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性疾病血流变指标及血脂谱的测定分析
心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检验结果分析

心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检验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脑血管患者血脂检验结果,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心脑血管患者,将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抽取患者静脉血对其血脂进行检验,并随机选择同时期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同样对其血脂进行检验,对比两组受检者的血脂结果。
结果对照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均显著低于研究组受检者(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均显著高于研究组受检者(P<0.05)。
结论心脑血管患者的血脂相比于健康人群要有一定程度改变,因此需要定期检测血脂,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心脑血管血脂【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6-0142-02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是由于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功能受损,引起局部的脏器缺血缺氧,最终诱发脑卒中或冠心病。
心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中,近年来,其发病趋势逐渐呈现年轻化。
目前临床已经公认高血压、高血脂等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1],因此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控制血脂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即是对心脑血管患者的血脂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现笔者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的研究资料整理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心脑血管患者,将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抽取患者静脉血对其血脂进行检验,并随机选择同时期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受检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2.3±3.7)岁,且无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史;研究组受检者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2.3±3.7)岁,其中伴有高血压15例,冠心病12例,脑梗病史6例,心梗病史5例。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检验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检验研究(鲁中冶金矿业集团医院山东莱芜 271113)【摘要】目的: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检测结果,为临床诊治给出理论的指导。
方法:使用回顾性的方式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40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作为实验组,抽取40名患者的静脉血对其进行血脂检验,并随机抽取同时期的4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抽取静脉血进行血脂检验,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比较实验组以及对照的血脂检测结果。
结果:正常人组即对照组静脉血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含量都明显低于实验组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含量值,且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都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的含量值,且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值对于正常人群的血脂值有不同程度异常改变,应该定期去进行检测,能够达到预防的效果以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心脑血管;血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257-0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的研究日趋增多,并成为当今的研究热门。
本文使用回顾性的方式检测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4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结果,为临床诊治给出理论的指导,现将结果公布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使用回顾性的方式对于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4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并随机抽取同时期的4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抽取静脉血液,检测TG、LDL-C、TC、ApoB、HDL-C、ApoA1。
常见急性脑血管病与血脂变化特点分析

2014.01临床经验89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的所有病例都是有明显临床迹象且经过磁共振和CT 检查的急性脑血管病患。
包含年龄在50岁以上的脑梗塞病人62例以及脑出血病人63例,将可能引发脑梗塞的各种因素一一排除在外。
并且设置一个正常组作为对照,正常组成员均为排除已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体检正常者,共61名成员。
1.2 方法详尽记录了病患的病史,之后进行了包括禁食12个小时后晨间抽血的全面体检,防止饮食中的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
做CT 检查颅脑,以确保得出更加广泛全面的结论。
1.3 统计学处理将t 检验法用来作组间比较。
2 结果数据显示,脑梗塞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跟正常组相比有着显著的下降,而甘油三酯跟正常组相比有着显著的提高。
脑出血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血清总胆固醇含量跟正常组相比下降极其明显,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跟正常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脑出血组的甘油三酯与脑梗塞组相比较低,脑梗塞组的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脑出血组。
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 探讨(1)调查显示胆固醇含量和脑出血、脑梗塞之间的发病率是负相关的关系,而流行病学发现胆固醇低和高血压容易引发脑中风。
血浆内胆固醇进入血管壁或是组织脂肪库以及全身胆固醇直线全面下降都可能使胆固醇下降。
由于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所以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有害物质。
而实际上它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如果某物质使组织内胆固醇上升而使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下降,事实上为有害[1]。
(2)这几年以来诊断年龄在50岁以上的病人是否动脉硬化胆固醇含量是极具参考常见急性脑血管病与血脂变化特点分析李 庭 宫双杰安徽省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 安徽省淮南市 232001【摘 要】目的:分析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变化与引发脑血栓、脑出血的联系。
方法:检查125例病患的血脂含量,包括62例脑出血病人以及63例脑梗塞病人与61例正常人相比较。
心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检验指标相关性分析

心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检验指标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检验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从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抽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归为实验组;另外抽取80例健康的研究对象归为对照组,对参与研究的160例研究对象血脂中的同型半胱氨酸、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等指标进行检测,检测使用的仪器为西门子2400生化分析仪器。
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同型半胱氨酸、载脂蛋白B、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载脂蛋白A1、高密度脂蛋白明显要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研究发现,血脂检验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准确性高,能够为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科学的依据,临床的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血脂检验;指标;相关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心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统称,主要是指由于血液黏稠、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所导致的大脑、心脏、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通称[1]。
因此,在临床中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很重要,而诊断方法中的对血脂检验从而诊断的方法对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确诊有很大的相关性,有很高的准确性。
本研究主要针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检验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内容如下所示: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从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抽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归为实验组;另外抽取80例健康的研究对象归为对照组,对参与研究的160例研究对象的血脂指标进行检测,检测使用的仪器为西门子2400生化分析仪器,主要的检测指标为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
心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检验的结果分析

心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检验的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检验的结果。
方法75例心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人群受检者7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血脂检验的结果。
结果两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男性高血脂比女性高,且随着年龄增长高血脂的发生率逐渐上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血脂检验可检测出心脑血管疾病,且健康者男性相比女性高血脂发生率较高。
关键词血脂;心脑血管病;检验心脑血管病为脑血管与心脏血管的统称,其发病率与病死率高,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中老年为其多发人群[1]。
为探讨心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检验的结果情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取的75例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75例心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3例,女22例,年龄26~76岁,其中10例心肌梗死,15例脑梗死,20例冠心病,30例高血压。
同期选取健康人群受检者75例作为对照组,无肝脏、心等器官病症,无家族遗传类疾病,其中男50例,女25例,年龄25~75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两组进行血脂检验前,空腹12 h以上,于清晨抽取3 ml静脉血,并在6 h内将血清分离,检测血清,分别对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载脂蛋白A1(ApoA1)的水平进行检验,比较两组血脂检验的结果,并分析对照组健康者高血脂发生情况。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 1 两组血脂检验的结果情况两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的临床应用

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的临床应用心脑血管病是指发生在心脏和脑血管的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死和脑出血等。
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检测在心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血脂检验是指通过对人体血液中脂类的测定,获得有关血液脂类代谢状态的信息。
常见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
1. 早期筛查: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脂检验可以帮助早期筛查高危人群。
通过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可以确定个体的血脂代谢状态,及早发现高血脂的人群。
2. 评估危险程度:血脂检验可以评估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和危险度。
一般来说,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通过测定血脂指标,可以对心脑血管病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3. 治疗监测:血脂检验可以监测心脑血管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血脂水平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降低血脂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血脂检验可以监测患者在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改变过程中的血脂变化,以调整治疗方案。
4. 预后判断:血脂检验可以对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有关。
通过血脂检验,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预测患者的预后。
血脂检验在心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血脂水平的检测,可以早期发现高血脂患者,评估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和危险度,监测治疗效果,预测患者的预后,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血脂检验在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脑血管性疾病血流变指标分析

脑血管性疾病血流变指标分析血栓形成在脑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血流变分析仪血脂异常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As),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都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要素。
脂质增加,血脂比例改变和(或)脂质质量异常都可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加速血栓的形成。
因此,脂质异常及血流变指标的改变是导致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我们实验室对一组脑血管性疾病的患者进行了血流变指标及血脂谱的平行测定,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对象548例确诊脑血管病及脑供血不足患者为病例组,100名无心脑血管疾病且血流变指标及血脂谱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
1.2 测定方法1.2.1 试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脂蛋白、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纤维蛋白原(Fg)由德灵公司提供。
1.2.2 方法LP(a)为液体双试剂免疫比浊法;HDL-C、LDL-C为液体双试剂直接测定法测定;TC、TG为酶法测定;ApoA1ApoB100均为免疫比浊法;以上项目均用BECKMAN COULTER DXC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计算极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VLDL-C=TC-(HDL-C+LDL-C);纤维蛋白原(Fg)用CA6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
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用旋转式黏度计测定。
血小板黏附率用FL系列血液流变体外血栓形成及黏度计测定。
血沉及红细胞比容由温氏红细胞比积管测定。
早晨空腹静脉采血,分别注入3.8%枸橼酸钠、肝素抗凝管及血清管中,时平行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RBC比容、血沉、血小板黏附率、Fg、TC、TG、HDL-C、ApoA1、ApoB100及LP(a)。
2 结果见表1和表2。
脑梗急性期病组、脑梗恢复期组、脑出血病组中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RBC比容、血沉、血小板黏附率均显著或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脑供血不足病例组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RBC比容均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和血流动力学的循证检验

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和血流动力学的循证检验目的了解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和血流动力学的循证检验方法及效果。
方法择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41例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其血脂与血流动力学为测定项目,借助检索方法进行医学验证,挖掘循证依据,并分析检验结果。
结果于脑血管病患者血脂与血流动力学循证检验中,发现出现不恰当医学检验,于现有条件下,血脂与血流变测定项目证据尚无系统性评价与RCT文献;与以往比较,检测项目降低14%左右,临床患者及医生反映较好。
结论采用循证检验医学法,能有效指导医疗市场检验,可预防检验项目过多,对改善医疗保险形成的患者愿望与外部预算局限关系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标签:脑血管病;血脂;血流动力学;循证检验循证检验医学能有效指导临床医生对疾病做出准确诊断及预防与治疗策略,并能对检验技术进行系统评估,验证该技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其临床应用意义已得到了临床诸多研究资料的证实。
为了深入探究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和血流动力学的循证检验方法及效果,本文主要对本院收治的41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系统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本院于2012年3月一2014年3月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41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有30例,女性有11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在(57.45±4.04)岁之间。
1.2 纳入标准:①均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②医疗保险合同均归为本院;③以往伴有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血脂异常病史;④近半年来未发作脑血管病;⑤接受行血流变与血脂检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以实验室技术和方法或实验室诊断(Laboratory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叫laboratory diagnosis)为检索词,首先检索方向包括3个:一是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二是medline;三是cochrane library。
若检索发现无有关文献后再重现调整检索词,为血流变或血脂,其检索期刊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三九健康网数据中心生物医学期刊;二是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性疾病血流变指标及血脂谱的测定分析
血栓形成在脑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血流变检测仪血脂异常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As),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都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要素。
脂质增加,血脂比例改变和(或)脂质质量异常都可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加速血栓的形成。
因此,脂质异常及血流变指标的改变是导致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我们实验室对一组脑血管性疾病的患者进行了血流变指标及血脂谱的平行测定,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548例确诊脑血管病及脑供血不足患者为病例组,100名无心脑血管疾病且血流变指标及血脂谱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
1.2 测定方法
1.2.1 试剂
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脂蛋白、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纤维蛋白原(Fg)由德灵公司提供。
1.2.2 方法
LP(a)为液体双试剂免疫比浊法;HDL-C、LDL-C为液体双试剂直接测定法测定;TC、TG为酶法测定;ApoA1ApoB100均为免疫比浊法;以上项目均用BECKMAN COULTER DXC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计算极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VLDL-C=TC-(HDL-C+LDL-C);纤维蛋白原(Fg)用CA6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
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用旋转式黏度计测定。
血小板黏附率用FL系列血液流变体外血栓形成及黏度计测定。
血沉及红细胞比容由温氏红细胞比积管测定。
早晨空腹静脉采血,分别注入3.8%枸橼酸钠、肝素抗凝管及血清管中,时平行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RBC比容、血沉、血小板黏附率、Fg、TC、TG、HDL-C、ApoA1、ApoB100及LP(a)。
2 结果
见表1和表2。
脑梗急性期病组、脑梗恢复期组、脑出血病组中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RBC比容、血沉、血小板黏附率均显著或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脑供血不足病例组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RBC比容均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脑梗急性期组TC、TG、ApoB100、LDL-C、VLDL-C、LP(a)、Fg均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脑梗恢复期病组TC、TG、ApoB100、LDL-C、VLDL-C、Fg均显著或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脑出血组TG、LDL-C 、ApoB100、LP(a)均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各病例组HDL-C、ApoA1则较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
LP(a)水平大于300mg/L的患者在脑梗急性期、脑梗恢复期、脑出血病组、脑供血不足组中,分别占各组病例的百分率为60.5%、17.4%、40.7%、21.6%。
3 讨论
脑梗急性期组、脑梗恢复期组、脑供血不足组中TC、TG、ApoB100、LDL-C VLDL-C水平明显升高。
TC 升高反映在LDL-C水平增高上。
TG增高,其分解代谢与异常可以导致血中乳糜微粒和vLDL残余颗粒增加,因此三种病例中VLDL-C也是升高的。
VLDL-C升高可导致中间密度脂蛋白及小而致密的LDL颗粒生成。
这类富含TG的脂蛋白增多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危险因素。
从资料中看出各病例组ApoB100的升高还伴随着LDL-C的升高,而且LDL亚组分即SLDL颗粒易进入动脉壁内膜下被氧化修饰,SLDL与动脉壁蛋白聚糖的结合力较强,故LDL发生氧化修饰是As病变形成的关键步骤。
各病例组之HDL-C、ApoA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P<0.001,有较显著的差异,并且其值均低于正水平,HDL-C、ApoA1的降低不利于脂质的代谢。
从资料中还可看出脑梗急性期组、脑出血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a)升高较为明显,这是因为LP(a)的脂质成分类似于底密度脂蛋白(LDL),其所含的载脂蛋白部分除一分子ApoB100外,还含有另一分子载脂蛋白(a)[Apo(a)],两个载脂蛋白以二硫键共价结合,LP(a)不能转化为其他类型的脂蛋白,能加速As的形成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是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传统的脂质危险因素可以不相关。
因此同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脂谱,尤其是载脂蛋白、脂蛋白分类、LP(a)的检测,对脑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的观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