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13种群和群落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微专题12种群和群落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微专题12种群和群落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 (2)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 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 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m值偏大,则 N值偏小。
• (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 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值 与实际值相比出现较大误差。
考能 2 “J”型增长与“S”型增长的比较与分析
物质 变化
复杂→简单→稳定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减少并趋于稳定
K 考能 探究
KAONENG TANJIU
考能 1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选择及分析
• 1.(2019年南昌模拟)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 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 方法分别是( )。
• A.标志重捕法、样方法
• B.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
•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
其不能适应弱光环
解析


• (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 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 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 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考能 4
群落演替的基本过程及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 6.(2019年自贡检测)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 始条件不同
•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项目 调查 对象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 3.“J”型增长中λ和增长率的关系
• 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0λt,λ 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种群数 量的倍数。如下图:
• (1)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如图中AB段(不包括 B点)。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13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13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提醒 有关群落结构的易错点 垂直分布≠垂直结构 ①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 拔高度植被(群落)分布不同。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四个不同的 群落垂直分布。 ②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配置情况,包括植物 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阳光)和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6.种群数量的调节
(1)调节类型: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 外源性 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 和捕食等)和 内源性 因素(包括 行为 调节和 内分泌 调节)。 (2)外源性调节因素: 气候 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__度__和__ 湿度 。此外, 食物 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3)内源性调节因素: 领域行为 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由于社会压力加 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的 内分泌失调 被称为 内分泌 调节。
(7)鹦鹉和猩猩等动物主要生存和分布的陆地群落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 ) 提示 鹦鹉和猩猩等动物是热带雨林的特有动物。
(8)所有群落中的生物都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 ×) 提示 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呈集 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但沙漠里的灌木由于彼此竞争营养和水分 倾向于均匀分布。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 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 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2020届高考生物课标版二轮专题复习精品课件:专题6.13种群、群落

2020届高考生物课标版二轮专题复习精品课件:专题6.13种群、群落

B生.A态处系不统同在高陆度地的上山分坡布上的分主布要着因不素同是的水植,但物是类森群林,这中说植明物群的落分具层有现垂象直是结受构光照强
专题六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第13讲 种群、群落
命题直击
失分误区
2.解读K值变动的示意图
-8-
整合提升 题型突破 题组训练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 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
专题六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第13讲 种群、群落
命题直击
失分误区
()
A.不同的种群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相同或相似
B.该实验得到的K值仅适用于大草履虫在该培养条件下
C.K值是指在环境不受破坏时,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关闭
种不群同最的大种数群量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其K值一般不同,A项错误;大草履虫在不同的环 D境.灭中鼠,其的K值有一效般办不法同是,既所杀以死,图老示鼠中,又K值采只取能措反施映降题低干K值实验条件下的最大容纳量,B
项正确;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下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C项正确;灭鼠的有
效办法是既杀死老鼠,又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其K值,D项正确。
关闭
A
解析 答案
专题六
第13讲 种群、群落
命题直击
失分误区
-14-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整合提升 题型突破 题组训练
3.(2015广东增城12月月考)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个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 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分析,正确的 是( )
增长型。
关闭
D
解析 答案
专题六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和群落课件
11.(选择性必修2 P6“生物科技进展”)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有 哪些?
答案: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③通 过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计数。
12.(选择性必修2 P8正文拓展)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其种群数 量一定呈“J”形增长吗?为什么?
答案:不一定。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 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形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源是 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形增长。
答案:AC
评价2 依托教材专练长句表述,提考能 10.(选择性必修2 P4“思考·讨论” 节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 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答案: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 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聚焦新课标:2.1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 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
基础自查·明晰考位 模拟预测·题组集训
考点梳理·整合突破 考题拓展·素养落地
基础自查·明晰考位
纵引横连——建网络 提醒:特设长句作答题,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S”形 生物因素
7.群落中某一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群落物种丰富度下降。(选择性 必修2 P23正文)( × )
8.四大家鱼的混养就是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选择性必修2 P28“与社会的联系”)( √ )
9.立体农业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 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选择性必修2 P32“科学·技 术·社会”)( √ )

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课件:1-6-13 种群和群落

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课件:1-6-13 种群和群落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生物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 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一系列变化,A错误。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 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大部分会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 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B错误。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4个营 养级变为5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鹰的迁入使该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并未改 变,D错误。
答案:(1)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生物
(2)通常,对于一个水生生态系统来说,可根据水体中O2含量的变化计算出生态系 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若要测定某一水生 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可在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水深处取水 样,将水样分成三等份,一份直接测定O2含量(A);另两份分别装入不透光(甲)和 透光(乙)的两个玻璃瓶中,密闭后放回取样处,若干小时后测定甲瓶中的O2含量 (B)和乙瓶中的O2含量(C)。在甲、乙瓶中生产者呼吸作用相同且瓶中只有生产者 的条件下,本实验中C与A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C与B 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A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生产者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 生产者光合作用的总放氧量 生产者呼吸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新课标高考第二轮总复习•生物
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 在培养至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D

人教版高中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课件 (共24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课件 (共24张PPT)
• 1.种群增长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 体数占原有个体总数的比率。 • 公式:种群增长率=(下一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 的 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

• 即:种群增长率= λ-1

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 曲线图:
增 长 率
J型曲线 增长率曲线
时间
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和种群增长速率的区别:
• 2.种群增长速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 个体数量 • 公式:增长速率=(下一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 的 种群数量)/一年 • 曲线图:
增 长 速 率
J型曲线
时间
增长速率曲线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 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 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 低,死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 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例]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 增长后,数量趋于稳 定的增长曲线,称为 “S”型曲线.
K值:在环境条件不 受破坏的情况下,一 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 境容纳量。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K
K/2
(种群数量)
D: 出生率=死亡率,即 种群数量处于K值。 B: 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最大,即种群数量处于 K/2值。
6.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 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 的性质进行表达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6 第1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6 第1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第三页,共45页。
复习指导:备考时要结合增长(zēngzhǎng)曲线及种群数量 变化趋势等图形,在图文转化方面多下工夫;另外,要注意土 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等实验的 方法、原理、操作步骤等基本技能的储备。
第四页,共45页。
1 体系整合拓展 2 高频热点精析
3 真题模拟强化 4 课后强化作业
第十页,共45页。
1.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 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以 下(yǐxià)叙述中正确的是( )
第十一页,共45页。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 D [解析] 第1年至第5年间,λ值是大于1的且较为(jiào wéi) 稳定,因此种群处于增长阶段;第5年至第10年间λ值在逐渐减 小,但是仍然是大于1的,因此种群仍然处于增长阶段;第15年 至第20年间λ值是小于1的,种群的数量在减小;第20年至第30 年间λ值为1,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第三十四页,共45页。
[解析] 稻田秧苗的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可 提高水稻的产量;池塘自身不能保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的营养 供应,因此需定期投放饵料;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的植 物类群不同,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自然条件下的生态系 统内各种生活资源都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增长一般呈“S”型曲 线 , 且 K 值 不 是 固 定 不 变 的 , 而 是 在 一 定 (yīdìng) 的 范 围 内 波 动。
第三十一页,共45页。
群落(qúnluò)的结构与演替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


层次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价值

措施

_自__生__
生态工程 原理
循环 协调
整体
一 、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数量特征
概念
意义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 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解题技巧 1.运用数学模型分析“J”形曲线
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tλt,λ代表当年种群数量和与前一年种群数 量的比值,不是增长率。 (1)λ>1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 (2)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 (3)λ<1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
C 【解析】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提高种群数量的K值,即实现种群数 量发生图1中③到②的变化,A错误;图2中①曲线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 长,环境最优越,而③曲线的数量最少,故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 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B错误;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种群数量 不小于K/2,即图中P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有害动物防治的最终目的是使种群K值降低,而不是降为0,这样不 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错误。故选C。
年龄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群
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
群落的空间结构
迁入率、迁出率
群落的演替
种群密度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种群的结构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 高。( × )
(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 接近 1 1,则出生率越高。( √ )
(6)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 )
(7)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 ) (8)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 纳量。( × )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 5 mL 培养基 M 中,培养条件同上,
则 与 上 述 实 验 结 果 相 比 , 该 种 菌 的 环 境 容 纳 量 (K 值)_____减__小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 值_____不__变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___K_值__是__由__环__境__资__源__量__决__定__的__,__与__接__种__量__无__关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
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捕__食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 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___种__群__中__各__年__龄__期__的__个__体__在__种__群__中__所__占__的__比__例______。
3.(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 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 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 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 制约逐渐减弱
6.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B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 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 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c 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 d~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 的抵抗力稳定性
4.(2018·江苏卷)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 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 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解析:据题干“某种松鼠”可知,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 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C 项错误;据题干“由于农 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可知,农田的 存在,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 项错误;据“人工生态通道 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可知,生态通道有 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 项正确;林木密度相同而斑 块不同时,松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不同,D 项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1)在资源不受限 制的理想条件下,没有环境阻力,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 (2)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药物使山鼠的死 亡率升高之外,造成此结果的因素还可能是山鼠的迁出率升高 等。(3)引入的天敌主要是与山鼠存在捕食关系的动物。(4)种群 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题技法] 1.抓信息:“S”型增长、增长率、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 2.点思路: 持续尽可能 增长率保 超过最大增 多地收获 ―→持最大 ―→长率时收获 【学发挥】——高考大题长句表达专项练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 _单__位__时__间__内__新__产__生__的__个__体__数__占__该__种__群__个__体__总__数__的__比__率________; 后者是指____单__位__时__间__内__种__群__个__体__增__加__的__数__量_______________。
5.(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 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B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知识。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对个体进行标记,而样方 法只统计其数量即可,A 错误。由于陆生植物数量较少,因此 进行随机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且应当适当增加样方数 量,B 正确,C、D 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 理解与分析能力。(1)由题意可知,试管中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a(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加, 因此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 a/2(即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2)该种菌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 变空间和营养条件等会使其 K 值发生变化,培养基的体积变小, 该种菌的 K 值也减小。K 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 无关,若在 5 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 加前相比,K 值不变。
7.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 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 以冬季最大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 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上,这个最大数量是 在一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这个平均值才是环境容纳量,A 错 误;环境容纳量不受种群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B 正确;在 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 K 值,C 错误;由于食 物的影响,植食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冬季最小,D 错误。
8.(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 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 10 mL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 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 该种菌的总数达到 a 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 群 增 长 曲 线 为 ______S_________ 型 , 且 种 群 数 量 为 _____a_/2_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题组冲关调研
练有所得,得有高度
1.知识性失误(判断正误)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
(2)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
解析: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而 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与此不符,可采用等距取 样法调查。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 率会更高。( × )
(2)K 值与 K/2 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 值与 K/2 值的分析
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 K 值,只不过是超过 K 值后,在 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__种__群__数__量_______会再降下来,最终在 ___K__值__________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K 值与 K/2 值的应用
[范例·调研·方法] 【典例 1】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 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 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D )
解析: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 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 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 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 3 h、10 h、23 h,得 到 a、b、c 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 同 C.在培养到 23 h 之前,a 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 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 J 型增长阶段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 综合运用能力。异养生物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A 正确; 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减少,代谢 废物不断增加,故更换培养基的频率不同可以表示环境资源量 的不同,B 正确;由曲线可知,a 组中细菌甲在 23 h 前,数量 增长一直很快,说明该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一直是充 裕的,C 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 23 h 时,在培养的早期, 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资源是充足的,细菌甲种群的增长会出 现 J 型增长阶段,且图中 a、c 曲线在早期重合,也可说明早期 可出现 J 型增长阶段,D 错误。
9.(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 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 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______J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 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___苗__圃__中__山__鼠__种__群__中__个__体__的__迁__出__________________。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中,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 种群增长的阻力随之增大,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 加,二者之间的差值即增长率一直在下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斜率即为增长速率,在 K/2 之前增长速率是增加的;在 K/2 之 后增长速率是减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