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输送工艺计算

合集下载

顺序输送

顺序输送

4、成品油管道的相邻批次油品之间必然产生混油,混油段 的跟踪和混油的控制是成品油管道的关键技术,混油处 理、贬值存在经济损失。
5、与原油管道相比,其首、末站,分输、注入站需要的罐 容大、数量多,需要有足够容量的油罐进行油品收、发 油作业;末站除了油品的收发油作业外,还要考虑油品 的调和、混油的储存和处理。
三、循环次数和罐容的优化设计
一般来说,若一条管道顺序输送m种油品,其输送顺序如下:
1, 2, 3, ,m1, m, m 1, , 3, 2,1,2,3
一个循环
在一个循环中,只有第一种油品和第m种油品只输一次,其 余油品均输两次。若每种油品在一个循环内输送的时间分别 为t1 , 2t2 , 2t3 , … , tm,则循环周期为:
若管线共有r个分输站,同样各分输站需设置的储存第一 种油品的储罐总容量应为:
r
r
V1i q1i (T t1)
i 1
i 1
式中:V1i──第i个分输站需设置的第一种油品的储罐容量; q1i ──第i个分输站第一种油品的单位时间分油量。
假设输送m种油品,为协调各种油品供、销、运之间的不 平衡,输油管道全线需设置的储罐总容量分别为:
成品油输送的特点是种类多、批量(Batch)小。若每一 种油品都建一条管线,必然是要建多条小口径的管线。若 顺序输送这些油品,则只需建一条大口径的管线。
例如:汽、煤、柴三种油品,输量分别为100、40、110万 吨/年,若用三条管线输送,所需口径分别为DN200、150、 200。若采用顺序输送,则只需一条口径为φ325的管线。 后者与前者相比,所需的投资和经营费用都要节省一半以 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故国内外成品油管线广泛采用顺 序输送的方法。
① 使性质相近的两种油品相邻。 ② 油品互相不产生有害影响。如润滑油与汽油一般不能在

60油品的顺序输送

60油品的顺序输送

油品的顺序输送油品顺序输送是指在一条管道内,按照一定的批量和次序,连续地输送不同种类的油品。

油品顺序输送的主要特点是由于经常性地变换输油品种,所以在两种油品交替时,在接触界面处将产生一段混油。

混油产生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由于在管道横截面上液流沿径向流速分布不均匀,使后边的油品呈楔形进入前面的油品中;二是由于管道内液体的紊流扩散作用。

1.混油的浓度检测为了指导顺序输送管道的运行管理,需要对两种油品交替过程中的混油情况进行检测。

目前常用的混油浓度检测方法有密度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记号检测法等。

密度检测法是利用混合油品的密度与各组分油品的密度、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叠加关系的原理进行的。

此法是在管道沿线安装能自动连续测量油品密度的检测仪表,通过连续检测混油密度的变化来检测混油浓度的变化。

在常温条件下,油品的密度越大,声波在油品中的传播速度就越快。

混油浓度的超声波检测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在管道沿线安装超声波检测仪表,通过连续测量声波通过管道的时间确定管内油流的密度,从而检测混油的浓度。

记号检测法是先将荧光材料、化学惰性气体等具有标识功能的物质溶解在与输送油品性质相近的有机溶剂中,制成标识溶液。

使用时,在管道起点两种油品的初始接触区加人少量的标识溶液,该标识溶液随油流一起流动,并沿轴向扩散,在管道沿线检测油流中标识物质的浓度分布,即可确定混油段和混油界面。

2.混油的含水率监测在混油运输过程中,对油品含水率进行持续监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实时掌握油品状态:通过在线监测混油前后油品的含水率,可以及时了解油品在输送过程中的状态变化,为后续的处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如是否需要采取额外的处理措施来去除水分,以及是否需要调整运输计划等;优化运输计划:根据含水率的检测结果,可以制定更为合理的运输计划,如选择合适的输送速度、温度等参数,以确保油品在输送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预防设备损坏:水分对输油管道和相关设备具有潜在的腐蚀性。

流体输送的工艺计算

流体输送的工艺计算

能力目标2.认识流体输送机械的用途、分类 5.能进行液体输送的操作11.能使用伯努利方程进行流体输送的基本计算 17.能进行流体输送过程的流量调节知识目标6.掌握流体输送系统的构成及液体的输送方式 7.了解流体输送机械的用途、分类 14.掌握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 15.了解位能、动能、静压能及压头的概念 25.了解管道吹扫和清洗的目的、一般规定及方法三、理论知识3.4 柏努利方程在化工生产中,解决流体输送问题的基本依据是柏努利方程。

根据对稳定流动系统能量衡算,即可得到柏努利方程。

3.4.1 流动系统的能量流体流动时所涉及的能量只有机械能、功、损失能量。

4.外加能量 当系统中安装有流体输送机械时,它将对系统作功,即将外部的能量转化为流体的机械能。

单位质量流体从输送机械中所获得的能量称为外加能量(外加功),用W e 表示,其单位为J/kg 。

外加功W e 是选择流体输送设备的重要数据,可用来确定输送设备的有效功率Pe ,即Pe =We q m W (1-18)2.与环境交换的能量(1)外加能量(外加功), We ,单位是J/Kg ;(2)热量Q :换热器与单位质量流体交换的热量,单位 为 J/Kg ; (3)损失能量(流动阻力),Σhf ,单位是J/Kg ;实际流体流动的机械能衡算式 特点:流体具有粘性,流动过程中有能量损失;流体在输送过程中可能需要外加能量。

考虑到以上特点,实际流体的机械能衡算可以表达为:∑+++=+++hf u p g z w u p g z e 2222222111ρρ其中 w e 表示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的外加功;W e 是单位时间内设备向1kg 流体提供的有效功,是决定流体输送设备的重要数据。

单位时间输送设备的有效功称为有效功率,以P e 表示:P e =q m ·W e [J/s 或w]3.4.2 稳定流动系统的能量衡算——柏努利方程式 1.以单位质量流体为基准的柏努利方程 如图1-38所示,不可压缩流体在系统中作稳定流动,流体从截面1-'1经泵输送到截面2-'2。

加热原油和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计算的开题报告

加热原油和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计算的开题报告

加热原油和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计算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原油的输送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工艺流程。

石油企业需要将采集的原油从采集点输送到提炼厂或炼化厂,为了确保原油的流动性和操作安全性,需要对原油进行加热处理或者采用单管顺序输送工艺进行输送。

本文就加热原油和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计算进行探讨。

二、选题意义加热原油和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计算旨在优化石化企业的原油输送方案,提高原油输送的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对加热原油和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石油企业选择最佳的输送方式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研究。

三、研究内容和步骤1、加热原油输送工艺计算针对加热原油的输送工艺,需要考虑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因素,结合热传导理论、流体动力学理论、热传质计算等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包括加热原油的温度、流量、输送距离等等因素的分析和计算。

2、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计算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相对于加热原油的输送工艺来说,我们需要针对原油输送的流动特性、单管输送的应用技术进行综合的研究。

考虑油管直径、输送距离、油管材质等等因素,综合分析单管顺序输送的优缺点。

3、对比分析在综合分析加热原油和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之后,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最佳的输送方案。

四、研究难点1、加热原油输送工艺中需要深入了解原油的热物理和流体物理特性,基础理论的掌握和重要参数的量化计算是研究难点之一。

2、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中需要考虑到输送距离、管径、最大输送量等因素,对于单管输送的技术优化也需要进行探索。

五、预期成果通过对加热原油和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的研究分析,预期可以得到:1、加热原油和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的优缺点分析。

2、加热原油和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的比较和得出最佳输送方案。

3、提出优化现有加热原油和不加热原油单管顺序输送工艺的方案和建议。

六、参考文献1. 韦德明. 石油化工流体力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2. 叶清秀. 石油流体力学[M]. 北京:石油化工出版社,2002.3. 张洪波. 石油加工工艺学[M]. 北京:石油化工出版社,2008.4. 王秀华. 石油化工设备[M]. 北京:石油化工出版社,2004.。

输油管道输油工艺

输油管道输油工艺

输油管道输油工艺3.1 一般规定3.1.1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计算输油量时,年工作天数应按350天计算。

3.1.2 管道设计输量应根据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规定的输量确定,设计最小输量应符合安全经济及输送条件。

3.1.3 输油管道宜采用密闭输送工艺。

采用其他输送工艺时,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说明其可行性及必要性。

3.1.4 管输多种油品时宜采用顺序输送工艺。

采用专管专用输送工艺时,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3.1.5 输送工艺方案应根据管道的设计内压力、管径、输送方式、输油站数量、顺序输送油品批次等,以多个组合方案进行比选确定。

3.1.6 输送工艺设计计算应包括水力和热力计算,并进行稳态和瞬态水力分析,提出输送中瞬变流动过程的控制方法。

3.2 原油管道输送工艺3.2.1 原油一般物理性质测定项目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原油流变性测定项目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3.2.2 输送方式应根据输送原油的物理性质及其流变性,通过优化确定。

原油输送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 输送原油的凝点高于管道管顶埋深处地温时,宜采用加热或对原油进行改性处理后输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加热输送时,管道沿线各点原油的输送温度宜高于原油凝点3℃~5℃;2)采用改性处理输送时,应对改性后原油进行管道输送剪切失效和时效性模拟实验分析。

2 输送高黏低凝原油时,可采取加热降黏或加剂降黏措施,并应进行加剂剪切失效实验分析。

3.2.3 加热输送的原油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1 加热温度应从安全输送和节约能源的角度优选确定。

2 采用不保温或保温输送方案时,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宜选择加保温层方案,并确定保温层结构和厚度。

3 加热站和泵站的设置应综合管道的热力条件和水力条件优化确定。

3.2.4 管道顺序输送多种原油时,应符合本规范第3.3节、第6.4节中有关成品油顺序输送工艺的相关规定,并应根据不同原油的物理性质及其流变性确定输送方案。

3.2.5 原油管道根据输送原油的物性及输送要求,可设反输工艺。

顺序输送工艺

顺序输送工艺

四、混油的切割与处理
1. 混油的切割
成品油顺序输送管道,一般在管道终点对输送 产生的混油进行接收和处理。顺序输送时,需要根 据纯净油品中允许另外一种油品混入的浓度和纯净 油品油罐的容量,计算一种油品允许混入另一种油 品的量,从而确定管道终点混油段的切割浓度,倒 换油罐,并对混油量进行分段处理。
纯油品中允许掺入的混油浓度(1)
中石化销售华南分公司培训中心培训课程 调控中心编制
➢ 在工艺设计上采取“从泵到泵”的工艺流程,而 不是采取“从罐到罐”和“旁接罐”工艺流程, 可以减少在中间泵站油罐的混油。
➢ 在设计上,应尽量不用变径和复管,尽可能减少 支盲管 。
改进工艺设计:
➢ 在设计上,应采取措施消除翻越点。因为翻越点 后,自流管线将会出现不满流,流速增加,将使 混油量增加。
➢ 混油回掺:即在管线末站采用把混油按比例掺和到 纯油中的方法来处理混油。例如,把富含A油的混 油掺混到纯净的A油中,把富含B油的混油掺混到 纯净的B油中。
2、混油的处理
➢ 分馏:可以运输至最近的炼油厂加工处理 , 也可以在成品油管道的末站设常压分馏装置, 把混油分馏成汽油和柴油部分。
五、混油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某种纯净油品是否允许混入另一种油品,允许混 入的浓度大小,取决于两种油品的性质和油品质量指 标的潜力。 如果已知A油中允许混入的B油浓度(用KByA表
示)和A油罐的实际容量VGA,则A油罐中允许混 入的B油量VB可由下式计算:
VB=VgA*KByA
纯油品中允许掺入的混油浓度(2)
同样,如已知B油中允许混入的A油浓度(用KAyB 表示)和B油罐的实际容量VgB,则B油罐中允许混 入的A油量VA可用下式计算:
VA=VgB*KAyB

顺序输送液体隔离塞最优长度的数值计算

顺序输送液体隔离塞最优长度的数值计算
石 宇 , 岳 , 王 冯玉国
( 宁石 油化 工大学机械工程学 院, 宁 抚顺 1 30 ) 辽 辽 10 1
摘 要: 针对最小混油量 问题 , 对液体 隔离塞在成品油J序输送工艺 中的应 用进行 了分析 , 惯 分析 了不同长度的液体隔离塞对混油量的影响, 对隔离塞的最优长度进行 了分析与数值计算,
z ——隔离塞长度 的 12 m; /,
D 广
— —
利用 J =
[] 徐文新 , 8 陈多福. 输气管线中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球
化学控制因素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02 2 J. 20 ,1
( )2 12 5 4 :6—6 .
[] S a . lha yrt o N t a s [ . 9 lnEDJ C t t H da f a r e M] o r a re e ul s
Ne Yok: re k e n , 9 7: 5 ~ 5 2. w r Ma cl De k rI c 1 9 4 7 1
[] 佩德森 K s石油和天然气的性质[ . 6 . M]北京: 中国石
化出版社 ,9 :3 —5 . 12 2 62 0
收稿 日期 :0 50 —8 2 0 —60 作者简介 : 宇(90)男 , 石 18一, 辽宁抚顺市人 , 在读硕士 , 主要从事石油储运研究 工作 。电话 : 436622 ( 1)830。 0
成的混油在物化性质上不 同, 以不 能作为合格的 优长度的数值计算方法为采用液体隔离塞的顺序输 所 油品出售 , 会造成一定的混油贬值损失。 送工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在顺序输送时采用液体隔离塞技术是减少混油
的很有前途的措施之一 。与交替输送油品之问的性
质相 比, 隔离液 的性质与所输 的每一种油品都更加

顺序输送工艺计算

顺序输送工艺计算

顺序输送工艺计算根据所求得的最经济管道参数,对顺序输送管道进行工艺计算。

3.2.11.1计算一年中每种油品的输送天数一年中所输送的三种油品总量为900万吨,其中汽油、煤油和柴油分别占20%、30%和50%,即分别为180万吨、270万吨和450万吨。

管道输量:900m Q =万吨/年9002.57/350==万吨天 180702.571/M D ==汽汽m 万吨=天Q 万吨天1052.571/M D ==煤煤m270万吨=天Q 万吨天1752.571/M D ==柴柴m 450万吨=天Q 万吨天3.2.11.2最优循环次数(1)本设计中,全线首、末站之间没有分输、注入点。

所以,炼化厂向首站输送汽油、煤油、柴油的输量分别为:0.514/=汽M 汽H M 180q ==万吨天D 350 351406818/0.754V q q m d ρM 汽H 汽H 汽===0.771/=煤M 煤H M 270q ==万吨天D 350 377109311.6/0.828V q q m d ρM 煤H 煤H 煤=== 1.286/=柴M 柴H M 450q ==万吨天D 350 31286014498.3/0.887V q q m d ρM 柴H 柴H 柴===式中 D ——输油管每年的工作时间,本设计取350天。

(2)终点站向用户输送汽油、煤油、柴油的输量与炼化厂向首站输送汽油、煤油、柴油的输量相等,即36818/q m d =V 汽K V 汽H =q39311.6/q m d =V 煤K V 煤H =q314498.3/q m d =V 柴K V 柴H =q⎡⎤⎣⎦V 汽H 汽V 煤H 煤V 柴H 柴V 汽K 汽V 煤K 煤V 柴K 柴B=q (D-D )+q (D-D )+q (D-D )+q (D-D )+q (D-D )+q (D-D )(3)参考《石油与天然气管路输送》,如有三种油品(A 、B 、C )进行顺序输送,则循环次数为:()()()(2~3)()A B C B A C C A B A B C Q N N Q N N Q N N N Q Q Q +++++=++ (3-31)①对于本设计,180(105175)270(70175)450(70105)2.5900N +++++=⨯86.8==87[]26818(35070)9311.6(350105)14498.3(350175)B =⨯⨯-+⨯-+⨯-313455169m =②首站和终点站所需的油罐总容积:B V N =31345516915465787m == 首站、末站罐容的体积分别为315465777328.522P V V m === 首站、末站的每种油品的罐容分别为:30.277328.515465.7PA V m =⨯= 30.377328.523198.55PB V m =⨯= 30.577328.538664.25PC V m =⨯=③一次循环中的混油亏损(以输送两种油品A 、B 为例): ()()2()PB A PB A PA B PA B A S V K V K ρρ=∆- (3-32) 式中 ()PB A PB A V K ρ ——混入B 油罐中的A 油重量; ()PA B PA B V K ρ ——混入A 油罐中的B 油重量; S ∆——A 油与B 油的差价;2——一次循环中两种油品油两次接触,即两次混油本设计中分别将汽油、煤油、柴油编号为A 、B 、C ,依据上式来求一次循环中的混油亏损:()0.5A PB K =% ()0.1A PC K =% ()3B PA K =% ()B PC K =1% ()C PA K =1% ()C PB K =1%混入A 油罐中的B 油重量:()PA B PA B V K ρ⨯ =128203%=384.6(吨)混入B 油罐中的C 油重量:()PB C PB C V K ρ⨯ =192301%=192.3(吨)混入C 油罐中的B 油重量:()PC B PC B V K ρ⨯ =320501%=320.5(吨)混入B 油罐中的A 油重量:()PB A PB A V K ρ⨯ =192300.5%=96.15(吨)差资料可知,汽油、煤油、柴油的价格非别为:汽油:6000元/吨 煤油:5600元/吨 柴油:5300元/吨 混油损失:[]2(60005600)(384.696.15)(56005300)(320.5192.3)A =⨯-⨯-+-⨯-307680=(元)④混油长度的计算管道的混油量(棍油长度)是个条件性参数,它与所讨论的混油段的浓度范围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中 D——输油管每年的工作时间,本设计取350天。 (2)终点站向用户输送汽油、煤油、柴油的输量与炼化厂向首站输
送汽油、煤油、柴油的输量相等,即 (3)参考《石油与天然气管路输送》,如有三种油品(A、B、C)
进行顺序输送,则循环次数为: (3-31)
①对于本设计,=87
②首站和终点站所需的油罐总容积: 首站、末站罐容的体积分别为
(3-40) 式中 ——最优循环次数;
D——输油管每年的工作时间,本设计取350天。 所以
3.2.11.5 循环周期内各种油品的输 送时间
(3-41) 式中 ——每年输送第p种油品的时间;
——最优循环次数。 所以一个循环中输送汽油、煤油、柴油三种油品的时间分别为:
3.2.11.6 混油切割方案以及混油亏 损
根据,,查图可得:
根据,,查图可得:
此时,混油可以分为两段。因煤油价格高于柴油,为减小混油的贬值损 失,应选择分割浓度,即在保证煤油质量的前提下较多的混油进入煤油 罐。此时,应将的混油切入煤油罐,而的混油切入柴油罐。
湍流扩散系数:雅勃隆斯基—希兹基洛夫公式 式中 ——两种相互交替油品运动粘度的算术平均值,
——按计算的雷诺数。 本设计中,汽油与煤油、煤油与柴油混油的湍流扩散系数非别为:
A、B、C为汽油、煤油、柴油的编号
管道总容积: A、B混油界面: 贝克莱数: 系数:
根据,,查图可得:
根据,,查图可得:
此时,混油可以分为两段。因汽油价格高于煤油,为减小混油的贬 值损失,应选择分割浓度,即在保证汽油质量的前提下较多的混油进入 汽油罐。此时,应将的混油切入汽油罐,而的混油切入煤油罐。 B、C混油界面: 贝克莱数: 系数:
混入A油罐中的B油重量:
混入B油罐中的C油重量:
混入C油罐中的B油重量:
混入B油罐中的A油重量:
差资料可知,汽油、煤油、柴油的价格非别为: 汽油:6000元/吨 煤油:5600元/吨 柴油:5300元/吨 混油损失:
④混油长度的计算 管道的混油量(棍油长度)是个条件性参数,它与所讨论的混油段的 浓度范围有关。计算成品油顺序输送的公式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紊 流扩散理论和经验公式。 混油量的理论计算公式 根据由扩散理论出发推导的方程,可以计算每一时刻混油段的混油 长度
经过调研,本设计中,;E=0.3;,所以本设计中的最优循环次 数:
3.2.11.3 全线首、末站所需建的最 优储罐总容量
(3-39) 式中 ——最优循环次数 。 所以 首站、末站分别需建的储罐容积为: 首、末站分配给三种油品的罐容分别为:
该值可圆整到
该值可圆整到
该值可圆整到
3.2.11.4 确定最优循环周期
首站、末站的每种油品的罐容分别为:
③一次循环中的混油亏损(以输送两种油品A、B为例): (3-32)
式中 ——混入B油罐中的A油重量; ——混入A油罐中的B油重量; ——A油与B油的差价; 2——一次循环中两种油品油两次接触,即两次混油
本设计中分别将汽油、煤油、柴油编号为A、B、C,依据上式来求 一次循环中的混油亏损:
顺序输送工艺计算
根据所求得的最经济管道参数,对顺序输送管道进行工艺计算。
3.2.11.1计算一年中每种油品的输 送天数
一年中所输送的三种油品总量为900万吨,其中汽油、煤油和柴油 分别占20%、30%和50%,即分别为180万吨、270万吨和450万吨。
管道输量:
3.2.11.2最优循环次数
(1)本设计中,全线首、末站之间没有分输、注入点。所以,炼化 厂向首站输送汽油、煤油、柴油的输量分别为:
根据经验考虑初始混油和地势落差对混油的影响,一为: m
根据经验考虑初始混油和地势落差对混油的影响,一般要再乘以 1.2的系数,则
⑤则本设计中一个循环中的混油体积:
⑥计入基建投资费用的总损失费用最小的最优循环次数: (3-38)
式中 ——单位有效容积储罐的建设费用; ——石油工业规定的投资年回收系数; ——单位有效容积储罐的经营费用; ——每次循环混油的贬值损失; ——一个循环中的混油体积。
临界雷诺数: (3-35)
当时: (3-36)
当时: (3-37)
式中 C——混油长度,m; L——管道长度,m; D——管道内径,m; Re——管道雷诺数。
在求出任意两种油品之间的混油长度后,就可求出混油量。 在前面的假设中提到,在Austin-Palfrey经验公式中我们忽略了初 始混油的影响,故在计算结果得到后,根据经验考虑初始混油和地势落 差对混油的影响,一般要再乘以1.2的系数。 本设计采用混油量的经验计算公式: 即,平滑区: 陡斜区: 式中 ——自然对数的指数,;
、、——分别为混油段长度、管内径、管长度,m。 混油临界雷诺数: 低于该雷诺数时,处于陡斜区;高于该雷诺数时,处于平滑区。 A、B油品之间的混油的运动粘度: 解得:
B、C油品之间的混油的运动粘度: 解得:
本设计中的,前面已经计算出的所输各种混油油品的雷诺数均高 于该雷诺数,所以处于平滑区。
A、B两油品界面之间的混油段长度为: m
(3-33) 式中 C——混油长度,m;
l、d——混油界面距首站的距离及该处的管径,m; ——混油段前行和后行油品的平均雷诺数; a——修正系数,用于修正紊流扩散系数的计算式对管壁处层流 边层所造成混油的影响估计的不足,它的大小随雷诺数变化,雷诺数越 小,层流边层越厚,a值越大。a值对较窄浓度范围的混油量影响不大。 考虑1% —— 99%对称浓度范围时,当时,a =1.3;当时,a=1.25; Z——混油头切割浓度对应的Z值,当考虑1%—99%对称浓度范围 时, Z=1. 645。 公式(3-33)是对称浓度范围内,混油长度的一种理论计算公式。 公式表明,混油的多少与管内流动状态、管径和混油界面所经过的管道 长度有关。 混油量的经验计算公式 由于影响运输过程中混油的因素很多,己从理论、实验及实测运行 参数中归纳出许多混油计算公式。而应用最多的是Austin-Palfrey经验 公式。国外一些知名的稳态计算软件(如Pipeflow)在成品油顺序输送混 油量计算时,也采用: (A) Austin-Palfrey公式 Austin-Palfrey经验公式的假设与规定: (a)混油段的粘度按下式计算: (3-34) 式中 、——前行和后行油品在输送温度下的运动粘度,; ——混油的计算粘度。 (b)不考虑输送顺序对混油的影响。而实际情况下,通常是存在初 始混油的,即切换时油品密度的变化对混油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 地形的高差变化也会对混油的产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在Austin-Palfrey 经验公式中,为简化计算,在混油的产生上,忽略了初始混油带来的影 响,而这一影响将在混油计算结果得出后加以修正。 (c)根据对称浓度条件,把前行油品99%——1%范围内混油长度定 义为混油段的长度。 (B) Austin-Palfrey经验公式 根据Austin-Palfrey经验公式,管内径d,管长L和雷诺数Re 是影响 混油量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