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原理——干燥
食品干燥原理12

3.湿含量d
V v v 湿空气中水蒸气的质量 d 湿空气中绝干空气的质量 V a a
pv v RvT Ra pv d , P pa pv pa a Rv pa RaT Ra M a 29, Ra 287, pv ps , 0.622 Rv pv ps d 0.622 0.622 P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工系 ps pv P
o 绝干气·C),即
cH ca cv d
o 式中 cH——湿空气的比热, kJ/(㎏绝干气·C, or K); o ca——绝干空气的比热, kJ/(㎏绝干气·C, or K); o cv——水气的比热, kJ/(㎏水气·C, or K)
在常用的温度范围内,有
cH 1.01 1.93d
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工系
干 燥 计 算 | 热 量 衡 算
Q0 Lh0 Lh2 QL
h0
Q0
h1
h2
QL
Q0 Lh2 h0 QL
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工系
Q0 q0 l h2 h0 q L ms
q0 l h1 h0
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工系
空气的温度为30℃,露点温度为12℃,问:1)当冷 却到16℃时,相对湿度为多少? 2)有600m3的空气, 当温度从30℃冷却到2℃时,能失去多少kg水?
例
题
1
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工系
温度为16℃,相对湿度为65%的空气被加热到38℃,通过食品 料层后排出的废气相对湿度为90%,求1)每kg空气需要多少热量? 2)每kg空气去掉多少食品中的水分?
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食品干燥原理》课件

去除水分后,食品变得更轻便,易于储存和携带。
3 保持食物口感
干燥保持了食物的形状和纹理,使其口感更好。
食品干燥的挑战
1. 保持食物的营养价值:在干燥过程中,食物可能丢失部分营养成分。 2. 控制干燥过程:需要准确控制干燥温度、时间和湿度,以避免过度干
燥或不充分干燥。 3. 适应不同食材:不同食物的干燥方法和要求可能不同,需要根据具体
食材进行调整。
结论和总结
食品干燥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加工技术,通过控制食物存和运输的重量。
《食品干燥原理》PPT课件
食品干燥的定义 食品干燥的常见方法 食品干燥的原理 食品干燥的应用领域 食品干燥的优点 食品干燥的挑战 结论和总结
食品干燥的定义
食品干燥是一种将食物中的水分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的过程,以达到延长食 品保质期、减轻贮存重量和改善食物口感的目的。
食品干燥的常见方法
• 太阳能干燥:利用太阳能将食品暴晒在阳光下,使水分蒸发。 • 热泵干燥:利用热泵技术将低温热能转换成高温热能,提供热风对食品进行干燥。 • 真空干燥:通过降低干燥环境的气压,以减少水分的沸点温度,使食品在低温下蒸发水分。
食品干燥的原理
食品干燥的原理是利用热能将食品中的水分转化为水蒸气,通过对食品进行加热和通风,使水分蒸发出去。
食品干燥的应用领域
食品工业
干燥水果、蔬菜、肉类等食品 的加工和保存。
药品工业
中药材的干燥、浓缩和提取。
农业领域
干燥农产品,如谷物、茶叶、 木草等。
食品干燥的优点
1 延长保质期
去除水分可阻止微生物生长,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
第八章-干燥(食品工程原理-笔记)

1.干燥:是利用热量使湿物料中水分等湿分被汽化去除,从而获得固体产品的操作。
2.去湿的方法——机械去湿法 化学去湿法 热能去湿法▲3.含水量(1)湿基含水量.(w ).(无量纲)——)m — 湿物料的质量,kg ;m w — 湿物料中所含水的质量,kg ;m s — 湿物料中所含有绝对干燥物料的质量,kgw 是习惯上常用的表示组分含量的方法,如未加说明,物料含水量即指湿基含水量。
(2)干基含水量.(x ).(无量纲)—— 两种含水量的换算关系 ▲4.水分活度.(a w ) — 一般把湿物料表面附近的水蒸汽压p 与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p 0之比作为湿物料水分活度a w 的定义: a w 的大小与食品中的含水量、所含各种溶质的类型和浓度以及食品的结构和物理特性都有关系。
▲5.吸湿和解湿(1)当a w >Φ 时 [Φ的定义式Φ=p v /p s ] p >p v 即湿物料表面附近水蒸汽压p 大于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p v ,水分将从物料向湿空气中传递,这种过程称为物料的解湿。
解湿使物料含水量x 不断减少,这即是干燥过程。
(2)当a w <Φ时, p <p v ,水分将不断从湿空气向物料传递,这种过程称为物料的吸湿。
吸湿使物料含水量x 不断增加。
(3)当a w =Φ时,p=p v ,物料既不解湿,也不吸湿,两者相对于湿空气讲,此时物料的含水量x 称为平衡含水量x e 。
▲6.物料中水分的分类(1)按物料与水分的结合方式分类—化学结合水 物理化学结合水 机械结合水(2)按水分去除的难易程度分类—结合水分 非结合水分(3)按水分能否用于干燥的方法除去分类自由水分—物料中的水分能被干燥除去的部分。
平衡水分—平衡水分代表物料在一定空气状态下的干燥的极限。
7.湿空气热力学湿空气通常指干空气和水蒸气的混合物。
(1)湿密度: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m V 与湿空气体积V 之比,称为其湿密度ρV▲(2)v p s 之比,称为湿空气的相对湿度φ: 对绝对干燥的空气,相对湿度φ=0; 对饱和空气,相对湿度φ=1。
第二章第二节食品干燥机制

第二章第二节食品干燥机制食品干燥是一种常用的食品加工技术,通过去除食品中的水分,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增加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减轻食品的重量和体积,方便保存和运输。
食品干燥的机制是指食品中的水分从食品体内迁移至食品表面,并通过蒸发从食品表面释放出去的过程。
本节将详细介绍食品干燥的机制。
食品干燥的机制主要包括传质机制、传热机制和水分迁移机制。
首先是传质机制,即水分从食品内部迁移到食品表面的过程。
食品中的水分主要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自由水是指食品中能够自由流动的水分,而结合水则是指以化学键的形式与食品分子结合的水分。
食品干燥过程中,水分的传质主要由两种机制驱动:扩散和对流。
扩散是指分子自发地从浓度较高的区域向浓度较低的区域移动的过程,而对流是指通过外加的压力差或温度差形成的气流或液流的移动。
在食品干燥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温度差来实现水分的传质。
温度差使得食品内部的水分增加动力,移动到食品表面,并通过蒸发释放出去。
对于低温干燥,如恒温干燥,传质主要是通过扩散实现的;而高温干燥,如热风干燥,传质则主要是通过对流实现的。
其次是传热机制,即热量从外部传递到食品内部以提供干燥过程中所需的热量。
传热机制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来实现。
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的分子碰撞传递的过程。
在食品干燥中,热量首先通过食品外表面传导到食品内部,然后通过传质机制传递到食品表面。
传热过程中还伴随着对流现象,即热量通过流体的运动来传递。
对于热风干燥等高温干燥方式,热量通过对流来传递。
此外,辐射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热机制。
在食品干燥过程中,热源可以通过辐射方式传递热量给食品,这种辐射可以是可见光、红外线或微波辐射等形式。
最后是水分迁移机制,即食品中的水分从食品内部向食品表面迁移的过程。
水分迁移受到传质和传热机制的影响。
传质通过扩散和对流来驱动水分从食品内部向食品表面的迁移;传热则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来提供干燥过程中所需的热量。
食品干燥机制的理解对于掌握食品干燥的方法和技术非常重要。
食品工程原理实验——干燥曲线

实验四干燥速率曲线与干燥速率曲线测定一、实验目的1. 测定在恒定干燥条件下,物料的干燥曲线与干燥速率曲线。
2. 用湿球法测定空气的湿度。
3. 测定恒速干燥阶段的传质系数KH和传热系数a。
4. 了解影响干燥速率曲线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1. 恒定干燥条件——干燥过程中湿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及物料接触方式均保持不变。
2. 干燥速率U=﹣,kg/(m2·s)U=﹣Gc——绝干物料质量,kg; A——物料干燥表面积,m2 。
以干燥时间τ对物料干基含水率X作图,可得干燥曲线,如图a所示。
以物料干基含水率X对干燥速率U作图,可得干燥速率曲线,如图b所示。
1.传质系数和传热系数a的确定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当干燥处于恒速阶段时,干燥速率可用湿度差或温度差作为推动力表示为: U=KH(HW﹣H) U=a(t﹣tW)2.湿球温度湿球温度是湿空气与湿纱布之间传热和传质达到稳态时湿纱布的温度,其关联式可由上述传热方程和传质方程推出:tW=t﹣(Hw﹣H)当空气速度为3.8~10.2 m/s 范围时,a/KH≈0.96~1.005三、实验装置1、实验装置为对流箱式干燥器。
装置结构及流程图可参见实验仿真系统干燥实验界面图。
2、本装置采用电子天平和数码显示仪表。
四、实验方法1. 首先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结构及流程。
2. 本实验物料为砖片,规格如下:Gc=100g 尺寸为100mm*40mm*8mm3. 正确操作顺序:(1)启动风机,用风量调节阀调节流量;(2)调节温控器至合适温度后,接通加热器;(3)当达到恒定温度(继电器的红绿指示灯交替亮灭)后,将物料装入干燥室内,关上干燥室门,同时尽快按动计时器按钮,此时,可按动按钮,调入原始数据记录表格;(4)按动按钮可计入当前一组原始数据,在物料含水率范围内分为15~25个数据点;(5)按动按钮,进入数据处理环境界面,可以查看数据处理结果表格,并可按动按钮,选择或按钮,查看曲线图及其回归方程式;(6)如认为数据点分布不合适,可按动返回实验环境,按动按钮后重新做实验。
食品干燥技术-干燥原理-1

k c
2 热质传递过程简介
2.6 热质传递类比
第 二 章 干 燥 基
本
原 理
食品干燥技术
Food Drying Technology
第二章 干燥基本原理
1 引言
2 热质传递过程简介 3 食品(薄层)干燥过程-干燥动力学 4 干燥介质的热力学性质 5 湿物料的热物性
6 厚层干燥过程的分析计算
7 对流干燥的形式与特点
1 引言
1.1 食品中水分的存在形式-结合水和非结合水
第 二 章 干 燥 基
2 热质传递过程简介
2.2 界面对流传质
第 二 章 干 燥 基
在稳定条件下,边界层的对流传质方程与对流传热方程相似:
w hM ( sf g )
hM:对流传质系数(W/m2· K或kW/m2· K) ρg: 干燥介质中水分的浓度,ρsf:固体表面处水分的浓度
本
原 理
2 热质传递过程简介
划分依据:根据物料与水分结合力的强弱
1 结合水分 包括物料细胞壁内的水分、物料内毛细管中的水分、及以 结晶水的形态存在于固体物料之中的水分等。 特点:籍化学力或物理化学力与物料相结合的,由于结合力强,其 蒸汽压低于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致使干燥过程的传质推动力 降低,故除去结合水分较困难。
本
原 理
本
原 理
物料的结合水分和非结合水分的划分只取决于物料本身的性质,而与
干燥介质的状态无关;
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则还取决于干燥介质的状态。干燥介质状态改变
时,平衡水分和自由水分的数值将随之改变。
1 引言
1.1 食品中水分的存在形式-比较
第 二 章 干 燥 基
物料的总水分、平衡水分、自由水分、结合水分、非结合水 分之间的关系见图示。 x1
食品干燥技术-干燥原理-2

本
原 理
3.食品的干燥过程-干燥动力学
3.1.干燥动力学曲线-干燥速率曲线-降速阶段
第 二 章 干 燥 基
N C B A
临界点:C点,该点的干燥速率等于等速阶段的 速率。 临界含水量: Xc越大,则会过早的转入降速干 燥阶段,使在相同的干燥任务下所需的干燥时间 加长。临界含水量与物料的性质、厚度、干燥速
其中,dp:颗粒直径,u0:颗粒沉降速度,νa:空气的运动黏 度(m2/s ),ka:空气的热导率。 : 流化干燥: h 0.004 k a dp
d pua a
1.5
3.食品的干燥过程-干燥动力学
3.3 干燥动力学方程
第
二 章 干 燥 基 本 原 理
3.3.2 降速速干燥阶段
对于降速阶段,由于干燥速率曲线的形状无法确定,不知道干燥速率 与湿含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无法通过上式求出降速阶段的干燥时间。 对于实验测定结果,通常是通过以下两种近似方法求取。 (1)线性近似法:尽管不同物料以及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曲线可能
各不相同,但是经长期观察人们发现,许多情况下干燥速率与湿含量之
本
原 理
3.食品的干燥过程-干燥动力学
3.1.干燥动力学曲线-干燥速率曲线-恒速阶段
第 二 章 干 燥 基
N C B A
恒速干燥阶段的特点:
除去的水分是非结合水; 属于表面汽化控制阶段;
N0 D
E Xe X2 Xc X1 X
物料表面的温度始终保持为空气的湿球温度; 干燥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空气的性质,而 与湿物料的性质关系很小。-外部控制阶段
间有近似的直线关系(分段),这时可以假设:N=aM+b,则:
t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干燥原理

第12章食品干燥原理用加热的方法除去湿物料中的湿分以获得固体产品的单元操作称为干燥。
干燥方法按加热方式可分为四大类:(1)导热干燥热量通过与食品物料接触的加热面直接导入,使材料中的湿分汽化排除,达到干燥的目的。
(2)对流干燥热量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给湿物料,使食品材料中的湿分汽化,以达到干燥的目的。
干燥介质(空气)既是载热体又是载湿体。
(3)辐射干燥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由辐射加热器传递给食品材料表面,再通过材料自身的热量传递,使内部的湿分汽化,达到干燥的目的。
(4)介电加热干燥在高频电场中,食品材料中的湿分分子处于高速旋转与振动,由此产生的热量使湿分汽化,达到干燥的目的。
干燥操作既包含传热过程又包含传质过程,两者的传递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遵循的规律是:热量传递方向:热量总是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
物质传递方向:物质总是由高浓度(或高分压)区向低浓度(或低分压)区传递。
干燥进行的必要条件:物料表面的湿汽的压强必须大于干燥介质中湿分的分压。
此差值越大,推动力越大。
本章所论及的湿分为水分,干燥介质为热空气。
1 湿空气的热力学性质1.1 湿含量(湿度)H湿含量是湿空气中水蒸汽的质量与绝干空气的质量之比。
v v a a v v a v p P p M n M n m m H -===2918或 v v p P p H -=622.0 (kg/kg 绝干气)式中:p v 、P-分别为水蒸汽分压和湿空气总压,Pa 或kPa 。
湿含量也可理解为单位质量(1kg )绝干空气中所容纳的水蒸汽质量。
1. 2相对湿度φ湿空气中水蒸汽分压与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
s v p p =φ式中:p v 、p s -分别为水蒸汽分压和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Pa 或kPa 。
相对湿度用来衡量湿空气的不饱和程度,反映湿空气的吸收水汽的能力,φ值越小,吸收水汽的能力越强。
对于饱和湿空气,φ=1(或100%); 对于绝干空气,φ=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as t
r0
0
cH
( H as H )
实验测定表明,对于在湍流状态下的空气-水蒸气系统 而言,a/kH≈ CH , 同时 r00≈ rtw,故在一定温度t和湿度H下, 有
t w t as
强调:绝热饱和温度tas与湿球温度tw是两个完全不的概念。
但是两者都是湿空气状态(t和H)的函数。特别是对空气-水
H为横坐标的焓湿图,即I-H图。
图上共有五种线,图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温度t和湿度H的 湿空气状态。
等湿度线(等H线): 等焓线(等I线): 等温线(等t线): 等相对温度线(等φ线) 水蒸汽分压线:
1 等湿度线(等H线) 一组与纵轴平行的直线。在同一条等H线上,湿空气的露 点td不变。 2 等焓线(等I线) 一组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在同一条等I线上,湿空气的温度 t随湿度H的增大而下降,但其焓值不变。 3 等温线(等t线) I=(1.88t+2490)H+1.01t
1 H
m 3绝干气 m 3水气 kg绝干气
273 t 1.013 10 5 v H ( ) 22 .4 29 18 273 P 273 t 1.013 10 5 (0.772 1.244 H ) 22 .4 273 P
7 露点 td
不饱和的空气在湿含量H不变的情况下冷却,达到饱和状 态时的温度,称为该湿空气的露点(dew piont),用符号td表示。 在露点时,空气的湿度为饱和湿度,φ=1。
在一定总压和温度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p s H 0.622 P ps
4 湿空气的比热CH
在常压下,将湿空气中1kg绝干空气及相应Hkg 水汽的温度
升高(或降低)1oC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比热,又
o 称为湿热,用符号CH表示,单位是kJ/(㎏绝干气·C),即
c H c g Hc v
由于水的饱和蒸气压仅与温度有关,故湿空气的饱和湿 度是温度和总压的函数,即
H s f (t , P )
3 相对湿度 φ
在一定温度及总压下,湿空气的水汽分压pv 与同温度下
水的饱和蒸汽压 pS 之比的百分数,称为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用符号φ表示,即
pv ps
100 %
8 干球温度t和湿球温度tw
干球温度t:空气的温度 湿球温度tw: 不饱和空气的湿球温度tw低于干球温度t。 形成原理(如图所示): tw
补充液,温度tw
空气 湿度H 温度t
在稳定状态时,空气向湿纱布表面的传热速率为: Q=αS(t-tw)
气膜中水气向空气的传递速率为:N=kH(Hs,tw-H)S
9 绝热饱和温度tas
形成原理: 绝热降温增湿过程及等焓过程 绝热增湿过程进行到空气被水汽
空气 tas,Has,I2
所饱和,则空气的温度不再下降,
而等于循环水的温度,称此温度为 该空气的绝热饱和温度,用符号tas 表示,其对应的饱和湿度为Has,此 刻水的温度亦为tas。 tas
水
空气 t,H,I1
I=Ig+IvH
式中I——湿空气的焓,kJ/kg绝干气; Ig ——绝干空气的焓,kJ/kg绝干气; Iv——水气的焓,kJ/kg水气。 注:空气的焓是根据干空气及液态水在0 oC时焓为零作基准而计算的, 因此,对于温度为t 及湿度为H的湿空气,其焓包括由0o C的水变为0o C 的水汽所需的潜热及湿空气由0oC升温至t oC所需的显热之和,即
A
A
3
φ=1
t 1 2 td
3
φ=1
t 1 0
φ=1
0
H
0
H
H
例: 已知湿空气的总压为101.3kN/m2 , 湿度为H=0.02 kg水/kg 干空气,干球温度为70o C。试用I-H图求解:
(a)水蒸汽分压p; (b)相对湿度φ ; (c)热焓I; (d)露点td ;
(e)湿球温度tw ;
解 由已知条件:P=101.3kN/m2, H=0.02 kg水/kg干空气, t=20o C,在I-H图上定出湿空气的状态点A点。 pv=3kN/m2 φ=10%
A
φ=1
凝结出来的水分设法除去,
再将所得的饱和空气加热, 则不会恢复原来的状态,而 空气的湿度小于原空气的湿 度,即达到减湿的目的。
B
HB
HA
H
3 不同状态空气的混合
设有状态不同的空气1和2,对应的干空气的量为G1和G2, 对应的状态为(H1,I1),(H2,I2)。两空气混合后,由物 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可求得
在同一等H线或等I线上。 A
干球温度t、露点td、湿球温 度tw(或绝热饱和温度tas)都 是由等t线确定的。 I E tw td φ=1 D
F
B C
p
பைடு நூலகம்
H
通常根据下述已知条件之一来确定湿空气的状态点,已知条 件是: (1)湿空气的干球温度t和湿球温度tw; (2)湿空气的干球温度t和露点td ; (3)湿空气的干球温度t和相对湿度φ。 I t 1 2 tw I I 2 φ A
补充水 tas
在空气绝热增湿过程中,空气失去的是显热,而得到的是汽 化水带来的潜热,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虽随过程的进行而变化, 但其焓值不变。
塔顶和塔底处湿空气的焓分别为:
I1 (c g Hc v )t Hr0
0 0
I 2 (c g H as cv )t as H as r0
湿空气在绝热增湿过程中为等焓过程,即:I1=I2 由于H和Has值与l相比皆为一很小的数值,故可视为CH 、 CHas不随湿度而变,即CH=CHas 。则有
I ( c g Hc v )t Hr0
0
(1 .01 1 .88 H ) 2490 H
6 湿空气的比容vH
在湿空气中,1kg绝干气体积和相应的Hkg水气体积之和,
称为湿空气的比容,亦称湿容积(humid volume),用符号vH
表示,单位为:m3湿空气/kg绝干气。
vH
o 式中 cH——湿空气的比热, kJ/(㎏绝干气·C); o cg——绝干空气的比热, kJ/(㎏绝干气·C); o cv——水气的比热, kJ/(㎏水气·C)
在常用的温度范围内,有
c H 1.01 1.88 H
上式说明:湿空气的比热只是湿度的函数。
5 湿空气的焓 I
湿空气中1kg绝干空气的焓与相应水汽的焓之和,称为湿 空气的焓,用符号I表示,单位是kJ/kg干空气。
介电加热干燥,以及由其中两种或三种方式组成的
联合干燥。
在工业上应用最普遍的是对流干燥。通常使用的干燥介质是
空气,被除去的湿分是水分。空气既是载热体又是载湿体。
物料的干燥过程是属于传热和传质相结合的过程。 干燥过程进行的条件:被干燥物料表面所产生水汽(或其
它蒸汽)的压力大于干燥介质中水汽(或其它蒸汽)的分压,
当空气的干球温度t不变时,I与H成直线关系,故在I-H图中 对应不同的t,可作出许多等t线。 各种不同温度的等温线,其 斜率为(1.88t+2492),故温度愈高,其斜率愈大。因此,这许多 成直线的等t线并不是互相平行的。
4 等相对温度线(等φ线)
p s H 0.622 P ps
当湿空气的湿度H为一定值时,温度愈高,其相对湿度φ值 愈低,即其作为干燥介质时,吸收水汽的能力愈强,故湿空气 进入干燥器之前必须经过预热器预热提高温度,目的除了提高 湿空气的焓值使其作为载热体外,也是为了降低其相对湿度而 作为载湿体。 5 水蒸汽分压线
当pv=0时,φ=0,表示湿空气不含水分,即为绝干空气。 当pv=ps时,φ=1,表示湿空气为饱和空气。
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关系
相对湿度:可以说明湿空气偏离饱和空气的程度,能用
于判定该湿空气能否作为干燥介质,φ值与越小,则吸湿
能力越大。
湿度:是湿空气含水量的绝对值,不能用于分辨湿空气
的吸湿能力。
压差越大,干燥过程进行越快。所以干燥介质须及时将汽化 的水汽带走,以保持一定的汽化水的推动力。
第二节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一、湿空气的性质
1 水蒸气分压pv
空气中水蒸气分压愈大,水分含量就愈高,根据气体分 压定律,则有 pv pv nv
pg P pv ng
2 湿度(humidity)H
又称为湿含量或绝对温度(absolute humidity)。它以湿空 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与绝对干空气的质量之比表示,使用 符号H,其单位为:kg水气/kg干空气 。
I=122kJ/kg干空气
td=24oC tw=33o C
三、湿空气的基本状态变化过程
1 间壁式加热和冷却
若空气的温度变化范围在露点以上,则空气中的含水量始终 保持不变,且为不饱和状态,为等湿过程,过程线为垂直线。 I tB tA A B A
tA
B tB φ=1
H
2 间壁式冷却减湿
上述间壁式冷却过程当进行至露点,空气即达到饱和状态, 继续冷却时,水蒸气就在冷却壁面上凝结出来,而且温度不断 降低,但空气始终在饱和状态。 I 利用上述方法,如果将
第八章 物料干燥
重点:空气的焓湿图、干燥机理、干燥
曲线、干燥时间的计算;
难点:空气的焓湿图、干燥机理;
第一节
过程。
概述
去湿:除去物料中的水分和或其它溶剂(统称为湿分)的
去湿的方法:
机械去湿法:即通过过滤、压榨、抽吸和离心分离等方法
除去湿分。
物理化学去湿法:用吸湿性物料如石灰、无水氯化钙等吸
Hn G1 H 1 G 2 H 2 G1 G 2 In G1 I1 G 2 I 2 G1 G 2
I
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