舛,不顺。

5.近义词辨析消失·消逝·消释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逝:消失消释:(1)<书>消融;溶化。

(2)(疑点、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1.3 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1.3 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

《肖邦故园》《肖邦故园》是波兰杰出的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怀念波兰民族的骄傲、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而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的景物描写十分出众,与众不同的是还在于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描绘融汇在一起,而这两者又与肖邦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交织在一起,由人及物,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提升,景语成了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精神。

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知识和能力】1、引导学生走近肖邦,了解肖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情感;2、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结构的节奏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文本,学习借鉴散文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把欣赏肖邦音乐与理解肖邦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肖邦对后世的影响;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肖邦故园的特色与肖邦音乐的特色的关系,领悟文章的意境美;2、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把肖邦故园四季美景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一起的魅力。

1、准备多媒体课件、肖邦部分作品;2、学生利用课外资料,了解肖邦;3、学生初读课文,尝试概括段落大意,梳理文本脉络。

一、导入有这么一个人,他用音符抒写自己的爱国情怀,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踱步在黑白键上的钢琴诗人”。

他是世界乐坛上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雅-伊瓦什凯维奇: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也是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肖邦故园》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肖邦故园》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肖邦故园》教案设计导读: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肖邦故园》,教材的编写者将它归属于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研习”。

其最大特点是“以研习文”。

下面一起来学习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肖邦故园》教案的相关知识点!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肖邦故园》教案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肖邦的作品《波兰舞曲》和波兰平原的图片,用音乐的溪泉和平原上的清风滤去心灵的喧嚣,为学生情感上亲近肖邦作铺垫。

导语设计:有人说,……二.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一)自读文本。

可以在网上搜索肖邦所作乐曲(舒缓一些的),作为背景音乐,轻声播放。

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陪伴下优雅阅读,优美阅读。

(二)欣赏肖邦故园[展示课件]大家能猜一猜我现在放的图片是什么地方吗?大家现在看到的图片相当漂亮,这就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家乡。

现在让我们随同作者到肖邦的故园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许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位有幸去过肖邦故居的中国作家写的。

肖复兴,著名的散文家,近年写了大量的乐评。

(投影肖复兴《春天去看肖邦》的一段文字:略)同学们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请结合文章的第1、第2节,谈谈对这段文字的看法:肖复兴的这个揣测有没有道理?肖复兴文章中的一些话如何来解释?真正的肖邦故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肖邦故园》的作家为什么要花如此之多的笔墨来写这个贵族庄园呢?是不是一种写作策略上的失败?那又是为什么?(讨论)(三)欣赏故园四季景色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

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欣赏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再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

(一)故园对肖邦。

[问题探讨]肖邦的传记中描写了这样的情节: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了避免受到迫害,肖邦在1830年11月1日离开了波兰,前往维也纳,华沙音乐学院的孩子唱歌相送,他们还送他一只银杯,里面装满了祖国土,肖邦预感这一次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哭了。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肖邦故园》优质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肖邦故园》优质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肖邦故园》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教材,具体章节为《肖邦故园》。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课文整体理解,肖邦故园的自然风光与文化背景,作者对肖邦故园的感悟以及肖邦音乐与故园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肖邦故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2. 培养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与感悟,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肖邦音乐与故园的紧密联系,提升音乐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肖邦音乐与故园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感悟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肖邦故园的自然风光与文化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肖邦钢琴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肖邦故园的氛围,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1)让学生分享对肖邦音乐的初步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肖邦及肖邦故园的背景。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肖邦故园的自然风光描绘。

(2)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故园的描绘表达对肖邦音乐的感悟。

4.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土的感悟。

(2)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景观或人文环境,创作一段描绘性的文字。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对实践情景中的创作进行修改。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肖邦故园》2. 主要内容:肖邦故园的自然风光肖邦故园的人文环境肖邦音乐与故园的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肖邦音乐与故园之间联系的理解。

2. 答案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 3《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3《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第一专题:祖国土第一板块:江山多娇《肖邦故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⒉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⒊体会本文景色描写的与众不同之处〔音乐家的人生与景色描绘的融会〕。

教学重点: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教学难点:四季美景的描绘与音乐的融会〔通感的应用〕。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设计思想: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⒈重点字词:马厩夙愿瘠薄缱绻天籁簌簌命运多舛通衢大道玲珑剔透茕茕孑立⒉近义词:⑴年轻·年青⑵留恋·眷恋·迷恋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设计一: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

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设计二:⑴保罗·亨利·朗〔匈牙利裔美国音乐学家〕:没有他,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是难以想象的……他的情感幅度广阔得惊人,从轻淡的、太空般的愁绪到灼热的光芒和赞歌般的意气风发。

⑵舒曼〔德国音乐家〕: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高中语文《肖邦故园》教案苏教版必修3(通用)

高中语文《肖邦故园》教案苏教版必修3(通用)

肖邦故园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相关的文学常识;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3.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4.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2.品味作者对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很高兴再次和大家一起上课,这些天我们一直处在古文学习的水深火热之中,这节课我们来吹一股现代文的凉风,学习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肖邦故园》。

(二)肖邦生平介绍结合肖邦音乐,欣赏一组有关肖邦生平的幻灯片组图[展示ppt]。

(评述):肖邦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他对于波兰的意义非同一般,他的头像被印在波兰纸币上,他是波兰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他的故居也成为了波兰人们朝拜的圣地以及每一个去华沙的游客必去瞻仰的景观。

关于肖邦的故园,老师这里有一段材料,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了解。

[展示ppt](评述):肖邦故园因肖邦和肖邦音乐而举世闻名,作家伊瓦什凯维奇怀着对肖邦无限的崇敬之情游访了肖邦故园,这篇课文他便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了故园优美的自然景色,揭示肖邦音乐与故园及祖国的关系,表达了肖邦对故园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肖邦故园》(三)理清脉络,把握内容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为了便于课文讲解,同学们先标出段落序号。

然后,在老师读到的句子上做出标注。

(总括):读到的这些话是这篇文章的关键性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下面同学们根据这些语句、结合自己的理解划分一下文章的层次,并简要概括一下段落大意。

[展示ppt]第一部分 (1—3),介绍肖邦故居,回顾肖邦故园的历史。

第二部分 (4—8),阐述故园风光与肖邦创作的内在联系。

第三部分 (9—12),具体叙述肖邦的故园情结。

第四部分(13—19),介绍肖邦音乐巨大的精神力量。

第五部分(20—27),描写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将肖邦音乐和故园美景融为一体。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肖邦故园》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肖邦故园》学案1

《肖邦故园》学案1. 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2.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预习检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易错音字、多音字、难读字)。

冰雹.轻俏.涨.满咆哮.万卉.汲.双颊.汀.氛.围迸.发马厩.夙.愿通衢.大道茕.茕孑.立瘠薄..缱绻..烙.印天籁.簌簌.命运多舛.玲珑剔.透估量....狐裘.窒息二、辨别字形。

层峦叠.晨 (xī) 林道(liányī) (liao)望飞流急(t uān)耳欲聋聋发聩富丽堂张失措兵马乱养尊处(è)运(è)梦不容疑雾烟绕无几历尽桑孤苦粉玉琢乔遮浮想心荡神三、解释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茕茕孑立寥寥无几雾缭烟绕促膝谈心曾几何时四、整理文学常识资料,并填空。

1、弗雷德里克·肖邦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舒曼把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临终前嘱咐。

2、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当代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作品有、等。

五、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第二部分(第3—8段):第三部分(第9—12段):第四部分(第13—19段):第五部分(第20一27段):[我思我疑]1.作者记述、描绘了肖邦故居的哪些内容?肖邦故居有哪些特点?2.肖邦为什么会成为波兰人民的骄傲?二、师生合作探究1.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2.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园这座圣地?3.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中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班级:姓名: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 1-1-3肖邦故园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1-1-3肖邦故园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第3课时肖邦故园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音马厩.()灰烬.()掳.()掠通衢.()庇.()护厄.()运烙.()印雪橇.()孑.()立狐裘.()缱.()绻.()命途多舛.()玲珑剔.透()簌簌.( )答案:厩jiù,烬jìn,掳lǔ,衢qú,庇bì,厄è,烙lào,橇qiāo,孑jié,裘qiú,缱qiǎn绻quǎn,舛chuǎn,剔tī,簌sù。

2.辨音一幢.房()炮烙.()冠.()冕堂皇灯影幢幢.()烙.()印冠.()军精雕细琢.()垛.()口养尊处.优()琢.()磨麦垛.()处.()所答案:zhuànɡ,chuánɡ;luò,lào;ɡuān,ɡuàn;zhuó,zuó;duǒ,duò;chǔ,chù。

3.辨形通( )(qú) ( )绻(qiǎn)清( )(qú) ( )责(qiǎn)派( )(qiǎn)天( )(lài) ( )香(xīn)( ) ( )发抖(sù) ( )竹难书(qìnɡ)钟( )(qìnɡ)答案:衢,瞿;缱,谴,遣;籁,簌;馨,罄,磬。

【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荡然无存: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不存在。

养尊处优: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多含贬义。

历尽沧桑:多次经历或遭受大的世事变化。

春风得意:和暖的春风很适合人的心意。

原指进士及第,现形容得意洋洋,心情舒畅。

浪迹天涯: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

命途多舛:平生的遭遇、经历不顺遂,不幸。

浮想联翩:许许多多的想像连续涌上心头。

心荡神驰:心情激荡,神思飞向(某种境界)。

独具一格:独自具有一种风格。

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不乱。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奇巧、精致、鲜明透亮。

掳掠:抢劫人和财物。

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故园》学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易错音字、多音字、难读字)。

冰雹轻俏涨满咆哮万卉汲双颊汀氛围迸发马厩夙愿通衢大道茕茕孑立瘠薄缱绻烙印天籁簌簌命运多舛玲珑剔透估量狐裘窒息二、辨别字形。

层峦叠()翠锦(bānlán)晨(xī)林()道(liányī) (liao)望飞流急(tuān)()耳欲聋()聋发聩富丽堂()张()失措兵()马乱养尊处()(è)运(è)梦不容()疑雾()烟绕无几历尽()桑孤苦()粉玉琢乔()打扮遮()浮想心荡神()三、解释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茕茕孑立寥寥无几雾缭烟绕促膝谈心曾几何时四、整理文学常识资料,并填空。

1.弗雷德里克•肖邦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舒曼把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临终前嘱咐。

2.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当代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作品有、等五、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第二部分(第3—8段):第三部分(第9—12段):第四部分(第13—19段):第五部分(第20一27段):2.摘录文本中你认为精彩的词句,并赏析。

3.文本中你有什么疑问?请提出一两个问题。

课后练习常规作业:读书、练字、练笔、摘录笔记。

一、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1.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已经成为、、、、。

2.肖邦故居有、特点,它与肖邦的音乐创作的联系可以用文中一句话概括:。

3.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密切联系,正如文中所说:。

4.人们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是因为。

二、迁移练习,阅读理解品味肖邦一理思绪,我缓缓地写下两个字——肖邦,也只有这两个字,才能涵盖他的一切:他的人生,他的音乐,他的灵魂。

常常,入夜已深,我给自己开音乐party,只邀肖邦一人。

肖邦的音乐,风骨,人生,灵魂,用任何华丽的语言来描述都是苍白的。

只有肖邦二字,才能涵盖他的一切.与肖邦一见钟情,始与何年何月已是随风而逝的事,不绝如缕的绕梁余音,却一直萦绕心间。

弹过肖邦的一些夜曲,玛组卡还有即兴幻想曲,却无法演奏出肖邦的感觉,仍忍不住想用自己的手指和心灵去触摸肖邦。

肖邦的音乐美得无以复加,尤其是他的夜曲,几近“天上人间”的意境,让人感到“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凄美与忧伤。

仿佛置身月下,赏满地的落花,醉盈路的芬芳,真可谓“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陶然于听香之美。

那飘逸的音符,从人类感觉所能及的最远端流淌下来,触摸着你的脉搏,携你一起轻舞飞扬。

往往,我失去了想象,失去了语言,一任夜包容了我。

音乐是黑夜有了呼吸,于是,和着音乐呼吸,枕着音乐入梦,伴着音乐生活,顺着音乐,我的泪在淌... ...他的摇篮曲旋律多变,如天马行空,时而婉转时而激扬,但却蕴含了真正的宁静,让人内心变得透彻的宁静。

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探究,更不要怀疑,只要聆听。

曲子中,一切都是透明的,纤尘不染。

干净、纯粹得本可以叫人心颤,但让人觉得若有一丝“心颤”都会破坏那种宁静到极致的氛围。

这才是摇篮曲的真谛,让听的人得到内心的宁静。

我偏爱肖邦。

他不比贝多芬暴风骤雨般的热情,却有着“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之深沉;他不比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欲绝,却有着诗人般柔和的伤感;他不比拉赫马尼诺夫的沉重辽远,却有着“非人世”的细腻浪漫。

在他华丽绝伦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垂死之痛,家国之恨”;在他优雅绝唱的旋律之中,蕴涵着暗淡的坚强与一生的遗憾。

品位肖邦。

在听觉与视觉之间,闪现着他的一声。

在清丽与忧伤之中,走出一位天才的精灵。

我不由与他相对莞尔。

肖邦与王维如果说要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乐坛选出一位用音乐来表达田园诗般优美意境的大师,人们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肖邦。

这位才华横溢的钢琴诗人,音乐作品是那样地引人入胜,尤其是他的24首前奏曲和21首夜曲,洋溢著中国古典田园诗歌般的幽雅、宁静的美。

肖邦不刻意追求意境,但他的许多小品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段乐思,都充满著东方艺术家推崇备至的“神韵”,让人想起中国唐代大诗人王维空灵而意境深远的山水小诗。

令人惊讶的是,一个波兰音乐家的作品,为什么能够与中国古典田园诗歌在艺术表现风格上产生异曲同工之妙呢?把一个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家与八世纪的中国古典诗人相提并论,似乎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然而,我们在肖邦与王维这两位艺术大师身上,的确能够找到不少非常相似的地方:他们都热爱山水田园,向往和平宁静的生活;性情都远离世俗,清高孤傲;其作品都以小品见长,大都韵律生动,风格恬淡,清新简约,富有水墨画般的优美。

他们简练的作品结构,白描式的主题,为人们营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是,在肖邦的钢琴小品中,我们体验到了古代东方艺术家典型的艺术表达方式,那就是:轻灵和含蓄。

用文学的眼光来解读音乐,其实并不新奇。

音乐与诗歌,本是艺术大家庭中的两个同胞兄弟,一首好诗,不仅应当在意境上出类拔萃,耐人寻味,而且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具有音乐的美;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发自心灵的回响,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是美感在艺术的蓝天白云间自由自在的翱翔,它与诗歌在意境的巅峰之上汇合,能够映射出艺术王国的无限风光。

就个性而言,肖邦是一个沉默寡言,性情内向、敏感的人,他对自己的祖国波兰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定要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故土。

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故乡的自发和质朴的眷恋之情,而与政治无关。

肖邦也是一个不喜欢热闹和世俗虚名的人。

由于身体的衰弱,他回避了欧洲上流社会喧闹的舞台和动荡的政治生活,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为自己筑起了小小的蜂巢。

按照李斯特的说法,肖邦的生活没有冒险,没有波澜,没有插曲,而感情和印象便构成了他生活中的主旋律。

作为一位性格内向的艺术家,肖邦擅长用音乐抒发自己的心灵,他把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以及内心世界的冲动、痛苦和狂喜,全部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以至于有人说,肖邦的创作不是在演奏钢琴,而是在和钢琴交谈。

他的许多钢琴小品就像寂寞山谷中盛开的无名小花,充满著恬静而美丽的情怀。

王维是一位伟大的孤独者。

安史之乱以后,他开始远离现实,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创作了一批轻灵优美的写景诗篇。

作为盛唐时期多才多艺的杰出艺术家,王维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是出色的画家,同时他还擅长音乐,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不仅充满著极其空寂的情怀,而且还带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广博而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陶冶,使他对田园山水景色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他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

在音节和节奏上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艺术是相通的。

音乐和诗歌,都是时间的艺术,用文字或音符来表现大自然的美,这是王维和肖邦最大的共同之处。

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的心境。

当两位艺术家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表达美的时候,只要拥有相似的审美情调和相似的心境,他们所营造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

1836年,肖邦创作了一首《A大调前奏曲》,这首风格沉静安详、只有8个小节的音乐短章,与王维的那首意味隽永的小诗《辛夷坞》无论是结构还是在风格和意境上,都有奇妙的相通之处。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人们常常说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然而评论家们很少去关注王维诗篇中的音乐性。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可以表现在诗歌的节奏上,音节与音节的组合、语音的长短、轻重、韵脚的变化,以及音调上平仄的变化,双声、叠韵、象声词的运用,都能营造出音乐般的美感。

而王维的诗歌,既有意境上的音乐美,也有韵律上的音乐美。

在诗歌的意境方面,王维擅长以短小精练的白描笔法,简洁明快的线条和笔墨抒写大自然的清朗疏旷之美,恰如风中奏响的竹笛,婉约悠扬;在韵律方面,王维的诗歌创作,在音节和节奏上极为考究,往往带有抑扬顿挫的美感。

听听他的小诗《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小诗音节琅琅上口,节奏舒缓悠长,这其中的安详和恬静,是否能让您想起肖邦的《F小调夜曲》中所抒发的心境呢?肖邦是轻灵如风的。

在所有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中,他是单乐章的小型曲式的大师。

在他的一生中,没有创作过象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这样壮丽而气势磅礴的宏篇巨制,正如王维没有创作过令人荡气回肠的长篇歌行一样。

肖邦的24首前奏曲,最短的只有8个小节,最长的不过5分钟,简短的篇幅,并没有影响优美的意境,而是为作品平添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幽雅色彩。

与之相似的是,王维所有最好的山水诗几乎都是五言绝句,短短的20个字,音韵宛然,大有以少胜多、尽得风流的“象外之致”;而肖邦的作品,正如人们熟知的那样,具有浓郁的抒情和幻想色彩,使得他超越其他音乐家而成为当之无愧的“钢琴诗人”。

他的玛祖卡舞曲、夜曲和前奏曲,优雅,空灵,柔媚,婉转,洋溢著纯真的气息。

在夜深人静时聆听肖邦,仿佛能看见他优雅的手指从琴键上滑过,宛如清风掠过盛开著莲花的水面,让人置身于幽深而奇妙的诗情画意之中。

他创作的大量抒情小品,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流畅与洒脱,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空旷与壮阔,更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宁静与空寂,犹如一首首玲珑婉约的绝句,清新隽永,意味深长。

无论是他的《降D大调前奏曲》、《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还是他的《降E大调夜曲》,那些简洁和鲜明的主题,清新淡雅的乐句,淡淡的忧郁和哀伤,质朴平和而又不乏优美的音色,不由让人自然地联想起王维的诗篇《山居秋暝》中描绘的夜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肖邦又是含蓄的。

这种含蓄表现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富有节制的幻想色彩,以及他清新淡雅的作曲风格。

从这一点上看,肖邦也许是最接近东方古典艺术理念的欧洲音乐家。

他几乎从不追求以华丽的管弦乐组合敷陈浓墨重彩,也极少使用复调音乐,而是用淡淡的、如梦似幻的旋律线条简单地勾勒主题,这又与王维山水诗歌的白描手法极为相似。

在肖邦的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大概各位都很耳熟,它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空寂之美,与王维的绝句《山中》相比,所表达的意境又何其相似:“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可见艺术家生活、成长的地理环境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非同寻常。

而大自然正是艺术家最好的导师和最重要的灵感泉源之一。

与许多田园诗人非常相似的是,肖邦十分喜爱乡村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