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家教故事_之七_让小孩子也有爱人的精神
教育学家陈鹤琴的教育故事

陈鹤琴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幼儿教育,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他的教育故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1.对儿子进行连续观察和记录:陈鹤琴曾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和记录,用文字和拍照详细记录了他的成长发育过程。
这是他进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2.创办幼教机构: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
他不仅将儿童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还将其作为自己的生活和实验中心。
3.提倡活教育:陈鹤琴提倡活教育,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鼓励儿童去发现自己的世界,尊重孩子的天性,要让教育活起来。
4.从事全面的幼教事业:陈鹤琴不仅创办了幼稚园,还从事了全面的幼教事业,包括托儿所、婴儿院、幼儿园和小学等。
他也在师资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
5.编辑出版儿童读物: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陈鹤琴还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
他所编辑的儿童读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活泼,图文并茂。
总的来说,陈鹤琴的教育故事展现了他对幼儿教育的热情和贡献,他以科学的方法和实验的精神,探索儿童成长规律,推动了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家庭教育(节选)。陈鹤琴

陈鹤琴:家庭教育彩色绘图本《家庭教育》陈鹤琴著萧继石绘中国青年出版社【内容简介】《家庭教育》一书出版几十年来,作为陈鹤琴先生最直接的家教实践成果,先生的7个子女都学有专长,人人成才,而且7个子女至今都仍健在(最大的已92岁,最小的也已78岁)。
这说明,先生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无论是在智力上,还是在身心的健康健全上都很成功。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在教育界而外,社会公众,特别是当下的年轻父母对陈鹤琴先生和他的《家庭教育》一书却知之不多。
为了将这本中国现代最权威的家教名著有效地推荐给广大年轻的父母,中国青年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家庭教育》一书的彩色绘图本。
为本书绘图的是善于描绘民国风情的著名画家萧继时先生。
希望新一代的年轻父母和孩子们能够受益于这本书的家教思想。
【作者简介】抗战时期的陈鹤琴全家福。
陈鹤琴,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与陶行知一起留学美国,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从事师范教育与儿童教育工作,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奠基人。
曾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
陈鹤琴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有四位圣人,他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
【绘者简介】【目录】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陶行知自序再序第一章儿童的心理一、小孩子是好游戏的二、小孩子是好模仿的三、小孩子是好奇的四、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五、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六、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七、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第二章学习之性质与原则一、学习的性质二、学习的原则第三章普通教导法原则一: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原则二: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
原则三: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
原则四: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小孩子。
原则五: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小孩子多说:“不!不!”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与教育孩子的故事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与教育孩子的故事
/h1陈鹤琴(1892-1982),中国现代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东南大学教务长,1923年创立南京市鼓楼幼稚园兼任园长,1927年任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第二院院长等。家庭教育是陈鹤琴进行儿童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他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根据对自己的儿子几年的观察研究,同时吸取别人教育子女的经验教训而写成的。其中提出了101条原则,涉及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下择要点作一初步介绍。一、家庭教育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人在七岁前,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得不好,健全人格就难以建立。二、家庭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家庭虽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父母也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但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却是很多的。在儿童的身体健康方面,家长需要培养训练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穿衣、刷牙、洗脸、饭前洗手、午间睡觉、吃图、穿珠、浇花、玩沙等,不要随意地恐吓他,或随便打骂。在品德教育方面,他主张要教以下9条: 1、教孩子心中有他人2、教孩子有同情心3、使孩子养成收藏玩物的习惯4、教育孩子对人有礼貌5、教育孩子尊重别人和别人的劳动6、教育孩子要诚实7、教育孩子不可强横霸道8、教育孩子适当参加家务劳动9、教育孩子爱父母、爱别人在智育方面,陈鹤琴不主张让孩子过早的读书写字,而要求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让孩子增长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丰富生活常识,开阔眼界,激发求知欲望等。具体要求是: 1、丰富孩子的生活常识,增进生活经验。2、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支持孩子的探索。3、鼓励孩子的好问精神,激发求知欲望。4、给孩子创造阅读的条件和环境,激发阅读的兴趣。三、家庭教育的原则1、正面教育的原则。要对孩子多鼓励,多赞许,少责骂或殴打。2、以身作则。小孩子好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就要合乎规范。3、及早施教。幼儿的可塑性很大,及早给予良好的教育,可使孩子受益终身,反之则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困难。4、严格要求。父母可以爱孩子,但不能溺爱,迁就放任,这样会害了孩子。5、教养态度一致。家庭中的成人教育态度要一致,不能有偏爱,或一个提出这种要求,一个提出另一种要求。有的要求严格,有的放任自流,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nb /h1sp; 6、宽严适度。过于严格和过于宽容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父母应把握适中的尺度。7、责罚要慎重。孩子有过失,家长可以用责罚的手段,但必须弄清情况和原因,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责罚孩子,不在早上或晚间责罚孩子,不要迁怒于孩子。总之,不要滥用责罚,最好不要打骂孩子。
陈鹤琴教育故事

陈鹤琴教育故事
陈鹤琴(1896-1982),原名陈英士,字鹤琴,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他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近六十年,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陈鹤琴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活教育、情感教育和整体教育。
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注重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健康情感,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整体教育则强调教育要全面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教育实践中,陈鹤琴积极付诸行动,创立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他还致力于推广乡村教育,为改善乡村儿童的受教育条件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鹤琴的教育成果丰硕,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所创立的幼儿园成为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典范,他所提倡的情感教育、活教育等理念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
陈鹤琴的教育故事启示我们,教育的核心在于关注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2013年7月28日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
从二十年代开始,他先后创办了南京鼓楼幼儿园、江西幼师、上海女师、国立幼专等学校。
他在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陈鹤琴先生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同样是我国现代教育史的宝贵财富。
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今天,重温陈鹤琴先生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对年轻父母的不无启迪和教育意义。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
古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以及“孟母三迁”、“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和传说,都说明了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和必要性。
陈鹤琴先生在从事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继承和发扬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把家庭教育提到了更高重要的地位,并身体力行、亲自实践。
他的孩子出生后,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
他把研究儿童心理及从事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结合一般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方法,写成了《家庭教育》一书,阐述了他的家庭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为广大的儿童教育工作者乃至于年轻父母提供了典范。
他认为,家庭对儿童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极大的,儿童教育是幼儿园的家庭共同的责任。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要负完全责任。
陈鹤琴先生在长期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中,发现有的家庭忽视对子女的教育,有的教育不当,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其主要弊端是:①把教育小孩子的一切任务置之不闻不问。
②对孩子过份的溺爱,百依百顺,爱护备至,这是一种没有原则的爱,对小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一种损害。
③代替小孩子做事,不但剥夺了小孩子发展肌肉的机会,也摧残了小孩的劳动兴趣。
④打骂教育,对孩子开口即骂,动手便打,使孩子发生无谓的惊慌。
⑤忽视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⑥不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所以,在家里所教的与幼儿园里所学的常不能相融合,甚至两方面发生冲突。
针对这种情况,陈鹤琴先生一再强调:家庭对人的一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教育家的辛勤努力和探索。
其中,陈鹤琴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他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有关陈鹤琴的纪录片,深受启发和感动。
今天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他提出的“泼墨纸张,涂鸦幼儿”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期是孩子形成自我认知、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时期,教育应以培养幼儿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为目标。
其次,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实践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他深入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分析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他提出“播撒知识的种子,让孩子们自己来浇灌”的观念,强调幼儿教育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陈鹤琴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了一套适合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方法论。
此外,陈鹤琴先生的奉献精神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还积极推动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他在中国幼儿教育界执教多年,不辞辛劳地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幼教教师,为幼儿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和行动鼓舞了许多人,使更多人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为推动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还了解到了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方法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他的创新思想和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幼儿教育机构和教师都积极借鉴他的方法,为幼儿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陈鹤琴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将持续推动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并对全球幼儿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观看纪录片,我对陈鹤琴先生的贡献和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以自己的实践行动,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树立了典范。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相信,在陈鹤琴先生的引领下,中国的幼教事业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幼教专家陈鹤琴--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

幼教专家陈鹤琴——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但是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是坏,都是因为环境的关系。
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
一个小孩子生长在诡诈恶劣的环境里,到大来也会变成诡诈恶劣的。
一个小孩子生长在忠厚勤俭的环境里,到大来也是忠厚勤俭的。
这是什么缘故呢?他所看见的,所听见的,都是坏的印象,那他所反应的大概也是坏的;倘使他在一种很好的环境里生长,他所听见的,所看见的,都是很好的印象,那他所表现的,大概也是很好的。
有一次,我从普陀乘船回上海,船上的环境非常恶劣,什么赌博,什么鸦片,几乎到处皆然。
服侍我的一个十六岁的茶房,看起来很聪明,也居然吃起香烟来。
我就劝告他说:“香烟是有毒的,你这样小小的年纪,不可吃的!”过了一息,我看见他又居然大叉其麻将。
这小孩子曾经读过四年书,看起来玲珑可爱,但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也就同化了。
我们不能说他坏,我们不得不归罪于环境。
你说要小孩子不受环境的影响,世界上有几个?有几个能超出环境之上的?这样说来,环境不但对于成人发生关系,发生影响,对于我们的小孩子也会发生更大的关系,发生更大的影响。
我们诚不可不为小孩子创造优良的环境啊。
小孩子生来一点没有什么观念的,但是他有几种基本的能力:一、接受外界的刺激;二、这种刺激在脑筋中肌肉里或者可以保留着;三、他受到那种刺激到相当时期,有相当的反应。
这三种基本的能力,是他一生做人的基础。
刺激就是从环境来的,好的刺激,就得到好的印象;坏的刺激就得到坏的印象。
他听见家庭里常常骂人的声音,到后来就不知不觉地也会骂人,他虽然不晓得骂人是好是坏,他看见成人是这样做,就这样学。
他看见成人随地吐痰,他也不知不觉地随地吐痰,他不晓得随地吐痰是好是坏,他看见成人这样做,就这样做。
反过来说,如若他所居的环境是很优美的,所听见的音乐是很好的,他就不知不觉地很高兴地唱起来。
他看见美丽的图画,他也来画画看。
他看见别人说话文雅,走路轻快,他也会慢慢儿说话文雅,走路轻快的。
陈鹤琴家庭教育

• 这是陈教授所主张的对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他指出, 小 孩子是纯洁而天真的, 生来在头脑中是什么观念也没有的, 各种观念的形成, 靠父母的教育, 受现实环境的影响。比如 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什么是好, 什么是坏,什么是光荣, 什 么是耻辱等观念的形成和建立, 都是通过对待具体事物的 处理, 从具体到抽象, 从低级向高级的认识过程建立起来的。 也是经过“ 知” 、“ 情” 、“ 意” 、“行” 的心理活 动过程来完成的。所以陈教授说: “ 对于教育小孩子, 做父 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 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 “ 积极的鼓 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 。他提倡启发儿童的天资, 激起 兴趣, 树立榜样, 使儿童居于主动的地位, 不是受抑制, 而是 很高兴的去做各种事情。对小孩子作事的结果要客观的评 论,“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批评小孩子的工作” 。这样才能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掌握儿童心理实施家庭教育
• “ 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 那 教育必有良好的效果的。”
• 陈教授在阐述家庭教育理论时, 特别告诫年 轻的父母, 必须重视掌握儿童的心理, 了解 儿童的心理需要。 • 不洞察儿童的心理, 那种教育则是违背规律 的育目的无成效的。
根据他的长期观察, 归纳出普通儿童的心理主 要有以下几点:
儿童心理是施行家庭教育的依据, 但这心理是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逐渐变迁的。 • 婴儿时代, 小孩子都是在家里, 父母就是他理想中的
•
人物, 父母的一举一动他都要模仿, 父母的话他是肯听的。 • 幼稚园, 父母与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量是相等的。到 了小学, 儿童的理想人物就不是老师, 而是世界的伟人了。 但是, 他的同学差不多可以控制他的行动, 他的同学怎样 做, 他也怎样做。在这个时候, 他喜欢成群结队, 发生团 体的活动, 进行独立交往了。他们有了“ 自己管理, 自 己生活, 自己思想, 自己做人, 这样一种愿望” 。 • 我们了解儿童各时期不同心理的变化规律, 就便于进行 针对性的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