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不在中国科学界短板在哪里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获诺贝尔奖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何为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1968年,在瑞典国家银行成立三百周年之际,该银行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欧美国家成了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为什么?除了我们认为的他们舍得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之大之外:早在2001年度美国财政预算草案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高达853亿美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科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比我们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曾经指出:制约我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特别是有的决策者缺乏创新精神。
而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是由我们的现行教育体制所决定的。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一切工作重点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考试成绩的追求以达到一种疯狂的境地,死记硬背成为了夺取高分的法宝。
既是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也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
正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也就极大地制约了汇总过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与创新精神是获得科学成果的重要前提。
即以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为例;虽然沃伦早在1979年就获得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初步发现,但因为有悖于当时医学认识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为人所承认,为了证明致病机理,马歇尔甚至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结果是大病一场。
中国诺贝尔奖获奖少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中国诺贝尔奖获奖少的本质原因是什么一、为什么中国人很少拿诺贝尔奖?原因有这些方面1.中国的发展本身就落后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我国还处在于闭关锁国的阶段,接受着封建王朝的统治,人民处于压迫剥削中,根本就不可能进行科学研究。
所以中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近几百年,沧海桑田,西方科技迎来飞速发展。
尤其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更是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当时的中国才处于欣欣向荣的阶段,一切发展刚刚开始,祖国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提供支持,特别是经济支撑和师资力量。
当时,有才华的学子在中国的帮扶下远赴大洋彼岸求学,即使被许诺有丰厚的工资,良好的待遇,都没有动心,毅然决然的回国拯救落后的祖国。
在那时,中国才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差距,科技才开始发展,到今天也不过才几十年的时间,就已经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发展的速度已经是超越美国的存在。
但是短板依然存在,想要真正的追赶上美国,还有一定差距。
2.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大难题,和学生数量极其不对等的教师数量导致无法给每个孩子都提供足够的关注和辅导。
和外国的小班制不同,教学压力大,学生多,教师唯一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填鸭式。
这种教学方法也有注定大部分孩子没有创新意识,只会死读书,一味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甚至没有独立思考探索的能力。
他们不会想去探求知识为什么要这样定义,也因此错失许多思考的闪光点。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方法是可以最快速的培养出许多优秀孩子,家长大多把孩子外包给学校,就又投身于工作中,没有注重孩子的童年教育和思想启蒙,使从小孩子就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刻板的教育方式催生了从众心理,也是人口众多情况下不可避免的。
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做什么?1.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培养科学家也是从学生时期的不断探索,研究发展而来,想要获得卓越的成就,还要看青年一代。
在教育方面,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试点培养,以少数作为实验。
中国人为什么得不了科技诺贝尔奖

中国人为什么得不了科技诺贝尔奖中国人聪明吗?我想这个问题是个地球人就能回答明,很聪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中国人得不了科技诺贝尔奖呢? 我想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科学在中国历代都不受重视,中国历朝重文轻武,更不用说归于三教九流的科技。
文化人成天琢磨的就是读书写文章,吟诗作画,有点名气了再发表点救国救民的观点。
自然科学受人冷落是不争的事实,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当官就是要治人,哪有闲功夫研究这些旁门小技呢。
你想想,整个社会的知识界都成了这样,你还指望科学能在中国产生吗?刚恢复高考时,成绩好的都学理科,差一点的学工科,数学不好的只好学文科,成绩一塌糊涂的就只好去苦学英语。
可二十年后呢,学文科的基本上都当了不大不小的官,管得学理工科的一楞一楞的。
你不是当初比我牛B吗?现在轮到我管你了,我叫你上也上不去,走也走不成,让你一辈子不舒坦,你能咋地?于是乎,学理工科的也想着法子去改行,去从政。
如今的高考状元们都学乖了,再不会去碰那些没“钱”景没官运的专业。
以至于更需要高智商的人才参与的数学、理化物理等学科,根本无法招到合格的人选,即使滥竽充数,居然还经常招不满人。
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一个官本位盛行的体制下,你能指望科研工作者安心本职工作,为人类的科技进步竭尽全力?第二:在中国由于社会压力,很多人干什么都是围着钱转。
很多孩子如果问他以后要干什么,他的答案无论是什么最后都带上一句,正好多好多的钱。
一个人的成就都是靠某种东西驱使的,这并不是便宜,在有志者身上这个东西就是信念,在上人身上这个东西就是利益。
科学家就靠的一种造福人类的信念,中国人之所以得不到科技诺贝尔奖就是因为中国社会大环境抹杀了大多数人身上的这种信念,缺少了这种原动力,怎么可能取得优秀的成果。
第三:就是中国科研体制问题,咱们国家的科学家大多都是国家供给。
很多人搞科研不多,但是发表论文特别多说白了就是刷论文量,评职称。
中国现在的现象是有了高职称衣食无忧。
如何看待诺贝尔奖的争议

如何看待诺贝尔奖的争议诺贝尔奖,作为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的奖项,自设立以来一直被视为科学界、文学界等多个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诺贝尔奖的争议也逐渐浮现。
首先,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就饱受争议。
尽管其宣称旨在表彰那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但对于“杰出贡献”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却相对模糊。
不同领域的成就难以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这就导致了评选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
比如在文学领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不同的评委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使得一些被广泛认为优秀的作家未能获奖,而一些获奖作品却在读者和评论家中引发了质疑。
其次,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也并非完全透明。
评选委员会的成员构成、评选的具体流程和细节等都没有完全公开,这给外界留下了诸多猜测和疑问的空间。
人们不知道评委们是如何进行讨论和决策的,也不清楚是否存在政治、经济或其他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这种不透明性削弱了诺贝尔奖的公信力,让人们对其公正性产生怀疑。
再者,诺贝尔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时代和地域的局限。
由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在过去存在诸多障碍,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或相对不那么知名地区的杰出成就可能被忽视。
而且,某些领域的研究在特定时期可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那些在当时具有开创性但未及时得到认可的成果无缘诺贝尔奖。
此外,诺贝尔奖的影响力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对于一些研究者和作家来说,追求诺贝尔奖可能成为他们工作的主要动力,而非纯粹出于对知识和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这种功利化的心态可能会影响到学术和文学创作的纯粹性和创新性。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争议就完全否定诺贝尔奖的价值。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诺贝尔奖在推动科学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方面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为那些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取得重大突破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被世界瞩目的舞台,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和文化事业。
许多获奖者的研究成果通过诺贝尔奖的宣传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引言诺贝尔奖是国际上最高的荣誉之一,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奖。
自1901年设立以来,诺贝尔奖已经获得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作家和和平活动家。
然而,尽管中国拥有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相对较少。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探讨未来中国人在诺贝尔奖领域取得更大进展的可能性。
历史背景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中国的科学界和文学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他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相对较少。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只有7位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包括2位和平奖得主、2位文学奖得主和3位科学奖得主。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获奖数量都相对较高,这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为何在诺贝尔奖领域相对落后的思考。
原因分析尽管中国在科学和文学领域有许多杰出的人才,但为什么他们很少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呢?有以下几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首先,诺贝尔奖对于获奖者的要求非常苛刻。
除了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之外,获奖者还必须符合一系列的条件和评审标准。
这使得获奖变得更加困难,即使是最优秀的科学家和作家也可能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其次,中国科学研究体系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尽管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一些问题,如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较远等,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限制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使他们难以获得诺贝尔奖的认可。
第三,诺贝尔奖中存在一些政治因素。
尽管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应该是公正和中立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政治因素可能会影响奖项的颁发。
中国与一些国家存在一些政治争议,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未来展望虽然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相对较少,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中国人获得这一荣誉。
首先,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科研环境在不断改善。
中国政府愿意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并且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回国从事研究工作,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声誉。
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

60年代中国三次拒绝诺贝尔奖:资产阶级的奖不要来源:搜狐社区收藏时间:07-11-26 13:22 跟帖:0条杨振宁三次向中国领导人提议:为胰岛素工作提名诺贝尔奖第一次:周恩来委婉拒绝第二次:江青说:“资产阶级的奖金,我们不要!”第三次:邓小平、聂荣臻、周培源等非常重视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这项成果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它像“两弹一星”一样,证明了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仍可在尖端科研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一决高下,甚至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许多人认为,这一次中国人与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简直可以用“擦肩而过”来形容。
对于未能获奖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弹指之间,40个年头过去了。
回眸当初,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一些以讹传讹的“事实”也开始得到澄清。
在国家科委的撮合下,1963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有机所、生化所又开始重新酝酿合作。
为了避免上次的教训,他们约定:“不搞‘上海’的胰岛素,不搞‘北京’的胰岛素,不搞这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那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你的’胰岛素,不搞‘我的’胰岛素,联合起来,一心一意搞出‘中国’的胰岛素。
”1964年年初,在邢其毅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陆德培、李崇熙、施溥涛、季爱雪和叶蕴华等五位教师(后来又增添了研究生汤卡罗)奔赴上海,开始和有机所的汪猷、徐杰诚、张伟君、陈玲玲、钱瑞卿等不分彼此的协作。
他们共同负责胰岛素A链的合成。
而生化所方面,在钮经义、龚岳亭等人继续合成胰岛素B链的同时,拆、合小组仍在为提高重组活性而努力。
他们于1964年8月、1965年5月先后拿到了B链和A链。
1965年年中,当A链积累到100毫克(此时B链已积累到了5克)时,杜雨苍等人开始做全合成实验。
出人意料的是,注射了合成产物的小白鼠并没有因惊厥反应而跳起来。
对所剩不多的A链视如生命的有机所所长汪猷拒绝再提供A链,认为不是B链就是杜雨苍的结合方法有问题。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引言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然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至今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呢?本文将探讨中国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并分析相关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注重应试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缺少对创新和独立思考的培养。
诺贝尔奖通常授予那些在科学和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人,因此,中国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可能影响了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科研环境中国的科研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中国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支持科学研究,但科学研究的自由度较低。
言论和学术自由受到限制,这可能会抑制科学家在创新和研究中的自由发展。
另外,科研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绩效考核过于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这可能对科学家们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研究造成阻碍。
政治因素政治稳定性中国政治体制以稳定为重,追求社会安定和整体发展,这可能导致对于重大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不足。
与诺贝尔奖相关的科学领域需要长期的持续投入和独立思考,而这可能与政治稳定的追求不符。
国家导向的科学研究中国政府对科学研究的导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在投入大量资金来推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发展,这种国家导向的科研方式使得科学家们更多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是自由独立的科学研究。
这可能妨碍了中国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中的参与和发展。
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和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群体利益和维护家庭的稳定,而诺贝尔奖强调个人的创新和突破。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中国科学家更加关注协作和团队合作,而不是独立创新。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对长者的尊重和敬仰,这可能不利于年轻科学家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成果的发展。
社会认可和奖励体系在中国社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与工商界相比,缺乏相应的社会认可和奖励。
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详解

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11期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河北省内丘中学侯建敏1895年11月27日,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巴黎写下了薄薄的一页纸。
他逝世以后,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页纸,也就是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第一届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占全世界1/5的人口,至今没有一位大陆的科学家获此殊荣。
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不行?不是的。
其实在中国科学史上,单在物理学方面就曾有过三位物理学家作出了达到“诺贝尔物理奖”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都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最后却失之交臂。
这三位物理学家分别是吴有训、赵忠尧、王淦昌。
1、吴有训的伯乐难求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的前身)。
1922年1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
正好在这两年,康普顿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吴有训就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1923年,他正式成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吴有训也正式成为他的研究生。
所以几乎从一开始,吴有训就和康普顿一起进行 X射线问题的研究。
1922年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量子散射时他发现:当用单色X射线作射线源,对一些较轻的元素(如碳)进行散射实验时,经元素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种异常现象。
康普顿把这种现象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对异常现象选择了量子论式的解释,这就是他著名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
但这个发现当时并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很大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康普顿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分,使相当多的物理学家不敢贸然相信,大家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感兴趣的观望态度,都在等待着进一步的实验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奖不在中国科学界短板在哪里
去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公众对于中国人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信心有所提振。
对于国人之于诺贝尔奖的这种急切的渴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认为,这种关注可以理解,但不必太过。
“一个国家获诺奖者越多,表明这个国家对国际科学群体大家庭的贡献越大。
但诺奖仅是国家实力的标志之一,有的国家偶尔出现一位诺奖获得者,并不意味该国科研实力有多强大,例如巴基斯坦。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该关注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实力强大,诺奖获得者自然会不断涌现。
“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
一项研究成果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得到验证和认可。
”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教授说,纵观历年诺贝尔奖成果,无不如此。
他认为,诺贝尔奖不应被看得过重,“它只是一个激励科学家进步的奖项”,从历史上看,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也并未都获颁诺贝尔奖,这并不影响其本身的研究价值和深远影响力。
生命科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教授则认为,公众对于诺贝尔奖的急切关注是一件好事,“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差距,有所警醒”。
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如不改变现状,“到2049年,中国自然科学仍可能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国内科学界的短板在哪?
诺贝尔奖虽然不代表科研整体实力,但毕竟是比较重要的指标。
不少专家指出,要想培养出诺贝尔奖级的科研人才,国内科学界尚有不少需要克服的弊端。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刘平生认为,诺贝尔科学奖原则上注重开创性,一般是基础性研究的重大突破,或是具体某一领域成果的应用效果突出。
今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德科学家所发现的细胞囊泡转运调控机制正是如此。
“这个成果是典型的基础性研究成果,首次破解了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密码’,对于整个生命医学研究有着‘面面俱到’的重大影响力。
”
他说:“由此可见,开创性和基础性是诺贝尔奖所看重的主要因素。
”这正是当前中国科学界的短板。
与欧美、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科学界开创性的研究还太少。
他认为,这种现象与现行的科研人员考评体系有着很大关系,“做那些以他人开创性研究为基础的科研,比较容易发表学术论文,更符合现在以发表科研文章为标准的考评规则。
”
郭光灿则认为,这一现行量化的科研考评体制亟待改善。
追逐名利之下,科研价值成为次要问题,很少能有足以引领世界的原创性成果出现。
另外,我国长期以来更倾向于发展应用性更强的科技学科,投入大、周期长、见效相对较慢的基础学科被排在后面,近年来才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
科技部部长万钢近日也明确表示:“从国家整体上看,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政府支持的持续时间也不够长,我们还没有一个创新项目能持续到十年以上。
”这与往年诺贝尔奖得主动辄几十年的基
础研究周期相比有差距。
在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同样重要。
高毅勤认为,科学家需要思考的自由,允许一部分人能够相对自由地做长期的探索,这需要一个更加成熟的科研环境,而不是被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和过多的评估束缚住手脚。
如何从科研经费配比、考评标准设计等方面进行改变是必要的。
静下心来做科研最重要
10月11日,万钢表示,预测中国何时能在诺贝尔科学奖方面有所突破,确实是一个难题。
不过我们现在也看到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温超导等方面已经有些苗头。
但是,绝不能心浮气躁,拔苗助长。
郭光灿也认为,我国近10多年来,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已具备诞生诺贝尔奖的硬件条件,静下心来做科研最为重要,“多数诺奖获得者并不知道他能获奖,甚至感到意外。
他们从事某个课题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一种追求与探索的强烈驱动。
”
而作为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的马丁·卡普拉斯的学生,高毅勤透露,马丁曾告诉他,在多年前这项获奖研究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认为根本不值得做,但他和同伴凭着兴趣坚持了下来。
“科学家最应该有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心,这是本质的东西,也是应该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学习的东西。
”
高毅勤表示,我国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用怀疑,“我既带过中国学生也带过外国学生,我国的年轻人在科研方面的天赋绝对不比任何国家差,而且更勤奋”。
他相信,只要给这些年轻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环境,
经过长期的积累w w.c e l s e r v i c e.c n,一定会有问鼎诺奖的科研人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